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一块奶酪》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一块奶酪》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23: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块奶酪》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课文《一块奶酪》。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三维视角说教材:
1.基于文本视角,凸显文学价值
《一块奶酪》是一篇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战胜偷嘴的念头,把奶酪渣子给小蚂蚁吃,从而使蚂蚁团队更加团结的故事。课文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以身作则、爱护弱小的蚂蚁队长形象。文章故事富有想象力,语言生动,充分体现童话故事的特点。
2.基于教学视角,单元整体关照
《一块奶酪》选自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该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想象”在小学阶段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自二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阅读中的“想象”从“体验”到“体会”,要求上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句子”到“内容”,再到“语言文字”,视野逐步拓宽、认知逐步深入,纵向进阶。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这是本单元的习作要素,与阅读训练要素前后呼应。这也奠定了本单元“想象类”习作的基调。从三年级至六年级,教材共编排了12次想象类习作的训练(PPT图)。
本单元编排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其中《那一定会很好》和《一块奶酪》是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从不同人物、不同内容、不同角度呈现了“丰富的想象”。围绕语文要素,课文的助学系统分别从情节、情感、人物形象三个不同维度体现童话丰富的想象,各有侧重,共同服务于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PPT图)。
横向比较,《一块奶酪》的教学指向在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文中的蚂蚁队长宣布禁令时如此威严,面对奶酪渣子时却表现出普通蚂蚁的渴望。它虽然内心挣扎纠结,但能在犹豫片刻后果断一跺脚,做出给小蚂蚁吃的正确决策,重塑队长的形象。蚂蚁队长这个人物形象是生动的、鲜活的,也是真实的。
根据以上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在单元大情景:“我和童话任务共成长”下,安排本课情境任务“蚂蚁队长竞选班干部”,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基于儿童视角,优化学习路径
学生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接触了有关于童话体裁的文章,对此类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童话体裁的文章生动有趣,学生容易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学习兴趣高。
童话阅读:三年级的学生阅读童话不止步于满足故事的趣味性,而应该通过学习童话类的文章了解童话的特点,掌握学习方法,感受童话故事中美好的形象,内化自身品德。
学习动机:三年级学生对创设的问题情境、小组合作、班干部竞选等充满了兴趣,设置有趣的挑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说目标】
1.认识“诱、舔”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3.能抓住蚂蚁队长心理变化过程,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对蚂蚁队长的看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两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自读提示,预习反馈
板块二:任务驱动,联结共鸣
板块三:聚焦人物,体会美好
下面让我们依次走进这三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自读提示,预习反馈
结合略读课文学习提示的要求,安排预习单。
1.生字词反馈
2.问题一: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结合语文课堂作业本,完成情节图,借助情节图讲述故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聚焦情景,抓住关键感受梳理故事,在《那一定会很好》中利用插图,《牛肚子旅行》中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内容,那么本课学生能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课堂作业本中的第二题,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完成第一项任务。)
版块二:任务驱动,联结共鸣
问题激趣,让学习发生:如果蚂蚁队长来咱们班竞选班干部,你会给他投票吗?为什么?
任务1:蚂蚁队长烦恼我知道搭建“图示支架”,形成蚂蚁队长的问题清单要走近蚂蚁队长,首先要了解它在搬运奶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烦恼。带着学习任务,细读文本,摘录关键词句,寻找困难和烦恼。然后,借助问题清单,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概括关键词的方法,所以搭建图示支架(见图1),以可视化的方式集中呈现困难和烦恼,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帮助学生真正认同这个形象。
任务2:蚂蚁队长这样做
搭建话题支架,探究蚂蚁队长的所思所行在问题清单的基础上,提炼出四个主问题:无法决定时,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没人监督时,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面对诱惑时,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做决定时,蚂蚁队长是怎么想的?将任务2细化成四个话题支架(见图2)。在本课的学习中选择同一话题的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聚焦讨论,促进思维的进阶。
任务3:蚂蚁队长我榜样
搭建话题支架,将任务2话题支架中的“蚂蚁队长”换成“我”,形成四个新的话题:无法决定时,我要怎么做?没人监督时,我要怎么做?面对诱惑时,我要怎么做?做出决定时,我要怎么做?引导学生关联自我,将优良品质内化成品格行为,从而完成任务3。
板块三:聚焦人物,体会美好
回归课前问题2:
我 (喜欢/不喜欢)课文中的蚂蚁队长,理由是

1.由上述的三个任务,感受蚂蚁队长的形象,再说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蚂蚁队长,你喜欢它吗?填写每人至少说一点理由。
2.合作填表:小组长负责记录每位组员的理由,填写在理由圈上。理由多于四个的可以在理由圈中自主加线添加理由。
3.展示成果:请小组成员上台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