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09: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语言构建与应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赏析词中深沉壮阔的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评价诗人博大的情怀,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1.熟悉词牌“沁园春”的由来
沁园春,词牌名,又叫“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等。这种词牌属于双调,由上下两阙组成,共114字,上阙13句56字,下阙12句58字,曲调舒展大方,格调宏伟奔放,宜于抒发壮阔豪迈的情感,寄托光明磊落的胸怀,为豪放派词人所喜爱。据说,沁园本是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其奢华为当时园林之最。当时的大臣窦宪以外戚的身份受到皇帝的宠爱,操纵朝政,横行京师,以低价将沁园据为己有。公主畏惧窦宪的权势,不敢与之计较。后来汉章帝刘炟发现此事,严责窦宪,命其将园林还与公主。有人作诗咏叹此事,“沁园春”词牌即由此而来。
课前准备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赏析:这首词字浅意深,营造了一个恢宏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哲学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他的壮志豪情,一扫凄凉寂寞之感。起笔引用他最喜爱的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易老”似有感慨之意,“天难老”等句则又展现了“慨当以慷”的大气。“战地黄花”想象奇特,指重阳之时的遍地菊花,亦可理解为在战地随处可见的黄色子弹壳。
2.赏析毛泽东诗词中的秋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赏析:词的开篇两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勾勒出仲秋天宇一幅清新景象。“望断”精辟且富深意。望雁群不堪北方渐来的严寒而南飞,望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不畏艰难险阻而北进,望南方还在激战的勇士。下文自然一转“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诗人将驰骋的想象猛然收回现实,把气势一下推到顶点,为下半阕作了铺垫。下阙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气概和对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全词意境高远,雄浑豪放。
识“大体”
知人论世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毛泽东诗词的突出特点是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和革命情怀。其艺术风格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
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恰值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创建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壮丽的秋景,回想起自己青年时期在此求学、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又联想到当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了《沁园春 长沙》,以抒发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
创作背景
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词”的定义
文学常识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
“词”的特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
①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②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词的分类
读“大气”
哪些地方需要重读?
领字要重读,如独立、看、怅、忆;动词需要重读,如争、击、翔、粪土、击、遏等。
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
乐观豪迈、开阔大气。
02
初读课文
你感受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大气?
⑴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独立、看、怅、问、携、忆、记。
⑵自由的大声诵读,说说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大气?
①卓然而立、中流砥柱的英气;
②写景视野的开阔豪气;
③问江山问大地的情感大气;
④藐视权贵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气。
再读课文
点拨:如果说豪迈气派反映的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质地,那么宏大气象说的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容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座座顶天立地的磅礴大山蜿蜒起伏,犹如温顺细碎的浪花、轻轻一握的泥丸
——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空间包容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他精神世界的时间包容度。30岁离开湖南、奔向革命风暴中心的时候,他就写下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以这样的决绝气势抒写自己改造旧中国的信念意志。从此,诸如昆仑、寰宇、四海、五洲、汪洋、北国、长城之类的宏大词汇就成了他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关键词。
品“大美”
⑴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承上启下。
1.请同学们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上阕:“看”
下阕:“忆”
关键词
⑶四幅图画

寒秋独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品析释疑
2.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体现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⑴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以及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
山上:远眺
江中:近观
天空:仰视
水底:俯察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百舸——争流
动景
静景
⑵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层林尽染 —— 染,写出了色彩浓烈
百舸争流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鱼翔浅底 ——翔,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自由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看万山红遍——万,写出山之多,绘出群山重叠之态。
遍,写出了红叶范围广。
层林尽染——尽,写出了数量多。
漫江碧透——透,说明江水清澈见底。
⑶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
点拨:诗词特别讲究炼字,除了上面几个字外,比如开头一句的“立”字也很有韵味。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作者用“击”这个字形容鹰,击是搏击的意思,雄鹰搏击长空,表现其矫健有力,自由飞翔,进而表现作者对自由的向往。正因为诗人心中向往自由,所以看到的景物也是自由的,,你心中有什么,眼睛就会看到什么,你眼前的风景折射了你心中的世界。我们说,这种带有主观情绪或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品意象,品语言,发挥想象力,一幅幅充满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秋色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尽显诗人的 “大气”!诗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总结
比“大志”
1.请同学们齐读下阙“恰”字引起的七句,说说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如何
①“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②“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
④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品析释疑
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总结:下阕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形象?
点拨: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一首励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如今缺乏大气格局的青少年又是怎样的呢?人情味缺乏、惰性十足、不善坚持、不爱吃苦、缺乏钻劲、好吃零食、没有规划、不重积累、缺乏诚信、沉迷网络等并不少见。另外,还有性别错位:男生比较伪娘,女生比较威武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鲜明的对比,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议“大局”
1.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古人的悲秋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屈原——哀秋冬之绪风;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人笔下的秋: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热爱、积极。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品析释疑
2.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观看视频《诗人毛泽东》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3.请同学们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谈当代“同学少年”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志和怎样的大局意识?应该如何去实现大志树立大局意识?
①学习毛泽东的自信、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豪气。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恶局面,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迷人味道;在突破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热烈景象;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形势,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气息!
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延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精神,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崇尚行胜于言,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或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或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或携笔从戎,筑我长城;或投身主流,谱写青春;或创新创业,乘风破浪……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
写“大作”
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有的人追求立大志成大业的人生,也有人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个人的快乐和随意。你对于人生的大与小有什么看法和思考呢?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齐读: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让中国梦从我们这里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