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训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促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
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广东南海丹灶有个纪念馆,纪念这里曾经出现的一位举人,他知道中国签订一个屈辱条约后,立刻放弃了科举考试,要求皇帝变法改革。他是( )
A.林则徐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有为
3.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像一块巨石,投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死水中,揭开其序幕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光绪帝发布变法令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4.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5.“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因发生于农历戊戌年而得名。这一年
是( )
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D.1900年
6.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 ”这个“皇上”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7.《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8.“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中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开放言论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
9.“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其中的“我”是( )
10.“戊戌变法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1)材料中“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为什么要提出“变” 文中的“读书人”指的是谁
(2)材料中的“杀!”是谁指使的 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中的“现代化”运动指什么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你能说出材料中“冷”的原因吗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
1.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序幕,《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导致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
【概念链接】“公车”的含义:汉代用公家的车马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后来就用“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2.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史实能力。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
3.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虽未成功,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捕捉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秀才”“皇帝”“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可知是戊戌变法运动。
5.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农历“戊戌年”。
6.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由题干中“废八股、设西学”等信息,可知这与戊戌变法的法令有关,当时支持变法并颁布变法法令的皇帝是光绪帝。
7.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结合题干中的“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推行维新变法是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8.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征求上书”“悉达天听”等可判断是开放言论。
9.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识图分析能力。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最终被杀害。A、B、C、D对应的人物分别是:邓世昌、谭嗣同、梁启超和康有为。
【拓展延伸】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有人极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 不有死者,谁鼓士气 ”“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深秀、杨锐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10.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的表述说明戊戌变法后,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思想开始被人们接受,这些表明戊戌变法的突出功绩是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为戊戌变法的有关内容。本题以一段材料来链接历史知识,别有趣味。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世纪末”“紫禁城里”“读书人”“变亦变,不变亦变”等有关信息,可推知该事件与戊戌变法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1)(2)(4)题。因为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囚禁了光绪帝,搜捕和杀害维新人士,废除新政诏令等,所以,这个秋天让人感觉冷。这样,第(3)题答案就可以解决了。
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慈禧太后。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3)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维新人士,变法最终失败。
(4)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