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寓言四则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
B.得一人之使/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不若无闻也/若屈伸呼吸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雕像 庇护(pì) 赫耳墨斯(hè)
B.较量 星宿(xiù) 躇步跐蹈(cǐ)
C.凯歌 中伤(zhōng) 杞人优天(qǐ)
D.爱慕 概汲(gài) 天地崩坠(zhuì)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法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4.(河北唐山期末改编)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讽刺性之所在。
B.《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讽刺了蚊子在战胜狮子之后的得意忘形之态,告诫人们要戒骄戒躁,时刻保持清醒。
C.《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一书,该书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D.《杞人忧天》出自《列子》,该书是儒家学派重要典籍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著。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阅读吧,走进文学世界,欣赏不一样的风景。走进童话,________;走进诗歌,________;走进神话,________;走进寓言,________。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领略离奇曲折的情节
②感受夸张大胆的想象
③收获意味深长的启迪
④吟诵朗朗上口的韵律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6.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B.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C.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译文: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
D.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文: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二、填空题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溉汲( ) 中伤( ) 星宿( )
舍然( ) 躇步( ) 跐蹈( )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得一人之使
(4)国人道之
(5)身亡所寄
(6)因往晓之
(7)若屈伸呼吸
(8)只使坠
9.根据课文《寓言四则》完成表格。
文题 段落划分 层意概括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1段 写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了解 , 后,得到的是 的结果。
第2段 用一句话点明寓意: 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一文不值,耐人寻味。
蚊子 和狮子 第1段 描述了 的情景,以及战胜后 ,最终 的故事。
第2段 点明寓意,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 ,不可 。
穿井 得一人 第1段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 ,常要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 ”。
第2段 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 那里。
第3段 丁氏告诉国君使者 。
杞人 忧天 第1段 杞人担心 ,以致 。
第2-5段 通过 描写,具体描述对杞人 的过程。
第6段 两人“ ”。
三、语言表达
10.寓言常常假托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寓言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呢?请你结合现实生活,分别就《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谈谈古代寓言的现实意义。字数在200字左右。
四、综合性学习
11.班级要组织“小寓言大智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揭示特征】
(1)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常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出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
请从上面的文字中选择四个词语(每个词语限两字)来揭示寓言的特征,你觉得最合适的四个词语是:
【解读寓意】
(2)阅读下面两则寓言,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其寓意。
【甲】普罗米修斯造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自己的却瞧不见。
【乙】一只狮子的脖子上被挂了一个标签,写着“驴子”。狮子发怒,不停地辩白他是一只狮子,可人们还是叫他驴子,并给他拿来了青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宁死不从;可每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看到标签,都认为他是一头驴子。时间久了,狮子也感觉自己可能就是一头驴子。又过了几日,从狮子洞里传来驴子的叫声……
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
山鸡与凤凰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①也。”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②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金直十倍。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凤皇: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②酬:付,出;③遑:忧虑;④怅:遗憾。
1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乃酬千金 (4)遂闻于楚王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B.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C.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D.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15.甲文幽默风趣,故事因对话中有两个多义词产生歧义而被人误解,请你找出来进行简要分析。
16.“谣言止于智者”,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题目。
【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乙】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丙】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7.【甲】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8.【甲】文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经过“怀疑”“思索”“辨别”后才明确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①怀疑“ ”的说法;
②思索: ﹔
③辨别: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19.【丙】文中的故事最适合做【乙】文中哪一句话的论据 请摘抄该语句。
20.【乙】文引用孟子的话为什么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请简要回答。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乙】杨朱①过宋②,东之于逆旅③。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人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不以自贤,安往而不爱哉?”
(《列子》)
【注释】①杨朱:战国初期思想家、哲学家。②宋:周代诸侯国名。③逆旅:旅馆。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若屈伸呼吸( ) (2)其一人恶( )
22.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往晓之 东之于逆旅
B.其人曰 其一人美
C.其人舍然大喜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D.恶者贵而美者贱 家无井而出溉汲
23.翻译下面句子。
行贤而不以自贤,安往而不爱哉?
24.从【乙】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六、作文
25.寓言的成功之处在于,叙述故事生动、具体,寓意深刻,能揭示出生活的道理。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赫耳墨斯对宙斯像、赫拉像、自己像的三次问价,辛辣地嘲讽了爱慕虚荣、鄙视别人、自命不凡的人。
请你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自编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并揭示一种生活道理。120字左右。
《24 寓言四则》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B C D B B
1.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
A.知道,听说/使……听到;
B.都为“的”;
C.如,比得上/你;
D.向/在;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庇护(pì)——bì;
C.中伤(zhōng)——zhòng,杞人优天——杞人忧天;
D.概汲——溉汲;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著作,而不是法家代表著作,所以“《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法家代表著作”的说法有误;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有误,《杞人忧天》出自《列子》,但《列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著作,而不是儒家学派;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本题可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来确定语句的排列顺序。童话通常具有丰富离奇的情节,所以走进童话应是“领略离奇曲折的情节”,故第一空应填①;诗歌具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走进诗歌应是“吟诵朗朗上口的韵律”,第二空应填④;神话的特点是充满夸张大胆的想象,走进神话自然是“感受夸张大胆的想象”,第三空应填②;寓言往往通过简短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所以走进寓言应是“收获意味深长的启迪”,第四空应填③。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B.“国人道之”中的“国”指的是“国都”,此句的译文应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故选B。
7. jí zhòng xiù shì chú cǐ
【详解】本题考查注音。
溉汲:gài jí,打水浇田。
中伤:zhòng shāng,诬陷或恶意造谣使他人受到伤害。
星宿:xīng xiù,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舍然:shì rán,消除疑虑的样子;释然。“舍”同“释”。
躇步:chú bù,行走;漫步。
跐蹈:cǐ dǎo,践踏;踩。
8. 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使唤 讲述 同“无”,没有 告知,开导 你 纵使,即使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3)句意: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使:使唤。
(4)句意: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5)句意:自己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没有。
(6)句意:于是前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7)句意: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
(8)句意:即使掉下来。只使:纵使,即使。
9. 自身的价值 三问三答 一文不值 爱慕虚荣 蚊子攻击狮子 得意忘形 命丧蜘蛛网 谨慎行事 得意忘形 要到外面打井水用 占一个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 国君 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天地崩坠 废寝忘食 对话 劝说 舍然大喜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概括与提炼。
(1)根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第1段“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可概括为:自身的价值;
(2)根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第1段“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有事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绕头,白送。’”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三次对话,可概括为:三问三答;
(3)根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第1段“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绕头,白送。’””赫耳墨斯的雕像是“绕头,白送”,可概括为:一文不值
(4)根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第2段“这个故事适用于哪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可提炼出:爱慕虚荣。
(5)根据《蚊子和狮子》第1段“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蚊子冲向狮子叮咬,可概括为:蚊子攻击狮子;
(6)根据《蚊子和狮子》第1段“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蚊子战胜了狮子,得意的飞走,可概括为:得意忘形;
(7)根据《蚊子和狮子》第1段“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蚊子被蜘蛛网粘住并被吃掉,可概括为:命丧蜘蛛网;
(8)(9)根据《蚊子和狮子》第2段“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绝不能盲目自满,因为骄傲会使人疏忽大意,往往在一件小事上招致失败”可提炼出:谨慎行事;得意忘形。
(10)根据《穿井得一人》第1段“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可知:要到外面打井水用;
(11)根据《穿井得一人》第1段“常一人居外”可知:占一个劳动力;
(12)根据《穿井得一人》第1段“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穿井得一人;
(13)根据《穿井得一人》第2段“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国君;
(14)根据《穿井得一人》第3段“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15)(16)根据《杞人忧天》第1段“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可概括为:天地崩坠;废寝忘食;
(17)(18)根据《杞人忧天》第2——5段“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是晓之者劝说杞人时对话,可概括为:对话;劝说;
(19)根据《杞人忧天》第6段“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可概括为:舍然大喜。
10.示例:《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不能道听途说,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人生乐在豁达。由此观之,古代寓言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启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好地为人处世。
【详解】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穿井得一人》这一寓言说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错误地理解为“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寓意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杞人忧天》讲述的是杞国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后来在他人开导下才放下心来的故事。 杞人忧天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示例:《穿井得一人》启示我们,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繁杂。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仅凭未经核实的传闻就轻易相信和传播。比如一些网络上的小道消息,常常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就被大量转发,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应像这则寓言中的宋君对待传闻那样,秉持严谨态度,不盲目跟从,学会对信息进行甄别,多方求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杞人忧天》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人们面临着来自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时常陷入过度的担忧之中。就像有些人过度担心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忽略了当下的努力。我们要明白,适当的担忧能促使我们进步,但过度忧虑则毫无益处。要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情,不过分焦虑那些尚未发生且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从容自在。
11.(1)讽刺、劝诫、智慧、故事
(2)寓言甲: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忽视自己的缺点。寓言乙:心态决定我们做事的方式与态度,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细读材料可知,寓言的特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故事”,因此可用“讽刺”“劝诫”“智慧”“故事”等填空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寓言的寓意。
甲文,根据“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自己的却瞧不见”,可知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忽视自己的缺点。
乙文,根据“时间久了,狮子也感觉自己可能就是一头驴子。又过了几日,从狮子洞里传来驴子的叫声”,可知狮子本来不可能成为驴子,但在他人的引导下,竟然也感觉自己马了一头驴子,因此本则寓言的寓意是:心态决定我们做事的方式与态度,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12. 等到 讲述,谈论 于是,就 使……听说 13.C 14.(1)像这样听到的消息,还不如没听到的好。
(2)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15.“得”字,既可以是“得到”的意思,也可以是“节省”的意思。“人”既可以是“一个人”的意思,也可以是“劳动力”的意思,传达者如果按后者的意思传达,就不会产生误会了。 16.①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③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④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答到其中三点,意思对即可)
【导语】《穿井得一人》与《山鸡与凤凰》虽篇幅短小,却以浅喻深,堪称先秦寓言的经典范式。前者借“得人”歧义引发的传播闹剧,以丁氏实话被误传、宋君察问得真相的情节,戳破流言失真的病灶;后者以“山鸡充凤凰”的骗局,串联起担者欺人、路人盲从、国人传讹的链条,尽显盲目跟风之弊。两文皆以“国人传之”的共性场景,将个体认知偏差放大为群体传播现象,借幽默叙事包裹“辨伪存真”的内核,跨越千年仍对当下信息甄别具有深刻警示意义。
1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一口水井之后。及:等到。
(2)句意: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讲述,谈论。
(3)句意:(路人)于是拿出一千金来买。乃:于是,就。
(4)句意:这件事最终传到了楚王耳朵里。闻:使……听说。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给语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宾语、补语之间应有停顿。“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句意: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都是完整的主谓句,中间应有停顿,断句为: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若此:像这样;无:没有,不要。
(2)方:正,正要;欲:想要;经宿:过了一夜。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这里是丁氏在挖井后向他人分享情况。从丁氏的实际处境来看,他家之前因无井需“常一人居外”汲水,挖井后无需再专人外出,因此“得一人”是指“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此时“得”是“节省”的意思,“人”是“劳动力”的含义,这是丁氏的真实表述意图。
结合甲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传播者脱离了丁氏的生活背景,单独截取“得一人”这句话进行传递。传播者将“得”理解为“得到、挖到”的意思,将“人”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人”,误把丁氏“节省一人劳力”的表述,扭曲为“在井中挖到一个人”,正是因为对“得”和“人”两个多义词的错误解读,才导致谣言产生并在国都传播,最终还被宋君听闻。
若传播者能结合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前提,准确把握“得”(节省)和“人”(劳动力)的含义,就会明白丁氏是在说挖井后减少了人力投入,而非挖到了人,自然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16.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结合甲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国都之人听闻“丁氏穿井得一人”后,未经核实便纷纷传播,而宋君没有轻信流言,而是派人向丁氏调查,最终弄清“得一人”是“节省一人劳力”的真相。这正体现了“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若宋君也像国人一样盲目传播,便永远无法知晓事实本质。
结合乙文“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可知,路人仅听担者一句谎言,便坚信山鸡是凤凰,即便未亲眼见过真正的凤凰,也愿花重金购买,最终山鸡死亡,证实其并非凤凰。这印证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路人听到“凤凰”的说法后未加验证,轻信传言,最终不仅损失钱财,还未能实现献“凤凰”的心愿,可见谣言往往与事实不符。
结合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丁氏说“得一人”是基于“家无井时需专人外出汲水,穿井后无需如此”的实际情况,若传播者能细心观察丁氏家的生活变化,研究“得一人”的语境,便会明白是“节省劳力”而非“挖到一人”。这说明“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忽视背景与细节的传播,只会催生谣言。
结合乙文“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可知,国人在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随路人的说法,都认为山鸡是真凤凰,还觉得路人献凤凰的行为合理,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影响。这警示我们“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若国人能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传播,也不会让“山鸡变凤凰”的误解扩散,更不会让楚王最初也听闻这一不实消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水井之后,(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有听到这话并传播它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家挖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到了一个人啊。”像这样探听传闻,还不如不去听。
【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路上有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呀?”挑山鸡的人欺骗他说:“这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凤凰很久了,今天终于真的见到了它,你愿意卖它吗?”(挑山鸡的人)说:“愿意。”(路人)于是拿出一千金来买,(挑山鸡的人)却不卖。(路人)请求把价钱加倍,(挑山鸡的人)才把山鸡卖给了他。(路人)正要把山鸡献给楚王,过了一夜,山鸡就死了。路人并不担心可惜他的钱财,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楚王。国都里的人都在传播这件事,都认为那只山鸡是真凤凰,觉得它很贵重,(路人)确实是想把它献给楚王。这件事最终传到了楚王耳朵里。楚王被路人想要献给自己(凤凰)的心意感动,召见了他并重重赏赐了他,(赏赐的财物)超过了他买“凤凰”所花钱财的十倍。
17.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通过分析中国人从信“地”、信“物”到信“国联”,再到求神拜佛的过程,思索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19.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0.因为孟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论具有权威性。通过引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强调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导语】【甲】文鲁迅犀利批判国人自信力现状,由“他信”转“自欺”,呼唤真正自信;【乙】文顾颉刚强调怀疑精神在学问中的重要性,倡导独立思考;【丙】文《吕氏春秋》小故事讽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警示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三文均围绕理性思考与信息甄别展开,发人深省。
17.本题考查提炼论点。
由甲文第⑥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可知,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全文通过描述中国人从“地大物博”的自夸,到依赖“国联”,再到求神拜佛的转变,批判了这种“他信力”和“自欺力”的现象。但作者并未因此否定所有中国人,而是强调在这普遍的消极现象下,仍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这是作者对中国未来仍抱有希望的表现,也是其观点的核心所在。作者认为,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仍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由第②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可知,作者首先怀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论断的合理性;由第③段“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和第④段“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可知,作者通过剖析“信地”“信物”“信国联”的本质是依赖外物的“他信力”,而“求神拜佛”实为自我麻痹的“自欺力”,深入思索“自信力”与“他信力”“自欺力”的本质区别。
19.本题考查补充论据。
由乙文第①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可知,乙文强调的“对传说需怀疑”的核心观点;丙文中“国人道之”盲目传播“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传言,正对应乙文强调的“对传说需怀疑”的核心观点;而由乙文第①段“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可知,宋君派人查证丁氏的过程,正是通过“追问”揭露真相的实践。因此,丙文故事最适合作为乙文中“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的论据。该句完整呈现了怀疑、验证与破除虚妄的逻辑链条,与丙文“宋君令人问之”的求证行动形成严密呼应。
2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由乙文第①段“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可知,作者引用孟子的话能够增强说服力。首先,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论具有历史权威性,通过引用经典名言,使“怀疑精神”的论述更显厚重可信。其次,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与文中“对传说应追问、不可轻信”的观点高度契合,例如第①段提到“听说‘腐草为萤’便要追问科学根据”,这与孟子反对盲目信书的态度形成古今呼应。最后,古语凝练有力,如“不如无书”四字生动揭示盲从的危害,比单纯说理更具冲击力。
【点睛】参考译文:
【丙】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1. 你 丑陋 22.C 23.品行贤能却不认为自己贤能,(这样的人)到哪里能不受爱戴呢? 24.人要有自知之明;人不可貌相;内在比外表更重要;要做一个贤能而谦卑的人。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均出自《列子》,通过寓言形式展现先秦哲学思想。【甲】文以“杞人忧天”的荒诞情节,揭示过度忧虑的无谓,暗含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对话中“积气”“积块”的宇宙观颇具朴素唯物主义色彩。【乙】文则通过逆旅人“美者贱,恶者贵”的反常现象,阐释道家“去甚去奢”的主张,杨朱“行贤而不自贤”的结语点明谦逊处世之道。两文皆用生活化场景承载深刻哲理,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列子》寓理于事的典型风格。
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
(2)句意:其中一人丑陋。恶:丑陋。
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A.代词,他/动词,到,去;
B.指示代词,那个/代词,其中;
C.都是“……的样子”的意思;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关系;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的翻译:以,认为。安,疑问代词,哪里。“安往”是宾语前置,应为“往安”,意思是“到哪里去”。爱,被人所爱、受尊重。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结合乙文“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人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可知,乙寓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杨朱居住的旅馆主人有两个妾室,其中一人美丽,一人丑陋,相貌丑陋的受尊宠,相貌美丽的却受冷落。杨子问这是什么缘故。旅舍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并不觉得她丑陋。”美妾因自傲被轻视,丑妾因谦卑受尊重,寓言通过对比美妾与丑妾的境遇,揭示了:真正的美源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而不是外在的容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要做一个贤能而谦卑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只不过是有光亮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哪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解除了疑虑,非常高兴。
【乙】杨朱经过宋国,向东到了旅舍。旅舍主人有两个妾室,其中一人美丽,一人丑陋,相貌丑陋的受尊宠,相貌美丽的却受冷落。杨子问这是什么缘故。旅舍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并不觉得她丑陋。”杨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能却不认为自己贤能,(这样的人)到哪里能不受爱戴呢?”
25.示例: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能看到希望。
【详解】本题考查小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要求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自编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并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体。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先确定寓意,如:聪明的人善于从失败中看到价值;傲慢给人带来危害,谦卑给人带来益处;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无价之宝等,再根据寓意拟写故事,合理即可。故事要紧紧围绕寓意展开,力求深刻。
第二,思路点拨。如选择“聪明的人善于从失败中看到价值”,可通过描写某个人在失败中寻求到价值,进而为后来成功奠定基础的事件;选择“傲慢给人带来危害,谦卑给人带来益处”可将傲慢和谦卑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两种态度各自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进而说明傲慢不可取这一观点;注意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拟写,力求做到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