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的重塑者:追寻海陆变迁的轨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是第三章的关键构成部分。它承接了前两节对地球海陆分布大势的认知,进一步深入探究海陆面貌形成的原因,是对地球表面形态认识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学习本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的演变、自然资源的形成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教材内容编排逻辑清晰,首先以“沧海桑田”引入,借助实例,直观展现海陆变迁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接着介绍“大陆漂移学说”,讲述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及该学说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海陆轮廓的形成与演变。随后深入讲解“板块构造学说”,详细阐述六大板块的划分、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最后阐述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紧密关系。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图文并茂,配备了大量形象直观的地图、示意图以及实例资料,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原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通过之前对“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分布”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技能,对地球的基本面貌有了宏观认识,这为学习“海陆的变迁”奠定了知识基础。
然而,本节内容涉及诸多抽象概念与复杂原理,如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同时,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分析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的迁移运用等方面能力较为薄弱。此外,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探究精神,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课时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解释原因。
2.通过拼接大洲轮廓,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探究
精神。
3.运用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四、评价任务
时空的重塑者:追寻海陆变迁的轨迹
侦察目标 评价任务 评价量规
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明地 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解释原因。 评价任务一: 阅读海陆变迁的实例,思考海洋和陆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A 等级:能说出实例中海洋和陆地发生的变化,并能准确解释原因; B 等级:能说出实例中海洋和陆地发生的变化,但不能准确解释原因; C 等级:不能说出实例中海洋和陆地发生的变化
通过拼接大洲轮廓,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 漂移假说的探索过程,培养 科学探究精神。 评价任务二: 南极洲为什么会 有丰富的煤炭资 源? A 等级:结合图文资料,完整分析南极洲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B 等级:结合图文资料,理解南极洲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和大陆漂移有关; C 等级:不能独立分析南极洲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运用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构造 学说的主要内容,并 用板块构造学 说解释相关 地理现象。 评价任务三: 珠穆朗玛峰长高 了,为什么? A 等级:准确分析珠穆朗玛峰海拔升高的原因。 B 等级:能够说出珠穆朗玛峰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但不能准确解释原因。 C 等级:不能独立分析珠穆朗玛峰海拔升高的原因。
五、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侦察了世界的地形,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侦察员对喜马拉雅山脉很感兴趣,出示了自己的侦察报告,这里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二是其主峰珠穆朗玛峰身高长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理现象呢?这节课让我们化身时空的重塑者,去追寻海陆变迁的轨迹,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侦察任务 1:侦察沧海桑田
1.思考: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什么?原因是什么?
2.阅读海陆变迁的实例,思考海洋和陆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3.侦察报告一:教师带学生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
(三)侦察任务 2:侦察大陆漂移
1.请同学们拿出世界地图,仔细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陆地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过渡:大家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陆地轮廓基本吻合,这难道是巧合吗?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已经发现这一现象,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魏格纳的发现与探索过程。)
2.观看视频,了解魏格纳的发现探索过程。
3.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4.小组合作:
找寻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交流成果。
5.侦察成果检验:
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底下演变而来的,而现在南极大陆的气候几乎不支持绿色植物生存。 思考南极洲为什么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过渡:我们脚下坚固的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呢?这和板块的运动密切相关。)
(四)侦察任务 3:侦察板块运动
1.板块拼拼看:
结合课本和板块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地球表层是不是整体一块?
(2)全球大致分为几大板块?
(3)请将手中的世界地图剪出六大板块,在拼图上标注板块名称。
(4)观察哪个板块几乎全部都是海洋?
(5)印度洋板块包括哪些陆地?
2.板块对对碰
同桌两人一组用地理课本,模拟板块的运动。
观察:这些板块是如何运动的?不同运动结果如何?
3.侦察报告二:学生归纳板块运动方式及其运动结果。
“→← ”表示 ,形成 或岛弧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表示 ,形成 或 ,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
4.阅读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深入认识。
5.侦察成果检验:
(1)观察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2)2005 年 5 月 22 日,中国登山考察队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得最终高度为 8844.43 米;2020 年 5 月 27 日,中国珠峰考察队测得珠峰最新高度 8848.86米。珠穆朗玛峰长高了?为什么?
(五)预测地球未来的“面貌”
若干年后,红海的面积会如何改变?地中海的面积又会如何变化呢?请说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六)归纳总结
结合侦察报告思维导图,师生一起回顾本次侦察内容,做到整体把握知识。
六、作业设计
本次地球“面貌”与“心跳”的侦察之旅已告一段落,请各位侦察员整理侦查档案,提交侦察局。以下是我们侦察内容的大纲,侦查员们需补充详细资料,完成思维导图,形成一份完整充实的地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