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5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精选阅读)册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5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精选阅读)册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03:43: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写作策略及语文要素》
【单元写作策略】
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为本。
【阅读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文章的中心意思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或主要观点。
【阅读策略】
第一步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1. 写人记事类文章,通常围绕中心思想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叙述。例如,课文《盼》紧扣“盼”字,依次描述了得到雨衣、期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主要事例。围绕期盼穿雨衣这一核心情节,又细致描绘了几个小事件——放学时下雨、借故外出、窗前观雨、雨后赏景,生动地展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使我们对“盼”的情感产生共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写景状物类文章,往往从多角度展现景或物的特征。如,《夏天里的成长》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关键句引领全文,从生物和非生物两个维度描绘了夏日生机勃勃的景象,分别描述了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的成长。作者选取了丰富而典型的素材,从不同侧面共同表达了一个核心主题——成长。
第二步,体会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将重点部分具体化的。
1. 体会内容的主次详略。通常,最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材料作为主要内容,需要详细描写。例如,课文《盼》详细描绘了“‘我’放学后好不容易等到下雨,兴冲冲地跑回家,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买的雨衣,却未能如愿”这一情节,突显了“盼”这一中心思想。
2. 体会细节描写。为了强化中心,文章常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刻画人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描写来刻画景物。我们要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阅读课文《盼》时,可以抓住“我”的内心变化,体会“我”的期盼之情。
【精选阅读】
课内阅读
夏天里的成长
①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②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③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④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 、山河大地的生长和 这三个方面来写,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生机与活力。
2.第②段的结构方式是 。
3.仿照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再接着写一句。
4.选文第④段用了一句农家谚语,请你在横线上补充完整。
5.整篇文章描写万物在夏天里迅速生长,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6.“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让我想到了珍惜时间的诗句“ ”。
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春季从何时开始
材料一: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从节气意义上讲,指立春至立夏期间。立春至立夏,包含的节气有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江浙一带的农民们会在春天抓紧时间种植水稻。
材料二:
春天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月~5月,而南半球则是公历9月~11月。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材料三:
在气象学意义上的入春标准为:以5天的日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时作为春季的开始,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中国由于国土面积巨大,其南北纬度跨度也将近50度,因此,中国各地入春的时间还是有差异的。
(1)春季不包含下列哪一个节气( )
A.谷雨 B.处暑 C.惊蛰 D.清明
(2)下列关于中国各地入春的相关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各地入春的时间都是在3月份。
B.入春后,温度会开始逐步上升。
C.在气象学意义上,冬季以后,如果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就意味着入春了。
D.在气象学意义上,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假设浙江的农民要种植水稻,你建议他们在几月份播种?把理由写下来。
8.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漉;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夏”有________的特点。(多选)( )
A.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 B.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C.夏天的旋律是轻松的 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说说理由。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多选)( )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4)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课内阅读。
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花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②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__________”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③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著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9.生物在夏天如何长?请用原文答出主要意思。
10.选文第①段写了 、竹子和高粱、 的长;还写了 和 的变化;接着写了 的生长情况,让我们感受到 。
11.请按原文在横线上填空并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12.文中的“赶时候,赶热天”是什么意思?
阅读选文,体会铁凝和史铁生的心之所盼。
(一)盼(节选)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二)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咋嚓咔嚓槎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3.以上两篇选文中的主人公都心有所盼:选文(一)中,“我”盼的是 ;选文(二)中,男孩儿盼的是 。
14.两篇选文都通过把心情融入景物中的方法表达情感,请你来分析。
(1)选文(一)通过写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跳跃,表达了“我” 的心情。
(2)把选文(二)中两处运用融情于景写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这两句话表现出“我”内心的 。
15.选文(二)中,画“ ”的句子是对母亲的描写,写出了对母亲 、 和 的描写,写出了母亲 复杂心情。
16.选文(二)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
1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记忆
材料一:
人的大脑中存在复杂的神经网络,其基本功能单位是神经元,而记忆的过程就是由这种数以百计的神经元的活动产生。神经元活动时产生特定的膜电位变化,可以传递刺激信号,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和传递,信息便在大脑中储存。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识记的遍数越多,知识经验在大脑中保存得越牢固。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作回忆,又叫再现。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
材料二:
遗忘则可以发生在记忆形成的任何过程中。若想要新获得的记忆变得稳定,则需要不断地巩固再巩固,重复记忆过程,否则就会遗忘。正如我们所熟悉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展现的那样,遗忘的进程是有规律的,除非像超忆症患者那样不停地自动重复强迫记忆,可以说没有人能做到不遗忘。
材料三:
通过使用一些记忆方法,可以提高记忆速度和能力。分类记忆、谐音记忆、联想记忆、图表记忆等方式,以及提纲、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也能增强记忆力。而兴趣是我们获得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将短时记忆加深到长时记忆,如果某个信息足够引起很大兴趣或很大震撼的话,那么短时记忆可能会很快转变为长时记忆。
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而随着年龄增长,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1)记忆过程有三个环节,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识记 保持 遗忘 B.识记 保持 再现
C.回忆 再现 遗忘 D.保持 回忆 再现
(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没有及时巩固,新知识在一周后能记住( )
A.56% B.42% C.26% D.23%
(3)小五是个汽车迷,称得上是“汽车百科全书”。他对汽车知识记得非常牢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反复记 B.年龄小 C.有兴趣 D.有方法
(4)请你结合文本内容,提供几条建议给记忆力差、学习不好的小明。
散文阅读。
诗意的周庄
①周庄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作品。
②小桥是周庄的典型作品。
③这个典型作品最早是通过画作进入我视野的,就是陈逸飞先生笔下那幅名扬天下的画儿《故乡的回忆》。画面是两孔桥,一孔石拱桥,一孔石梁桥。石拱桥高高拱起自己的腰身,写照着千古柔情。石梁桥硬硬挺直瘦韧的脊梁,展示着刚正性格。两座桥都把自身投入了水中,和它们一起投身水中的还有蓝天和蓝天上的白云。桥随着流水飘飘悠悠,如同在天空飘飘悠悠,就这么飘悠着进入了我的眼睛。我的心中便有了那梦幻般的小桥。
④桥是周庄的枢纽。如同纽扣连接衣襟,桥把左一片、右一片、前一片、后一片的房子连成了村庄。从每条巷子里过去,都可以走到桥上去。桥是巷子的延伸,是巷子的链环。这链环或大或小,或高或矮,都会把两条巷子连成一条,一条条连接下去,巷子就成了一个棋盘。这棋盘上的棋子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房子。房子里走出的人,可以通过桥从这条巷子,走到那条巷子,以至走遍村庄,走出村庄。若是走累了,需要喘口气,那桥上就是停歇的驿站。在桥头或坐或站,都可以看到比房子里、巷子里更阔大、更辽远的风景。因为,桥总是高过水面,高过巷子。高高的桥举高了人,让他们有了比自己还要高的眼界。
⑤桥下面当然是水了。本来桥就是为水流而出生的,可现在的世道早坏了这行情,沟上、谷上、壑上都架上了桥。桥的世界博大了,桥的本真却丢掉了。周庄的水让桥活脱着遥远的童趣。
⑥水从桥下流过,流得从容不迫,流得无波无澜,流得却有声有色。声音是船行过时留下的,划船的篙这儿那儿一点,又一点,水中便有哗哗的响动,船也就摩擦着水面前行了。船的行进如同月亮穿过夜空,轻轻柔柔,却让人觉得有种手触摸丝绸的声音,凉凉的,滑滑的,舒心。水流的色彩来自天上和岸边。天上的是蓝天和白云,当然朝霞和夕晖也一样会出现在水面。朝霞和夕晖会让河里像是撒了美人的胭脂,又像是洗了画家的彩笔。最具妙趣的是岸上的物体,或是房子,或是树木,无一例外都是河水的景致。白墙黑瓦,让河水有了立体;绿树红花,让河水有了层次。更何况,水中的白墙黑瓦、绿树红花,常随着粼粼的波纹抖动,抖动得亦实亦虚,亦真亦幻,一幅梦里看花般的场景便在光天化日之下朦胧出来。
⑦如果这河是一条,两条,也就俗了,也就罢了。周庄的河不大、不宽,有纵有横,纵横交错像是七仙女织就的一张丝网。网眼就是白墙黑瓦排列出的房舍。若是居高俯瞰,那鳞次栉比的房舍又像是水田里一畦一畦的庄稼。田边的水是庄稼的命根,它滋养得庄稼生机勃勃。房边的水像是房子的命根,得了水的浸润,房子才能成排、成院、成片、成庄。当然,房子的成长靠人,是人一石一木、一砖一瓦将它们摞上去的。可是,人却全凭水的浸润。人吃的是水,喝的是水,洗衣淘菜用的是水,要省力地行走靠的还是水。撑一条船可以走出家门,走到村头,走进田里,去种庄稼,或者把熟了的庄稼载回自家的后院里。人需要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吃饭睡觉,于是就盖了房子,说到底还是水滋养了房子。所以,其他地方的房子就是房子,村子就是村子,而周庄的房子、村子都是风光,都是水浸染成的风光。水浸染的风光像水墨画一样淡雅,不用重叠的涂染,不用多彩的颜料,只用墨色淡淡地勾上几笔就成了,这就是周庄——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周庄,一个雅致得不能再雅致的周庄。
18.在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中,周庄石拱桥的特点是“ ”,石梁桥的特点是“ ”。
19.第④自然段中,“高高的桥举高了人,让他们有了比自己还要高的眼界”这句话的意思是 。
20.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21.第⑥自然段中把在朝霞和夕晖映照下的河水说成是“撒了美人的胭脂”“洗了画家的彩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2.本文题目“诗意的周庄”中的“诗意”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盼雨
入春以来,老天一直都没有下雨,真使人纳闷。这天傍晚,天空飘着一块块乌云,雷声阵阵,灰暗的天空夹杂着一丝丝的凉意扑面而来,风雨将至。
阳台上的鲜花,被灰尘染得灰黄而显得苍白无力。我期待着一次洗礼,将身子上那灰尘冲洗干净。可是,雨却迟迟不肯来。故此,我想念起故乡的雷雨与雨声。那说来就来的雨声,犹如戏台上的锣鼓,从小到大,从远到近,把整个大地都惊醒了。仿佛春之芽从大地中怒长出来……盼雨的心情,犹如迟疑在那阴沉的天空中的雨点,久久不能掉落下来。
这时,公园里养育的一群白鸽,似有一点急躁了。它扑落到湖中水面时,真不想一下子飞起来,好像厌烦了这一无情而干涸的天空。然而,在城中村的鱼塘中,有几只天鹅,(  )在已见底的水中展开双翅膀连续扑打,(  )昂起那长长的红嘴,有气无力地呐喊。不知道是埋怨老天的无情,还是打算把这老天喊崩下来。可是,面对这人困马乏、人喊马嘶的世道,天鹅显得无奈。它们低下头,陆续上岸,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到树底下停下来,用嘴巴慢慢地梳理着自己的那洁白的羽毛,摇动着身子或扑打着翅膀,把长长的红嘴藏在翅膀里,静静地合上小小的眼睛,像是再也不想看到这个无情的世界了。
伴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雷声,在阳台上,我仰头远望那飘飞的灰尘残叶,突然,一只从远处飞来的雄鹰,它仿佛带着怒吼,张着一双坚强的翅膀,直腾而上,像是对那沉重的老天进行控诉。接着,我听到它有力的“呜呜”两声,如同一声巨大的呼唤,顶着阵阵的狂风残叶,向那漫漫的灰暗阴沉的天空飞去……
啊!此刻,那灰尘残叶仍在乱飞。雨还是没有下……
(选自散文网 作者:念人 发表时间:2018-07-05 )
23.文章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哪一项?(  )
①比喻 ②排比 ③夸张 ④拟人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关联词准确的是哪一项?(  )
A.一边……一边…… B.既……又……
C.不但……而且…… D.宁可……也不……
25.填写能概括“我”盼雨心情变化过程的词语。
纳闷——( )——( )——( )
26.将文章与课文《盼》进行比较阅读,两位主人公盼望下雨的原因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7.文章结尾雨还是没有下。若雨终于下了,请发挥想象写一写雨中的情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写作策略及语文要素》
【单元写作策略】
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为本。
【阅读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文章的中心意思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或主要观点。
【阅读策略】
第一步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1. 写人记事类文章,通常围绕中心思想选择典型事例进行叙述。例如,课文《盼》紧扣“盼”字,依次描述了得到雨衣、期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主要事例。围绕期盼穿雨衣这一核心情节,又细致描绘了几个小事件——放学时下雨、借故外出、窗前观雨、雨后赏景,生动地展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使我们对“盼”的情感产生共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写景状物类文章,往往从多角度展现景或物的特征。如,《夏天里的成长》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关键句引领全文,从生物和非生物两个维度描绘了夏日生机勃勃的景象,分别描述了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的成长。作者选取了丰富而典型的素材,从不同侧面共同表达了一个核心主题——成长。
第二步,体会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将重点部分具体化的。
1. 体会内容的主次详略。通常,最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材料作为主要内容,需要详细描写。例如,课文《盼》详细描绘了“‘我’放学后好不容易等到下雨,兴冲冲地跑回家,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买的雨衣,却未能如愿”这一情节,突显了“盼”这一中心思想。
2. 体会细节描写。为了强化中心,文章常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刻画人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描写来刻画景物。我们要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阅读课文《盼》时,可以抓住“我”的内心变化,体会“我”的期盼之情。
【精选阅读】
课内阅读
夏天里的成长
①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②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③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④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 、山河大地的生长和 这三个方面来写,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生机与活力。
2.第②段的结构方式是 。
3.仿照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再接着写一句。
4.选文第④段用了一句农家谚语,请你在横线上补充完整。
5.整篇文章描写万物在夏天里迅速生长,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6.“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让我想到了珍惜时间的诗句“ ”。
【答案】1.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的生长 人的生长 2.总分 3.荷叶长,荷花长,池塘是一天一天地变艳丽。 4.处暑不出头 割谷喂老牛 5.人要把握好时机,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努力成长,不能错过成长的时机。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知识点】散文
【导语】《夏天里的成长》紧扣“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文章先写生物快速生长,再述山河大地的变化,最后谈人的成长。通过细腻描绘与质朴语言,展现夏天万物蓬勃生长之态,自然引出人应把握时机成长的道理,将景与理有机融合,富有感染力与启发性。
1.本题考查找寻中心句和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开篇第①段“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直接点明主题,所以此句为中心句。
从第②段“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可知,这一段从植物(瓜藤、竹子、高粱、苞蕾等)和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方面写了生物的生长。
从第③段“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可知,写了山河大地的生长。
从第④段“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可知,写了人的成长。
2.本题考查文章结构。
第②段开头“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总述夏天生物生长的特点。接着“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分别从瓜藤、竹子、高粱、苞蕾、白石头、黄泥土、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方面具体写生物在夏天的生长情况,所以是总分结构。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首先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结构特点,“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其结构为前两个短句分别描述两种相关事物的生长状态,第三个短句说明与之相关的更大范围事物的变化情况。且在内容上,围绕夏天里事物的生长展开,富有生机。仿写时需遵循此结构,选取合适的事物,体现夏天万物生长的特点。
示例:葡萄长,苹果长,果园是一天一天地变丰硕。
4.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的积累。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是一句常见的农家谚语,在文中用来强调农作物生长要赶时节,到了该生长的时候就要好好生长,不然就没有收成。结合上下文“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可以知道此处应填写这句谚语,强调时间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
从文中第④段“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可知,作者由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类比到人的成长,含蓄地告诉我们,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像夏天里万物生长一样,要把握好时机,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努力成长,否则就会像农作物错过生长时机一样,难以取得好的成果。
6.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能力。
题干中句子将农作物生长和人成长进行类比,强调抓住时机成长的重要性,与珍惜时间的诗句所表达的趁年少积极进取的内涵一致。在思考诗句时,要找那些体现年少时期珍惜时光、努力奋进,否则会留下遗憾的诗句。
示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春季从何时开始
材料一: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从节气意义上讲,指立春至立夏期间。立春至立夏,包含的节气有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江浙一带的农民们会在春天抓紧时间种植水稻。
材料二:
春天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月~5月,而南半球则是公历9月~11月。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材料三:
在气象学意义上的入春标准为:以5天的日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时作为春季的开始,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中国由于国土面积巨大,其南北纬度跨度也将近50度,因此,中国各地入春的时间还是有差异的。
(1)春季不包含下列哪一个节气( )
A.谷雨 B.处暑 C.惊蛰 D.清明
(2)下列关于中国各地入春的相关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各地入春的时间都是在3月份。
B.入春后,温度会开始逐步上升。
C.在气象学意义上,冬季以后,如果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就意味着入春了。
D.在气象学意义上,当温度高于22℃时,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假设浙江的农民要种植水稻,你建议他们在几月份播种?把理由写下来。
【答案】(1)B
(2)A
(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建议浙江的农民在春天抓紧时间种植水稻。在北半球,春天一般为公历3月~5月,浙江位于北半球,因此浙江的农民要种植水稻宜在公历3月~5月。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详解】(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通过材料一“立春至立夏,包含的节气有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可知“处暑”不是春季的节气。处暑是秋季。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通过材料三“中国由于国土面积巨大,其南北纬度跨度也将近50度,因此,中国各地入春的时间还是有差异的。”可知中国各地入春的时间都是在3月份是错误的。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通过材料一可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江浙一带的农民们会在春天抓紧时间种植水稻。
通过材料二可知:春天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月~5月,浙江位于北半球,因此江浙一带的农民种植水稻适宜在公历为3月~5月。
8.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漉;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夏”有________的特点。(多选)( )
A.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 B.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C.夏天的旋律是轻松的 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说说理由。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多选)( )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4)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BD
(2)不能。“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情景,准确生动。
(3)ABCD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
【知识点】散文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③自然段明确提到“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并从绘画观点和农作物生长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表明夏天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所以色彩是金黄的。
文章第④自然段段则围绕“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展开,通过描写农民在夏天的忙碌劳作,如文章第④自然段“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充分体现了夏天紧张的旋律。
故选BD。
(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换成其他词语。
“扑打”生动地展现了麦浪的汹涌和有力,仿佛具有主动性和攻击性,比“拍打”“碰撞”等更具动态和力量感。“涌”字描绘出麦浪如潮水般滚滚向前、源源不断的态势,描写麦浪翻滚的情景,准确生动,比“流”“动”等更能表现出其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冲击力。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夏天大地的炎热和麦浪的壮观,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旺盛的氛围,动词“烘烤”“翻滚”“扑打”的贴切使用,“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的生动比喻,使这幅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换成其他词语,就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通过对农民割麦时专注且急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出他们争分夺秒的紧张状态。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突出农民在麦子收割后的后续处理上也是迅速而紧张,不停歇地赶着干活。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体现农民不仅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连休息时也心系农事,不敢放松,凸显紧张氛围。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说明农民的劳作没有真正的间歇,刚完成一项紧接着又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充分展现了夏天农事的紧张繁忙。
故选ABCD。
(4)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及作用。
“挑着”“举着”“匍匐前进”这些原本用于人的动作,分别被赋予了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将它们人格化。通过这样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农作物充满生机、积极生长的姿态,仿佛它们都有着自己的意志和活力,在努力地生长和发展。
作者在此处运用拟人,是为了强调夏天是生命交替的旺季,各种农作物都在暑气的蒸腾下蓬勃生长,展现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和农作物强大的生长力量,突出了夏天作为承前启后的季节所具有的独特活力,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夏天的热烈和充满希望。
课内阅读。
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花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②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__________”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③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著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9.生物在夏天如何长?请用原文答出主要意思。
10.选文第①段写了 、竹子和高粱、 的长;还写了 和 的变化;接着写了 的生长情况,让我们感受到 。
11.请按原文在横线上填空并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12.文中的“赶时候,赶热天”是什么意思?
【答案】9.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10. 瓜藤 花蕾 白石头 黄泥土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夏天的勃勃生机 11.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12.指青春年少大好时光。
【知识点】散文
【解析】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文章描写了夏天里万物迅速生长的特点,因此围绕“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句话来写的,从“植物、动物”“山、河、铁轨、柏油路等”“中小学生”三方面具体描写了万物在夏天生长迅速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根据第①自然段“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花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可知描写了瓜藤、竹子和高粱、花蕾的长;
根据第①自然段“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可知描写了白石头和黄泥土的变化;
根据第①自然段“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可知描写了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的生长情况。
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出自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联系上下文可知“不热不长,不热不大”的意思是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什么都在变大。
1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可知赶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春年少时期。
阅读选文,体会铁凝和史铁生的心之所盼。
(一)盼(节选)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二)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咋嚓咔嚓槎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13.以上两篇选文中的主人公都心有所盼:选文(一)中,“我”盼的是 ;选文(二)中,男孩儿盼的是 。
14.两篇选文都通过把心情融入景物中的方法表达情感,请你来分析。
(1)选文(一)通过写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跳跃,表达了“我” 的心情。
(2)把选文(二)中两处运用融情于景写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这两句话表现出“我”内心的 。
15.选文(二)中,画“ ”的句子是对母亲的描写,写出了对母亲 、 和 的描写,写出了母亲 复杂心情。
16.选文(二)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写。
【答案】13. 穿新雨衣 母亲带他出去玩 14. 喜悦、兴奋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沮丧、失落 15. 神态 动作 语言 既心疼又愧疚 16.这位母亲为了生活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出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即使她忙的不可开交,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篇选文展现了不同情境下的“盼”:铁凝笔下是孩童对雨天新雨衣的雀跃期待,史铁生则刻画了男孩等待母亲履行承诺的失落。两文均善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前者以跳跃的雨滴表现欢欣,后者用消逝的光线烘托怅惘。特别是史铁生选段,通过洗衣声与黄昏光线的交织,将孩童的期待、失望到最终获得母亲歉疚安抚的情感脉络展现得细腻动人,揭示了亲子关系中承诺与失约的微妙张力。母亲形象既有疏忽的愧疚,又饱含深沉的母爱。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
选段(一)从“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可知,“我”穿着雨衣,期待下雨的场景,体现对穿雨衣的急切盼望。
选段(二)明确提到“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结合男孩儿等待一整天后的失望(“蹲在洗衣盆旁流泪”),可知他盼的是母亲带他外出玩。
14.本题考查分析情感、表现手法。
(1)选段(一)中通过写雨点儿“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表达了“我”喜悦、兴奋(或期待实现后的欢快)的心情。
(2)选段(二)中运用融情于景的句子是“①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咋嚓咔嚓槎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和“ ②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句①用“漫长而急遽”“孤独而惆怅”修饰光线和黄昏,暗示等待过程的煎熬与希望逐渐破灭的伤感。
句②“无可挽回地消逝”“荒凉”直接渲染出希望彻底落空后的空洞与悲怆,将男孩儿的绝望融入环境描写中。
这两句话都表现出“我”内心的孤独、惆怅、失望与绝望。
15.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阅读选文(二)中划线句子“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中的“惊惶”可知这是神态描写,这里直接刻画了母亲的神态,体现出她突然发现孩子流泪时的慌乱与意外。这种慌乱源于她意识到孩子因等待落空而极度失望,反映出她对孩子情绪变化的敏感。
“甩了甩手上的水”是母亲放下家务的急切动作,暗示她立刻停下手中活儿来安抚孩子;“拉过去、拉进怀里”是连贯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母亲想通过拥抱给予孩子安慰的迫切心情。
“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这是语言描写。重复的道歉语言,直白地表达了母亲内心的愧疚。她用简单却诚恳的话语,试图向孩子解释自己的无奈,同时也在缓解自己未能兑现承诺的自责。
这处描写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多层刻画,将母亲发现孩子失望后的慌乱反应、对孩子的心疼,以及未能履约的愧疚,细腻地展现出来。
1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从孩子的视角评价《那个星期天》中的母亲形象,需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母亲的行为、情感及背后的复杂性。结合选段中“听得见母亲咋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这里既写实又象征母亲劳动的繁重,解释了她为何一拖再拖——不是故意失信,而是被生活压力束缚。从母亲的“惊惶”“拉进怀里”“亲吻”“道歉”,体现出她对孩子的在乎。她的慌乱和道歉是真心的,说明她并非有意伤害孩子,只是被家务分心,疏忽了孩子的情感需求。选段最后“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孩子视角中的环境)与母亲的道歉形成对照。孩子用“荒凉”形容黄昏,实则是内心失望的投射,而母亲的道歉表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但现实是她无法放下家务陪孩子外出。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1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记忆
材料一:
人的大脑中存在复杂的神经网络,其基本功能单位是神经元,而记忆的过程就是由这种数以百计的神经元的活动产生。神经元活动时产生特定的膜电位变化,可以传递刺激信号,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和传递,信息便在大脑中储存。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识记的遍数越多,知识经验在大脑中保存得越牢固。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作回忆,又叫再现。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
材料二:
遗忘则可以发生在记忆形成的任何过程中。若想要新获得的记忆变得稳定,则需要不断地巩固再巩固,重复记忆过程,否则就会遗忘。正如我们所熟悉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展现的那样,遗忘的进程是有规律的,除非像超忆症患者那样不停地自动重复强迫记忆,可以说没有人能做到不遗忘。
材料三:
通过使用一些记忆方法,可以提高记忆速度和能力。分类记忆、谐音记忆、联想记忆、图表记忆等方式,以及提纲、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也能增强记忆力。而兴趣是我们获得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将短时记忆加深到长时记忆,如果某个信息足够引起很大兴趣或很大震撼的话,那么短时记忆可能会很快转变为长时记忆。
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而随着年龄增长,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1)记忆过程有三个环节,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识记 保持 遗忘 B.识记 保持 再现
C.回忆 再现 遗忘 D.保持 回忆 再现
(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没有及时巩固,新知识在一周后能记住( )
A.56% B.42% C.26% D.23%
(3)小五是个汽车迷,称得上是“汽车百科全书”。他对汽车知识记得非常牢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反复记 B.年龄小 C.有兴趣 D.有方法
(4)请你结合文本内容,提供几条建议给记忆力差、学习不好的小明。
【答案】(1)B
(2)D
(3)C
(4)寻找一些适合的记忆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从材料一“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识记的遍数越多,知识经验在大脑中保存得越牢固。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作回忆,又叫再现。”可知,识记是开始,保持是中间过程,再现是结束环节。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是:识记 保持 再现。
故选B。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没有及时巩固,新知识在一周后忘记77%,100%-77%=23%,也就是能记住23%。
故选D。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从材料三“而兴趣是我们获得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将短时记忆加深到长时记忆,如果某个信息足够引起很大兴趣或很大震撼的话,那么短时记忆可能会很快转变为长时记忆。” 可知,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兴趣在记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能够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这与小五作为汽车迷对汽车知识记得非常牢固的情况相吻合。因此小五对汽车知识记得非常牢固的主要原因是“有兴趣”。
故选C。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针对记忆力差、学习不好的小明,结合文本内容,给出合理建议即可。
培养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话题开始学习,兴趣能显著提高记忆效果。
重复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期复习已学内容,巩固记忆。
寻找最佳记忆时间:探索自己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段,并在此时间段内集中学习。
保持健康作息: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散文阅读。
诗意的周庄
①周庄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作品。
②小桥是周庄的典型作品。
③这个典型作品最早是通过画作进入我视野的,就是陈逸飞先生笔下那幅名扬天下的画儿《故乡的回忆》。画面是两孔桥,一孔石拱桥,一孔石梁桥。石拱桥高高拱起自己的腰身,写照着千古柔情。石梁桥硬硬挺直瘦韧的脊梁,展示着刚正性格。两座桥都把自身投入了水中,和它们一起投身水中的还有蓝天和蓝天上的白云。桥随着流水飘飘悠悠,如同在天空飘飘悠悠,就这么飘悠着进入了我的眼睛。我的心中便有了那梦幻般的小桥。
④桥是周庄的枢纽。如同纽扣连接衣襟,桥把左一片、右一片、前一片、后一片的房子连成了村庄。从每条巷子里过去,都可以走到桥上去。桥是巷子的延伸,是巷子的链环。这链环或大或小,或高或矮,都会把两条巷子连成一条,一条条连接下去,巷子就成了一个棋盘。这棋盘上的棋子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房子。房子里走出的人,可以通过桥从这条巷子,走到那条巷子,以至走遍村庄,走出村庄。若是走累了,需要喘口气,那桥上就是停歇的驿站。在桥头或坐或站,都可以看到比房子里、巷子里更阔大、更辽远的风景。因为,桥总是高过水面,高过巷子。高高的桥举高了人,让他们有了比自己还要高的眼界。
⑤桥下面当然是水了。本来桥就是为水流而出生的,可现在的世道早坏了这行情,沟上、谷上、壑上都架上了桥。桥的世界博大了,桥的本真却丢掉了。周庄的水让桥活脱着遥远的童趣。
⑥水从桥下流过,流得从容不迫,流得无波无澜,流得却有声有色。声音是船行过时留下的,划船的篙这儿那儿一点,又一点,水中便有哗哗的响动,船也就摩擦着水面前行了。船的行进如同月亮穿过夜空,轻轻柔柔,却让人觉得有种手触摸丝绸的声音,凉凉的,滑滑的,舒心。水流的色彩来自天上和岸边。天上的是蓝天和白云,当然朝霞和夕晖也一样会出现在水面。朝霞和夕晖会让河里像是撒了美人的胭脂,又像是洗了画家的彩笔。最具妙趣的是岸上的物体,或是房子,或是树木,无一例外都是河水的景致。白墙黑瓦,让河水有了立体;绿树红花,让河水有了层次。更何况,水中的白墙黑瓦、绿树红花,常随着粼粼的波纹抖动,抖动得亦实亦虚,亦真亦幻,一幅梦里看花般的场景便在光天化日之下朦胧出来。
⑦如果这河是一条,两条,也就俗了,也就罢了。周庄的河不大、不宽,有纵有横,纵横交错像是七仙女织就的一张丝网。网眼就是白墙黑瓦排列出的房舍。若是居高俯瞰,那鳞次栉比的房舍又像是水田里一畦一畦的庄稼。田边的水是庄稼的命根,它滋养得庄稼生机勃勃。房边的水像是房子的命根,得了水的浸润,房子才能成排、成院、成片、成庄。当然,房子的成长靠人,是人一石一木、一砖一瓦将它们摞上去的。可是,人却全凭水的浸润。人吃的是水,喝的是水,洗衣淘菜用的是水,要省力地行走靠的还是水。撑一条船可以走出家门,走到村头,走进田里,去种庄稼,或者把熟了的庄稼载回自家的后院里。人需要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吃饭睡觉,于是就盖了房子,说到底还是水滋养了房子。所以,其他地方的房子就是房子,村子就是村子,而周庄的房子、村子都是风光,都是水浸染成的风光。水浸染的风光像水墨画一样淡雅,不用重叠的涂染,不用多彩的颜料,只用墨色淡淡地勾上几笔就成了,这就是周庄——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周庄,一个雅致得不能再雅致的周庄。
18.在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中,周庄石拱桥的特点是“ ”,石梁桥的特点是“ ”。
19.第④自然段中,“高高的桥举高了人,让他们有了比自己还要高的眼界”这句话的意思是 。
20.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21.第⑥自然段中把在朝霞和夕晖映照下的河水说成是“撒了美人的胭脂”“洗了画家的彩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2.本文题目“诗意的周庄”中的“诗意”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18. 高高拱起自己的腰身,写照着千古柔情 硬硬挺直瘦韧的脊梁,展示着刚正性格 19.桥赋予了人们更高的眼界,让他们看到更远的风景 20.承上启下 21.突出了河水的清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朝霞、夕晖倒映在河水中的美丽。 22.“诗意”主要体现在周庄的桥和水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桥连接着巷子,水滋养着周庄的庄稼、人和房子。
【知识点】散文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第③自然段“石拱桥高高拱起自己的腰身,写照着千古柔情。”可知,是周庄石拱桥的特点。
从第③自然段“石梁桥硬硬挺直瘦韧的脊梁,展示着刚正性格。”可知,是石梁桥的特点。
19.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
第④自然段“高高的桥举高了人,让他们有了比自己还要高的眼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庄的桥不仅连接了村庄的各个部分,更在物理上提升了人的位置,让人站在桥上时可以眺望到比身处低矮的巷子或房子中时更广阔、辽远的风景。这里,“高高的桥举高了人”是字面上的描述,而“让他们有了比自己还要高的眼界”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桥的存在不仅让人获得了空间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人的视野,让人能够超越自身所处的局限,看到更多、更远、更丰富的景象,从而拥有更开阔的心胸和更广阔的认知。
20.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
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承接了上文对周庄桥的详细描述,同时引出下文对周庄水的描绘,通过指出桥与水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现代社会中桥的功能被泛化而失去本真的现象,为后文深入探讨周庄水的独特魅力和对周庄整体风貌的影响做了铺垫。因此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1.本题考查分析词句含义。
第⑥自然段“朝霞和夕晖会让河里像是撒了美人的胭脂,又像是洗了画家的彩笔。”可知,把在朝霞和夕晖映照下的河水说成是“撒了美人的胭脂”“洗了画家的彩笔”,通过运用比喻手法,将河水在朝霞和夕晖映照下的色彩变化,形象地描绘成如同美人涂抹了胭脂般红润,或是画家洗笔后留下的斑斓色彩,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河水色彩的美丽与丰富。
2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题目“诗意的周庄”中的“诗意”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如:“诗意的周庄”中,“诗意”深植于每一处景致与人文之中。古朴的小桥横跨流水,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与周围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清晨的薄雾、傍晚的夕阳,更为这水乡添上几分朦胧与温柔。周庄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在游览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魅力。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们依水而居,过着宁静而自在的日子,处处洋溢着诗意的氛围。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盼雨
入春以来,老天一直都没有下雨,真使人纳闷。这天傍晚,天空飘着一块块乌云,雷声阵阵,灰暗的天空夹杂着一丝丝的凉意扑面而来,风雨将至。
阳台上的鲜花,被灰尘染得灰黄而显得苍白无力。我期待着一次洗礼,将身子上那灰尘冲洗干净。可是,雨却迟迟不肯来。故此,我想念起故乡的雷雨与雨声。那说来就来的雨声,犹如戏台上的锣鼓,从小到大,从远到近,把整个大地都惊醒了。仿佛春之芽从大地中怒长出来……盼雨的心情,犹如迟疑在那阴沉的天空中的雨点,久久不能掉落下来。
这时,公园里养育的一群白鸽,似有一点急躁了。它扑落到湖中水面时,真不想一下子飞起来,好像厌烦了这一无情而干涸的天空。然而,在城中村的鱼塘中,有几只天鹅,(  )在已见底的水中展开双翅膀连续扑打,(  )昂起那长长的红嘴,有气无力地呐喊。不知道是埋怨老天的无情,还是打算把这老天喊崩下来。可是,面对这人困马乏、人喊马嘶的世道,天鹅显得无奈。它们低下头,陆续上岸,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到树底下停下来,用嘴巴慢慢地梳理着自己的那洁白的羽毛,摇动着身子或扑打着翅膀,把长长的红嘴藏在翅膀里,静静地合上小小的眼睛,像是再也不想看到这个无情的世界了。
伴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雷声,在阳台上,我仰头远望那飘飞的灰尘残叶,突然,一只从远处飞来的雄鹰,它仿佛带着怒吼,张着一双坚强的翅膀,直腾而上,像是对那沉重的老天进行控诉。接着,我听到它有力的“呜呜”两声,如同一声巨大的呼唤,顶着阵阵的狂风残叶,向那漫漫的灰暗阴沉的天空飞去……
啊!此刻,那灰尘残叶仍在乱飞。雨还是没有下……
(选自散文网 作者:念人 发表时间:2018-07-05 )
23.文章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哪一项?(  )
①比喻 ②排比 ③夸张 ④拟人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关联词准确的是哪一项?(  )
A.一边……一边…… B.既……又……
C.不但……而且…… D.宁可……也不……
25.填写能概括“我”盼雨心情变化过程的词语。
纳闷——( )——( )——( )
26.将文章与课文《盼》进行比较阅读,两位主人公盼望下雨的原因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7.文章结尾雨还是没有下。若雨终于下了,请发挥想象写一写雨中的情景。
【答案】23.B 24.A 25. 不满 无奈 不得已 26.本文借白鸽天鹅之嘴来盼望下雨,主要是为了洗涤自己的内心,从而表达了主人公此刻《盼雨》的焦虑心情,与主人公对腐败的心底嫉恶如仇火焰。
《盼》一文写作者盼望下雨的原因是:想穿新雨衣。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与回味。 27.雨终于下了,公园里的白鹭在雨中飞来飞去,想把一身的汗珠洗涤干净,此时,它也用那长嘴在鱼塘边不停地吸着水。天鹅也快乐地在雨中漫步,正在向人们展示它那愉快的心情。
【知识点】散文
【解析】2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结合句子“那说来就来的雨声,犹如戏台上的锣鼓,从小到大,从远到近,把整个大地都惊醒了”中的“犹如戏台上的锣鼓”可知,把“雨声”比作了“锣鼓”,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结合“把整个大地都惊醒了”可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故选:B。
24.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A.“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
B.“既……又……”表示并列关系。
C.“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D.“宁可……也不……”是选择关系。
结合句子“在已见底的水中展开双翅膀连续扑打”“昂起那长长的红嘴,有气无力地呐喊”可知,这两句分别在写白鸽在鱼塘里的动作,属于并列关系,用“一边……一边……”更恰当。故选:A。
2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
结合“入春以来,老天一直都没有下雨,真使人纳闷”“仿佛春之芽从大地中怒长出来……盼雨的心情”“可是,面对这人困马乏、人喊马嘶的世道,天鹅显得无奈”“它仿佛带着怒吼,张着一双坚强的翅膀,直腾而上,像是对那沉重的老天进行控诉。”可知,“我”盼雨时的心情变化:纳闷——期盼——无奈——不满。
26.本题考查考查对比阅读。
《盼雨》文中巧妙地运用两种动物来体现中心主题,这种借物言情写法很有特色。一种动物是白鸽,描写白鸽扑落在湖水中,一直不想飞离去。因为,它见到久时间没有下雨,厌烦天空无情而干涸;另一种是天鹅,它在见底的鱼塘中,展开双翅连续扑打,有气无力地呐喊,它是在埋怨老天无情?还是想把老天喊崩下来?文中以白鸽天鹅之嘴来代替主人公《盼雨》之嘴,一边显露出挨整流放内心的痛苦和委屈,一边反映出《盼雨》一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主人公此刻《盼雨》的焦虑心情,与主人公对腐败的心底嫉恶如仇火焰。
课文《盼》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盼”是题目,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都了为了穿上新雨衣,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2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本题为开放性题型,答案不唯一。结合短文内容来想象下雨后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即可。
如:雨突然下起来了,白鸽和天鹅也在雨中飞来飞去,它们想在雨中高歌,在雨中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