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平抛运动
同步练习
关于平抛运动,下而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抛运动是一种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运动
B.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它的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不可能是匀变速运动
C.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D.平抛运动的落地时间与初速度大小无关,而落地时的水平位移与抛出点的高度有关
决定平抛运动物体飞行时间的因素是(
)
A.初速度
B.抛出时的高度
C.抛出时的高度和初速度
D.以上均不对
一架飞机水平地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每隔1s释放一个铁球,先后共释放4个.若不计空气阻力,从飞机上观察4个球(
)
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平抛运动是(
)
A.匀速率曲线运动
B.匀变速曲线运动
C.加速度不断变化的曲线运动
D.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的曲线运动
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ts时,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为v0,则t等于(
)
以速度v0水平抛出一物体,当其竖直分位移与水平分位移相等时,此物体的(
)
A.竖直分速度等于水平分速度
B.瞬时速度为
C.运动时间为
D.发生的位移为
甲、乙两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不同位置,甲比乙高出h,将甲、乙两球以速度v1、v2沿同一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条件中可能使乙球击中甲球的是(
)
A.同时抛出,且v1B.甲迟抛出,且V1>v2
C.甲早抛出,且v1>v2
D.甲早抛出,且v1将一石块从倾角为θ的斜坡上水平抛出,已知再次落到斜面上的地点距抛出点的距离为,则抛出时的初速度为(
)
如图所示,一节车厢沿着平直轨道以速度v0匀速行驶,车厢内货架边放一个球,离车厢地板高为h.当车厢突然改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时,货架上的小球将落下.小球落到地板上时,落点到货架边缘的水平距离是(
)
物体在做抛体运动中,在相等时间内,下列相等的量是(不计空气阻力)(
)
A.速度的增量
B.加速度
C.位移
D.动能的增量
一物体被水平抛出后ts,2ts,3ts内竖直下降的距离之比为________,通过的水平距离之比为________.
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L=1.25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为v0=________(用L、g表示),其值是________.(取g=9.8m/s2)
(提示:a不是抛出点,本题可考虑用纸带法求解)
一物体做平抛运动,抛出后1s末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45°,求2s末物体的速度大小.
如图所示,射击枪水平放置,射击枪与目标靶中心位于离地面足够高的同一水平线上,枪口与目标靶之间的距离s=100
m,子弹射出的水平速度v=200m/s,子弹从枪口射出的瞬间目标靶由静止开始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为10
m/s2,求:
(1)从子弹由枪口射出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子弹击中目标靶?
(2)目标靶由静止开始释放到被子弹击中,下落的距离h为多少?
从距地面高为H的A点平抛一物体,其水平射程为2s,在A的正上方距地面高2H的B点,以同方向抛出另一物体,其水平射程为s,两物体在空中运动的轨迹在同一竖直面内,且都从同一屏的顶端擦过,求该屏的高度。
已知排球网高H,半场长L,发球点高度h,发球点离网水平距离s,不计空气阻力。求:要使球不会出界也不触网,运动员水平发球的速度范围应该是多少?
在冬天,高为h=1.25m的平台上,覆盖了一层冰,一乘雪橇的滑雪爱好者,从距平台边缘s=24m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平台边缘滑去,如图所示,当他滑离平台即将着地时的瞬间,其速度方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45°,取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滑雪者着地点到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是多大;
(2)若平台上的冰面与雪橇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05,则滑雪者的初速度是多大?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D
B
C
BD
A
BCD
D
题号
8
9
10
答案
B
C
AB
11、;
12、;
13、
14、(1);(2)
15、解:设A平抛初速度为;B平抛初速度为。
则对平抛全程列式
对A有;;
对B有;
综上可消元得。
对抛出到屏顶端的平抛过程列式
对A有;;
对B有;
综上可消元得。所以得。
16、解题思路同上题。
17、解:(1)滑雪者从平台末端到落地过程中做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设其落地时速度为,竖直速度分量为;平台末端抛出速度为;滑雪者的初速度为。
且;可得
。由可得。
所以滑雪者着地点到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是
(2)对平台上的运动过程列动能定理:
可得
h
H
s
L
v
h
s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