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艺术之美》主题阅读
【单元人文主题】
艺术之美: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阅读要素】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阅读策略】
第一步,借助品评体会艺术之美。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借助文中人物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概括性语言,来体会艺术形象。例如,《伯牙鼓琴》并未直接描写伯牙琴技的高超,而是通过锺子期听琴声后的感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来侧面描绘。我们可以借助锺子期的语言,去想象琴声,进而揣摩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第二步,借助由艺术作品引发的想象体会艺术之美。1. 体会艺术作品激发了怎样的想象。例如,《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的琴声激起了皮鞋匠的想象,他仿佛看到了月亮从大海上升起的场景。2. 借助他人的想象或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构建画面,体会艺术境界。例如,阅读《月光曲》时,我们可以借助穷困兄妹俩的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并结合自身经验,体会兄妹俩当时的感受,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艺术境界。
第三步,借助表演场面的描写感受艺术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表演场面描写来感受艺术之美。例如,《京剧趣谈》中描述道:“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这段描写生动展现了舞台上激烈打斗中突然定格的场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京剧动感十足、以虚显实的艺术风格。
【精选阅读】
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
(1)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2)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选文中描写茅屋里环境的词语是 ,描写盲姑娘被音乐唤起想象后,脸上表现出专注、平静神色的词语是 。
2.选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真实事物的语句是 ,描写的是由真实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的语句是 。(填序号)
3.结合选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画面,体会乐曲旋律的变化,并照样子填一填,连一连。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联系语境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 清幽 恬静 2. ①⑦ ②③④⑤⑥⑧ 3.
4.盲姑娘是看不到这个世界的,但是贝多芬弹奏的钢琴曲太生动美妙了,盲姑娘感受到了乐曲表达的内容,深深陶醉,她和哥哥一样,好像真的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导语】这篇《月光曲》节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贝多芬音乐的魅力及其对听众的深刻影响。文章以月光为背景,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通过皮鞋匠和盲姑娘的想象,将音乐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生动地传达了音乐的感染力。文中语言优美,尤其是对月光、海景的描绘,既真实又富有诗意,体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盲姑娘的“仿佛”看到景象,更是突显了音乐超越视觉限制的力量,令人感受到艺术与情感的共鸣。整体上,文章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可知,这句话描述了茅屋内的环境,关键词是“清幽”,它表现了月光下茅屋的宁静和幽雅。
第二段“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这句话描写了盲姑娘被音乐唤起想象后的神态,关键词是“恬静”,它表现了盲姑娘在音乐中的专注和平静。
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实在的事物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联想的内容就是通过看到的事物所想象的内容。注意结合语段内容分析。
第二段“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这两句话描述的是真实存在的场景和人物的行为。皮鞋匠和妹妹是具体的人物,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也是可以被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因此,这两句话确实是在描写实在的事物。
第二段“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是由真实事物(音乐和月光)引起的联想和想象的语句,体现了音乐与自然交融的美感。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及朗读句子。
在选文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通过皮鞋匠的视角,描绘了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产生的音乐画面,进而展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
第二自然段“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几个句子描写了月亮缓缓升起、海面平静、月光洒满海面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舒缓的感觉,对应乐曲的轻柔、舒缓的旋律。与A图画内容相符。
第二自然段“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知,通过描绘月亮逐渐升高的过程,传达出一种高昂激越的情感。月亮的上升象征着一种逐渐增强的力量和情感的升华,而“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细腻和柔美。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美感,也暗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从平静柔和逐渐过渡到高昂激越,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和冲击。这种旋律的变化与月亮的上升相呼应,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起伏。与B图画内容相符。
从第二自然段“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可知,这些句子描写了海面上突然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月光照耀下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涌向岸边的情景。这种描写通过“忽然”、“大风”、“巨浪”等词语,以及“浪花一个连一个涌过来”的动态画面,营造出一种逐渐增强的气势和紧张感。这种气势的变化也暗示了乐曲旋律的逐渐增强和情感的升华。与C图画内容相符。
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在文中,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是因为她被贝多芬的音乐所深深打动,音乐唤起了她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虽然她无法用眼睛看到实际的景象,但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她能够在内心“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种“仿佛看到”的感觉,实际上是她对音乐所描绘的场景的深刻感受和想象。具体来说,选文中描述了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钢琴,皮鞋匠和盲姑娘都被音乐所吸引。皮鞋匠通过音乐联想到大海的景象,而盲姑娘虽然没有视觉,但她通过音乐感受到了同样的情感和画面。因此,“仿佛”这个词表达了盲姑娘通过音乐在内心“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这是一种情感和想象上的体验,而非实际的视觉感受。总结来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是因为音乐的力量唤起了她内心的想象和情感,使她能够在心灵中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场景。
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光明的心曲
①傍晚,最后一抹阳光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与写字台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渐渐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
②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我发愣了。我总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什么呢?
③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那是燃烧着希望之火的一位小姑娘的眼睛……
④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个小姑娘,她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茂密的森林深处。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的头顶上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专注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⑤当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一双本该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翳子——啊,竟是一位盲姑娘!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是从一位盲姑娘的口中唱出的?
⑥“……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拳,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从她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灿烂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⑦唱吧,盲姑娘,你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⑧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阅读画“﹏﹏﹏”的句子,说说“我”“心头一阵震颤”的原因。
(2)下列对画“ ”句子中“仿佛”一词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姑娘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是她专注的神情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B.作者感觉盲姑娘和自己一样,在歌声中看到了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
C.盲姑娘实际上没有去过远方,因为她看不见,只是在做这样的姿态,歌唱才更自然。
D.这是作者对盲姑娘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盲姑娘正在自己的内心里看着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
(3)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夕晖,这属于对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的描写。这两处描写有两个作用:①深化主题;②推动情节发展。开头描写的作用是 ,结尾描写的作用是 。(填序号)
(4)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闪着光芒的歌”指的是 。
(5)结合短文内容,写写你对“光明的心曲”这个题目的理解。
【答案】(1)“我”没想到这位双目失明的姑娘能这么愉快地唱歌,因此感到很惊讶。
(2)C
(3) ① ② ①
(4)盲姑娘向往光明的精神
(5)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有一颗热爱光明、向往光明的心,因此她的生命不会黯然无光,唱出的歌也是光明的。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⑤自然段第三句话“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是从一位盲姑娘的口中唱出的?”可知,“我”“心头一阵震颤”的原因是我没想到这位双目失明的姑娘能这么愉快的唱歌,因此而感到很惊讶。
【小题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C. “仿佛在遥望着远方”说明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盲姑娘唱歌很自然,并没有故作姿态。
故选C
【小题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作用。
文章开头第①自然段第一句话“傍晚,最后一抹阳光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与写字台旁的白墙上”和结尾第⑧自然段“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那只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想起来。”都描写了夕晖,夕晖属于自然景物,所以这是自然环境描写。故选①。开头,作者描写夕晖自然引出了自己的遐想,引出自己遇到盲姑娘的事,所以开头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故选②。结尾,作者描写夕晖是为了凸显盲姑娘“光明的心曲”,深化了主题。故选①。
【小题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根据第⑧自然段“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那只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可知“闪着光芒的歌”表面意思是盲姑娘唱的歌,其实是赞美了盲姑娘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品质。
【小题5】本题考查题目理解。
根据第⑦自然段“唱吧,盲姑娘,你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暗淡无光的。”可知,“光明的心曲”是说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热爱光明、向往光明,用心唱出的歌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阅读。
(一)京剧趣谈(节选)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二)京剧趣谈(节选)
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要了个风雨不透。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三)京剧脸谱(节选)
京剧的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1)以上材料为我们介绍了京剧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
A.骑马 亮相 脸谱 B.道具 亮相 脸谱
C.京剧趣谈 京剧趣谈 京剧脸谱 D.骑马 交战 画法
(2)京剧,数不清的花脸角色,五花八门的扮相,让小瓯着迷。他想进一步了解各种扮相的含义,你会推荐他阅读以上的(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3)根据以上阅读材料,你推断“包青天”的脸谱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4)都说“京剧有舞,有唱,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材料(一)中介绍的“挥马鞭”就属于( ),材料(二)中的“耍兵器”属于( )
A.舞 B.唱 C.对白 D.象征性的动作
(5)京剧方寸舞台,异彩纷呈,想象无限。请读读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联系阅读和生活经验想象人物的形象、姿态或心情,并写下来。
【答案】(1)B
(2)C
(3)C
(4) D A
(5)当高扬马鞭的时候,我仿佛看到武将打马扬鞭,驰骋疆场,英气勃勃的威武形象;当低垂马鞭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个人信马由缰的休闲样子……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材料一的“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可知,材料一介绍马鞭这个道具。
从材料二的“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可知,材料二介绍京剧的“亮相”。
从材料三的“京剧的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可知,材料三介绍京剧的“脸谱”。
故选B。
(2)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从题干的“京剧,数不清的花脸角色,五花八门的扮相”可知,要找介绍京剧扮相的材料。通读三则材料可知,材料一介绍的是道具马鞭,材料二介绍的是亮相,材料三介绍的是脸谱。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包青天”的人物特点是铁面无私,公正不阿。
从材料三的“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可知,黑色象征正直刚强。黑色为主色调的脸谱符合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
A.脸谱的主色是白色,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B.脸谱有着较重的眼妆,应是女性角色的装扮。
C.脸谱的主色是黑色,黑脸表示刚正不阿。
D.脸谱的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符合丑角的脸谱特色。
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一的“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可知,“挥马鞭”知识一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故选D。
阅读材料二的“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要了个风雨不透。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可知,“耍兵器”将武术舞蹈化,属于“舞”。故选A。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所给句子“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想象人物的形象、姿态或心情,想象演员还会怎样自由地表演,注意不能和文中“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重复,想象合理即可。
示例:可以不断摇动马鞭,表示策马奔腾;还可以双手在胸前抱着马鞭,表示勒马远望。
课外阅读。
塑料袋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 )塑料袋具有成本低廉、性能良好、便于携带等好处,( )很快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包装的各个领域,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塑料袋的发明是一柄“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它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实际利用价值。人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塑料袋带来的“视觉污染”了。废塑料袋散落在地面上,被风一吹,漫天飞扬,破坏了居住地、风景点的整体美感。过度制造和使用塑料袋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是更大的危害。有数据显示,每年我国超市的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而超市以外的百货商店、菜汤,水果摊约是超市的3倍。每生产1吨塑料袋,需要消耗3吨以上的石油资源。塑料的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天然微生物破坏,在自然环境中200年内不会降解。废弃塑料包装物的填埋处理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 )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而堆积在地面和水上的废塑料袋,容易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导致肌体损伤甚至死亡。2002年曾有报道说,一头须鲸死后被海水冲到法国诺曼底海滩,在它的胃里竟然发现了800千克塑料袋及其他包装材料。
人们逐渐认识到塑料袋的“永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各国掀起了治理塑料袋的运动。我国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7.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8.使用塑料袋的优点是 ,带来的危害是 。
9.文中所说的塑料袋的“永生”意思是 。
1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举例子 B.举例子、作比较
C.列数字、举例子 D.打比方、作比较
11.请你写一条倡议人们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公益广告语。
【答案】7.因为\所以 如果\就 8. 成本低廉、性能良好、便于携带。 废塑料袋散落在地面上,被风一吹,漫天飞扬,破坏了居住地、风景点的整体美感。过度制造和使用塑料袋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是更大的危害。 9.塑料的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天然微生物破坏,在自然环境中200年内不会降解。 10.C 11.少用一个袋子,多留一份洁净。
【解析】7.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塑料袋具有成本低廉、性能良好、便于携带等好处”和“很快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包装的各个领域”句子前后之间是因果的关系,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和“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句子之间是假设的关系,故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
8.本题考查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中的“料袋具有成本低廉、性能良好、便于携带等好处”可知,使用塑料袋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性能良好、便于携带。
从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的“废塑料袋散落在地面上,被风一吹,漫天飞扬,破坏了居住地、风景点的整体美感。过度制造和使用塑料袋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是更大的危害。”可知答案。
9.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字词的理解。
“永生”意思是时间极长,乃指超越时间、空间等一切有限之范畴。塑料袋的降解时间要非常久。从文章第②自然段中的“塑料的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天然微生物破坏,在自然环境中200年内不会降解。”可知答案。
1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
从第一处画横线句子中的“40万吨”“3倍”“200年内”可知,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塑料袋的资源浪费和造成的危害;从第二处画横线句子中的关键语句“2002年曾有报道说”可知,用鲸来举例说明塑料垃圾带来的危害,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C。
11.本题考查写广告语。
广告语: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和招贴形式向公众介绍商品、文化、娱乐等服务内容的一种宣传用语。
广告语内容要注意围绕“减少使用塑料袋”去写,联系生活实际,内容要体现出提倡环保、保护环境的理念,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如:拒绝白色垃圾,共建和谐家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观舞记(节选)
①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②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③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pín)蹙(cù),表现出无限的( );忽而笑颊粲(càn)然,表现出无边的(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④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mán)斗薮(sǒu)龙蛇动”来包括了。
12.【词语理解】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盛怒 喜乐 哀愁 娇羞
13.【内容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卡拉玛舞蹈时的 和 ,展示了其绝美的舞姿。
14.【感受艺术之美】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精妙的舞蹈,渲染出卡拉玛舞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5.作者引用了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目的是( )
A.表现出音乐的美妙
B.表现出卡拉玛姐妹舞姿的优美
16.用“ ”画出文中最能表现卡拉玛舞蹈时进入忘我境界的语句。
【答案】12.哀愁 喜乐 娇羞 盛怒 13. 神态 动作 14.排比 15.B 16.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导语】《观舞记》(节选)以细腻笔触描绘卡拉玛舞蹈。先写舞蹈开场,接着详绘其神态动作变化,展现丰富情感与高超技艺,如颦蹙显哀愁、粲然露喜乐等。还提及与妹妹配合及对动植物形态的精妙演绎,“蛇舞” 尤出彩,作者借生动描写让读者感受舞蹈艺术之美与魅力,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1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哀愁:悲哀忧愁。
喜乐:欢乐;高兴。
娇羞:形容少女害羞的样子。
盛怒:大怒。
文中第③段“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中,“双眉颦蹙”意思是皱着眉头,这一神态往往是在表达忧愁、哀伤的情绪,所以与“无限的哀愁”相呼应,当舞者双眉颦蹙时,能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忧愁,仿佛故事中有令人伤感的情节,故填“哀愁”。
文中第③段“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中,“笑颊粲然”描绘的是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笑容通常传达的是开心、快乐的情感,和 “无边的喜乐”契合,舞者笑起来的时候,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观众也能体会到欢乐的氛围,故填“喜乐”。
文中第③段“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中,“侧身垂睫”描述的是身体侧转,眼睛低垂的姿态,这样的姿态显得含蓄、委婉,带有一种羞涩、娇羞的意味,就好像故事里有比较娇羞的情节或者情绪在其中,符合“低回婉转的娇羞” 这种表达,故填“娇羞”。
文中第③段“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中,“张目嗔视”指的是睁大眼睛,带着嗔怒的神情去看,很明显体现出的是愤怒的情绪,与“叱咤风云的盛怒”相匹配,当舞者呈现出这样的表情时,能展现出一种气势,仿佛有着强烈的情绪爆发,故填“盛怒”。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文中第③段,细致地刻画了卡拉玛舞蹈时不同的神态变化,如“双眉颦蹙”,通过这样紧锁眉头的神态,表现出无限的哀愁;“笑颊粲然”则展现出无边的喜乐;“侧身垂睫”体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张目嗔视”又呈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这些神态上的丰富变化,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表情所传达出的复杂情感,使舞蹈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卡拉玛的舞蹈动作,像“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把缓慢移动时的轻盈比作轻云,快速旋转时的迅猛形容成旋风,精准地展现出其舞步的节奏变化和优美姿态。还有“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 等,通过对这些具体动作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舞者灵活多变且极具美感的肢体动作,如同用身体在演绎诗歌故事一般。正是通过神态与动作这两方面的细腻描写相结合,全方位地将卡拉玛绝美的舞姿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即使没有亲眼目睹舞蹈现场,也能深切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
所以作者主要描写了卡拉玛舞蹈时的“神态”和“动作”,展示了其绝美的舞姿。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第③段“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多个“忽而……”引导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先描述卡拉玛舞蹈时的具体神态、动作,然后阐述通过这些神态、动作所展现出的情感、状态或意境等,它们接连出现,符合排比的特征。故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15.本题主要考查对引用诗句作用的理解。
文章重点是描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作者对舞蹈进行了诸多细节描写后,在④段描述最精彩的“蛇舞”时,觉得自己的文字不够充分。引用的诗句中,“珠缨炫转星宿摇”展现舞者配饰如星宿闪烁,“花鬘斗薮龙蛇动”体现舞者姿态如龙蛇舞动,这和前文对舞蹈的刻画相呼应,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卡拉玛姐妹舞姿的优美,而非音乐的美妙。
故选B。
16.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文中第③段“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中“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直接体现出她全身心投入舞蹈,完全沉浸其中,不顾及外界和自身情况,只专注于通过舞蹈去展现故事内容。所以这句话最能表现卡拉玛舞蹈时进入忘我境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二: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②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③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④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弓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⑤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央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⑥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17.材料二中的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 和 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
18.用“____”画出材料二第②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比作 _________。“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_________________
19.材料二第④自然段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句子用 来比喻云雾,你觉得作者观看到的景点应该是材料一中的 。
20.从材料二作者登泰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什么样的特点?
21.读材料一,假如小明一家三口在暑假期间所住的酒店离泰山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想成为景区的第一批乘客,他们最早几点出发?至少准备多少钱去买票?
【答案】17. 时间推移 地点转换 18.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泰山 墙 高耸入云 19. 比喻 排比 棉絮、绸带、浪花 云海玉盘 20.泰山很高,云海很美,山路很险峻。 21.
最迟早上6:30出发。至少准备375元去买票。
【解析】17.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第③段“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第④段“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可知,材料二是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
18.考查比喻句的认识。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材料二第②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此句把“泰山”比作“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用“高耸入云”来形容。
19.考查了对修辞的理解和运用。
材料二第④自然段中“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此句把“云雾”比作“棉絮、绸带、浪花”,作者观看到的景点应该是材料一中的云海玉盘。“有的……有的……有的……”构成一组排比句,写了云雾的形态很多。
20.考查了内容的理解。
结合材料二,第②自然段描写了登泰山途中的经历,让人感觉到“泰山很高”;第④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到达对松亭后,看到的泰山的美景,重点描写云,给人感觉“云海很美”,第⑤⑥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泰山很陡峭,给人感觉“山路很险峻”
21.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结合图表内容可知。小明家暑假去泰山属旺季,旺季早上7:30开放,他们住的酒店离泰山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小明一家三口最迟早上6:30出发,旺季门票125元/人,他们一家三口至少准备375元去买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书戴嵩画牛》,回答问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2.本文作者是 代的 。文中《牛》指 画的 。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拊掌大笑 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 处士笑而然之
24.下列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C.(牧童)一日曝书画 D.(这个道理)不可改也
2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B.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D.处士/笑/而然之。
26.牧童“拊掌大笑”,处士则“笑而然之”,两句中的“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人的 ,也为我们揭示了 的道理。(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22. 宋 苏轼 戴嵩 《斗牛图》 23. 拍手 抽缩 摆动,摇 认为他说得对 24.C 25.B 26. 神态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杜处士与牧童的对话,生动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经验的辩证关系。牧童以实践经验指出名家画作的谬误,揭示了艺术创作需尊重客观规律。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两个鲜明形象:杜处士的虚怀若谷与牧童的率真直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结语,既点明专业之事需请教行家的道理,又暗含对文人雅士脱离实际的委婉批评。全文语言凝练,寓深刻哲理于生活小事,体现了宋代小品文“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牛》指的是戴嵩画的《斗牛》。此文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一轴;然后在此铺垫基础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
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拊掌大笑”的意思是拍手大笑。拊掌:拍手。
“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是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搐:抽缩。
“今乃掉尾而斗”的意思是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掉:摆动,摇。
“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一日曝书画”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晒书画。结合后文的“有一牧童见之”可知,此处晾晒书画的人应是杜处士。
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B.有误,“今乃掉尾而斗”的意思是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掉尾”的意思是摇着尾巴。“掉尾”的中间不能断开。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故选B。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拊掌大笑”的意思是拍手大笑。“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两句中的“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人的神态。
本文通过牧童指出戴嵩画牛的错误这一事件,表明不同行业的人对相应领域有着更准确的认知。放牛的牧童对牛的习性熟悉,所以在画牛这一与牛的真实状态相关的事情上更有发言权,正如文中所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即耕种的事情要问农民,纺织的事情要问织女,强调了向有实践经验的人请教的重要性,这便是该事件所揭示的道理。
【点睛】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7.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选: 汤汤:
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写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内容。
B.文中“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
C.文中“无足”的意思是不足以,和“无足轻重”的意思相近。
D.锺子期不仅能听懂伯牙的琴音,更懂得他高远的志向。
29.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回答)。读了这个传说,你认为“知音”是指 。人们用成语“高山流水”比喻 。
【答案】27. 一会儿,不久。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8.C 29.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知音难觅
【导语】这篇古文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知音”的深刻含义。文章结构清晰,分为“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情节紧凑,情感真挚。文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形象地描绘了伯牙琴音所表达的意境,同时也突出了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深刻理解。结尾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更是将失去知音的悲痛推向高潮,强调了知音的珍贵与不可替代。成语“高山流水”由此成为知音的象征,寓意深厚,流传至今。
2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少选:一会儿。
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无足”意思是没有值得的。而“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9.本题考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明确阐述了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的原因,即“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之弹琴的人了。
结合文章内容“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伯牙弹琴时,无论是心中想着泰山还是流水,锺子期都能准确领会他的心意。所以“知音”指的是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意、志趣,在精神层面高度契合的人。
“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源于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它象征着伯牙与锺子期之间那种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因此,人们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用来形容乐曲的高妙。
【点睛】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聆听。刚开始弹琴的时候,伯牙心里想着泰山,锺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太棒了!就像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艺术之美》主题阅读
【单元人文主题】
艺术之美: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阅读要素】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阅读策略】
第一步,借助品评体会艺术之美。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借助文中人物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概括性语言,来体会艺术形象。例如,《伯牙鼓琴》并未直接描写伯牙琴技的高超,而是通过锺子期听琴声后的感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来侧面描绘。我们可以借助锺子期的语言,去想象琴声,进而揣摩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第二步,借助由艺术作品引发的想象体会艺术之美。1. 体会艺术作品激发了怎样的想象。例如,《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的琴声激起了皮鞋匠的想象,他仿佛看到了月亮从大海上升起的场景。2. 借助他人的想象或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构建画面,体会艺术境界。例如,阅读《月光曲》时,我们可以借助穷困兄妹俩的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并结合自身经验,体会兄妹俩当时的感受,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艺术境界。
第三步,借助表演场面的描写感受艺术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表演场面描写来感受艺术之美。例如,《京剧趣谈》中描述道:“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这段描写生动展现了舞台上激烈打斗中突然定格的场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京剧动感十足、以虚显实的艺术风格。
【精选阅读】
阅读理解。
月光曲<节选>
(1)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2)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选文中描写茅屋里环境的词语是 ,描写盲姑娘被音乐唤起想象后,脸上表现出专注、平静神色的词语是 。
2.选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真实事物的语句是 ,描写的是由真实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的语句是 。(填序号)
3.结合选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画面,体会乐曲旋律的变化,并照样子填一填,连一连。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联系语境说说你的理解。
5.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光明的心曲
①傍晚,最后一抹阳光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在我与写字台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渐渐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
②无意中见到的新鲜形象,总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我发愣了。我总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什么呢?
③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那是燃烧着希望之火的一位小姑娘的眼睛……
④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个小姑娘,她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洒在茂密的森林深处。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的头顶上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专注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⑤当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一双本该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翳子——啊,竟是一位盲姑娘!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是从一位盲姑娘的口中唱出的?
⑥“……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拳,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从她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幸福而又灿烂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这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⑦唱吧,盲姑娘,你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⑧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弥漫,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1)阅读画“﹏﹏﹏”的句子,说说“我”“心头一阵震颤”的原因。
(2)下列对画“ ”句子中“仿佛”一词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盲姑娘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是她专注的神情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B.作者感觉盲姑娘和自己一样,在歌声中看到了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
C.盲姑娘实际上没有去过远方,因为她看不见,只是在做这样的姿态,歌唱才更自然。
D.这是作者对盲姑娘的内心世界的描绘,盲姑娘正在自己的内心里看着流着清泉、充满阳光的地方。
(3)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夕晖,这属于对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的描写。这两处描写有两个作用:①深化主题;②推动情节发展。开头描写的作用是 ,结尾描写的作用是 。(填序号)
(4)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闪着光芒的歌”指的是 。
(5)结合短文内容,写写你对“光明的心曲”这个题目的理解。
6.阅读。
(一)京剧趣谈(节选)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二)京剧趣谈(节选)
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要了个风雨不透。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三)京剧脸谱(节选)
京剧的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谱。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京剧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以色定调。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
(1)以上材料为我们介绍了京剧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
A.骑马 亮相 脸谱 B.道具 亮相 脸谱
C.京剧趣谈 京剧趣谈 京剧脸谱 D.骑马 交战 画法
(2)京剧,数不清的花脸角色,五花八门的扮相,让小瓯着迷。他想进一步了解各种扮相的含义,你会推荐他阅读以上的( )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3)根据以上阅读材料,你推断“包青天”的脸谱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4)都说“京剧有舞,有唱,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材料(一)中介绍的“挥马鞭”就属于( ),材料(二)中的“耍兵器”属于( )
A.舞 B.唱 C.对白 D.象征性的动作
(5)京剧方寸舞台,异彩纷呈,想象无限。请读读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联系阅读和生活经验想象人物的形象、姿态或心情,并写下来。
课外阅读。
塑料袋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 )塑料袋具有成本低廉、性能良好、便于携带等好处,( )很快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包装的各个领域,到处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塑料袋的发明是一柄“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它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实际利用价值。人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塑料袋带来的“视觉污染”了。废塑料袋散落在地面上,被风一吹,漫天飞扬,破坏了居住地、风景点的整体美感。过度制造和使用塑料袋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则是更大的危害。有数据显示,每年我国超市的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而超市以外的百货商店、菜汤,水果摊约是超市的3倍。每生产1吨塑料袋,需要消耗3吨以上的石油资源。塑料的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天然微生物破坏,在自然环境中200年内不会降解。废弃塑料包装物的填埋处理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 )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而堆积在地面和水上的废塑料袋,容易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导致肌体损伤甚至死亡。2002年曾有报道说,一头须鲸死后被海水冲到法国诺曼底海滩,在它的胃里竟然发现了800千克塑料袋及其他包装材料。
人们逐渐认识到塑料袋的“永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各国掀起了治理塑料袋的运动。我国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7.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8.使用塑料袋的优点是 ,带来的危害是 。
9.文中所说的塑料袋的“永生”意思是 。
1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举例子 B.举例子、作比较
C.列数字、举例子 D.打比方、作比较
11.请你写一条倡议人们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公益广告语。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观舞记(节选)
①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②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③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pín)蹙(cù),表现出无限的( );忽而笑颊粲(càn)然,表现出无边的(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④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mán)斗薮(sǒu)龙蛇动”来包括了。
12.【词语理解】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盛怒 喜乐 哀愁 娇羞
13.【内容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卡拉玛舞蹈时的 和 ,展示了其绝美的舞姿。
14.【感受艺术之美】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精妙的舞蹈,渲染出卡拉玛舞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5.作者引用了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目的是( )
A.表现出音乐的美妙
B.表现出卡拉玛姐妹舞姿的优美
16.用“ ”画出文中最能表现卡拉玛舞蹈时进入忘我境界的语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二: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②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③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④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弓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⑤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央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⑥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17.材料二中的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 和 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
18.用“____”画出材料二第②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比作 _________。“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_________________
19.材料二第④自然段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句子用 来比喻云雾,你觉得作者观看到的景点应该是材料一中的 。
20.从材料二作者登泰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什么样的特点?
21.读材料一,假如小明一家三口在暑假期间所住的酒店离泰山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想成为景区的第一批乘客,他们最早几点出发?至少准备多少钱去买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书戴嵩画牛》,回答问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2.本文作者是 代的 。文中《牛》指 画的 。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拊掌大笑 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 处士笑而然之
24.下列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牛》一轴)尤所爱
C.(牧童)一日曝书画 D.(这个道理)不可改也
2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B.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D.处士/笑/而然之。
26.牧童“拊掌大笑”,处士则“笑而然之”,两句中的“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人的 ,也为我们揭示了 的道理。(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7.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选: 汤汤:
2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写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部分内容。
B.文中“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
C.文中“无足”的意思是不足以,和“无足轻重”的意思相近。
D.锺子期不仅能听懂伯牙的琴音,更懂得他高远的志向。
29.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回答)。读了这个传说,你认为“知音”是指 。人们用成语“高山流水”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