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若均为实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
2.若,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
A.
B.
C.
D.
3.设集合,,则( )
A.
B.
C.
D.
4.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5.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6.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的最小值是( )
A. 4
B.
C. 2
D.
7.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其中为常数,则不等式的解集是( )
A.
B.
C.
D.
8.若,,且,则下列代数式中值最大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分,共18分,全部选对得6分,部分选对得3分,选错得0分)
9.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 ,都有
B. ,使得
C. 对任意非零实数,都有
D. 的最小值为2
10.已知正实数满足,则( )
A.
B.
C.
D.
11.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则且
B. 若,则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也为
C. 若,则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D. 若,且,则的最小值为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2.能说明“若,则”为假命题的一组的值依次为______.
13.在上定义运算:。若不等式的解集是,则______.
14.已知,,且恒成立,则的最大值为______.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13分)不等式的解集为。
(1) 求集合;
(2) 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且,求的取值范围。
16.(15分)已知正实数满足。
(1) 求的最小值及此时的值;
(2) 求的最大值及此时的值;
(3) 求的最小值及此时的值。
17.(15分)已知均为正实数,求证:。
18.(17分)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1) 当,,时,求该不等式的解集;
(2) 从下面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并求出此时该不等式的解集。
① ,,;
② ,,。
19.(17分)已知不等式:
(1) 是否存在实数,使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若存在,求出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 是否存在实数,使不等式在上有解?若存在,求出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若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
A选项:举反例,若,则,故A错误;
B选项:举反例,若,则,故B错误;
C选项:由,且,得,故C错误;
D选项:因,故,开方得,故D正确。
2.答案:D
解析:
由得,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小于0的解集为两根之间,即。
3.答案:B
解析:
集合;
集合,等价于且,即;
交集。
4.答案:D
解析:
由得,得,则,故。
5.答案:B
解析:
因,故时不等式恒成立:
:;
:;
取交集得。
6.答案:A
解析:
不等式整理为,解集为,由韦达定理:
,;
代入得,由基本不等式,当时取等。
7.答案:A
解析:
由解集知,韦达定理得,,不等式化为:
(,除以反向),因式分解,解集。
8.答案:A
解析:
设,():
A选项:,取得;
B、C选项值均小于,故A最大。
二、多选题
9.答案:AB
解析:
A:恒成立,真;
B:令,方程解得(),存在,真;
C:异号时,假;
D:,,假。
10.答案:ABC
解析:
由得:
A:,真;
B:,得,真;
C:,真;
D:,假。
11.答案:CD
解析:
A:时,忽略,假;
B:比例系数时解集相反,假;
C:由得,代入不等式得或,真;
D:由得,化简得,真。
三、填空题
12.答案:1,-1(答案不唯一)
解析:,但,否定命题。
13.答案:4
解析:
运算化为,即,解集故,得。
14.答案:4
解析:
令,则,不等式化为,即,由基本不等式,故。
四、解答题
15.解:
(1)先移项通分,将不等式化为“右边为0”的形式:
该分式不等式等价于“分子分母异号且分母不为0”,即:
解不等式组得:,故。
(2)分3种情况讨论的取值:
当时,不等式化为,解集,显然不包含于,舍去;
当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上,解方程,因式分解得,根为和,故解集。要满足,需,解得;
当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下,解集。要满足,需(避免左半部分超出的左边界),解得(注意,故范围为)。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16.解:
(1)利用“平方和公式”结合():
当(即)时,平方和最小,此时,最小值为。
(2)代入,将式子化为关于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开口向下,顶点横坐标为(对称轴),此时,最大值为:
(3)由得(,因),代入式子得:
由“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时取等),令,,则: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此时,最小值为。
17.证明:先将左边每一项拆分为“分式和常数”,展开整理:
合并常数项(共),并将分式分组:
对每组分式用“基本不等式”(,):
,当且仅当时取等;
,当且仅当时取等;
,当且仅当时取等。
因此:
当且仅当(如)时取等号,原不等式得证。
18.解:
(1)代入得不等式:,两边乘(注意不等号反向):
解方程,用求根公式得。因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小于等于0”的解集为两根之间:
(2)代入得不等式:,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二次函数开口向上,解集由两根和的大小关系决定:
当时,不等式化为,解集为(全体实数);
当时,“大于等于0”的解集为或,即;
当时,“大于等于0”的解集为或,即。
19.解:
(1)不存在。理由如下:
将不等式整理为“二次函数小于0”的形式:
要使该式对任意恒成立,需满足“二次项系数小于0且判别式”:
若,不等式化为,即,不满足“对任意恒成立”;
若,需。计算判别式:因(平方数非负,加恒正),故,不满足“”。
综上,不存在这样的。
(2)存在,为任意实数。理由如下:
当时,不等式化为,解为,有解;
当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上,且判别式(同(1)),函数图像与轴有两个交点,故存在使函数值小于0,即不等式有解;
当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下,当时,函数值趋向,故必存在使函数值小于0,即不等式有解。
综上,任意都满足条件。
(3)将不等式视为“关于的一次函数不等式”,令,则原不等式等价于:
一次函数在区间上恒小于0,只需区间两端点的函数值均小于0(一次函数单调性:要么递增,要么递减,最值在端点):
分别计算:
,乘(反向):。解方程,根为,因二次函数开口向上,解为或;
。解方程,根为,因二次函数开口向上,解为。
取两个不等式的交集(同时满足):
(注:,,故交集为前者左边界到后者右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