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基础过关
1.教材改编 少年孙中山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认为洪秀全是“反清第一英雄”,并为其事业未能成功而感到惋惜。这说明,孙中山( )
A.志在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意在改革,推行君主立宪
C.潜心洋务,目标求强求富
D.筹备起义,矛头直指列强
A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2.跨艺术 某影视剧中的徐木匠是某革命团体的成员,这个团体具有以下特征: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由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建立。据此判断,徐木匠参加的这个团体是( )
A.兴中会 B.强学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A
3.黄花岗起义“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却大为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这表明该起义( )
A.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B.开革命党人进行武装斗争的先河
C.严重破坏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
A
4.小切口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图)。这一时期,这些进步书籍的主旋律是( )
A.宣传“天下大同”思想
B.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C.力主拒和、迁都、变法
D.倡导“师夷长技”思想
B
5.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对满洲贵族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洲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避免中国被瓜分的命运,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A
6.根据下表史料可知,康有为与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走道路的共同点是( )
能力提升
A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指出变法的必要:“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建议光绪皇帝效法日本,推行新政 《同盟会宣言》中宣布: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享。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A.学习他国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7.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社会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B
8.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有关孙中山的人物传记活动,他们搜集到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时空观念·思想转变】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活动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事迹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 ……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92—189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的变化。(1分)
答案:首先是学医救人,后来提出改良主张,最后走上革命道路。(1分)
【史料实证·创建政党】
材料二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2)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问题”指什么问题 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2分)
答案:问题:民生问题。(1分)表述:平均地权。(1分)
【历史解释·革命旗帜】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3)图一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与图二中相对应的是哪一条 (2分)
答案:目标:创立民国。(1分)主义:民权主义。(1分)
(4)谈谈你对图二“三民主义”的看法。(2分)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潮流。(2分)(共32张PPT)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学习目标
1
新课引入
2
新知学习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1.唯物史观: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其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中国同盟会创建的背景,掌握同盟会成立的相关史事。
3.历史解释:识记三民主义,理解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能够客观评价三民主义。
4.家国情怀: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事,树立刻苦学习,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源城区中山路太平古街
佗城镇中山街
老隆镇中山路
中国663座城市,有超过187条中山路。
老隆镇中山路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习近平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孙中山
(1866—1925)
1.姓名:
2.号:
3.出身于:
4.主要事迹:
一、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孙文
逸仙
广东香山农民家庭
阅读教材,制作孙中山人物卡片。
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护国战争等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 思想转变
材料一: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召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早年孙中山在行医实践中得出
材料二:“……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转变一:“医人”→“医国”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894年夏,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冷遇。失望之余,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转变二:“改良”→“革命”
时间:1894年11月 地点:檀香山
宗旨:振兴中华
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会址、誓词
兴中会成员合照
Sun YAt-sen
3.成立中兴会
4. 广州起义
(1)时间:
(2)准备:
(3)结果:
1895年
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
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
陆皓东(1868—1895)
陆皓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5.流亡海外,继续革命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
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的孙中山(中)、陈少白(左)、郑士良(右)
相关史事
1896年秋,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使馆人员诱捕,后因英国政府干涉获释。此事在当时成为国际事件,各种报纸争相报道。他借此机会撰文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国际社会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
1.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1)政治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成立条件: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签订《辛丑条约》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军》
《警世钟》
《猛回头》
材料一: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二: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 ——《革命军》
材料三:我汉人本有做世界主人的势力,活活被满洲残害,弄到这步田地,亡国灭种,就在眼前,你道可恨不可恨呢? ——《警世钟》
1.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
相关史事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黄兴为会长。华兴会成立后,计划在湖南、湖北等省策划反清起义。后因事机败露,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骨干成员流亡日本。1904年10月,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光复会成立后,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在浙江等地联络会党,为起义作准备。
蔡元培与光复会 油画
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光复会誓言
革命团体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兴中会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公强会 1901年 梅际郇、童显懋 重庆
华兴会 1903年 黄兴、宋教仁 长沙
光复会 1904年 蔡元培、陶成章 上海
易知社 1904年 张惟圣、虞维煦 江西
岳王会 1905年 陈独秀、柏文蔚 安徽
日知会 1906年 刘静庵 武昌
成立条件:
(4)领导基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孙中山
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颠覆封建政权、创建共和国家的一面旗帜,成为那个时代最全有进步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时代先锋。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时间
地点
构成
政治纲领
领导
机关报
性质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成员合照
2.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中国同盟会的概况。其政治纲领、性质和机关报分别是什么?
3.地位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影响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里释碑,它极大地转变了革命的特征与方式。孙中山不必再只在社会边缘人中开展工作,他能从归国学生、不满现状的文人与进步军官中寻找到支持,而传统上这些人是中国的领导群体。最为重要的是,如同一个近代的政党,同盟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中央组织,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此时,革命脉搏的跳动加快了,在1906——1911年间,起义此起彼伏,总数达到十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存斗》
5.识读图示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到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孙中山选集》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6.地位:
7.意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这一目标,就是中国突破传统王朝模式,走向近代民族国家的总目标。 ——《中国通史》
进步性:
局限性:
①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侵略;
②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8.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政治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Sun YAt-sen
1.萍浏醴(lǐ)起义
(1)时间:
(2)领导人:
(3)地位:
1906年冬;
刘道一、蔡绍南;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失败;
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4)结果:
(5)影响:
刘道一
半壁东西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孙中山赋诗深切哀悼
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鉴湖女侠”秋瑾
(1877—1907)
徐锡麟
(1873—1907)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对酒》
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
——孙中山写给徐锡麟的挽联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策应安庆起义,事发被捕,英勇就义。
2.安庆、绍兴起义:
②绍兴起义:
时间:1911年4月
领导人:黄兴等
地点:广州
经过:黄兴率领100余名革命党人攻入
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与清军
展开激烈巷战
影响: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
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
全国人民的斗志
结果: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
牲,其中七十二具烈士遗骸被合
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
七十二烈士”
3.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4.阅读材料,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2)作用: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辛
亥
革
命
材料: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白寿彝《中国通史》
(1)失败的原因: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材料研读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5.阅读材料,说说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
在最美好的年华,他们选择把自己当作祭品,用生命去敲响苦难中国的黎明钟声,激励后辈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
秋瑾
刘道一
徐锡麟
林觉民
22岁就义
35岁就义
32岁就义
24岁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平均年龄29岁
精神品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牺牲……
课堂小结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早期思想转变:弃医从政,从改革到革命
革命团体: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宗旨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创办《民报》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筹划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陆皓东牺牲
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安庆、绍兴起义:徐锡麟、秋瑾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萍浏醴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基础练习
随堂练习
1.(2024·贵州)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下列属于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是( )
A.创建了同盟会
B.发起“公车上书”
C.领导北伐战争
D.创办轮船招商局
A
康有为、梁启超
蒋介石
李鸿章
2.(2024·河北)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扶清灭洋”
C. 三民主义
D. 民主与科学
C
3.(2024·天津)近代一位绍兴革命志士曾赋诗明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位革命志士是( )
A. 徐锡麟
B. 秋瑾
C. 陈天华
D. 邹容
B
4.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 )
A. 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 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 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D. 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5.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以下最能体现“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6.《孙中山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该表述阐述的是( )
A.黄花岗起义的原因 B.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C.安庆起义的原因 D.安庆起义的意义
D
B
D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894-1905年,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190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
——摘编自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孙中山在第一阶段创建的革命组织及其主要活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第二阶段建立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写出其组织的以“七十二烈士”闻名的反清起义的名称。
(3)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三阶段在目标上的变化。
(1)组织:兴中会。活动: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准备发动反清起义等。
(2)名称:中国同盟会。名称:黄花岗起义。
(3)变化:第一阶段是反满;第二阶段是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第三阶段是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