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2.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2.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6 16:40:0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围绕“固体和液体”,探究二者的特征、混合与分离等,认识其性质与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三、学业要求: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 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变化。 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能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认识液体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等液体,找出它们的不同(颜色、气味等)与相同之处(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等);探究液体倒入不同容器的形状变化、静止时的液面情况;学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用电子天平测量液体质量。2认识固体比较探究固体的共同特征。能用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探究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体积和质量是否有变化。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比较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与体积变化并解释原因;针对黄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等混合物,思考并实践分离方法(如利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4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交流生活中固液混合的例子;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学习用过滤分离水中难溶性杂质,了解结晶法分离,以及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固体和液体
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固体和液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物质形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两种物质的基本特性,建立与日常经验的联系。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方式理解物质性质。本单元以"观察-比较-归纳"为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活动,落实对固液体特征、测量、混合分离的探究与认知,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关联 与其他单元:是 “物质科学” 知识的基础,为后续 “空气” 等物质探究打基础,也关联 “土壤” 等单元中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次级主题逻辑:从 “认识特征(液体→固体)” 到 “混合与分离(固体→固液)”,由单一到综合,符合认知规律,构建固液体知识体系。
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固液体有生活经验,但对其科学特征(如固定体积、质量)认知模糊。好奇心强、爱动手,适合实验探究;但科学测量和实验设计能力待培养,需教师引导规范操作与思考。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形成“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能流动” 等观念,认识固液体的质量、体积特性。了解固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规律,明白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固液体特征,培养归纳、分析思维,推理其性质与现象的关系。从混合与分离现象推理原因,提出实验假设,提升逻辑与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能规范使用量筒、天平测量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实验数据。经历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探究→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对固液体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固液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探寻液体的 “共性与个性” 观察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记录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找出它们“会流动、无固定形状” 的共同特征;再把同一液体倒入不同容器,观察形状变化,摆放装液体的瓶子,观察静止后液面(水平面)。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 “流动、无固定形状但液面水平” 的核心特征,同时区分不同液体的个性差异,为后续对比固体特征奠基。
任务2 名称:测量液体的体积 1.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选择合适的量筒。 2.将玻璃瓶中的液体倒入烧杯。 3.略倾斜量筒,使烧杯口紧挨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 4.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液体特征;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建立液体“无固定形状、有固定体积” 的观念,为后续固体学习做对比铺垫。
任务3 名称:测量液体质量 1.用量简分别量取20毫升的水、食用油和蜂蜜。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通过测量不同液体的质量,认识到液体有确定的质量,同时体会不同液体的密度差异(相同体积质量不同)。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探究固体的形状特征 移动木块、杯子、铅笔、石头、砖块、玻璃球等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用放大镜观察显微镜下的食盐颗粒、糖粉颗粒,移动它们,观察颗粒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 改变固体的形状(敲碎粉笔、剪碎纸、切碎蜡烛、压扁橡皮泥),观察其构成物质和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并用电子天平测量这些固体形状改变前后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可发生改变,但构成物质和质量不变” 的特征,培养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5 名称:测量与探究固体的体积和堆积性 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体积:数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固体包含的立方块数量,确定体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把石块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使其完全浸没在水中,将溢出的水倒入量筒,测量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用同样方法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重新摆放小正方体,改变固体的形状,测量其体积;把橡皮泥捏变形,测量它的体积。 试着把沙子或盐堆起来,观察是否可以堆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多种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固体 “有固定的体积,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以及 “能堆积” 的特性,提升实验操作与归纳总结能力。
第3课时 任务6 名称: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变化 1.比较3种固体颗粒(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前后的质量: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质量,记录后将它们混合,再测量混合后的总质量,比较并解释总质量与混合前三者质量之和的关系。 2.用量筒比较3种固体颗粒混合前后的体积:分别测量混合前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在量杯里混合,再倒入量筒,不压实),记录后混合,测量混合后的总体积,比较并解释总体积与混合前三者体积之和的关系。 实验步骤:用天平测混合前各固体质量→混合→测混合后总质量;用量筒测混合前各固体体积→混合→测混合后总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固体混合后“总质量不变,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小颗粒填充大颗粒空隙)”的规律,培养实验分析与逻辑解释能力。
任务7 名称:分离混合的固体 想办法把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的混合物分离开来(根据颗粒大小差异,用筛子等工具分离)。 想办法把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铁屑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性,用磁铁分离)。 想办法把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利用红糖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的特性,先溶解再过滤分离)。 实验步骤:针对不同混合物,选择相应方法(筛子、磁铁、溶解过滤)进行分离操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固体不同的性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培养问题解决与实践应用能力,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课 任务8 名称: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问题: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得越快。 实验设计:①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②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食盐;③观察并比较哪个杯子里的食盐溶解得更快。 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得出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结论。 拓展: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设计实验做一做(如搅拌、食盐颗粒大小等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思维,理解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任务9 名称:比较食盐和白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各倒入100 毫升相同温度的水;②用电子天平称出 60 克食盐和 60 克白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③充分搅拌,观察食盐和白糖的溶解情况,理解 “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
任务10 名称:探究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①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剪下,并在瓶盖上打孔;②将剪下部分倒扣在瓶身中,先塞入一团脱脂棉,再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石子、棉球,制成一个简易过滤器;③把泥水缓缓倒入过滤器,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了解结晶法:往不同颜色的热水中加食盐,直到食盐不再溶解,把小树枝分别浸在不同颜色的热盐水中,几天后得到晶莹的彩色树枝,了解这种分离方法叫结晶。 交流生活中把固体和液体分离开的事例(如晒盐、抄纸)。 了解自来水厂分离杂质的方法:自来水里含有各种杂质,自来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分离杂质,把自来水厂用的分离杂质的方法补充在流程图里。 实验步骤:制作简易过滤器→过滤泥水;往热水中加食盐至饱和→放入树枝→几天后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 “过滤、结晶” 等固液分离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自来水厂、晒盐等),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5课《认识液体》:主要评价学生对液体核心特征的认知程度,使用量筒、天平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的规范操作水平,以及实验数据记录、现象分析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第6课《认识固体》:重点评价学生对固体形状、堆积性等特征的理解,掌握规则与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的情况,以及基于实验数据推理固体质量、体积特性的能力。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核心评价学生对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体积变化规律的认知,根据混合物性质选择分离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实际操作分离的效果。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主要评价学生设计“水温影响溶解快慢”,对比实验的严谨性,掌握过滤、结晶等固液分离方法的程度,以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列举案例、说水厂流程)的能力。
评价指标 第5课《认识液体》: (1)能说出液体3个核心共性特征、区分3种液体个性差异; (2)量筒和天平操作符合规范,测量误差分别≤5%和≤3%; (3)能完整记录数据,并根据注射器实验说出液体体积不易压缩的特性。 第6课《认识固体》: (1)能举例说明固体形状特性、验证固体堆积性; (2)规则固体体积计算完全正确,不规则固体用排水法测量误差≤8%;(3)能根据数据推理固体质量守恒,清晰解释橡皮泥变形后体积不变的原因。 第7课《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能通过数据说出固体混合质量规律、准确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用筛子、磁铁、溶解过滤分离对应混合物,纯度分别≥90%、95% 且糖水无杂质; (3)能根据混合物性质匹配正确分离方法。 第8课《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1)设计对比实验能控制变量无漏洞,准确得出水温影响溶解快慢的结论; (2)自制过滤器过滤泥水清澈度≥80%,能描述结晶过程; (3)能列举2个以上生活分离案例,完整说出自来水厂流程。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基础层(知识巩固,面向全体学生): 1.固体液体特征对比表:填写表格,从 “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5 个维度对比固体(如石块)和液体(如水)的差异,每维度至少 1 个实例 固体液体形状体积质量流动性堆积性
2.测量实践记录:用家里的杯子(标注容量)替代量筒,测量 100 毫升水、食用油的质量(用厨房秤),记录数据并计算质量差异 3.分离小任务:用筛子分离家里的米和碎纸屑,拍照记录分离过程,写出分离依据 提升层(能力应用,面向中等及以上学生): 1.混合实验探究:取大米、小米、面粉各 50 克,测量混合前总质量和总体积,混合后再次测量,对比数据并撰写 100 字实验报告,解释体积变化原因 2.溶解影响因素拓展:设计 “搅拌对白糖溶解快慢的影响” 实验,控制水温和白糖质量,记录不同搅拌状态下的溶解时间,绘制 “搅拌 vs 不搅拌” 溶解时间对比图 3.自制过滤器改进:基于课堂简易过滤器,尝试添加活性炭、纱布等材料改进,过滤红糖水(模拟有色杂质水),比较改进前后过滤效果,写出改进思路 拓展层(创新探究,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1.家庭结晶实验:用白糖替代食盐,制作彩色结晶(添加食用色素),持续观察 7 天,记录结晶生长过程(拍照 + 文字描述),分析温度、水分蒸发对结晶的影响 2.生活固液分离方案设计:针对 “豆浆过滤豆渣”“洗菜水除泥沙” 2 个生活场景,设计具体分离方案(含工具选择、操作步骤、预期效果),并动手实践验证方案可行性 3.物质状态小调查:调查家里 10 种物品(如酱油、冰块、洗衣粉),判断其状态(固体 / 液体),分析 “冰块融化后变成液体,体积是否变化”,撰写 200 字调查分析报告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7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内容,聚焦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现象。通过对黄豆、绿豆、玉米粉等固体混合前后体积、质量的探究,以及不同固体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实践,帮助学生认识固体混合时体积的变化规律,理解质量守恒,同时掌握依据固体不同性质(如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等)进行分离的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物质的特性等知识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固体混合与分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见过粮食混合、垃圾分类分离等,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实验能力,但在逻辑推理和科学解释现象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其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体积因颗粒空隙会变小,且能依据固体性质分离混合物。 科学思维:能依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解释固体混合与分离的科学原理。 探究实践:能开展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实验,还能设计并实施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实验。 态度责任:保持对固体混合与分离现象的探究兴趣,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规律。 掌握根据固体性质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难点: 解释固体混合后体积变化的原因,即颗粒间存在空隙。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变化能通过实验准确测量并对比出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得出相应结论。能基本能不能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能通过实验准确测量并对比出固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得出相应结论。能基本能不能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实践能依据不同固体的性质,选择合适方法对固体混合物进行有效分离操作。能基本能不能能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实际,清晰解释固体混合与分离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1 展示生活中八宝米、中药材、混合猫砂,以及建筑垃圾分离、废旧电器电子元件分离的图片。 教师提问:“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会把不同固体混合在一起,也会把混合的固体分离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产生探究兴趣。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对固体混合与分离现象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环节二: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变化教师活动2 1.介绍实验材料:黄豆、绿豆、玉米粉,电子秤。 2.演示实验步骤:分别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质量,记录数据;将它们混合后,再测量混合后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混合前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150)克 混合后(150)克 3.引导学生思考:混合后总质量和混合前各固体质量之和有什么关系? 我发现: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三者的质量之和,我的解释是混合过程中没有物质增减学生活动2 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 “固体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各固体质量之和” 的结论,并尝试解释原因(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混合过程中没有物质增减)。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认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环节三: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教师活动3 1.介绍实验材料:量筒、黄豆、绿豆、玉米粉。 2.演示实验步骤:分别向量筒中倒入黄豆、绿豆、玉米粉,记录各自的体积;将它们在量杯里混合(不压实)后,再倒入量筒,记录混合后的总体积。 混合前黄豆(20)毫升 +绿豆(20)毫升+玉米粉(20)毫升=(60)毫升 混合后(50)毫升 引导学生比较混合前后的体积,思考原因。 我发现: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三者的体积之和,我的解释是小颗粒会填充到大颗粒的空隙中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3 观察实验过程,记录体积数据。 发现 “固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并结合颗粒大小差异,理解是因为小颗粒会填充到大颗粒的空隙中。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固体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突破“颗粒间存在空隙”这一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环节四: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实践教师活动4 展示教材中的两张图片(建筑垃圾破碎分离、废旧电器电子元件分离): 向学生介绍图片内容:建筑垃圾里有很多砖块、混凝土、金属等,如果直接扔掉,会占用土地,还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破碎后分离,可以避免这些垃圾乱堆乱放,让环境更干净。 破碎后的建筑垃圾可以分成不同的“小零件”,比如: 混凝土块 :可以变成小石子,用来铺路或做新砖头 。 金属 (如钢筋、铁钉):可以回收重新做成新的金属制品 。 木材 :可以加工成新的木板或燃料 。 向学生介绍图片内容:废旧电器(比如旧手机、坏掉的电视、电脑等)里面有很多小零件,比如金属、塑料、电线等。把这些零件分开处理,可以回收有用的材料,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 提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不同固体分离开来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整理出 2 - 3 个例子。” 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当发现小组讨论出现困难时,进行引导,比如提示:“想想厨房、建筑工地、中药房这些地方,有没有固体混合后需要分离的情况。”。 展示黄豆、绿豆和玉米粉,铁屑和木屑,沙子和红糖这三组固体混合物。 2.引导学生分析每组混合物中固体的性质差异(如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分离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4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固体的情况,如 “从沙子和石子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石子用于建筑”“从中药的混合药材中挑选出不同药材”等,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 分析每组固体的性质:黄豆、绿豆和玉米粉颗粒大小不同;铁屑有磁性,木屑没有;红糖可溶于水,沙子不溶于水。 分组讨论分离方法:用不同孔径的筛子分离黄豆、绿豆和玉米粉;用磁铁分离铁屑和木屑;用水溶解红糖后过滤分离沙子和红糖,再蒸发糖水得到红糖。 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分离方法的可行性。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根据固体的性质,设计并实施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体会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环节五:课堂总结与拓展教师活动5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梳理固体混合与分离的要点。 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学生活动5 回顾知识,交流生活中的相关例子。活动意图说明:巩固知识,延伸探究,让学生将科学学习与生活进一步联系。
7.板书设计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混合 质量:混合后总质量 = 混合前各固体质量之和 体积:混合后总体积 < 混合前各固体体积之和(颗粒间有空隙) 二、分离 方法:依据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等性质分离 例子:筛子分离黄豆等;磁铁分离铁屑木屑;溶解过滤蒸发分离沙子红糖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大豆和面粉可以用( )分离。 A.网筛 B.先溶解后蒸发 C.磁铁 2.把沙子混入大米中,它们占据的总空间( )。 A.保持不变 B.变大 C.变小 3.要把沙子和黄豆分离,比较简单的方法是( )。 A.用水泡 B.用筛子筛 C.用磁铁吸 4.将 3 克黄豆和 5 克绿豆混合后,质量( )。 A.小于 8 克 B.大于 8 克 C.等于 8 克 5.固体混合后,占据的空间( )发生变化。 A.一定 B.不会 C.可能 二、选择题 1.固体混合后质量不改变,但体积可能要发生变化。( ) 2.两种不同的固体混合后,体积一定没有任何变化。( ) 3.几种固体混合后,总质量变小。( ) 4.物体混合后就不能再分离。( ) 5.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ACBCC 判断题 √×××√ 作业布置:煮饭时用到的大米、小米来自成熟的谷穗。采摘一束谷穗,观察它的构造,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分离出米粒,并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