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触摸自然》主题阅读
【单元人文主题】
触摸自然: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阅读要素】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策略】
第一步 由所写的景物想开去。
1. 围绕修辞手法进行拓展想象。在写景时,常常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通常都极具想象力。比如,在《草原》里描写草原风景时,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瑰丽非凡,让人由此感受到草原的广袤与秀丽。
2. 结合生活中的类似情景展开联想。就像,从《草原》中“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景,我们能够联想到自己和亲人或者朋友依依惜别的场景,从而体悟到蒙汉同胞之间的深情厚谊。
第二步 由特定的事物想开去。
1. 根据事物描写的特点展开联想。例如,《丁香结》中描绘了雨中丁香朦胧而妩媚的风姿,我们可以想象蒙蒙细雨轻轻滴落在紫色丁香花瓣上的画面。体会丁香与微雨的契合之处,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丁香花的美。
2. 借助作者的感悟进行延伸思考。在《丁香结》中,作者从丁香花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应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由此发散思维,我们可以思考从其他花卉中还能感悟到哪些人生哲理。
第三步想象古诗词中的画面。
古诗词常常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通过这些画面传达诗人深切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有意识地想象这些画面,从而深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便描绘了一幅西湖骤雨的生动图景。我们可以抓住“黑云”“白雨”“风”“水”等景物,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观景时的喜悦心情。
这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绘的自然画卷,以及花之歌中的丰富内涵,都让人沉浸其中,难以忘怀。在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激发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阅读知识点补充:描写技巧】
描写是通过特定的写作手法(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将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是记叙文和文学写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1. 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 根据描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
① 外貌描写(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等):其作用在于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
②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现人物性格,生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印象。
③ 动作(行动)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情节发展。
④ 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反映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或特质。
⑤ 神态描写:指对人物脸部表情的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进一步了解。
(2)环境描写可分为:
①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其范围可大可小,大到整个社会、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风土人情和时代氛围等。
②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的描写。即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的描写。
3. 描写景物的角度(感官描写)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4. 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化虚为实)、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等。
① 静态描写:指对人物、景物在静止状态下的描写,展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② 动态描写:指对人物、景物在运动状态下的描写,赋予客观事物运动感、活力感和变化感。这两种描写方法能从不同角度刻画景物和人物特征,穿插使用能使形象由单调变得丰富,更好地表现事物,更强烈地感染读者。
【精选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
1.
绿孔雀寨
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多想找一块富饶美丽的土地,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啊!
一天,突然从天上传来一阵叫声:“到橄榄坝去吧,那里会让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绿孔雀。绿孔雀说完,就展翅向远处飞去。人们欢欢喜喜地跟着绿孔雀向前跑。
跑啊,跑啊,历尽了艰难困苦,终于到了一个大坝子。但是,那里到处都是沼泽,成群的蚊子黑压压地飞来飞去,毒蛇缠在树上吐着芯子。有的人看了,说:“绿孔雀不是骗大家吗?”
但是一些坚强的人留下来了,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来建设橄榄坝。
一年年过去了,橄榄坝变了样。一片片整齐的竹楼;竹楼周围是数不清的竹丛和果树,有芒果、木瓜、荔枝、椰子、柚子、芭蕉……一树树、一枝枝挂满了累累果实;远处是葱郁的树林、成群的牲畜、金黄的稻田……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绿孔雀没有骗人。
后来这个寨子就起名叫绿孔雀寨。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写在横线里。
流浪 —— 安定
(3)用横线画出描写橄榄坝原来的样子的句子。
(4)作者写橄榄坝现在的样子是按由 近 到 远 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具体写了哪些事物,用“——”画出。
(5)你从这篇短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分析】本文主要记叙了橄榄坝人的祖先追随绿孔雀来到了一片到处是沼泽,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但是他们没有气馁,经过一年年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将这片沼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赞扬了他们不怕困难,用自己双手获得美好生活的精神。
【解答】(1)考查了学生给短文加标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绿孔雀寨是怎么来的,所以可起标题“绿孔雀寨”。
(2)考查了学生找反义词的能力。
第一自段中,流浪指生活不安定,没有固定住所。与它相对的词就是安定。
(3)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真读短文,从中找出答案。
(4)考查了学生对短文描写顺序的理解。结合第四自然段完成。据描写的这些事物来看,是从近处的竹楼开始描写的,然后到远处的稻田,可见是由近及远的顺序。
(5)考查了学生对于短文主题的理解。从人们刚到的这个沼泽地方到后来美好生活的转变,全靠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创造的。
故答案为:
(1)绿孔雀寨。
(2)流浪——安定
(3)那里到处都是沼泽,成群的蚊子黑压压地飞来飞去,毒蛇缠在树上吐着芯子。
(4)由近及远 描写的事物有:竹楼、竹丛、果树、树林、牲畜、稻田
(5)幸福的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2.阅读《敬重卑微》做题
①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 如果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就 会全军覆灭。
⑥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⑦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⑧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不是 体积, 而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在⑤、⑧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4)读④、⑤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第④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 讲的是蚂蚁。 ”这一句相照应。
B.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大家团结协作,当大火来临时,只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避免全军覆没,所以说是一种智慧。
C.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 团结 和 合作 这样两种精神。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我想到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桥》,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不慌不忙,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来保护全村人的生命,非常值得敬佩,就像蚂蚁团中最外层的蚂蚁一样,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大多数人。
【分析】短文通过描写蚂蚁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火,迅速抱团应对,牺牲最外层蚂蚁的生命来保护大多数蚂蚁不受伤害,赞扬了蚂蚁团结协作和外层蚂蚁舍己为人的品格。
【解答】(1)考查字音。“脊”和“堤”都只有一个读音,“jǐ”和“dī”,所以划去的应是“jí”和“tī”两个读音。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关联词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关联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常用的关联词联接的分句之间有这样几种关系:一是并列,二是转折,三是递进,四是条件,五是因果惩戒,六是承接,七是选择。第五段中,“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是条件,“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是结果,所以应用“如果…就…”。第八段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精神的伟大比体积的庞大更重要,所以二者是转折关系,应用关联词“不是…而是…”联接。
(3)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三个步骤:一是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二是将表示反问的语气词去掉。三是将句末的疑问主次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按照这样的步骤,原句应改为: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4)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A.第四段中,“这段文字”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关于蚂蚁的文章,也就是第一段中“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相照应。
B.蚂蚁抱团是为了在火灾面前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当大火烧死最外层的蚂蚁时,抱在里面的蚂蚁会平安无事,而如果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单枪匹马作战,肯定要损失很多蚂蚁的生命,所以蚂蚁抱团是一种智慧。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C.通过蚂蚁抱团,体现的是团结和合作,当然还有外层蚂蚁的奉献精神。
(4)考查提取信息能力。弱小的蚂蚁让“我”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所以说“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5)考查拓展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团结”“合作”和“奉献”等词语上做文章,任选角度写出相关的人物或故事。答案不唯一,内容积极健康即可。
故答案为:
(1)“j픓tī”
(2)如果…就…不是…而是…
(3)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4)A.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B.大家团结协作,当大火来临时,只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避免全军覆没,所以说是一种智慧。
C.团结 合作
(5)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6)我想到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桥》,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不慌不忙,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来保护全村人的生命,非常值得敬佩,就像蚂蚁团中最外层的蚂蚁一样,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大多数人。
【点评】短文阅读要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帮助理解文章主旨,再进行答题,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积累学习方法。
3.课外阅读。
草原野花
当我的双脚踏在草原上,目光所及一片辽阔。哪里都不是路,但哪里又都可以走;哪里都不是床,但哪里又都可以躺。规矩惯了的人,到了这里往往会茫然,像在鸟笼里关久了的鸟儿,即使你把整个天空给它,它也不知道怎么飞翔。
面对蓝天、碧草、白云,我像个孩子打开了一本奇妙的书,但是什么也看不懂,只好静下心来,品读草原上盛开的野花。
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拒绝开放。淡紫的摇对对花,浅黄的蒿娥,绯红的野菊通通自由自在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它们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
一路上到处都是花朵,大片大片燃烧着的野花排山倒海呼啸而来,就像一个人把一生的热情全给了这个季节。
我在草原腹地眺望远方,前面缓坡上浮起一层紫色的雾,走近才看清那里开满了紫色的野花。这不知名的野花每一朵都是由无数细小如米粒的花聚合而成,像一个紫色绒球,十分可爱。
我折了一枝下来,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过了一天,到晚上收拾行李时,我发现它居然还很鲜活。过了一夜起来,看见花还是和昨天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详,每一朵米粒大小的花仍然倔强地绽开着。
一连四天,我一直带着它旅行,它淡淡的紫色一点一点消失,但形状还是一点儿也没有变,细小如笔尖的花瓣还是充满期待地张开着,希冀与蝴蝶、蜜蜂有一次邂逅。
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如此轻易地折下了它,使它离开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场。尽管它枯萎得那么慢,那么不甘心,可还是失去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的机会。
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1)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再写出一个这样的词语。
眺望 端详 打量
(2)初到草原时,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初到草原时,作者目光所及是一片辽阔,所以感到有些茫然。
(3)文中说“我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指的是 B
A.“我”来到草原旅游。
B.“我”折了一枝花,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C.“我”爱美,折花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
D.“我”不听同事劝告折花。
(4)文中画“ ”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 这样描写,能将小野花彰显着蓬勃的生命之美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
(5)你对文中“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对待真爱,我们要学会放手,学会尊重,学会珍惜。
【分析】《草原野花》这篇短文,记叙了“我”来到草原上,看到遍地野花,便折了一枝自己喜爱的不知名的野花带在身边,看着花慢慢的凋谢,从花的凋谢中使自己有些悔悟: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解答】(1)考查从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再仿写一个。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文中的“我在草原腹地眺望远方”中的“眺望”和“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详”中的“端详”都是表示看的词语,类似的词语还有:打量。
(2)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初到草原时,作者有这样的感受:初到草原时,作者目光所及是一片辽阔,所以感到有些茫然。可从文中的“当我的双脚踏在草原上,目光所及一片辽阔。哪里都不是路,但哪里又都可以走;哪里都不是床,但哪里又都可以躺。规矩惯了的人,到了这里往往会茫然”这些内容领悟出来。
(3)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知,文中说“我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指的是“我”折了一枝花,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故选题目中的B项。
(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文中的画线句子“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拒绝开放”是一个拟人句。可从句中的“仰着笑脸”“嫌自己”等词看出来。这是作者把野花人格化了。这样描写,能将小野花彰显着蓬勃的生命之美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
(5)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对文中的“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这句话应这样理解:对待真爱,我们要学会放手,学会尊重,学会珍惜。可从文中的“一连四天,我一直带着它旅行,它淡淡的紫色一点一点消失,但形状还是一点儿也没有变,细小如笔尖的花瓣还是充满期待地张开着,希冀与蝴蝶、蜜蜂有一次邂逅”“尽管它枯萎得那么慢,那么不甘心,可还是失去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的机会”这些内容去领悟。
故答案为:
(1)眺望 端详 打量;
(2)初到草原时,作者目光所及是一片辽阔,所以感到有些茫然;
(3)B;
(4)拟人 这样描写,能将小野花彰显着蓬勃的生命之美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
(5)对待真爱,我们要学会放手,学会尊重,学会珍惜。
【点评】学习理解语段内容,了解“我”来到草原上看到什么,“我”为什么折一枝野花,“我”最后后悔什么。认真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4.悟丁香结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人们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作者由丁香花想到了什么?请填空。
① 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 丁香结
③ 解不开的愁怨
(2)对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人生中的结太多了,是解不完的,作者也倍感无奈和惆怅。
B.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人生的一种味道。
(3)【新角度】下面最能体现作者要表达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A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怎样的“结”,又是如何解开的。 有一次,我考试没有考好,心里特别难受。后来,我冷静地分析了考得不好的原因,积极面对,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分析】语段选自 《丁香结》, 书中通过描写丁香花的颜色、状态和气味,展现了丁香花的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和可爱芬芳的品格。作者将丁香花比喻为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是解不完的。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读选段第1自然段,可知丁香的花苞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作者由丁香花的形态想到了“丁香结”。读选段第2自然段中“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可知丁香结的寓意是“解不开的愁怨”。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传达的思想是这些解不完的人生问题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人生才有滋有味。A项中的“作者也倍感无奈和惆怅”与此不符。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选项A 的意思是人生有悲伤也有欢乐,有离别也有相聚。月亮有阴暗无光时也有明亮幻彩之时,有圆月也有缺月,这些事自古如此,很难完美无缺。从“此事古难全”可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豁达的。选项B是慨叹美好的景色转瞬即逝,与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不符。
(4)本题考查开放探究。结合自己对短文的理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①衣襟上的盘花扣;②丁香结;③解不开的愁怨;
(2)B;
(3)A;
(4)有一次,我考试没有考好,心里特别难受。后来,我冷静地分析了考得不好的原因,积极面对,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香椿树的启示
高波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
单位院子里,有一棵香椿树,每到春天,就长出浓密的嫩芽。椿芽炒鸡蛋、椿芽腌菜、椿芽拌豆腐……都是不错的菜肴。住在单位里的同事们,下班后不用愁吃的,只管采一把香椿芽,就是一顿鲜香的美餐。
转眼到了初夏,一天,传达室的老孙头执一木杆,杆头上绑了铁钩,把香椿树的主干顶梢打了去。住在单位的同事里,有几个是城市长大的,见到老孙头如此举动,都不愿意了,纷纷指责:“这树长得好好的,你却要毁了它,来年我们怎么吃椿芽?”老孙头呵呵笑了,慢悠悠地说:“你们懂个啥?你们见过那些苹果树、梨树什么的,有几棵长成参天大树的?这树和人一样,精力是有限的,指望吃果子的树,就别指望它的木材,指望用木材的树,就别祈求结什么果。如果不把顶糊打掉,它就可劲儿往高里长了,那样,来年就别指望有什么椿芽可吃了。”
自然界里的规律,和做人的道理非常相似。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当我们想做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就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不良爱好和无关行为。比如,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又渴望做一个人人羡慕的成功者,那是不可能的。就像香椿树,要想结出浓密的嫩芽,就必须把影响嫩芽生长的疯长劲儿打掉。
(1)画“”的句子中“浓密的嫩芽”指 做一番事业 ,“疯长劲儿”指 不良嗜好和与事业无关的行为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 比喻 的写法。
(2)列对文章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开头和结尾内容重复,不利于表达文章中心。
B.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说明文。
C.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情感的省略。
D.文中画“~~”的句子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引出文章中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香椿芽能做成各种不错的菜肴,对人们用处大。
B.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不必打掉香椿树的主干顶梢。
C.文章启示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D.如果不打掉主干顶梢,树的精力就不会用到结出浓密的嫩芽上。
(4)“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又渴望做一个人人羡慕的成功者,那是不可能的。
【分析】《香椿树的启示》这篇短文,记叙了单位院里的香椿树,一到春天,就给人们带来鲜香的美餐。春天过去了,老孙头就把香椿树的主干顶梢打了去,却遭到一些人的指责,认为老孙头祸害香椿树。老孙头给他们讲明了原因,这才使他们明白了:自然界里的规律,和做人的道理非常相似。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
【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填空回答问题。短文画线句子“就像香椿树,要想结出浓密的嫩芽,就必须把影响嫩芽生长的疯劲儿打掉。”中的“浓密的嫩芽”,在句中实际上是暗指做一番事业,句中的“疯长劲儿”是暗指不良嗜好和与事业无关的行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本文作者采用了比喻的写法。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有误,文章开头和结尾内容重复,有利于表达文章中心。B有误,从文章的标题不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说明文。C有误,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D正确。故选D。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CD正确;D有误,从“如果不把顶糊打掉,它就可劲儿往高里长了,那样,来年就别指望有什么椿芽可吃了”可知有误。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当我们想做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就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不良爱好和无关行为。比如,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又渴望做一个人人羡慕的成功者,那是不可能的”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做出一番事业 不良嗜好和与事业无关的行为 比喻;
(2)D;
(3)B;
(4)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又渴望做一个人人羡慕的成功者,那是不可能的。
【点评】阅读分析是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阅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不能光着眼于本语段,要结合所学课文的全文及所表达的主题完成。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节选)
祝勇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更简洁,意韵却更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就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柏、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景。
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便于窗下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吧。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1)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 A
A.国画里的留白。
B.国画里的白色。
C.国画里的美景。
D.国画里的山水。
(2)“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吧”中的“这”是指 B
A.走路。
B.雪天读书。
C.雪天爬山。
D.访雪。
(3)第1自然段中画“______”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D
A.说明西画不如国画。
B.说明国画不如西画。
C.突出强调西画的特点。
D.突出强调国画的特点。
(4)这篇短文想象独特,“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等语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的景色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为什么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呢? 因为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分析】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雪中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到的氛围,同时借柳宗元的诗句表达了对雪的深邃意境的感受。文章最后,作者通过阅读《聊斋》和访雪,进一步深化了对雪的感受和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答】(1)考查了获取短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因此,答案为A。
(2)考查了指示代词。在原文中,“这”指的是“雪天读书”,因为前文提到“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便于窗下读一卷《聊斋》”。因此,答案为B。
(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第1自然段中画“______”的句子通过对国画和西洋画的对比,突出强调国画的特点。因此,答案为D。
(4)考查了写作手法。这些语句将“空气”比作“琼浆”,“天气”比作“少女”,“脚踏在雪地上发出的声音”比作“轻柔的言语”,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雪后清新、静谧、优美的景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中“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就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
(1)A;
(2)B;
(3)D;
(4)这些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的景色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因为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点评】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片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伫立——( 矗立 ) 凝望——( 凝视 ) 宁静——( 平静 )
(2)“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片张满了的小小的帆”,这个 比喻 句把 盛开的花 比作 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
(3)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开得盛的?在文中找一找,用“ ”画出来。
(4)看到开得这样热闹的紫藤萝,作者有了怎样的感受?结合选文谈一谈。 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她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使她的精神得到宁静和喜悦。
【分析】选段从色、形、态三个方面描写了盛开的紫藤萝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繁盛与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决心以昂扬的斗志重新面对生活的态度。
【解答】(1)考查了写出词语的近义词。伫立:长时间地站着。近义词为“矗立”。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近义词为“凝视”。宁静:非常安静。近义词为“平静”。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盛开的花”比作“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3)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从“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可知答案。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可知,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她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使她的精神得到宁静和喜悦。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矗立 凝视 平静;
(2)比喻 盛开的花 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3)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她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使她的精神得到宁静和喜悦。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8.现代文阅读。
千金一诺
①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②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③可是就在腊月二十九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婚事。
④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⑤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⑥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⑦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⑧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⑨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的心灵的最深处。
(1)文题“千金一诺”的意思是 像千金那样贵重的一个承诺 ;第⑤自然段中“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那片粉红”指的是 粉红的上衣 。
(2)第②自然段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你体会到了 姐姐对粉红上衣的喜爱和重视。 ;第⑥自然段中划线句子与后文中 风尘仆仆 相照应。
(3)根据全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形象是:乐于助人,对子女有着深厚的爱并且信守诺言。
(4)本文在描写叙述时,紧紧抓住 粉红的上衣 这条线索来进行的;同时为刻画父亲形象,文章中还有一个自然段起了反衬、烘托作用,是第 ⑤ 自然段。
【分析】文章写了父亲为了帮助邻居促成一桩婚事,把姐姐的新上衣送给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然后父亲为了信守诺言,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终于给姐姐买来和姑姑送的一模一样的粉红上衣的事情,说明父亲是个善良、乐于助人、守信用、爱孩子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先要弄明白文章的主旨所在,再去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千金一诺:像千金那样贵重的一个承诺。“那片粉红”指的是:粉红的上衣。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阅读句子: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从这句话中的“小心翼翼”可以看出姐姐对粉红上衣的喜爱和重视。阅读句子: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从“仅有的、跑遍、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父亲买衣服的不容易。在第⑦自然段中“风尘仆仆”形容旅途辛苦劳累。因此画线的句子与“风尘仆仆”相照应。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通过文章知道父亲的性格特点,把衣服借给别人说明乐于助人。不管多困难都要买到衣服说明信守诺言。因此父亲的形象是:乐于助人,对子女有着深厚的爱并且信守诺言。
(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能力。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连珠缀玉般地组织起来,使文章地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写了父亲为了信守诺言,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终于给姐姐买来和姑姑送的一模一样的粉红上衣的事情,因此文章胡线索是:粉红的上衣。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写了家境困难,住地偏远,突出了父亲买到衣服的不容易,反衬出父爱的深厚。因此是第⑤自然段为了刻画父亲形象,起了反衬、烘托作用。
故答案为:
(1)像千金那样贵重的一个承诺 粉红的上衣;
(2)姐姐对粉红上衣的喜爱和重视 风尘仆仆;
(3)父亲的形象是:乐于助人,对子女有着深厚的爱并且信守诺言。
(4)粉红的上衣 ⑤。
【点评】对于短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短文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多读,理解短文内容即可完成。
9.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变形记(节选)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都很难盖得住,就要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说小了些,但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它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着皮帽子、围着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能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态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直到后来他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疼痛,才不得不罢休。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有点儿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的头抬起来得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了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打了一阵寒战。
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订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了。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地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他看了看柜子上嘀嘀嗒嗒响着的闹钟。天哪!已经六点半了,而指针还在悠悠然地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差一刻就七点了。闹钟难道没有响吗?他从床上可以看到闹钟明明是定在四点的,显然它已经响过了。是的,不过在那震耳欲聋的响声里,难道自己真的能安宁地睡着吗?嗯,他睡得并不安宁,可是却正说明他睡得不坏。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疯跑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的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那听差是老板的心腹,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那么,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过这将是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大夫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会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用大夫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再说今天这种情况,大夫的话是不是真的不对呢?格里高尔觉得身体挺不错,除了有些困乏,这在如此长久的一次睡眠以后实在有些多余,另外,他甚至觉得特别饿。(有删改)
(1)本文写的是主人公 格里高尔 萨姆沙 变成 一只巨大的甲虫 后发生的事。
(2)从哪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格里高尔真的变形了? A
A.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都很难盖得住,就要滑下来了。
B.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
C.“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
(3)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4)变形后的格里高尔的动作行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用“~~”在文中画出一处证明他的改变的句子。
(5)想象:格里高尔迟到了,母亲催他起床,他会怎么回答?又会有什么表现呢? “妈妈,我起不来了,我变成甲虫了,动不了啦。”他会艰难地扭动着那些细腿,发出一些奇怪的声响,却怎么也无法像往常一样起身。
【分析】本文讲述了一天早晨,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看到自己坚硬的背、穹顶似的肚子和细得可怜的腿。他的房间依旧如故,看着熟悉的一切,他心情忧郁。他回忆起自己累人的工作,常年奔波,有诸多烦恼,想着若是不为父母谨小慎微早就辞职。他看到闹钟已过六点半,下一班火车七点开,可样品没包好,精神也不佳。他考虑说自己病了逃避上班,但又担心老板带大夫来,自己五年没病过,这种理由不可信。此时他除了困乏还特别饿。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文章开篇即点明“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所以本文写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姆沙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后发生的事。
(2)本题考查对表明主人公变形的关键语句的判断。选项 A“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都很难盖得住,就要滑下来了”,从对他身体形态如“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好多块弧形的硬片”等描写,直观展现出他身体变成了甲虫的样子,能看出他真的变形了。选项 B“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只是在描述他的心情,与他是否变形无关。选项 C“‘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这是他的心理活动,也不能体现他变形这一事实。所以选 A。
(3)本题考查对描写变形后主人公样子语句的提取。文中“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都很难盖得住,就要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从背、肚子、腿等方面详细描写了他变成甲虫后的样子,符合要求。
(4)本题考查对变形后主人公动作行为改变语句的提取。文中“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正常人类不会出现这样的动作情况,体现出他变成甲虫后动作行为的改变,符合题目要求。
(5)本题考查基于文本内容的想象。根据文章,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行动不便。所以想象他的回答可能会说明自己变成甲虫起不来的情况,如“妈妈,我起不来了,我变成甲虫了,动不了啦。”而表现则可能是因身体形态改变难以像往常一样行动,会艰难扭动细腿,发出奇怪声响等。
故答案为:
(1)格里高尔 萨姆沙;一只巨大的甲虫;
(2)A;
(3)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都很难盖得住,就要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4)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
(5)示例:“妈妈,我起不来了,我变成甲虫了,动不了啦。”他会艰难地扭动着那些细腿,发出一些奇怪的声响,却怎么也无法像往常一样起身。
【点评】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3.标题引导法。有时候,文中的题目就是文眼,透过题目,就能捕捉到很多信息。只要将题目拓展开来,让它变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了。4.句子摘录法。就是从课文中摘录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的方法。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10.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本诗是 宋 朝诗人 苏轼 所作,诗人是在 望月湖 上写下这首诗的。
(2)诗中的“醉书”是指 酒醉后写下的作品 ,“遮”的意思是 遮盖、遮挡 。
(3)请用“ ”画出诗中的比喻句。
(4)诗人分别描写了夏日西湖、 山雨欲来 、 大雨如注 、 雨过天晴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 喜爱 之情。
【分析】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阅读诗歌可知,本诗是宋朝诗人苏轼所作,诗人是在望湖楼上写下这首诗的。
(2)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诗中的“醉书”是指酒醉后写下的作品,“遮”的意思是遮挡、遮盖。
(3)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阅读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可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这两句诗把“乌云”比作“翻墨”,把“水珠”比作“白珠碎石”。因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诗人分别描写了夏日西湖、山雨欲来、大雨如注、雨过天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1)宋 苏轼 望湖楼;
(2)酒醉后写下的作品;遮盖、遮挡;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4)山雨欲来;大雨如注;雨过天晴;喜爱。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 惊鹊 ,清风半夜 鸣蝉 。稻花香里 说丰年 ,听取 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
(1)按原文填空。
(2)“夜行黄沙道中”这个题目点明了时间是 夜晚 ,地点是 在去黄沙岭的道上 。
(3)给词的上阕划分朗读节奏。
(4)词的上阕通过对 鹊 、 蝉 、 蛙 的描绘,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并通过 明月 、 清风 、 稻花 ,写出了乡村夏夜的优美和静谧。整个上阕动静结合,表达了词人因景美、年丰而愈加欢快的心情。
(5)“七八个星”写出了星星的 稀少 ,“两三点雨”写出了雨点儿洒落的 稀疏 ,暗含着静谧和清爽之意。
【分析】《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解答】(1)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全词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本题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是:夜晚行走在去黄沙岭的道上。“夜”表明时间是夜晚,“行黄沙道中”表明地点是:在去黄沙岭的道上。
(3)本题考查了诗歌朗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是: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根据上阕的意思,我们可以划分节奏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本题考查了诗歌内容概括,词的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对鹊、蝉、蛙的描绘,写出了乡村夏夜的活力和生机,“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诗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表达了词人因景美、年丰而愈加欢快的心情。
(5)本题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意思是: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七八个星”写出了星星的稀少,“两三点雨”写出了雨点儿洒落的稀疏。暗含着静谧和清爽之意。
故答案为:
(1)辛弃疾 惊鹊 鸣蝉 说丰年 蛙声一片 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头忽见;
(2)夜晚 在去黄沙岭的道上;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鹊 蝉 蛙 明月 清风 稻花;
(5)稀少 稀疏。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触摸自然》主题阅读
【单元人文主题】
触摸自然: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阅读要素】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策略】
第一步 由所写的景物想开去。
1. 围绕修辞手法进行拓展想象。在写景时,常常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通常都极具想象力。比如,在《草原》里描写草原风景时,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瑰丽非凡,让人由此感受到草原的广袤与秀丽。
2. 结合生活中的类似情景展开联想。就像,从《草原》中“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景,我们能够联想到自己和亲人或者朋友依依惜别的场景,从而体悟到蒙汉同胞之间的深情厚谊。
第二步 由特定的事物想开去。
1. 根据事物描写的特点展开联想。例如,《丁香结》中描绘了雨中丁香朦胧而妩媚的风姿,我们可以想象蒙蒙细雨轻轻滴落在紫色丁香花瓣上的画面。体会丁香与微雨的契合之处,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丁香花的美。
2. 借助作者的感悟进行延伸思考。在《丁香结》中,作者从丁香花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应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由此发散思维,我们可以思考从其他花卉中还能感悟到哪些人生哲理。
第三步想象古诗词中的画面。
古诗词常常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并通过这些画面传达诗人深切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有意识地想象这些画面,从而深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便描绘了一幅西湖骤雨的生动图景。我们可以抓住“黑云”“白雨”“风”“水”等景物,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观景时的喜悦心情。
这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绘的自然画卷,以及花之歌中的丰富内涵,都让人沉浸其中,难以忘怀。在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激发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阅读知识点补充:描写技巧】
描写是通过特定的写作手法(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将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是记叙文和文学写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1. 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 根据描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
① 外貌描写(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等):其作用在于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
②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能鲜明地展现人物性格,生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印象。
③ 动作(行动)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情节发展。
④ 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反映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或特质。
⑤ 神态描写:指对人物脸部表情的描写,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进一步了解。
(2)环境描写可分为:
①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其范围可大可小,大到整个社会、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风土人情和时代氛围等。
②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的描写。即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的描写。
3. 描写景物的角度(感官描写)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4. 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化虚为实)、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等。
① 静态描写:指对人物、景物在静止状态下的描写,展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② 动态描写:指对人物、景物在运动状态下的描写,赋予客观事物运动感、活力感和变化感。这两种描写方法能从不同角度刻画景物和人物特征,穿插使用能使形象由单调变得丰富,更好地表现事物,更强烈地感染读者。
【精选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
1.
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多想找一块富饶美丽的土地,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啊!
一天,突然从天上传来一阵叫声:“到橄榄坝去吧,那里会让你们过上幸福的日子!”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绿孔雀。绿孔雀说完,就展翅向远处飞去。人们欢欢喜喜地跟着绿孔雀向前跑。
跑啊,跑啊,历尽了艰难困苦,终于到了一个大坝子。但是,那里到处都是沼泽,成群的蚊子黑压压地飞来飞去,毒蛇缠在树上吐着芯子。有的人看了,说:“绿孔雀不是骗大家吗?”
但是一些坚强的人留下来了,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来建设橄榄坝。
一年年过去了,橄榄坝变了样。一片片整齐的竹楼;竹楼周围是数不清的竹丛和果树,有芒果、木瓜、荔枝、椰子、柚子、芭蕉……一树树、一枝枝挂满了累累果实;远处是葱郁的树林、成群的牲畜、金黄的稻田……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绿孔雀没有骗人。
后来这个寨子就起名叫绿孔雀寨。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写在横线里。
——
(3)用横线画出描写橄榄坝原来的样子的句子。
(4)作者写橄榄坝现在的样子是按由 到 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具体写了哪些事物,用“——”画出。
(5)你从这篇短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阅读《敬重卑微》做题
①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 没有抱成团的智慧,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⑥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⑦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⑧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在⑤、⑧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
(4)读④、⑤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A.第④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 ”这一句相照应。
B.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C.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 和 这样两种精神。
(5)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
(6)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请选一个方面,用简要的几句话写下来。
3.课外阅读。
草原野花
当我的双脚踏在草原上,目光所及一片辽阔。哪里都不是路,但哪里又都可以走;哪里都不是床,但哪里又都可以躺。规矩惯了的人,到了这里往往会茫然,像在鸟笼里关久了的鸟儿,即使你把整个天空给它,它也不知道怎么飞翔。
面对蓝天、碧草、白云,我像个孩子打开了一本奇妙的书,但是什么也看不懂,只好静下心来,品读草原上盛开的野花。
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拒绝开放。淡紫的摇对对花,浅黄的蒿娥,绯红的野菊通通自由自在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它们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
一路上到处都是花朵,大片大片燃烧着的野花排山倒海呼啸而来,就像一个人把一生的热情全给了这个季节。
我在草原腹地眺望远方,前面缓坡上浮起一层紫色的雾,走近才看清那里开满了紫色的野花。这不知名的野花每一朵都是由无数细小如米粒的花聚合而成,像一个紫色绒球,十分可爱。
我折了一枝下来,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过了一天,到晚上收拾行李时,我发现它居然还很鲜活。过了一夜起来,看见花还是和昨天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详,每一朵米粒大小的花仍然倔强地绽开着。
一连四天,我一直带着它旅行,它淡淡的紫色一点一点消失,但形状还是一点儿也没有变,细小如笔尖的花瓣还是充满期待地张开着,希冀与蝴蝶、蜜蜂有一次邂逅。
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如此轻易地折下了它,使它离开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场。尽管它枯萎得那么慢,那么不甘心,可还是失去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的机会。
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1)在文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再写出一个这样的词语。
(2)初到草原时,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3)文中说“我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指的是
A.“我”来到草原旅游。
B.“我”折了一枝花,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C.“我”爱美,折花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
D.“我”不听同事劝告折花。
(4)文中画“ ”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你对文中“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悟丁香结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人们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作者由丁香花想到了什么?请填空。
①
②
③
(2)对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中的结太多了,是解不完的,作者也倍感无奈和惆怅。
B.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人生的一种味道。
(3)【新角度】下面最能体现作者要表达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怎样的“结”,又是如何解开的。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香椿树的启示
高波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
单位院子里,有一棵香椿树,每到春天,就长出浓密的嫩芽。椿芽炒鸡蛋、椿芽腌菜、椿芽拌豆腐……都是不错的菜肴。住在单位里的同事们,下班后不用愁吃的,只管采一把香椿芽,就是一顿鲜香的美餐。
转眼到了初夏,一天,传达室的老孙头执一木杆,杆头上绑了铁钩,把香椿树的主干顶梢打了去。住在单位的同事里,有几个是城市长大的,见到老孙头如此举动,都不愿意了,纷纷指责:“这树长得好好的,你却要毁了它,来年我们怎么吃椿芽?”老孙头呵呵笑了,慢悠悠地说:“你们懂个啥?你们见过那些苹果树、梨树什么的,有几棵长成参天大树的?这树和人一样,精力是有限的,指望吃果子的树,就别指望它的木材,指望用木材的树,就别祈求结什么果。如果不把顶糊打掉,它就可劲儿往高里长了,那样,来年就别指望有什么椿芽可吃了。”
自然界里的规律,和做人的道理非常相似。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当我们想做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就要严格控制自己的不良爱好和无关行为。比如,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又渴望做一个人人羡慕的成功者,那是不可能的。就像香椿树,要想结出浓密的嫩芽,就必须把影响嫩芽生长的疯长劲儿打掉。
(1)画“”的句子中“浓密的嫩芽”指 ,“疯长劲儿”指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
(2)列对文章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和结尾内容重复,不利于表达文章中心。
B.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说明文。
C.文章第2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情感的省略。
D.文中画“~~”的句子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引出文章中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香椿芽能做成各种不错的菜肴,对人们用处大。
B.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不必打掉香椿树的主干顶梢。
C.文章启示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D.如果不打掉主干顶梢,树的精力就不会用到结出浓密的嫩芽上。
(4)“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遍地开花。”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节选)
祝勇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更简洁,意韵却更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就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已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柏、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邃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景。
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便于窗下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吧。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1)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
A.国画里的留白。
B.国画里的白色。
C.国画里的美景。
D.国画里的山水。
(2)“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吧”中的“这”是指
A.走路。
B.雪天读书。
C.雪天爬山。
D.访雪。
(3)第1自然段中画“______”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A.说明西画不如国画。
B.说明国画不如西画。
C.突出强调西画的特点。
D.突出强调国画的特点。
(4)这篇短文想象独特,“空气清新如琼浆”“天气文静如睡熟的少女”“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等语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为什么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呢?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片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伫立——( ) 凝望——( ) 宁静——( )
(2)“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片张满了的小小的帆”,这个 句把 比作 。
(3)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开得盛的?在文中找一找,用“ ”画出来。
(4)看到开得这样热闹的紫藤萝,作者有了怎样的感受?结合选文谈一谈。
8.现代文阅读。
千金一诺
①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②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因此很宠爱她。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③可是就在腊月二十九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婚事。
④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⑤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⑥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⑦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⑧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⑨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的心灵的最深处。
(1)文题“千金一诺”的意思是 ;第⑤自然段中“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那片粉红”指的是 。
(2)第②自然段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你体会到了 ;第⑥自然段中划线句子与后文中 相照应。
(3)根据全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形象。
(4)本文在描写叙述时,紧紧抓住 这条线索来进行的;同时为刻画父亲形象,文章中还有一个自然段起了反衬、烘托作用,是第 自然段。
9.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变形记(节选)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 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都很难盖得住,就要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说小了些,但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它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着皮帽子、围着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能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态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直到后来他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疼痛,才不得不罢休。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有点儿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的头抬起来得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了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打了一阵寒战。
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订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了。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地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了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他看了看柜子上嘀嘀嗒嗒响着的闹钟。天哪!已经六点半了,而指针还在悠悠然地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差一刻就七点了。闹钟难道没有响吗?他从床上可以看到闹钟明明是定在四点的,显然它已经响过了。是的,不过在那震耳欲聋的响声里,难道自己真的能安宁地睡着吗?嗯,他睡得并不安宁,可是却正说明他睡得不坏。那么他现在该干什么呢?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得疯跑才行,可是他的样品都还没有包好,他也觉得自己的精神不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还是逃不过上司的一顿申斥,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的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那听差是老板的心腹,既无骨气又愚蠢不堪。那么,说自己病了行不行呢?不过这将是最不愉快的事,而且也显得很可疑,因为他服务五年以来没有害过一次病。老板一定会亲自带了大夫一起来,一定会责怪他的父母怎么会养出这样懒惰的儿子,他还会引用大夫的话,粗暴地把所有的理由都驳掉,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再说今天这种情况,大夫的话是不是真的不对呢?格里高尔觉得身体挺不错,除了有些困乏,这在如此长久的一次睡眠以后实在有些多余,另外,他甚至觉得特别饿。(有删改)
(1)本文写的是主人公 变成 后发生的事。
(2)从哪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格里高尔真的变形了?
A.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都很难盖得住,就要滑下来了。
B.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
C.“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
(3)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4)变形后的格里高尔的动作行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用“~~”在文中画出一处证明他的改变的句子。
(5)想象:格里高尔迟到了,母亲催他起床,他会怎么回答?又会有什么表现呢?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10.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本诗是 朝诗人 所作,诗人是在 上写下这首诗的。
(2)诗中的“醉书”是指 ,“遮”的意思是 。
(3)请用“ ”画出诗中的比喻句。
(4)诗人分别描写了夏日西湖、 、 、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 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明月别枝 ,清风半夜 。稻花香里 ,听取 。
七八个星天外, 。旧时茅店社林边, 。
(1)按原文填空。
(2)“夜行黄沙道中”这个题目点明了时间是 ,地点是 。
(3)给词的上阕划分朗读节奏。
(4)词的上阕通过对 、 、 的描绘,写出了乡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并通过 、 、 ,写出了乡村夏夜的优美和静谧。整个上阕动静结合,表达了词人因景美、年丰而愈加欢快的心情。
(5)“七八个星”写出了星星的 ,“两三点雨”写出了雨点儿洒落的 ,暗含着静谧和清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