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秋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对萧瑟荒凉的秋景的描写,体现了“逢秋悲寂寥”的情感。
B.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等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诗中的“排”字是“排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D.这首诗前两句先引出自己的见解,后两句推出“证据”,全诗一论一据,明朗刚健。
2.同为写“秋”,《秋词》和《天净沙 秋思》却传达出不一样的诗情。下面是新月文学社编辑的品诗笔记,请找出有错误的一项( )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诗方法 秋词 天净沙 秋思
A.知作者 唐 刘禹锡 元 马致远
B.会朗读 读出激昂的语调,明快的节奏。 读出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节奏。
C.赏画面 秋日暖阳下,“一鹤”凌空飞起,直冲云霄。 秋风夕阳中,“断肠人”骑着瘦马,独行古道。
D.明情感 借“一鹤”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寥的悲苦心情。 借“昏鸦”“瘦马”,抒发游子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A.A B.B C.C D.D
3.对《夜雨寄北》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实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4.阅读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下列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僵卧孤村不自哀”中“僵卧”写出了诗人的老病,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了诗人凄凉的境地。
B.“尚思为国戍轮台”,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仍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傍晚时分,诗人躺在床上静听着窗外的风雨,那声音进入了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四句中“犹嫌束”写河流的奔腾壮阔,“不解平”写山脉的平坦如砥。
D.全诗可以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二、填空题
6.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多数人认为是写给妻子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切的 。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7.诗可怨。怨者,冤也。心中不平,自然要鸣之于外。而以诗鸣不平,以诗言志抒情是文人骚客抒发内心的重要方式,更是诗教中国亘古至今的文化传统。
请为每首诗词找出对应的感情和语调,将正确答案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B.《泊秦淮》杜牧
C.《石壕吏》杜甫 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①自嘲自讽,人生无奈 ②思古幽情,兴亡之感
③为国捐躯,慷慨激昂 ④悲国悯人,沉郁顿挫
A. B. C. D.
三、名句名篇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秋词》(其一)中诗人描绘出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表达出豪迈之情的诗句是: , 。
(2)《夜雨寄北》中蕴含着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归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 , ”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4)《秋词》(其一)中写不同于古人的悲秋论调,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 , 。
(5)《潼关》中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 , 。
(6)《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的诗句是: , 。
9.《夜雨寄北》李商隐理解性默写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 。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 。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 。
(4)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 , 。
(5)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 。
(6)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
10.《秋词》刘禹锡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 。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 。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 。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 。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 。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 。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 。
1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直接表达诗人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 ”。
(2)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 , ”。
12.谭嗣同《潼关》
(1)终古高云簇此城, 。
(2)河流大野犹嫌束, 。
四、语言表达
13.学校将要组织一场“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班主任张老师想排演爱国诗歌吟诵节目,他想从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三部作品中,选取一部进行吟诵。从作品内容或情感上看,你会向他推荐哪一部?请说明理由。(要求: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五、综合性学习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影片《我本是高山》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张校长以“教书救人”为己任,引领大山深处的女孩们热烈生长、打破命运牢笼的动人故事。
材料二:“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尼采
(1)学校推荐同学观看电影《我本是高山》,小盘和小龙观影后也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观影感受,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盘:看了《我本是高山》,我觉得张桂梅老师是师德师风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
小龙:我认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 。
(2)观影后,学校组织初三年级“古诗词·自强不息”经典朗诵活动,小盘选择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朗诵,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备选音乐《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诗中的“浮云”指的是什么?
16.结合本诗和谭嗣同的《潼关》,简要概括两位诗人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
【链接材料】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阅读陆游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
ト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7.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僵卧孤村”写出了作者当时凄凉的境遇,但“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B.甲诗的后两句,采用实写的手法,描绘自己在边关杀敌报国的战斗场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C.乙词的上阕写梅花的困难处境,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暮雨黄昏的愁苦,着力渲染梅的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D.乙词的下阕,写梅花的品格精神,即使凋谢,化为泥,碾作尘,也依旧和以前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18.陆游的这两首作品相隔26年,均创作于人生低谷期,“风吹雨”和“香如故”都采用一语双关手法,请体会这两句所表达的内涵。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请分析本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0.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自古”和“逢”,点出“悲秋”这一传统看法时代久远、观点固化。
B.第二句紧承首句,道出了诗人“秋日胜春朝”与众不同的见解,态度鲜明。
C.第三句描绘一排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的明丽秋景,诗人悲秋的情绪一扫而空。
D.尾句“诗情”被“晴空一鹤”的景象激发,并被引向蓝天,展现开阔视野。
21.同为刘禹锡的诗歌,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表现手法?请赏析其效果。
七、作文
22.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首好诗在不同的人眼里会读出不同的美丽,本诗中的“君”可以是日思夜想的妻子,也可以是情同意合的挚友,还可以是你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
请根据本首诗的内容,展开联想,合理想象,自拟题目,扩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D C C C
1.A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A.有误。“自古逢秋悲寂寥”是作者对过去一些文人悲秋传统的概括,结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明朗的、充满气势的鹤飞冲天图,展现了秋天的美好;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有误,《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表现了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一鹤”体现了诗人高扬的气概,豪迈的诗情,并非“孤独寂寥的悲苦心情”;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去燃尽的烛花,那时再相互诉说,今夜我在巴山雨中对你的思念之情。此句是虚写,诗人是在当下巴山夜雨的孤寂中,设想未来与亲人重逢后,共剪烛花、诉说此刻情景的画面,选项“实写”理解错误;
故选C。
4.C
【导语】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通过描述风雨之夜的静思,表达了虽年老体弱仍渴望为国效力的心志。诗中用“铁马冰河入梦来”展现了梦中仍驰骋沙场的豪情,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夜阑”实际上是指夜深时分,而不是傍晚。这两句紧承首两句,扣住“梦”在写。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所以,“那声音进入了梦境”并不准确,而是诗人自己在梦中仿佛看到了铁马冰河的场景;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不解”是不懂得的意思。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高山以人的情感,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不解平”写山脉的壮阔险峻。
故选C。
6. 示例:思念 设想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夜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此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可见诗人其心境之郁闷、孤寂,表达了对妻子深切的思念。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此句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写得朴素自然,情真意切,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既表达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7. ③ ② ④ ①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我、以身报国的心愿。“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是: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诗人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体现了诗人愿为国家出生入死的爱国精神。对应③“为国捐躯,慷慨激昂”。
B.《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指歌曲《玉树后庭花》,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诗人运用典故表面是斥责歌女不知国势危亡,实际上是批判不知亡国恨的醉生梦死的士大夫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表现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应②“思古幽情,兴亡之感”。
C.《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应④“悲国悯人,沉郁顿挫”。
D.《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对应①“自嘲自讽,人生无奈”。
8.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鹤、碧、霄、僵、戍、寥、嫌、剪、烛。
9.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窗、烛、却。
10.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碧、霄、寥。
11.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僵、哀、戍、阑”等字容易写错。
12. 秋风吹散马蹄声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应注意易错及重难字词,如“马蹄”“潼关”;要注意“解”不要写成“结”。
13.示例一:张老师,我推荐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虚实结合,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战场杀敌的梦境,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吟诵这首诗能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很契合这次活动。
示例二:张老师,我推荐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格局阔大,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北国风光图,吟诵这首诗能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很契合这次活动。
示例三:张老师,我推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将“我”假设成鸟,借鸟歌唱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家园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敬仰和承诺。吟诵这首诗能够唤起我们对祖国的敬爱之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很契合这次活动。
【详解】本题考查推荐与评价诗歌作品。首先要根据你对诗歌的日常积累,根据学校组织的是一场“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的主题,从题干所给的三部(首)作品中选出一个。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沁园春 雪》内容:上阕开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勾勒出北方冬日银装素裹、广袤无垠的雪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从宏观视角展现长城、黄河等壮丽山河被冰雪覆盖的雄浑景象,尽显祖国山河的磅礴大气。下阕提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英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对历史人物的评点中,展现出词人深厚的历史底蕴,最后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束,将笔触拉回当下。情感:既有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又通过对历史英雄的回顾与评判,突出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豪情与壮志,饱含着对中国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心,以及对祖国未来辉煌前景的热切期盼,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豪迈气魄。
《我爱这土地》内容:诗的开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化身为鸟,即便嗓音已变得嘶哑也要为祖国发声。“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描绘出祖国正遭受外敌侵略、战火纷飞的凄惨状况,“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借河流、风抒发着民众心中的悲愤与反抗之情,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寓意着对胜利曙光、和平未来的渴望。情感:诗人将个人与祖国紧密相连,抒发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面对侵略者的践踏,毫不退缩,用尽全力去表达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以及愿为祖国牺牲、奉献一切的赤子情怀,情感真挚且浓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内容: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描绘出诗人年老体弱、独居偏僻乡村的凄凉处境,“僵卧”“孤村”两词将这种孤寂无助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然而紧接着“尚思为国戍轮台”,笔锋一转,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诗人心中所思所想仍是奔赴边疆,保卫祖国。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梦中都想着奔赴边疆保卫祖国”,以风雨交加的夜晚为背景,诗人卧听风雨,在睡梦中都心系边疆战事,进一步强化了爱国之情。情感:诗人身处困境却毫不顾惜自身,将一腔爱国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展现出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跨越时空,让后世之人深深感受到古人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激励着当代人传承这份精神,为祖国拼搏奋进。
示例1:张老师,我推荐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直白而有力地展现出诗人年迈体衰却仍心系边疆、渴望为国效力的赤诚,即便身处困境,爱国之心从未熄灭。吟诵此诗,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爱国情怀的坚韧与深沉,激发大家在当下为祖国拼搏奋进的决心,与文艺汇演主题完美契合。
示例2:张老师,我推荐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它以磅礴大气的笔触,不仅勾勒出壮丽山河,更在对历代英雄评点中彰显豪迈气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舞着当代青年要胸怀壮志,担当时代使命,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在汇演中吟诵,定能点燃师生们的爱国豪情,为祖国蓬勃发展振臂高呼。
示例3:张老师,我推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整首诗满溢着对祖国大地的眷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深情告白,直击灵魂,道出无数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炽热情感。吟诵之际,爱国之情将在舞台上流淌,促使大家珍惜当下,为祖国的明天添砖加瓦,无疑是汇演的上佳之选。
14.(1)示例一:有自信的底气,有努力的目标。
示例二: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2)应该选择《十面埋伏》,因为这首乐曲用音符描绘了战斗的场面,与《十一月风雨大作》中的铁马冰河的场景相符。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
此题需要理解自强不息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战胜困难的决心,面对挑战的自信,有目标,对自己负责,为了理想而努力等等,围绕这些方面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和音乐。
本题需要对诗歌和音乐分别进行分析,选择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主题相符的音乐即可。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诗中描绘的风雨交加的场景和诗人坚定的意志形成鲜明对比,又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联想到“铁马冰河”战争的风云、壮士的军旅生活。
音乐《十面埋伏》,以其激烈的节奏和激昂的旋律,用音符描绘了战斗的场面,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诗中所表达的壮志豪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诗歌的主题相得益彰;《春江花月夜》的旋律优美典雅,节奏流畅多变,配器精巧,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古诗的主题场景不符。
15.指阻碍自己实现理想的困难、挫折或保守势力 16.同:都表现出不畏阻碍、勇往直前的态度。异:王安石强调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体现理性自信;谭嗣同则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冲破束缚的豪情,更显叛逆与豪迈
【导语】王安石《登飞来峰》以“千寻塔”起笔,借“鸡鸣见日升”显视野开阔。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托物言志,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思相融,既写登高所见,更喻站得高则无惧阻碍的胸襟与自信,语言劲健,哲理蕴藉。
15.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诗句意为不害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自己站在最高层。这里的“浮云”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比喻阻碍、困扰人的事物。
结合王安石的处境,他推行变法时面临诸多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各种困难挫折,“浮云”正可象征这些阻碍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因素。由此可知,“浮云”指的是阻碍自己实现理想的困难、挫折或保守势力。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王安石面对“浮云”(阻碍),以“不畏”表明不退缩的态度,且强调因“身在最高层”而拥有洞察全局的理性自信;
结合《潼关》“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可知,谭嗣同借河流嫌束缚、山不肯平缓,抒发对冲破压抑、追求自由的渴望,展现不畏束缚的豪迈。
由此可知,二者相同点是都表现出不畏阻碍、勇往直前的态度;不同点是王安石侧重站得高的理性自信,谭嗣同侧重冲破束缚的叛逆与豪迈。
17.B 18.“风吹雨”的表层含义:实指自然界的风雨交加;同时以“风吹雨”隐喻南宋王朝面临的外患与内忧,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风雨”也象征诗人壮志未酬的内心激荡。“香如故”的表层含义:梅花即便凋零,香气依然留存。“香”象征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暗喻自己虽遭排挤、身处逆境,仍保持高洁情操。
【导语】陆游这两首作品以不同意象展现其精神内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铁马冰河”的壮阔梦境,将风雨声幻化为战场杀伐,彰显老而不衰的报国热忱;《卜算子》则借梅花“碾作尘香如故”的孤高,隐喻诗人历尽磨难仍坚守节操。两作一刚劲一幽婉,共同构筑了陆游“烈士暮年”的精神图谱——外显豪迈,内蕴坚贞。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后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中战场杀敌的情景;
故选B。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把握。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风吹雨”一语双关。表层指自然界风雨交加的景象,描绘出环境的恶劣;深层则隐喻南宋王朝面临的外患(如金兵入侵等)与内忧(如朝廷腐败等),反映出当时国家风雨飘摇的局势,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同时,风雨也象征着诗人自身壮志未酬的内心激荡,他虽身处困境,却仍心系家国,渴望为国效力却难以实现,这种矛盾与痛苦如风雨般在心中翻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香如故”同样一语双关。表层指梅花即便凋零,香气依然留存;深层象征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梅花不与群芳争春,即便零落成泥,香气依旧,恰似诗人虽遭排挤、身处逆境,却始终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19.示例:
同:两诗均借想象表达思乡之情,白居易通过家人“说着远行人”侧面抒怀,李商隐以“共剪西窗烛”寄托未来期盼,均以虚景来体现现实的孤寂。
异:《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思乡,而是想象家人“说着远行人”,通过家人的牵挂反衬自己的孤寂(“对写法”),含蓄中见深情。李商隐《夜雨寄北》虚实交织,于孤寂中透出希望,情感更显复杂。
【导语】此诗以冬至夜为背景,以驿馆孤灯、形影相吊的实景,与遥想家人围坐夜话的虚境交织,展现游子思乡的心境。语言平实却意蕴深长,“影伴身”与“说着远行人”形成时空对话,在朴素白描中完成从孤独到温情的情绪转换。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比阅读。
相同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的意思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深夜还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我这个远在他乡的人。诗人身处邯郸驿馆,冬至夜孤灯独坐,通过想象家人深夜谈论自己,以虚衬实,侧面烘托自身的孤独,委婉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谈心),那时我会向你倾诉今夜在巴山听着秋雨时的思念之情。这里写的是诗人对未来与妻子团聚场景的想象,以乐景写哀情,以虚写实,暗含对妻子的思念与期待。因此两首诗都是通过想象来表达对亲人思念,以虚写实,强化思念之情。
不同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中诗人想象的是同一时空下对方的举动(家人此刻深夜谈论自己),诗人不直抒胸臆,而是完全站在家人视角,只写家人“说着远行人”的行为,不直接写自己的情感,巧妙地将自己的“孤寂”通过家人的“牵挂”间接折射出来,通过空间阻隔(诗人在邯郸,家人在远方)强化思念的迫切。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的是未来时空的团聚场景(与妻子未来回忆今夜的巴山夜雨),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跨越,让情感不止于“思念”,更有对“改变现状”的期盼,通过时间跨越,孤寂中含希望,将思念之情升华为对情感的坚守与憧憬。
20.C 21.1、对比:《秋词二首》(其一)将“悲秋”的论调和“胜春朝”的看法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将“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
2、比喻:《秋词二首》(其一)诗人以“鹤”自喻,表现秋天的生机,又表现诗人高昂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自己为自己不幸的遭遇感到惆怅,但他却相当达观。
3、借景抒情:《秋词二首》(其一)借描写晴空下白鹤飞上蓝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情和高远爽朗的心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抒发诗人豁达襟怀和新陈代谢的哲理思考。
【导语】刘禹锡《秋词》以逆向思维破题,首句解构“悲秋”传统,次句立“胜春朝”新论。三句“晴空一鹤”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将抽象诗情具象化为冲天白鹤,尾句“碧霄”拓展出超逸的精神维度。全诗以对比手法完成对秋日的审美重构,展现诗人豪迈旷达的胸襟。
20.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
C.“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展现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了自己激越向上的诗情和对秋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在此作者并无“悲秋”的情绪;
故选C。
2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
《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不同看法。“自古逢秋悲寂寥”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秋天是悲伤和寂寥的象征,“我言秋日胜春朝”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秋天的景色甚至超过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样的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也对传统的悲秋观念提出了挑战。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之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这两句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同时,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里面既表现秋天的生机,又表现高昂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在此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沉舟”“病树”自喻,表现自己为自己不幸的遭遇感到惆怅,但他却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之情。同时诗人用“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江面上“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积极向上的景象,抒发诗人豁达襟怀和新陈代谢的哲理思考。
22.例文:
夜雨寄北
满天星斗都淡去的秋日,淅淅沥沥的檐雨,素笺中问他何时归去的娟秀字迹。他侧翻身子,又闻夜风之声渐盛,雷鸣乍起,惊雨大作。长安夜晚柔婉细润,会有远处的琴笛箫笙的悦耳之声随风潜入夜色浓郁的帝都;巴蜀不同,倾盆暴雨骤然迅猛,空气干燥溽热,沉闷之感油然而来,夜晚雷鸣訇然。已是立秋,这盆地所残余的夏季之力却尤为强大,他不知晓再呆下去一些时日会如何,他不再想这恼人的天气,索性闭目,强迫自己在这沉沉雷声中睡去。
说不清是因为心绪清明抑或其他,他突然觉得平静许多,即使是在如此嘈杂纷扰的雷雨之声中,他蓦然想起远在长安的妻子。他自年少起就喜好游历大唐或壮美或秀婉的河山,对妻子他心中有愧。她出身于富贵人家,为家事操劳过近乎整个青春年华,而他陪在她身侧的时光也不过寥寥。近些年也曾探望她数次,女子茕茕子立于山麓下,犹是记忆深处低眉顺眼的模样,身着素雅白衫,裙袂飘扬在萧飒秋风中,笑意妍妍,眉下有澄澈月色,似与来人相顾。骤雨渐停,惟余房檐沉积雨水滴答落下,夜风兀自迅猛,拍窗击户,门枢尚松,略微轻动,他蓦停思绪。
他被这微凉的秋风惊醒,索性披外衣从床榻起身,坐在书案前,备好纸笔墨砚。当写何事?胸腔中万千言语呼之欲出,提笔时他却略微踯躅。踌躇半晌,仔细斟酌着字句,念及她无时无刻不记挂自己,他写“君问归期未有期”,将目光拉长,望向窗外,飒沥秋风集卷着天幕中稀落的星斗,而那初来时甚急犹今却细细密密绵长得像江南梅熟时落下的雨也仍下个不停。“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突兀显于纸上。
思及与妻子在长安的那段绮丽岁月,乍觉回忆之初最美之是事是和她共同剪去西窗下烛花的时刻。他想象着归去之时,再与妻子共翦烛花的场景。想必那时候,窗外定是明月悬空,朗照大地,徐徐微风轻拂春花,一切都是妙不可言的样子。在与妻子互诉衷肠时,他定要轻描淡写地谈及这一夜的巴山大雨是如何扰人心绪的。
唉,只盼归期日近,再缓缓归矣。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扩写。
第一,审题立意。《夜雨寄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结合材料“本诗中的‘君’可以是日思夜想的妻子,也可以是情同意合的挚友,还可以是你心中那个美好的理想”可知,诗歌抒发的是思念之情,但具体的思念谁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个对象扩写诗歌,表达思念之情即可。
第二,选材构思。诗歌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是叙事,“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描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联想的场景。故扩写的内容应以叙事为主体,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诗人在雨夜思念故人这件事。在叙事中需运用浓墨重彩的语言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此情此景,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环境描写功底,适当添加一些与环境的氛围相一致的景物,再加以描写,渲染诗人的心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两人相见之后的场景,体现时空的转换,中间可以适当运用插叙等写作手法,进一步突出诗人的归心切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