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长河的推动器---革命史观
【考点定位】高考回眸 明确考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例2】(2014·广东文综·21)“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www-2-1-cnjy-com
( )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解析】《四月提纲》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指导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它对于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因此与题干信息“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不符,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它为各国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工人运动的状况反应了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状况,而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状况又取决于该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故B 项正确;《大抗议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与王权斗争的产物,与工人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与工人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B
【考点细化】细嚼慢咽 用心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内涵解读] (1)概念内涵: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反映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它既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21*cnjy*com
(3)基本观点
①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革命史观特别重视的内容。
②革命史观高度重视农民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看,这一观点显然存在误区,这也是近几年革命史观受到质疑的重要因素。
③革命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实际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过程,重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④革命史观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产阶级反抗封建阶级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而世界现代史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过程。
(3)规律性认识: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阶级属性决定阶级认识,阶级的发展目标,阶级矛盾在阶级社会始终存在,并且阶级斗争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技巧点拨】抛砖引玉 画龙点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用革命史观构建历史的阶段特征
如:古代中国和近现代的世界的图示
历史阶段
经济
政治
古代中国(秦朝开始)
小农经济主导下的经济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强化
近现代的世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其主导地位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日益民主化、法制化
2.用革命史观解读历史的重大革命
?
背景(原因)
影响(结果)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的权力,通过立法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独立战争的胜利,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为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法国大革命
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清除障碍
背景(原因)
影响(结果)
中国辛亥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颁布约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俄国十月革命
一战中的俄国,各种矛盾日益激化
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由于力量弱小没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其孕育出的无产阶级成为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考点练兵】小试牛刀 学以致用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1.“自由”、“平等”之所以被资产阶级视为天赋人权并写入《人权宣言》,归根到底是因为它
A、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
C、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D、保护私有财产的需要
2.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这说明
A.美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美国的民主制度的完善于18世纪80年代
C.美国宪法的制定是南方种植园主与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D.美国实行邦联体制有利于美国经济的繁荣
3.20世纪30年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的过渡”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是
A罗斯福新政 B 纳粹体制建立
C雅尔塔体制形成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4.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www.21-cn-jy.com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5.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 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2·1·c·n·j·y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7.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 复 D.胡 适
8.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
9.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离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的过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彼此加强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教育网
(1)请概括说明欧洲在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政治、经济方面的新变化(2分)
(2)从政治变革、国际格局方面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00年间,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体系。(4分)21·世纪*教育网
10. (2015·江西上饶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21·cn·jy·com
岳麓书社2004 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各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要评价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察背景、原因。
2.答案:A。
解析: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考察作用、影响。
3.答案:A。
解析: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并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 答案:B。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意识由经济基础决定。
5. 答案:B。
解析:首先判断中国的革命运动与欧美资产阶级国家属于同样的阶级利益,判断出落后势力用生产力标准判断是封建专制势力,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就是辛亥革命。考察的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推动作用。21cnjy.com
6. 答案:D。
解析:用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观点,阶级利益,然后认识历史进程。A、B、C都是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历史的演变,是另外一种史观。
7. 答案:A。
解析:首先判断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希望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他为坐标,旧势力就是封建保守势力,新就是更为激进的派别。那么还有一个解题关键点就是1925年,此时的潮流是民主共和,当时的康有为主张的是保留君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 答案:C。
解析:关键词革命,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那么革命对象就是资产阶级了,这样就将答案B、D排除,A不属于革命。2-1-c-n-j-y
?
9.答案:(1)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发展或英国开始工业革命。(2分) 21*cnjy*com
(2)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如具体列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美国内战,明治维新也可);国际格局: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或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4分)【来源:21cnj*y.co*m】
10. 【答案】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近(现)代化史观。(4 分)
评价:①革命史观:1861 年改革是沙皇为维护统治和贵族地主利益而进行的一次不彻底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同时也是一场对农民的无耻掠夺。(4 分)
②近(现)代化史观:1861 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4 分)
【解析】第一小问史观,依据材料“(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可知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镇压,因此体系了阶级史观或者也可以说成是革命史观;依据材料“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可知是从现代化史观或者是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了洋务运动。第二小问评价,需要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具体背景、措施、影响去分析,结合背景我们知道,沙皇为了维护统治和贵族地主的利益进行的改革,结合措施,在废除农奴制上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也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因此体现了革命史观。而结合具体的改革措施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有利的条件,因此推动了俄国在经济上步入了近代化。可以体现近代化史观。【出处:21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