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中国的土地资源-资源类地图的应用(以土地资源为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地图的学习与应用大单元重要的一节,是掌握地图之后,对资源类地图的使用进行的具体研究。教材通过 “18 亿亩耕地红线”“人多地少的国情”“土地资源分布差异”“利用问题与保护对策” 四个逻辑层次,引导学生从 “数据感知 — 地图分析 — 问题探究 — 政策认同” 逐步深化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其编写注重国情教育,通过对比数据凸显 “人多地少” 的基本国情,强化危机意识;突出地图工具,整合地形、气候、干湿区等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培养综合思维;联系现实问题,结合土地利用中的典型问题,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应国家“耕地保护”政策。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基础:在知识储备上,掌握中国地形类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干湿地区分布等基础知识,能初步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专题地图;在能力特点上,逻辑思维逐步发展,能通过数据对比、图表分析归纳规律,但对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的综合分析能力仍较弱;在认知障碍方面,对 “土地资源保护政策” 的现实意义理解较抽象,需结合生活案例具象化;在学习动机上,对 “家乡土地利用”“粮食安全” 等贴近生活的话题兴趣较高,可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参与度。
三、学习目标
读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归纳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难利用土地等,并总结其构成特点,即类型齐全,耕地、林地比重小。结合地形、气候地图,分析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规律,比如耕地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平原,理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列举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如乱占耕地、草地退化等,说出我国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的基本国策及具体措施。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 “土地类型分布与自然要素的关系”,培养地图运用与综合
思维能力。通过 “土地利用问题对策讨论”,学会从 “问题 — 原因 — 措施” 的角度
解决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评价任务
针对 “说出‘人多地少’国情” 这一目标,设计 “数据对比” 任务,让学生计算中国人均耕地与美国、印度的比值,归纳我国耕地的突出特点,以此评价其数据解读能力。
对于 “归纳土地类型及构成” 的目标,要求学生绘制 “中国土地资源构成饼图”(简化版),标注各类型占比并描述特点,评价其图表转化能力。为评价 “分析土地分布规律及成因” 的能力,让学生填写相关内容,从地形、干湿区角度解释耕地集中在东部的原因,考查其综合分析能力。
围绕 “理解土地保护政策”,设计 “给村长的建议信” 撰写任务,让学生针对家乡可能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如乱占耕地),提出具体保护措施,评价其问题解决与政策运用能力。
五、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 “一碗米饭” 说起(5 分钟)
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这既是中国耕地面积的底线,也是不能突破的政策“红线”。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与1996年的19.51 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亿亩。显然,中国的耕地保有量离“红线”越来越近,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情境创设:展示图片 “一碗米饭的由来”(从耕地种植到餐桌),提问:“这碗米饭依赖的耕地,在我国有多珍贵?”
数据冲击:呈现 “2008 年我国耕地面积 18.26 亿亩,比 1996 年减少 1.25 亿亩”,引出核心问题:“我国耕地为何不断减少?我们该如何保护?”
设计意图:从生活场景切入,通过数据对比引发认知冲突,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一:我国土地资源的 “家底”—— 人多地少(10 分钟)
活动 1:算一算,比一比
给出相关数据:中国耕地总面积 1.22 亿公顷,人均耕地 0.09 公顷;美国耕地总面积 1.71 亿公顷,人均耕地 0.56 公顷;印度耕地总面积 1.58 亿公顷,人均耕地 0.14 公顷。让学生计算中国与美国、印度人均耕地的比值。讨论:“为什么中国耕地总面积与印度接近,但人均耕地更少?”(答案指向人口总量差异)
总结:我国 “人多地少” 是基本国情,耕地资源尤为紧张。
(三)探究二:土地资源的 “构成与分布”—— 类型多样,区域不均(15 分钟)
活动 2:读饼图,说构成
约960万平方千米
14亿多人口
人均土地面积约占世界
人均土地面积的
人多地少
展示 “中国土地资源构成图”,学生观察并归纳:类型齐全(耕地、林地、草地、难利用土地等);草地占比最大(32.6%),耕地、林地占比小(分别 13.5%、16.6%),
难利用土地占比高(21.6%)。
活动 3:合作探究 —— 分布规律与成因
分组任务:结合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地形区图”“干湿地区图”,每组负责 1 类土地的探究,之后全班汇总。
1.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类型 ,
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土地类型,其中 面积
较广,所占比重大,而 _ 、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__________________比重较大
(齐全 耕地、林地、草地 草地 耕地 林地 难以利用的)
有利方面: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不利方面: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练习巩固:
1.以下四位学生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家住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适宜耕作业的发展
B.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草原,这里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家住在华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热量条件好,甘蔗是我们这里主要的糖料作物
D.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答案D
2.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人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原因是( )
①我国可垦荒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② 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
③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的需求量会增加 ④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土地面积迅速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探究内容包括主要分布地区、地形类型、干湿地区以及从气候 / 地形角度分析的成因。比如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多为平原、盆地、低缓丘陵,处于湿润、半湿润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降水充足,适合耕种;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山区(如大小兴安岭、横断山区),地形为山地、丘陵,在湿润、半湿润区,由于山地地形,降水丰富,适合林木生长;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如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处于半干旱、干旱区,因为气候干旱,地形崎岖,适合牧草生长。
(四)探究三:土地资源的 “利用与保护”—— 问题与对策(10 分钟)
活动 4:案例分析 —— 问题在哪里?
展示:① 城市扩张占用耕地;② 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③ 超载放牧使
草地沙化。
讨论:“这些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如粮食减产、生态恶化等)
活动 5:头脑风暴 —— 我们能做什么?
分组提出对策:耕地保护方面,要严守 18 亿亩红线,禁止乱占耕地,改造低产田;林地保护上,需植树造林,采育结合,禁止滥伐;草地保护要划区轮牧,退耕还草,控制放牧数量。
总结:我国土地基本国策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五)课堂小结(3 分钟)
用思维导图梳理:国情(人多地少)→ 构成(类型全,耕地少)→ 分布(东
耕西草,区域差异)→ 保护(国策与措施)。
六、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巩固知识)
绘制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简图”,标注耕地、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分析 “我国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的原因”。
(二)拓展作业(联系生活)
实践调查:观察家乡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记录 1 个你认为不合理的现象(如 “农田被违规建房”),并提出 1 条改进建议(字数 150 字左右)。
(三)评价作业(能力提升)
撰写短文:“如果耕地面积跌破 18 亿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要
求结合数据或案例,体现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