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写作法36式(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动作描写写作法36式(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11:4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动作描写”写作法36式
写人写事最怕啥?人物站在那“像根木头”,只说 “很生气”“很开心”,却没半点动作,读者根本“看”不见人。其实让人物“活过来”的秘诀就俩字:动作。好的动作描写不是 “他做了什么”,而是 “他怎么做得”。比如同样是 “喝水”,小孩可能 “捧着杯子猛灌”,老人可能 “端着杯子慢慢抿”,光这一个动作,人物的年龄、性格就全出来了。
今天把动作描写梳理成36种实用招法:“基础拆解、细节强化、情感融入、场景适配、特殊技巧”5大类,再给5种结构技巧、6个避坑注意事项。简单的例子,深刻的道理,不用背理论,跟着片段学仿写,你笔下的人物立马能“动起来、立得住”。
一、36 种核心写作方法:从 “写动作” 到 “写活人物”,招招落地
动作描写的核心不是 “堆动作”,而是 “让动作替人物说话”,年龄、性格、情绪、身份,全藏在抬手、弯腰、转身这些小动里。36种方法按 “由浅入深、由基础到进阶” 排列,新手可从第一类开始练,循序渐进。
(一)基础动作拆解法(6 种):先把 “动作写具体”,别只写 “做了什么”
很多人写动作就一句“他做饭”“她写字”,干巴巴没灵魂。基础拆解的关键是 “把一个动作拆成‘步骤+细节’”,像拍慢镜头一样,写出 “怎么动、动的时候有啥反应”。
1. 分解动作:把 “连贯动作” 拆成 “一步步小动作”
一串步骤,拆得越细,越真实。
方法:选一个日常动作(如扫地、系鞋带、开瓶盖),按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拆成 3-5 个小步骤,每个步骤写清 “手 / 脚 / 身体怎么动”。片段:妈妈从冰箱里拿出西红柿,放在砧板上,右手拿起菜刀,左手按住西红柿的顶部。她先从西红柿中间切了一刀,分成两半,再把每一半的蒂挖掉,然后顺着纹路切成薄片。切的时候,刀刃碰到砧板,发出 “笃笃笃” 的声音,偶尔有汁水滴在砧板上,她随手用抹布擦了擦。
2. 连续动作:写 “不间断的动作链”,推动情节走
连续动作,让读者跟着 “动起来”。
方法:围绕一个 “目的”(如赶时间、找东西、帮忙),写 5-8 个连贯动作,不用加多余解释,靠动作展现紧张 / 急切 / 从容。片段:小明摸了摸裤兜,空的;又翻了翻上衣口袋,还是没有。他慌了,蹲下身,把手伸进书包侧兜,扒拉里面的纸巾和公交卡,没看到钥匙。他站起来,挠了挠头,突然想起早上放茶几上了,转身就往家跑,拖鞋跑掉了一只,他也没顾上捡。
3. 交替动作:写 “手、脚、身体配合的动作”,做事时手脚交替描写才真实。
方法:聚焦一个需要 “多部位配合” 的动作(如包饺子、打篮球、骑自行车),分别写 “手怎么动、脚怎么动、身体怎么配合”。片段:小丽左脚踩在脚踏上,右脚蹬地,车身往前一滑,她赶紧把右脚收上来踩住另一个脚踏。双手握住车把,身体微微前倾,遇到小石子路,她屁股离开车座,双腿轻轻抬起,过了石子路,又坐稳,双脚继续交替蹬着,头发被风吹得贴在脸上,她腾出一只手把头发捋到耳后。
4. 主次动作:“主要动作 + 次要动作” 结合,突出重点次动作能烘托情绪。
方法:先确定 1 个主要动作(如打电话、写作业、炒菜),再加 1-2 个次要动作(身体的小动作、对周围物品的触碰),体现人物状态。
片段:小刚握着手机,指尖有点用力,把手机壳捏得微微变形。“王老师,我今天有点发烧……” 他说着,右脚尖在地上蹭来蹭去,把一块小石子踢得老远。挂了电话,他长长舒了口气,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虽然没发烧,手心却全是汗。
5. 辅助动作:写 “动作前后的准备 / 收尾动作”,让场景完整收尾,让动作有始有终。
方法:写一个核心动作(如炒菜、缝衣服、修玩具)时,加上 “准备阶段的动作” 和 “完成后的动作”,让过程更完整。片段:奶奶找出针线盒,从里面挑了根和衣服颜色相近的线,眯着眼穿针,试了三次才把线穿进去,打了个小结。她把掉了扣子的衣服铺在膝盖上,用手指按住扣子,针线从衣服反面穿过来,再从扣子眼里穿回去,来来回回缝了十几针。缝好后,她剪断线,用手拽了拽扣子,确定结实了,才把衣服叠好放在床头。
6. 反向动作:写 “没做成的动作”,体现犹豫 / 失败 / 意外
不是所有动作都能成功,反向动作更能展现人物的犹豫或意外。
方法:设定一个 “想做但没做成” 的动作,写 “抬手 / 伸脚→停顿 / 收回→表情 / 反应”,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片段:小女孩看到路边的小狗,眼睛亮了,慢慢伸出手,想摸它的头。离小狗还有两厘米时,她突然停住了,想起妈妈说 “陌生的狗别碰”,手僵在半空,犹豫了一下,又慢慢缩了回来,嘴巴抿成一条线,盯着小狗看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跟着妈妈走了。
(二)细节强化(8 种):给动作 “加细节”,让人物 “立起来”
基础动作写清楚后,要加 “细节滤镜”—— 比如手部的老茧、动作的声音、力度的轻重,这些细节能暴露人物的年龄、职业、习惯,比直接说 “他是老工人” 更有力。
7. 手部细节:聚焦 “手的样子 + 动作”,暴露身份与习惯
方法:写动作时,先描 “手的特征”(老茧、疤痕、指甲、肤色),再写 “手怎么动”,让手和动作呼应。片段:修车大爷蹲下身,粗糙的手握住自行车链条,指关节上布满老茧,虎口处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他用手指拨了拨链条,发现卡住了,从工具箱里拿出小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扳手,轻轻拧了拧螺丝,再把链条往齿轮上归位,用手转了转脚踏,确定没问题了,才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灰。
8. 脚部细节:用 “脚的动作” 补全人物状态,不忽略下半身
方法:结合场景写 “脚的动作”(踮脚、跺脚、蹭脚、踢腿、走姿),让脚的动作和上半身动作配合,展现整体状态。
片段:小宇站在单元门口,脚尖踮起来,往楼下看了看,没看到妈妈的身影,又放下脚跟,右脚在地上蹭来蹭去,把地砖上的灰尘蹭出一个小圆圈。等了几分钟,他有点着急,双脚交替着跺脚,“咚咚” 响,刚跺了两下,看到妈妈的身影,立马停住,踮着脚挥起手:“妈妈!”
9. 身体协调:写 “头、肩、腰、背的配合动作”,避免 “只动手不动身”
方法:写动作时,加入 “头的转动、肩的耸动、腰的弯曲、背的挺直” 等细节,让动作更连贯自然。片段:小李蹲下身,双手抓住箱子的两边,肩膀往下沉了沉,腰慢慢弓起来,箱子被抬到膝盖高度时,他头往左边偏了偏,避开箱子的棱角,再用劲把箱子扛到肩上,背挺得笔直,一步一步往楼梯走,每走一步,肩膀都微微晃一下。
10. 工具互动:写 “人与工具的配合动作”,体现熟练程度
方法:写 “拿起工具→使用工具→放下工具” 的动作,突出 “握工具的姿势、使用时的力度、工具的反应(如声音、晃动)”。
片段:学霸小张拿起钢笔,拇指和食指捏着笔杆,中指托在下面,笔杆倾斜 45 度。笔尖碰到纸时,他手腕轻轻移动,笔画流畅,写 “捺” 的时候,手腕微微往上提,笔尖顿了一下再出锋。写错一个字,他拿出橡皮,用指尖捏着橡皮的一角,轻轻擦了擦,纸没破,字迹也擦干净了,再继续往下写。
11. 环境反应:写 “动作带来的环境变化”,让动作有 “痕迹”
动作不是孤立的,会影响周围环境,环境的变化能证明动作的真实性。
方法:写动作时,加一句 “动作带来的环境反应”(如物品移动、声音、掉落、痕迹),让动作更有 “存在感”。片段(扫地):妈妈拿着扫帚,从客厅角落开始扫,扫帚尖贴着墙根,把灰尘和头发扫到一起。扫到沙发底下时,她把扫帚柄斜着伸进去,来回划了几下,扫出一团毛线和一个饼干渣。扫完后,她用簸箕接住灰尘,倒进垃圾桶,垃圾桶里的垃圾袋鼓了一点,她拍了拍扫帚上的浮尘,靠在墙角。
12. 声音配合:给动作 “加声音”,让读者 “听见” 动作
动作自带声音,声音能让动作更生动,有画面感。
方法:写动作时,加入 “动作发出的声音”(不用复杂拟声词,用 “笃笃、沙沙、咚咚” 等常见词),声音和动作同步。
片段(煎鸡蛋):爸爸把油倒进平底锅,“滋啦” 一声,油热了,他拿起鸡蛋,在锅边磕了一下,“咔嚓” 一声,蛋壳裂了,双手把蛋壳掰开,蛋液流进锅里,“滋 ——” 的一声,蛋液慢慢凝固,他用铲子翻了个面,鸡蛋边缘煎得金黄,发出 “滋滋” 的轻响。
13. 速度变化:用 “动作快慢” 体现情绪,不用直接说 “紧张 / 放松”
动作速度藏着情绪,“忽快忽慢” 显慌乱。
方法:根据人物情绪,调整动作的 “速度描述”(如 “飞快、匆匆、慢慢、缓缓、犹豫着”),让速度替情绪说话。
片段(赶作业):小敏看着作业本,还有三道题没写,上课铃还有五分钟就响了。她飞快地拿起笔,笔尖在纸上 “刷刷” 地写,手腕转动得很快,写着写着,有个字写错了,她放慢速度,用橡皮慢慢擦,擦完又赶紧加快速度,笔杆都快握不住了,最后一道题写完时,上课铃刚好响了,她长长舒了口气。
14. 力度控制:用 “动作轻重” 展现性格 / 情绪,如 “用力摔门” 显生气
力度是动作的 “情绪温度计”,力度不同,情绪不同。
方法:写动作时,加入 “力度描述”(如 “轻轻、用力、使劲、小心翼翼、猛地”),让力度和人物的性格 / 情绪匹配。
片段(生气摔书):小刚看到试卷上的 60 分,脸涨得通红,双手抓起试卷,用力揉成一团,“啪” 地一声摔在桌子上,课本也被带得掉在地上。他站起来,猛地踹了一脚椅子,椅子 “哐当” 一声撞到墙上,然后他又蹲下身,捡起揉皱的试卷,轻轻抚平,眼眶有点红。
(三)情感融入(8 种):让动作 “带情绪”,不用喊 “我开心 / 难过”
最高明的动作描写是 “动作即情绪”,让读者从动作里读出情绪。
15. 紧张动作:用 “僵硬 / 重复 / 无措的动作” 写紧张,别只说 “我很紧张”
紧张时,人会有 “本能小动作”,更真实。
方法:写紧张情绪时,选 1-2 个 “紧张专属动作”(如捏手心、搓手、吞口水、眼神躲闪),反复或僵硬地做。
片段(上台演讲):小红站在讲台前,双手捏着演讲稿,指尖都白了,手心全是汗。她吞了口口水,喉咙有点干,脚在地上蹭来蹭去,不知道放哪儿好。开始演讲时,她的手微微发抖,演讲稿也跟着晃,讲了两句,她停下来,搓了搓手,又继续讲,声音虽然有点抖,但动作慢慢放松了。
16. 开心动作:用 “轻快 / 舒展的动作” 写开心,别只说 “我很开心”
开心时,动作会 “变轻变活”,动作舒展,有活力。
方法:写开心情绪时,用 “轻快、跳跃、舒展” 的动作(如蹦跳、拍手、转圈圈、挥拳头),动作幅度可以大一点。片段(考满分):小明拿到试卷,看到上面的 100 分,眼睛一亮,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举起试卷蹦了两下,嘴里喊着 “我考满分啦!” 他跑到同桌面前,把试卷递过去,拍手笑着说 “你看你看!”,然后又跑回座位,把试卷小心地折好,放进书包,嘴角一直翘着,脚还在桌子底下轻轻晃。
17. 生气动作:用 “僵硬 / 用力 / 急促的动作” 写生气,别只说 “我很生气”
生气时,动作会 “变重变急”,动作带 “攻击性” 或 “僵硬感”。
方法:写生气情绪时,用 “用力、猛地、僵硬” 的动作(如摔东西、跺脚、捏拳头、转身就走),配合呼吸急促的细节。
片段(被冤枉):小莉听到妈妈说 “肯定是你打碎了花瓶”,气得脸通红,双手捏成拳头,指甲都快嵌进肉里了。“不是我!” 她喊了一声,猛地把桌子上的书推到地上,转身跑进房间,“砰” 地一声关上门,靠在门后,肩膀一抽一抽的,却强忍着没哭。
18. 委屈动作:用 “收敛 / 无措的小动作” 写委屈,别只说 “我很委屈”
委屈时,动作会 “变小变收敛”,动作带着 “怯懦感”。
方法:写委屈情绪时,用 “收敛、小声、无措” 的动作(如捏衣角、低头、擦眼泪、小声啜泣),动作幅度小,不张扬。
片段(被老师批评):小涛低着头,手指捏着校服衣角,把衣角拧成一团。老师批评他上课说话,其实是同桌先找他的,可他不敢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赶紧用手背擦了擦,怕被老师看到。批评完,他慢慢抬起头,小声说 “我知道了”,然后轻轻拉了拉书包带,跟着老师走出办公室。
19. 疲惫动作:用 “沉重 / 缓慢 / 无力的动作” 写疲惫,别只说 “我很累”
疲惫时,动作会 “变沉变慢”,动作带着 “无力感”。
方法:写疲惫情绪时,用 “缓慢、沉重、无力” 的动作(如耷拉肩膀、揉眼睛、打哈欠、慢吞吞走路),配合身体的 “松垮” 状态。
片段(加班回家):张姐拖着行李箱,慢慢走到单元门口,肩膀耷拉着,像扛了块大石头。她掏出钥匙,手有点抖,插了两次才插进锁孔,拧开门后,把行李箱往门边一放,“咚” 的一声,也没管它。她换了鞋,走到沙发边,一屁股坐下,揉了揉眼睛,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头靠在沙发上,没一会儿就闭上了眼睛。
20. 专注动作:用 “固定 / 重复的小动作” 写专注,别只说 “我很认真”
专注时,人会有 “无意识小动作”,动作重复,眼神集中。
方法:写专注情绪时,用 “重复、固定” 的小动作(如咬笔头、皱眉头、点桌子、盯着目标不动),配合 “忽略周围” 的细节。
片段(解数学题):小刚盯着数学题,眉头皱成一个 “川” 字,右手拿着笔,在草稿纸上 “沙沙” 地算,算到一半,他咬了咬笔头,眼睛盯着题目不动,过了一会儿,他又低下头,飞快地写起来,同桌叫他出去玩,他都没听见,直到算出答案,才舒了口气,揉了揉皱着的眉头。
21. 犹豫动作:用 “停顿 / 反复的动作” 写犹豫,别只说 “我拿不定主意”
犹豫时,动作会 “停停顿顿”,动作带 “不确定性”。
方法:写犹豫情绪时,用 “停顿、反复、来回” 的动作(如抬手又放下、往前走又后退、摸口袋又松开),体现 “拿不定主意”。
片段(买玩具):小宇站在玩具店门口,盯着里面的奥特曼玩具,手伸进裤兜,摸了摸妈妈给的零花钱,够买一个。他往前走了两步,又停下,想起妈妈说 “玩具太多了”,又往后退了退。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钱,又抬头看了看玩具,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转身走了,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一眼。
22. 坚定动作:用 “干脆 / 有力 / 不犹豫的动作” 写坚定,别只说 “我很确定”
坚定时,动作会 “干脆利落”,动作不拖泥带水。
方法:写坚定情绪时,用 “干脆、有力、不犹豫” 的动作(如大步走、立刻做、挥手、点头),动作快,不反复。
片段(决定道歉):小敏知道自己错怪了同桌,深吸一口气,站起来,大步走到同桌面前,双手放在身侧,认真地说 “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同桌愣了一下,她又点了点头,说 “我不该没问清楚就说你”,说完,她挺直背,等着同桌回应,眼神很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四)场景适配(6 种):不同场景用不同动作,别 “千人一面”
动作要 “接地气”,就得符合场景 —— 家里的动作放松,职场的动作专业,考场的动作紧张,街头的动作随意,场景不同,动作也得变。
23. 家庭场景动作:写 “放松 / 随意的日常动作”,体现 “亲切感”
家里的动作不用 “端着”,动作随意,有生活气。
方法:写家庭场景时,用 “放松、随意、无拘无束” 的动作(如翘腿、靠沙发、摸肚子、随手递东西),不用刻意 “规范”。
片段(晚饭后):爸爸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手里拿着遥控器换台,换了几个台都没好看的,他打了个哈欠,把遥控器扔在沙发上,伸手摸了摸肚子,说 “今天吃得真饱”。妈妈收拾完碗筷,走过来,把一杯水递给他,在他旁边坐下,拿起织了一半的毛衣,开始织起来,手指灵活地绕着线。
24. 学校场景动作:写 “符合身份的动作”,学生有学生样,老师有老师样
学校场景的动作要 “贴身份”,动作符合角色。
方法:按 “学生 / 老师 / 同学” 的身份写动作,学生动作带 “青涩 / 活泼”,老师动作带 “沉稳 / 专业”。
片段(上课):王老师拿着课本走上讲台,把课本放在讲桌上,拍了拍话筒,说 “上课”。班长站起来喊 “起立”,同学们都站起来,鞠躬说 “老师好”。老师点点头,说 “请坐”,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课题,粉笔划过黑板,发出 “沙沙” 声。写着写着,她发现小明在走神,用粉笔头轻轻敲了敲黑板,说 “小明,认真听讲”。
25. 职场场景动作法:写 “专业 / 克制的动作”,体现职业特点
职场动作要 “显专业”,动作带 “职业感”。
方法:按职业特点写动作,突出 “熟练、专业、克制”,比如医生动作轻柔,白领动作干练。
片段(医生问诊):李医生示意病人坐下,拿起病历本,翻了翻,问 “哪里不舒服?” 病人说咳嗽,他点点头,拿起听诊器,把听筒放在病人胸口,说 “深呼吸”。病人深呼吸时,他微微俯身,耳朵贴着听诊器,眉头轻轻皱着,听了一会儿,他把听诊器拿下来,放在桌上,在病历本上写下症状,笔尖在纸上 “沙沙” 响。
26. 街头场景动作:写 “随意 / 匆忙的动作”,体现 “市井气”
街头动作很 “杂”,有烟火气。
方法:写街头场景时,用 “多样、随意、匆忙” 的动作(如吆喝、赶路、躲闪、讨价还价),展现街头的热闹。片段(菜市场):卖菜阿姨挥着手臂,吆喝着 “新鲜的青菜,一块钱一把!” 一个大爷蹲下身,拿起青菜翻了翻,问 “能便宜点不?” 阿姨说 “都是新鲜的,不还价”。旁边的卖鱼大叔拿起鱼,用刀 “啪” 地拍晕,然后刮鳞、开膛,动作麻利。一个妈妈拉着小孩,匆匆走过,小孩指着糖画摊,要妈妈买,妈妈拉着他说 “快走,还要买菜呢”。
27. 紧张场景动作:写 “快速 / 混乱 / 急促的动作”,烘托紧张氛围
紧张场景(如救火、赶时间、考试)的动作要 “快”,动作密集,节奏快,烘托氛围。
方法:写紧张场景时,用 “快速、密集、急促” 的动作链,少用长句子,多写短句,让节奏变快。
片段(救火):邻居大喊 “着火了!”,爸爸赶紧从家里拿出灭火器,拔下保险销,跑到楼下,对准火苗按下把手,白色的干粉喷了出来。妈妈拿起水桶,接满水,往火上泼,水 “哗啦” 一声浇在火苗上。几个邻居也跑过来,有的拿扫帚拍火,有的搬开旁边的柴火,大家都忙得满头大汗,直到火苗熄灭,才停下来喘口气。
28. 温情场景动作:写 “缓慢 / 轻柔 / 重复的动作”,传递温暖
温情场景(如照顾病人、安慰人、亲子互动)的动作要 “软”,动作轻柔,有温度。
方法:写温情场景时,用 “缓慢、轻柔、重复” 的动作(如摸头、喂饭、擦脸、拍背),动作幅度小,力度轻。
片段(照顾奶奶):小敏坐在奶奶床边,拿起毛巾,蘸了点温水,轻轻擦了擦奶奶的脸,然后又擦了擦奶奶的手。奶奶咳嗽了两声,她赶紧拿起水杯,把吸管递到奶奶嘴边,说 “奶奶,喝点水”。奶奶喝完水,她又拿起毯子,轻轻盖在奶奶身上,用手掖了掖边角,然后坐在床边,轻轻拍着奶奶的背,哼着小时候奶奶教她的儿歌。
(五)特殊技巧(8 种):让动作描写 “更高级”,避免 “平铺直叙”
掌握基础后,用特殊技巧让动作描写 “出彩”—— 比如慢动作突出重点,对比动作展现变化,象征动作深化主题,让动作不只是 “动作”,还有更深的意义。
29. 慢动作:把 “关键动作” 放慢写,突出重点瞬间
在重要场景(如获奖、离别、意外)中,把关键动作 “拆成更多细节”,像电影慢镜头,突出感染力。
方法:选一个 “关键动作”(如接过奖杯、拥抱、摔倒),把动作拆成 5-8 个超小步骤,写清每个瞬间的细节和感受。片段(接过奖状):校长念到 “小红” 时,她愣了一下,然后慢慢站起来,双手攥着衣角,一步一步走向讲台。走到校长面前,她抬起头,校长笑着把奖状递给她,她伸出双手,指尖碰到奖状的边缘,有点粗糙,然后慢慢握住,把奖状拿到胸前,低头看了看,奖状上的 “三好学生” 四个字很醒目。她抬起头,对着校长鞠了一躬,转身走下台,脚步比来时稳了很多。
30. 快动作:用 “短句 + 密集动作” 写快速场景,营造紧迫感
写追逐、打斗、赶时间等场景时,用 “短句+密集动作”,不用解释,靠动作堆出 “快节奏”。
方法:用 “谁+动作” 的短句,一句一个动作,不用修饰词,动作密集排列,营造紧迫感。片段(追小偷):小明看到小偷抢了阿姨的包,大喊 “抓小偷!”。他追了上去,小偷跑过马路,他也跟着跑,差点被车撞到。小偷拐进小巷,他紧随其后,看到小偷要翻墙,他扑上去,抓住小偷的衣角,小偷用力挣,衣角撕坏了,他又抓住小偷的胳膊,把他拽下来,两人扭打在一起,直到警察赶来。
31. 定格动作:写 “静止的动作”,突出人物的 “状态”
在情绪顶点(如震惊、悲伤、开心)时,让人物 “停下来”,写一个 “定格的动作”,比动起来更有冲击力。
方法:在情绪最浓时,写 “人物突然不动”,聚焦 “一个定格的动作”(如僵住、愣住、站着不动),配合 “时间仿佛静止” 的感受。片段(听到坏消息):妈妈打电话说 “爷爷走了”,小红手里的手机 “啪” 地掉在地上,她僵在原地,双手举在半空,像要去捡手机,却一动不动。眼睛盯着地面,没有眼泪,也没有说话,时间仿佛停住了,过了足足一分钟,她才慢慢蹲下身,捡起手机,手指颤抖着,却按不动屏幕。
32. 重复动作:反复写 “同一个动作”,突出人物的 “执念 / 习惯”
一个动作反复出现,能成为人物的 “标签”,突出习惯或执念。
方法:选一个 “标志性动作”,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让读者一看到这个动作就想到人物。片段(爷爷的习惯):爷爷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握着拐杖,时不时摸一摸拐杖头 —— 那是个磨得光滑的铜头,是奶奶生前给她买的。吃饭时,他放下拐杖,拿起筷子,吃了两口,又放下筷子,摸了摸拐杖头。看电视时,他靠在沙发上,拐杖放在旁边,眼睛盯着电视,手却不自觉地伸过去,摸了摸拐杖头。
33. 对比动作:用 “过去 vs 现在的动作” 对比,展现人物的 “变化”
不用直接说 “他变了”,用动作对比,变化更直观。
方法:选一个 “同一动作”,写 “过去怎么动” 和 “现在怎么动”,通过动作的差异展现人物的成长、衰老或变化。片段(爸爸的变化):以前爸爸陪我打篮球,能轻松跳起来扣篮,落地时 “咚咚” 响,还能抱着我转圈圈,手臂很有力。现在爸爸陪我打篮球,跳不高了,投篮时要踮起脚,投完后还要扶着膝盖喘口气。抱我的时候,他要先蹲下身,让我趴在他背上,再慢慢站起来,背有点驼,走两步就说 “爸爸老了,抱不动你了”。
34. 象征动作:用 “有寓意的动作”,表达 “深层含义”
动作不只是动作,还能象征情感或主题,比如 “拆信” 象征 “揭开秘密”,“种树” 象征 “希望”,“握手” 象征 “和解”。
方法:选一个 “有象征意义的动作”,让动作的 “寓意” 和文章主题呼应,不用明说,让读者自己品。片段(和解):小刚和小明吵架后,几天没说话。这天,小刚看到小明在操场边踢石子,走了过去,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递到小明面前。小明愣了一下,看了看糖,又看了看小刚,慢慢伸出手,接过糖,剥开糖纸,放进嘴里。小刚也拿出一颗糖,放进嘴里,两人没说话,但小明轻轻碰了碰小刚的胳膊,小刚笑了,小明也笑了。
35. 侧面烘托:不直接写 “他的动作”,写 “别人对他动作的反应”
比如写 “他跑得快”,不写 “他跑得飞快”,写 “后面的人追不上,气喘吁吁”,用别人的反应烘托动作。
方法:不直接描写主体动作,通过 “周围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来烘托主体动作的效果,更有说服力。片段(跑得快):运动会上,小刚参加 100 米跑。发令枪一响,他冲了出去,旁边的选手都被他甩在后面。观众席上的同学都站起来,大喊 “小刚加油!”。跑到终点时,他比第二名快了足足两米,第二名冲过终点后,扶着膝盖大口喘气,而小刚虽然也喘着气,但还能挥着手向观众打招呼。
36. 动作留白:写 “动作的开头 / 结尾”,中间留空白,让读者想象
不用把动作写全,比如写 “他举起手,似乎要打下去,最后却放下了”,中间的犹豫留让读者想象,更有韵味。
方法:写动作时,只写 “开头和结尾”,中间的过程留白,通过 “停顿、变化” 体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让读者自己补全。
片段(忍住脾气):爸爸看到小明把花瓶打碎了,脸涨得通红,右手高高举起,手指攥得紧紧的,似乎要打下去。小明吓得闭上眼,等着挨打。可等了几秒钟,没感觉到疼,他慢慢睁开眼,看到爸爸的手停在半空,然后慢慢放下,叹了口气,说 “下次小心点”,转身去拿扫帚打扫碎片。
二、5 种结构技巧:把动作描写 “融入文章”,不孤立存在
把动作描写串进文章里,让动作 “为情节服务、为人物服务”。
(一)单动作聚焦式:围绕 “一个动作” 写透,突出核心瞬间
核心:选一个关键动作(如 “接过录取通知书”“第一次做饭”“道歉”),用 “分解动作 + 细节强化+情感融入” 的方法,把这个动作写深写透,突出它的重要性。
适用场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段落,需要突出某个关键瞬间时用。
片段示例:当快递员念出 “小红,录取通知书” 时,我手里的快递盒差点掉在地上。我深吸一口气,伸出双手,指尖碰到硬纸板的边缘,有点凉。慢慢接过快递盒,抱在胸前,盒子不重,却像揣了块石头,沉甸甸的。我走到桌边,轻轻把盒子放下,找来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胶带,生怕弄坏里面的通知书。打开盒子,红色的通知书露了出来,我用手指摸了摸 “北京大学” 四个字,纸面很光滑,眼泪突然掉在通知书上,我赶紧用手背擦了擦,笑着把通知书举起来,喊 “我考上了!”
(二)动作链推进式:用 “一连串动作” 推动情节发展
核心:按 “起因→经过→结果” 的顺序,写一串连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是下一个动作的铺垫,让情节跟着动作走。
适用场景:写事件的全过程(如 “做饭、搬家、赶公交”),需要展现完整情节时用。
片段示例:早上起晚了,我赶紧从床上爬起来,没顾上叠被子,抓过校服就往身上穿,扣子扣错了一颗也没发现。跑到卫生间,挤了牙膏,胡乱刷了两下牙,洗了把脸,拿起书包就往外跑。下楼时,差点踩空摔下去,扶着楼梯扶手站稳后,又继续跑。到了路边,挥手拦出租车,等了两分钟没等到,看到公交车来了,我赶紧跑过去,跳上车时,司机刚好关门,我喘着气说 “还好赶上了”。
(三)动作对比式:用 “不同人物的动作” 或 “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动作” 对比
核心:通过 “动作对比” 展现人物的差异或变化 —— 比如 “小孩和老人的动作对比”“生气和开心时的动作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动作对比”。
适用场景:需要突出人物差异、成长、变化时用。
片段示例:以前妹妹吃饭,总是用手抓,饭菜撒得满桌子都是,妈妈跟在后面擦,她还咯咯笑。现在妹妹上幼儿园了,吃饭时坐得笔直,左手扶着碗,右手拿勺子,一勺一勺地舀着吃,撒在桌上的饭粒很少。吃完后,她还会把勺子放进碗里,把碗拿到厨房,对妈妈说 “妈妈,我吃完了”,妈妈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 “妹妹长大了”。
(四)动作呼应式:开头和结尾用 “相同 / 相似的动作” 呼应,结构更完整
核心:开头写一个动作(如 “开门”“摸东西”“坐下”),结尾再写这个动作,形成呼应,让文章结构更紧凑。
适用场景:写回忆、叙事类文章,需要让结构更完整时用。
片段示例:
(开头)我推开老家的门,门框上的 “身高线” 还在,那是小时候爸爸给我画的,最高的一条画着 “1 米 5”,旁边写着 “2018 年”。
(中间)我走进房间,看到床上的小熊玩偶,是小时候妈妈给我买的,耳朵都掉了一只。书桌上还有我写的日记,字迹歪歪扭扭,写着 “今天爸爸带我去公园,很开心”。
(结尾)临走时,我又推开老家的门,摸了摸门框上的 “身高线”,比我现在的身高矮了一大截。我拿出笔,在上面画了一条新的 “1 米 65”,旁边写着 “2024 年”,然后轻轻带上了门。
(五)动作烘托式:用 “次要人物的动作” 烘托 “主要人物的动作”
核心:不直接写主要人物的动作多厉害,而是写次要人物的 “反应动作”(如惊讶、佩服、紧张),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适用场景:写英雄、榜样、高手等人物,需要突出其能力或魅力时用。
片段示例:
李师傅开始修自行车,周围围了几个看热闹的人。他拿起扳手,轻轻拧了拧螺丝,又用手指拨了拨链条,没一会儿就找出了问题。旁边的小伙子看得瞪大了眼睛,说 “师傅,您真厉害,我修了半天都没修好”。李师傅没说话,继续修,双手灵活地转动着工具,十分钟就修好了。旁边的大爷点点头,说 “李师傅修自行车几十年了,手艺就是好”,李师傅笑了笑,拍了拍自行车,说 “好了,试试吧”。
三、6个注意事项:动作描写最容易踩的坑
动作还是 “假、空、乱”,多半是踩了这些坑。记住这6点,能让你的动作描写立马 “接地气、立得住”。
1. 别 “动作笼统”:写 “具体动作”,别写 “概括动作”
坑:“他吃了饭,就去写作业了”—— 只说 “吃了饭”“写作业”,没说怎么吃、怎么写,读者看不到具体画面。
解决办法:把概括动作拆成具体动作,比如 “吃了饭” 改成 “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口米饭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吃完后,把碗放进厨房,拿起作业本和笔,坐在书桌前写起来”。
反例:妈妈做了饭,我吃了就去上学了。
正例:妈妈把一碗面条放在我面前,我拿起筷子,挑了一筷子面条放进嘴里,有点烫,我吸溜了一口,很快就吃完了。放下碗,我背起书包,跟妈妈说 “再见”,就跑出了家门。
2. 别 “动作无目的”:每个动作都要 “为人物 / 情节服务”
坑:“他走进房间,摸了摸桌子,又打开窗户,然后坐在沙发上”—— 动作没目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像 “无意义的乱动”。
解决办法:每个动作都要 “有原因”,比如 “他走进房间(找东西),摸了摸桌子(没找到),又打开窗户(透气),然后坐在沙发上(休息)”,让动作有逻辑。
反例:小明走进教室,摸了摸书包,又看了看黑板,然后趴在桌子上。
正例:小明走进教室,摸了摸书包,发现作业本没带,又看了看黑板上的作业,急得抓了抓头发,然后趴在桌子上,不知道该怎么办。
3. 别 “动作不符合人物”:小孩有小孩样,老人有老人样
坑:“爷爷蹦蹦跳跳地去买糖,像个小孩”—— 爷爷的动作不符合年龄,不真实;“小孩熟练地炒菜,像个厨师”—— 小孩的动作不符合身份,假。
解决办法:动作要 “贴人物”—— 老人动作慢、稳,小孩动作快、笨拙,年轻人动作利落,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设计动作。
反例:奶奶拿起手机,飞快地刷着短视频,还蹦跳着说 “真好看”。
正例:奶奶拿起手机,眯着眼,用手指慢慢划着屏幕,刷到短视频,笑着说 “这小孩真可爱”,手指有点抖,划了好几次才划到下一个。
4. 别 “动作缺乏细节”:没有 “手的样子、声音、力度”,动作像 “木偶动”
坑:“他切了菜,炒了炒,就盛盘了”—— 没有细节,像木偶在做动作,没有灵魂。
解决办法:加 “手部细节、声音、力度、速度” 等细节,比如 “他握着菜刀,手指上有个小疤痕,笃笃笃地切着菜,切好后倒进锅里,滋啦一声,他用力翻炒了几下,就盛进了盘子里”。
反例:爸爸切了西红柿,炒了鸡蛋,就端上桌了。
正例:爸爸握着菜刀,指关节有点红,笃笃笃地把西红柿切成小块,倒进热油锅里,滋啦一声,油溅了出来,他赶紧往后退了退,然后用铲子用力翻炒了几下,撒了点盐,就盛进了盘子里,盘子里的西红柿炒蛋冒着热气。
5. 别 “动作太多太杂”:选 “关键动作” 写,别 “堆动作”
坑:“他起床、穿衣、叠被、洗脸、刷牙、吃饭、背包、出门”—— 把所有动作都写了,没有重点,像流水账。
解决办法:选 “能体现人物情绪 / 性格的关键动作” 写,比如写 “他着急”,就写 “他起床没叠被,穿衣扣错了扣子,刷牙胡乱刷了两下,就跑出了门”,省略不重要的动作。
反例:小红早上起床,叠了被子,穿了校服,洗了脸,刷了牙,梳了头发,吃了面包,喝了牛奶,背起书包,跟妈妈说再见,然后出门了。
正例:小红早上起晚了,没叠被子,抓起校服就穿,扣子扣错了一颗,洗了把脸,拿起面包咬着,背起书包就跑出了门,跟妈妈喊了声 “再见” 就没影了。
6. 别 “动作前后矛盾”:动作要 “符合逻辑”,别 “前言不搭后语”
坑:“他很紧张,双手放松地放在腿上,笑着说‘我不怕’”——“紧张” 和 “放松地放腿上、笑” 矛盾,不合逻辑。
解决办法:动作要和 “人物的情绪、状态” 一致,比如 “紧张” 就写 “双手捏着衣角,声音有点抖”,别出现矛盾的动作。
反例:小敏很委屈,她笑着说 “我没事”,双手叉着腰,看起来很开心。
正例:小敏很委屈,她低着头,声音有点哽咽,说 “我没事”,双手捏着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四、结语:动作描写的核心,让人物 “自己动起来说话”
好的动作描写从来不是 “堆辞藻、编复杂动作”,而是 “写得真、写得贴”。真到像读者亲眼看见,贴到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情绪。
记住一句话:动作不是 “附加品”,而是人物的 “语言”。一个人的抬手、弯腰、转身,比直接说 “他善良、他勇敢、他老了” 更有说服力。比如写 “爸爸老了”,不用直接说,写 “爸爸拧瓶盖时要两只手使劲,脸憋得有点红”,比 “老了” 两个字更戳心。
新手练动作描写,不用一开始就写复杂场景,从身边的小事练起:把每个动作拆细、加细节、融情绪,慢慢就会发现,你笔下的人物 “活了”。他们不用你介绍,读者看动作就知道 “他是谁、他在想什么、他是什么样的人”。
动作描写没有 “万能公式”,但有 “核心原则”,为人物服务。不管用什么方法、什么技巧,只要记住 “这个动作能让人物更真实、更立体”,你的动作描写就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