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0年,当中国要收回美国在北京的兵营地产时,美国政府竟然以撤回所有在华官员为要挟,没想到中国政府的回答竟是:“我们宁愿看到所有美国官方人员能够更快地离开中国。”在谈到外援时,政府总理周恩来也强调:“外援如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  )
A.“另起炉灶”的政策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独立自主外交原则
D.对美苏一视同仁的态度
2.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  )
A.法英语言的普及 B.国际关系的变化
C.改革开放的政策 D.旅游人数的多少
3.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个现象是在(  )
A.“一五”计划后 B.土地改革后
C.三大改造后 D.新中国成立后
4.在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种历史现象是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5.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最早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是(  )
A.一届人大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6.如图是一张反映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照片,注解是:北京市民将家中的铁制品送去炼钢铁,支援国家建设匹夫有责。对该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有(  )
①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
②造成了群众生活严重困难
③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普遍开展
④有利于大大提高中国钢铁的数量与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
A.个人崇拜盛行 B.强调阶级斗争
C.社会秩序混乱 D.执法公正严明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密切关注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抗苏的政策。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B.社会制度制约中国外交关系的走向
C.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够成熟和稳定
10.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11.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12.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理所当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如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 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下列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场“米棉之战”,打出了共产党执政的威望,让当时的工商界人士甚为佩服。当时,上海工商业界的代表人物荣毅仁表示:(1949年)6月的银元风潮,中国共产党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始料不及的。经过“米棉之战”,投机资本遭到毁灭性打击。
材料二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以抑制通货膨胀和集中力量发展中国经济。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衡,结束了中国长达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
﹣﹣均摘编自吕春《世纪桥 建国初期金融奇才陈云如何打压物价飞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稳定物价采取的举措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有何重要的影响?
14.史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探究】
(1)史料一阐述了哪一种外交方针?有何意义?
史料二:
【探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总理同有关国家总理会晤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能够达成这种共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该达到的指标。
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担 1050~1200万吨
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决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乱提。”
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衡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以上均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指标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五”计划在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1950年,当中国要收回美国在北京的兵营地产时,美国政府竟然以撤回所有在华官员为要挟,没想到中国政府的回答竟是:“我们宁愿看到所有美国官方人员能够更快地离开中国。”在谈到外援时,政府总理周恩来也强调:“外援如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  )
A.“另起炉灶”的政策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独立自主外交原则
D.对美苏一视同仁的态度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解答】材料前半部分对美国的政策体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材料后部分是强调对苏联即使是“一边倒”政策,但也不能依赖苏联。综合前后材料是新中国的外交对美苏都强调独立自主,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但是,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其中,苏联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2.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  )
A.法英语言的普及 B.国际关系的变化
C.改革开放的政策 D.旅游人数的多少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侧重于考查的是国家关系对护照的影响。
【解答】1949年﹣1958年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密切所以这一时期护照是中俄文对照,之后中苏关系恶化,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西方大国不断建交中国护照是中法英文对照,这说明国家关系影响护照语种的变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个现象是在(  )
A.“一五”计划后 B.土地改革后
C.三大改造后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需要掌握一五计划的原因、特点以及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一五计划的史实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我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的基础,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4.在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种历史现象是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结合题干“在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种历史现象是彻底的‘国进民退’”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的方式,到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出现了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现象,故A项正确;
题干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B项;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地位,基本消灭了私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也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排除C项。
题干与农业的改革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结合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分析解答。
5.中共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最早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是(  )
A.一届人大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八大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A.一届人大是1954年召开的,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B.1956年中共八大最早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C.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的,比中共八大要晚。
D.中共十五大比中共八大要晚。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6.如图是一张反映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照片,注解是:北京市民将家中的铁制品送去炼钢铁,支援国家建设匹夫有责。对该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有(  )
①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
②造成了群众生活严重困难
③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普遍开展
④有利于大大提高中国钢铁的数量与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仔细观察图片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大炼钢铁运动的性质和影响出发,同时注意区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解答】材料“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民将家中的铁制品送去炼钢铁”反映了大炼钢铁运动,说明人民群众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故①正确;
大炼钢铁运动体现了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这导致了群众生活严重困难,故②正确;
大炼钢铁运动属于大跃进运动,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③错误;
大炼钢铁运动违背了科学规律,不能炼成高质量的钢铁,故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原因。
7.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
A.个人崇拜盛行 B.强调阶级斗争
C.社会秩序混乱 D.执法公正严明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文化大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对毛主席特别崇拜。
B.材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阶级斗争的特点。
C.可以看出社会非常混乱。
D.材料明显体现的是个人崇拜,人身伤害,阶级斗争,体现不出执法公正严明。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文革时期的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密切关注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解答】“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因此题干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故A项正确。
B项是大跃进的教训,应排除。
C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应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深刻认识文革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得出教训。高考对“文化大革命”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对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②“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③“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抗苏的政策。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B.社会制度制约中国外交关系的走向
C.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够成熟和稳定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外交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服务于国家利益,A符合题干的要求;
BCD选项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解答】迄今,我国尚未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
图片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B项错误;
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C项错误;
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图表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答】注意1960年这个时间,这正是中国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时期,物资匮乏,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性支出,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CD都不是当时条件下这样做的直接目的。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的掌握情况。
12.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理所当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如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 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下列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工业产值比例是最高的,这是由于当时医务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
B.一五计划时期不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C.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轻工业和重工业与农业并没有协调发展。
D.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特征,特别是搞清楚一五计划的特点。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场“米棉之战”,打出了共产党执政的威望,让当时的工商界人士甚为佩服。当时,上海工商业界的代表人物荣毅仁表示:(1949年)6月的银元风潮,中国共产党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始料不及的。经过“米棉之战”,投机资本遭到毁灭性打击。
材料二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以抑制通货膨胀和集中力量发展中国经济。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衡,结束了中国长达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
﹣﹣均摘编自吕春《世纪桥 建国初期金融奇才陈云如何打压物价飞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稳定物价采取的举措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有何重要的影响?
【答案】(1)特点:党和政府强力作为;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相结合;主要在大城市进行。
(2)措施: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统一全国的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影响:抑制了通货膨胀,国家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构建了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体制的雏形。
【分析】(1)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需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来解答。
(2)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需结合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根据“打出了共产党执政的威望”可知,党和政府强力作为;根据“中国共产党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可知,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相结合;根据“上海工商业界”可知,主要在大城市进行。
(2)措施:根据“政务院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可知,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全国的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影响:根据“全国财政收支衡,结束了中国长达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可知,抑制了通货膨胀,国家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构建了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体制的雏形。
故答案为:
(1)特点:党和政府强力作为;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相结合;主要在大城市进行。
(2)措施: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统一全国的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影响:抑制了通货膨胀,国家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构建了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经管理体制的雏形。
【点评】本题偏难,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史料一: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探究】
(1)史料一阐述了哪一种外交方针?有何意义?
史料二:
【探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总理同有关国家总理会晤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能够达成这种共识?
【答案】(1)方针:“另起炉灶”。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因:三国近代历史上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都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又都面临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
【分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解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影响。
(2)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信息,联系所学作答。
【解答】(1)根据所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材料“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可知是另起炉灶的方针;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根据材料“1954年,周恩来总理同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和“1954年,周恩来总理会晤缅甸总理吴努”可知,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三国的独立前的社会性质,国际环境,面临的任务等方面思考。
故答案为:
(1)方针:“另起炉灶”。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因:三国近代历史上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都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又都面临大国强权政治的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该达到的指标。
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担 1050~1200万吨
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决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乱提。”
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衡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以上均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指标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五”计划在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答案】(1)第一个方案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又降低,但比较适中。
(2)原因: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人高潮,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的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后来周恩来同志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第一小问要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表现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1)根据设问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如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取信息、从数据的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要高度关注“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对“顿号”前后信息要通盘考虑等。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他。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故答案为:
(1)第一个方案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又降低,但比较适中。
(2)原因: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人高潮,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的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后来周恩来同志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