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精练精析:期末综合检测(B)(岳麓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精练精析:期末综合检测(B)(岳麓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5 16:3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B)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条约签订后,清朝大员们居然认为这是“天朝”的“大幸之事”,因为避免了战争的继续。殊不知,这个条约的签订仅仅只是中国与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开始。“条约”指的是(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太平天国运动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的地点是(  )
A.青浦   
B.慈溪  
 C.永安   
D.安庆
3.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说明“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民众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政府”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西方列强的枪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其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7.清朝末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从此民国取代帝国,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国家不属于皇帝,而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与清帝退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开国大典
D.重庆谈判
8.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解放了人们思想
C.维护了民族尊严
D.挽救了民族危亡
9.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革命活动和革命斗争的主力,是最适合领导和推进革命运动的阶级。我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展示伟大力量是在(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历史毫无争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1.陈独秀说:“总括起来,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第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下列哪一事件与陈独秀所说的“造国”的第二步直接相关(  )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新文化运动
D.解放战争
12.学者张益民认为,1927年的挫折,迫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重新探讨改造社会的根本道路,中国共产党对农业中国及其革命道路才有了真正的认识。这种认识及行动方向的转变是(  )
A.农民运动到城市暴动
B.乡村到城市
C.反蒋到联蒋
D.城市到乡村
13.长征途中,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
A.强渡乌江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开始到最后取得胜利经历了14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它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
D.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5.中国有一座城市,它因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因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16.右下图是一张大会代表证。下列哪一选项与这张代表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无关(  )
A.《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B.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C.转战陕北
D.“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7.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
A.《开启思想大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C.《鸦片战争的烽烟》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18.毛泽东在1949年元旦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
A.战略反攻打响
B.战略决战即将开始
C.三大战役胜利在望
D.渡江战役已经开始
19.小明的理想是当一名电影导演。如果他要筹拍一个以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剧本,请你为他选择正确的剧中场景和道具(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20.魏源的思想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抵制外国侵略势力
C.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D.维护清朝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0分,共50分)
21.有学者引用荀子的话说,人能“群”,“群”的原因在于“义”,“群”与“义”落实到具体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即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中国人的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请回答: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忧心鸦片流毒中国,林则徐义无反顾、御敌销烟。请简述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4分)
(2)1919年5月,不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北京学生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引发该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分)6月初,哪个阶级在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成为运动的主力 (2分)
(3)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涌现了一幕幕抗击日寇的动人场面。在前线台儿庄,指挥军队与日军血战的司令官是谁 (2分)在日军大后方,为粉碎敌人“囚笼”政策发动了什么战役 (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君日记》(日)
材料二 日军侵华暴行
材料三 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分)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1分)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说出材料一、二分别属于哪类。(2分)
(2)除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日本侵华战争外,日本在19世纪还发动了哪一侵华战争 (2分)这两次侵华战争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今中日关系。(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或革命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1)1840-1919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出现的进步思潮有哪些 同时分别指出在这些进步思潮指导下的重大社会实践活动。(3分)
材料二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
(2)材料二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 (2分)指导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共七大上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是什么 (2分)
(3)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 (2分)
材料三 “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换了人间。……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经历无数的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4)“109年(1840-1949)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对你有何启示 (4分)
24.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请回答:
(1)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表现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诸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按要求将鸦片战争后80年间上述五个方面的变化填在表格中。(8分)
变 化
经济
政治
军事
文化教育
生活习俗
(2)简要归纳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解析
1.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近代“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开始”是鸦片战争。在这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解析】选B。1862年,华尔率洋枪队进犯浙江,太平军在慈溪击毙了华尔。
3.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日本割占了台湾。
4.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抓住“已经完全……”等词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依此分析四次侵华战争的影响,唯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意相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公车上书揭开了该运动的序幕。
7.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清朝末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选A。
8.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依此判断,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贡献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9.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五四运动的意义,B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C是遵义会议的意义,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1.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的“国民军”“国民革命”是有效信息。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
12.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但均受到重挫。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革命形势,决定向农村进军,从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故本题选D。
13.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长征途中”“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以确定是长征中召开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B。
14.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屠杀中国军民三十多万,犯下了滔天罪行。
16.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由图中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等,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C发生在1947年。
17.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945年的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A开始于1915年,B发生在1936年,C发生在1840—1842年。
18.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49年元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此分析四个选项:A发生在1947年,B是在1948年,C三大战役结束于1949年1月,D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故本题选C。
19.
【解析】选D。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剪发辫”成为社会潮流,故③不符合背景要求。
20.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故本题选C。
21.
【解析】本题以考查基础知识记忆为主。第(1)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可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第(2)题,回忆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美、英、法等国操纵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爆发了,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宗仁是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为粉碎敌人“囚笼”政策发动了百团大战。
答案:(1)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4分)
(2)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2分)主力:工人阶级。(2分)
(3)司令官:李宗仁。(2分)战役:百团大战。(2分)
22.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史料辨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回答时可依据问题提示。第(2)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由第一问中的“19世纪”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而抗日战争中,已经觉醒了的广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御侮,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第(3)题考查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南京大屠杀。(2分)1937年。(1分)分别为文献证据、实物证据。(2分)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分)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封建制度的落后;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4分)
(3)我们不能有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要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23.
【解析】第(1)题,注意“1840-1919年”这个时间。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进步的思潮及其在某一思潮指导下的运动。比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在洋务运动中得到了实践);实业救国的思想(如张謇创办民族工业);维新思想(戊戌变法是其实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等。第(2)题,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第(3)题,注意回答时侧重能体现历史阶段的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第(4)题第二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师夷长技”思想——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思想(或民主共和思想,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答对其中三项且相对应即可)(3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2分)
思想:毛泽东思想。(2分)
(3)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分)
(4)开始标志:鸦片战争。(2分)
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答对其中一项即可,答其他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且价值观正确都可)(4分)
24.
【解析】本题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在审题时要抓住“近代社会的转型”“新变化”,然后链接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近代以来,我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传统的封建社会发生变化,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些救亡图存的运动,使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得出中国社会在诸多方面的新变化。第(2)题在审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解答此题可结合近代中国的处境进行分析,外部列强侵略、内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民族危机加深,不同阶级和派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社会进行变革,这些都是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答案:(1)
变 化
经济
创办近代工业(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实业、兴建铁路、发展通讯事业、经营新式航运业等(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政治
开放言论、兴民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颁布宪法等(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军事
改用洋枪、用西方训练方式操练军队、建设新式海军、训练新式陆海军等(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文化教育
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派遣留学生、宣传西学、倡导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倡导文学革命(新文学)、废科举、创办报刊等(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生活习俗
拍照留影、观赏电影、禁止缠足、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改礼仪、提倡新道德等(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2)主要因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传入、社会变革、先进人士推动、思想解放、政府提倡、生产方式变革等。(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