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
第1课时 滑动摩擦力
[教材链接] (1)①相对滑动 ②相对运动 ③μN (2)②接触面
例1 D [解析] 根据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可知,A错误;两个相对滑动的物体的接触面若是光滑的,则不会有滑动摩擦力,故B错误;动摩擦因数是由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情况决定的,与压力无关,故C错误,D正确.
例2 C [解析] 由题图知物体水平向右运动,根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可知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故C正确.
[科学论证] 否.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由于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故重力与压力大小相等.若物体不是在水平面上运动,则不能认为压力大小等于重力.例如小孩沿滑梯下滑时,对滑梯的压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例3 C [解析] 由于三个物体质量相同,所以三个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相同,根据f=μN可知,三个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故选项C正确.
例4 BD [解析] 由于物体匀速下滑,因此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摩擦力二力平衡,有f=mg;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有f=μN,N=F,所以f=μF,选项A、C错误,B、D正确.
随堂巩固
1.AD [解析] 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直接接触、有挤压、不光滑且存在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故选项A、D正确,B、C错误.
2.B [解析] 若v1v2,则货物A相对汽车B向左滑动,货物A受到汽车B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汽车B受到货物A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选项C、D错误.
3.D [解析] 物体在三种情况下所受摩擦力均为滑动摩擦力,由f=μN=μmg知,物体在三种情况下所受摩擦力大小相等,选项D正确.
4.2.2 水平向左 不必
[解析] 物体A相对地面静止,即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即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一大格为1 N,每一小格为0.2 N,从数值小的往数值大的顺序读,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为2.2 N.由于物体A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故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为水平向左.此过程中只需要保持物体A相对于地面静止,所以木板不必匀速运动.(共19张PPT)
3 摩擦力
第1课时 滑动摩擦力
学习任务一 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的理解
学习任务二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备用习题
随堂巩固
◆导学案
学习任务一 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的理解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 滑动摩擦力
① 定义: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阻碍__________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② 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并与物体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
③ 表达式:____.
相对滑动
相对运动
(2) 动摩擦因数
①定义:动摩擦因数,但与和无关.
②影响因素:动摩擦因数的值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及________的情况有关,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则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接触面
[物理观念]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速度大于的速度,图中f1、f2是、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例1 [2023·厦门一中月考] 下列关于滑动摩擦力和动摩擦因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只要物体间接触面是粗糙的,则它们之间一定有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B.两个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滑动摩擦力
C.由公式可知,两个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与压力成反比
D.一般情况下,动摩擦因数 只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表面情况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解析] 根据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可知,A错误;
两个相对滑动的物体的接触面若是光滑的,则不会有滑动摩擦力,故B错误;
动摩擦因数是由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情况决定的,与压力无关,故C错误,D正确.
例2 [2023·漳州一中月考]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则物体( )
C
A.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C.运动方向水平向右,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运动方向水平向右,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解析] 由题图知物体水平向右运动,根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可知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故C正确.
【要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即有弹力);(2)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并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即滑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
学习任务二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科学论证] 滑动摩擦力公式中的压力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物体的重力?请举例说明.
[答案] 否.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由于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故重力与压力大小相等.若物体不是在水平面上运动,则不能认为压力大小等于重力.例如小孩沿滑梯下滑时,对滑梯的压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例3 三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由于受到的水平拉力不同,做匀速运动,做匀加速运动,做匀减速运动,则它们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是( )
C
A. B. C. D.不能比较大小
[解析] 由于三个物体质量相同,所以三个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相同,根据可知,三个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故选项C正确.
例4 (多选)[2023·三明一中月考] 如图所示,以水平力压物体,这时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若物体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物体的质量为,重力加速度为,则物体与墙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 )
BD
A. B. C. D.
[解析] 由于物体匀速下滑,因此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摩擦力二力平衡,有;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有,,所以,选项A、C错误,B、D正确.
【要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由计算,为压力,注意: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二力平衡法: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根据二力平衡求解.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表达式为,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与重力无直接关系,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只是一种常见的具体情况.
3.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1.下列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
B.滑动摩擦力总是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D.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D
[解析] 滑动摩擦力产生于两个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但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运动,选项A错误;
滑动摩擦力总跟物体之间的压力成正比,但与重力不一定成正比,选项B错误;
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并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选项C错误,D正确.
2.物体与支持面间有滑动摩擦力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压力越大,则滑动摩擦力越大
B.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一定,接触面积越大,则滑动摩擦力越大
C.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一定,速度越大,则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一定,物体与支持面间的压力越大,则滑动摩擦力越大
D
[解析] 根据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f=μN ,选项D正确;
滑动摩擦力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有关,选项A错误;
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及相对运动速度的大小均无关,选项B、C错误.
3. 如图所示,有黑、白两条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着,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呈水平.欲将黑、白毛巾分离开,设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毛巾之间及其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用的水平拉力为 ( )
A.μmg B.2μmg C.5μmg D.6μmg
C
[解析] 黑毛巾有四个面受到摩擦力,根据受力平衡得F=f1+f2+f3+f4=μ×mg+μ×2×mg+μ×3×mg+μ×4×mg=5μmg,故C正确.
1.(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多选)关于滑动摩擦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
A.只有相互接触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才可能产生滑动摩擦力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C.受弹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D.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弹力作用
[解析] 滑动摩擦力产生在直接接触、有挤压、不光滑且存在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故选项A、D正确,B、C错误.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023·陕西西安期中] 如图所示,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向右运动,车上的货物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
A.若,则货物受到汽车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B.若,则汽车受到货物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若,则货物受到汽车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D.若,则汽车受到货物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解析] 若,则货物A相对汽车B向右滑动,货物A受到汽车B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汽车B受到货物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选项A错误,B正确;
若,则货物A相对汽车B向左滑动,货物A受到汽车B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汽车B受到货物A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选项C、D错误.
3.(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2023·天津一中月考] 一物体按如图所示不同的放法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力的作用下运动,设地面与物体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
D
A. B. C. D.
[解析] 物体在三种情况下所受摩擦力均为滑动摩擦力,由知,物体在三种情况下所受摩擦力大小相等,选项D正确.
4.(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2023·山东淄博期中] 小明同学用下图的装置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他沿水平向左的方
2.2
水平向左
不必
[解析] 物体相对地面静止,即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即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每一大格为,每一小格为,从数值小的往数值大的顺序读,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为.由于物体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故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为水平向左.此过程中只需要保持物体相对于地面静止,所以木板不必匀速运动.
向拉木板时,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__,滑动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选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此过程中木板______ (选填“必须”或“不必”)匀速运动.第3节 摩擦力
第1课时 滑动摩擦力
学习任务一 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的理解
[教材链接]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滑动摩擦力
①定义: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阻碍 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②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并与物体 的方向相反.
③表达式:f= .
(2)动摩擦因数
①定义:动摩擦因数μ=,但与f和N无关.
②影响因素:动摩擦因数的值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及 的情况有关,接触面材料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则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物理观念]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B的速度v2大于A的速度v1,画出A、B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例1 [2023·厦门一中月考] 下列关于滑动摩擦力和动摩擦因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间接触面是粗糙的,则它们之间一定有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B.两个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滑动摩擦力
C.由公式μ=可知,两个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与压力N成反比
D.一般情况下,动摩擦因数μ只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表面情况有关,与其他条件无关
[反思感悟]
例2 [2023·漳州一中月考]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则物体 ( )
A.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运动方向水平向左,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C.运动方向水平向右,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运动方向水平向右,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反思感悟]
【要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即有弹力);(2)接触面粗糙;(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并不是与运动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即滑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
学习任务二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科学论证] 滑动摩擦力公式中的压力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请举例说明.
例3 三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由于受到的水平拉力不同,A做匀速运动,B做匀加速运动,C做匀减速运动,则它们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是 ( )
A.fB>fA>fC B.fAC.fA=fB=fC D.不能比较大小
[反思感悟]
例4 (多选)[2023·三明一中月考] 如图所示,以水平力F压物体A,这时A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若物体A与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物体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物体A与墙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 ( )
A.μmg
B.mg
C.F
D.μF
【要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1)公式法:由f=μN计算,N为压力,注意: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二力平衡法: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根据二力平衡求解.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表达式为f=μN,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与重力无直接关系,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只是一种常见的具体情况.
3.f动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1.(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多选)关于滑动摩擦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相互接触且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才可能产生滑动摩擦力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C.受弹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D.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会受到弹力作用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023·陕西西安期中] 如图所示,汽车B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1向右运动,车上的货物A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2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v1B.若v1C.若v1>v2,则货物A受到汽车B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D.若v1>v2,则汽车B受到货物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3.(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2023·天津一中月考] 一物体按如图所示不同的放法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力的作用下运动,设地面与物体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甲>f乙>f丙 B.f乙>f甲>f丙
C.f丙>f乙>f甲 D.f甲=f乙=f丙
4.(滑动摩擦力的探究实验)[2023·山东淄博期中] 小明同学用下图的装置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他沿水平向左的方向拉木板时,物体A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物体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滑动摩擦力方向 (选填“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此过程中木板 (选填“必须”或“不必”)匀速运动. 第3节 摩擦力
第1课时 滑动摩擦力
1.BC [解析] 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有三个:压力、接触面粗糙、发生相对滑动,三个条件缺一不可,A错误,B正确.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沿着接触面,接触面间的压力总垂直于接触面,所以滑动摩擦力总是跟接触面间的压力垂直,选项C正确;滑动摩擦力产生于相对滑动的两物体之间,两个物体中可能有一个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故D错误.
2.D [解析] 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由两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材料决定,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与压力N及摩擦力F无关,选项A、B、C错误,D正确.
3.D [解析] 匀速拉动材料的过程只能持续到材料重心离开台面的瞬间,材料的重心在台面上,则材料对台面的压力不变,故材料受到的支持力不变,C错误;在拉动过程中,动摩擦因数不变,由f=μN可知,摩擦力是不变的,A错误;因为材料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不变,所以工人的拉力是不变的,B错误,D正确.
4.CD [解析]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故A、B错误,C、D正确.
5.D [解析] 物体A由于相对小车向左滑动,则受到小车向右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物体A相对地面是向右运动的,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A的运动方向相同,所以是动力,故D正确,A、B、C错误.
6.D [解析]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得f=μN=μmg=1 N,D正确.
7.B [解析] 由于木块静止,所以木块与板间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弹力Ff,B正确,A错误;绳子对木板的拉力、人手对绳子的拉力都无法求出,C、D错误.
8.C [解析] 这位同学用90 N的水平拉力匀速拉动质量为20 kg的课桌,课桌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此时的滑动摩擦力为Ff=90 N,如果在课桌上放了10 kg的书,则此时课桌和书的总质量为课桌质量的1.5倍,而根据竖直方向上有FN=G=mg可知,课桌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变为原来的1.5倍,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的1.5倍,即此时的滑动摩擦力为Ff'=1.5Ff=1.5×90 N=135 N,即要匀速推动课桌,需要的水平推力为135 N,故C正确.
9.A [解析] 两种情况下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均为滑动摩擦力,只是相对速度不同而已,由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无关,故A正确.
10.BC [解析] 白纸相对课本向右运动,则课本相对白纸向左运动,所以白纸对课本的摩擦力方向向右,故A错误;抽动瞬间,白纸上下两个面均受到向左的滑动摩擦力,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可得f=μN=μG,则白纸受到的摩擦力为f总=2f=2μG,故B、C正确,D错误.
11.B [解析] 大小轮自行车脚踏板固定于前轮上,前轮是主动轮,后轮是从动轮,当人骑着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向左运动时,前轮底部相对地面有向右的运动趋势,所以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f1向左,后轮底部相对地面向左滚动,所以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f2向右.故选B.
12.A [解析] 对木块A受力分析,木块A受到重力、弹簧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由于木块A匀速运动,所以弹簧的弹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即F=μm1g,由胡克定律得弹簧伸长的长度为x==,所以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s=l+x=l+m1g,故A正确.
13.10 水平向左
[解析] 物体相对水平面向右运动,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μG=10 N,方向水平向左.
14.(1)10 N (2)10 N,方向向左 (3)0.2
[解析] (1)根据胡克定律可知,弹簧的弹力为F弹=kΔx=10 N
(2)由于A静止,根据平衡条件有fBA=F弹=10 N
B对A的滑动摩擦力fBA方向向左
(3)由于B匀速运动,则有F=f地+fAB
其中fAB=fBA=10 N
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f地=18 N
又根据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有f地=μ(mA+mB)g
解得μ=0.2第3节 摩擦力
第1课时 滑动摩擦力建议用时:40分钟
◆ 知识点一 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的理解
1.(多选)下列关于滑动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压力则一定有滑动摩擦力
B.有滑动摩擦力则一定有压力
C.滑动摩擦力总是跟接触面间的压力垂直
D.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滑动摩擦力
2.关于由滑动摩擦力公式推出的μ=,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f越大,μ越大
B.动摩擦因数μ与压力N成反比,N越大,μ越小
C.动摩擦因数μ与摩擦力f成正比,与压力N成反比
D.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由两物体接触面的粗糙情况及材料决定
3.装修工人在搬运材料时施加一个水平拉力将其从水平台面上拖出,如图所示,则在材料被匀速拖出的过程中(材料重心未离开台面) ( )
A.材料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摩擦力逐渐减小
B.材料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工人的拉力逐渐减小
C.平台对材料的支持力逐渐减小,摩擦力逐渐减小
D.材料与平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平台对材料的支持力也不变,因而工人的拉力也不变
◆ 知识点二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多选)[2023·厦门双十中学月考] 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C.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接触面相切
D.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5.如图所示,一平板小车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x,同时车上的物体A相对车向左滑行了距离L,关于此过程中物体A受到平板小车的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方向水平向左,是阻力
B.方向水平向左,是动力
C.方向水平向右,是阻力
D.方向水平向右,是动力
◆ 知识点三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6.质量为5.0 kg的冰块以1.0 m/s的初速度在水平面上滑行,冰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g取10 m/s2,则冰块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 ( )
A.50 N B.0.1 N C.5.0 N D.1.0 N
7.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当手拉绳子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f,由此可知 ( )
A.木板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等于Ff
B.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等于Ff
C.绳子对木板的拉力等于Ff
D.人手对绳子的拉力等于Ff
8.[2024·上杭一中月考] 在一次班级大扫除时,有位同学用90 N的水平拉力匀速拉动质量为20 kg的课桌.如果在课桌上放了10 kg的书,则这位同学要匀速推动课桌,需要的水平推力大小为( )
A.90 N B.100 N
C.135 N D.150 N
9.一物块在水平力拉动下沿静止的水平传送带由A端匀速运动到B端,如图甲所示,这时所受摩擦力为f1;现开动机械让传送带向左匀速传动,再次将同样的物块由传送带的左端匀速拉动到右端,这时所受摩擦力为f2,如图乙所示.f1、f2的大小关系满足 ( )
A.f1=f2
B.f1C.f1>f2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多选)[2023·厦门一中月考] 如图所示,将一重力不计的白纸放在物理课本与水平桌面之间,现用水平拉力F将白纸从课本底下向右抽出(课本未从桌面滑落),已知课本重力为G,所有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在白纸被抽出过程中( )
A.白纸对课本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B.抽动瞬间,白纸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2μG
C.抽动瞬间,课本与白纸间的摩擦力大小为μG
D.抽动瞬间,拉力F越大,则课本与白纸间的摩擦力越大
11.[2023·福建师大附中月考] 大小轮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由大得夸张的前轮和较小的后轮组成,脚踏板固定于前轮上,当人骑着自行车在平直公路上向左运动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1,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2,
下列关于摩擦力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f1向左,f2向左
B. f1向左,f2向右
C.f1向右,f2向右
D. f1向右,f2向左
12.[2023·南平一中月考] 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B,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
A.l+m1g
B.l+(m1g+m2g)
C.l+m2g
D.l+·
13.[2023·泉州五中月考] 重50 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同时物体还受到一个大小为8 N、方向水平向左的水平恒力F作用,如图所示.已知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此时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N,方向 .
14.[2023·江苏南菁高级中学月考] 如图所示,一木板B放在水平地面上,木块A放在B的上面,A的右端通过劲度系数k=500 N/m的水平轻质弹簧,固定在直立的墙壁上,用力F=28 N向左拉动B,使它向左匀速运动,这时弹簧的伸长量恒为2 cm,已知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A=4 kg,mB=5 kg,g取10 m/s2,求:
(1)弹簧弹力F弹的大小;
(2)B对A的摩擦力fBA;
(3)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