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学案6
【学习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计算
【知识要点】
1.向心力
(1)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
的力.
(2)向心力是变力,方向时刻指向
.
(3)向心力是效果力,由其他各种性质的力或其合力或分力充当(即物体所受合力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
(4)向心力的作用是改变线速度的
,不改变其
.
(5)向心力的大小:F=mv2/r=mrω2=mr4π2/T2=mvω.
2.向心加速度
(1)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指向
的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
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2)大小:a==ω2R=R()2=R(2πf)2=ω·v.
(3)方向:其方向时刻发生变化,且总是沿着轨迹半径指向
的方向.
(4)注意:方向不断改变,匀速圆周运动是
运动.
3.
方法:
(1)向心力是效果力:向心力可以由任何一种性质力承担,也可以由任何一种性质力的合力或分力承担,在分析受力时切不可把向心力当作一种特殊力纳入受力分析图.向心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所以向心力不做功,不能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所以向心力只能产生
,只能用来改变
的方向.
(2)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
,用于改变
的方向.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a跟轨迹半径R成反比;当角速度ω一定时,向心加速度a跟R成正比.
(圆心、圆心、方向、大小,圆心、方向、圆心、变加速,向心加速度、速度、圆心、速度)
【典型例题】
【例1】
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不同纬度处相对于地轴的距离不同.地球的自转是绕地轴的圆周运动,地球每天自转一周,那么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广州,与我国最北端的漠河相比
A.对地球自转轴有相同的线速度
B.对地球自转轴有相同的向心加速度
C.对地球自转轴有相同的周期
D.对地球自转轴有不同的角速度
解析:A错.物体绕地球自转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随纬度不同而不同,赤道处的半径最大,随纬度增大,其半径逐渐减小.而物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绕轴运转的角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线速度v跟半径R成正比,即随纬度增大,线速度变小了.
B错.物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角速度相同,而在不同纬度处物体绕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随纬度增大,向心加速度随之减小.
C对.物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绕轴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都是一昼夜,即周期相同.
D错.物体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绕轴转动的角速度是一样的.
答案:C
【达标训练】
1.
如图所示的圆锥摆中,摆球A在水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关于A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摆球A受重力、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B.摆球A受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C.摆球A受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D.摆球A受重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圆筒内壁上紧靠着一个物体一起运动,物体所受向心力是
(
)
A.重力
B.弹力
C.静摩擦力
D.滑动摩擦力
3.如图所示,一圆盘可绕通过圆盘中心O且垂直于盘面的竖直轴转动,在圆盘上放置一小木块A,它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关于木块A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心力
B.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C.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木块运动方向相反
D.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木块运动方向相同
14.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质量之比为1∶2,转动半径之比为1∶2,在相同时间里甲转过60°角,乙转过45°角。则它们的向心力之比为(
)
A.1∶4
B.2∶3
C.4∶9
D.9∶16
5.如图所示,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方处有一钉子C,把悬线另一端的小球m拉到跟悬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无初速度释放,小球到悬点正下方时悬线碰到钉子,则小球的(
)
A.线速度突然增大
B.角速度突然增大
C.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D.悬线拉力突然增大
6.如图是用以说明向心力和质量、半径之间关系的仪器,球P和Q可以在光滑杆上无摩擦地滑动,两球之间用一条轻绳连接,mP=2mQ
,当整个装置以ω匀速旋转时,两球离转轴的距离保持不变,则此时(
)
A.两球受到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B.P球受到的向心力大于Q球受到的向心力
C.rP一定等于
D.当ω增大时,P球将向外运动
7.如图所示,弹簧一端固定在转轴上,另一端与小物体相连,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绕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弹簧原来的长度为0.5
m,劲度系数为2000
N/m,物块的质量为
kg,当物块转动周期为0.4
s时,弹簧的伸长量是多少?
答案:
1.C
2.B
3.B
4.C
5.BCD
6.AC
7.解析:设弹簧的伸长量为x,则有
kx=m(l0+x)ω2
ω=2π/T
代入数据解得:x=0.033
m.
【反思】
收获
疑问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5题)
(第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