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大气压强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大气压强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3 09: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大气压强说课稿
大家好,我叫张三,来自同江市勤得利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由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构成。压强概念是贯穿本单元的一条主线,液体压强的特点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液体压强的特点,学会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推导液体压强公式,认识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要重视培养运用压强、密度和其他力学知识分析、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注重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之间的异同点。了解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就,感悟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的紧密联系,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
2、本节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而本课《大气压强》是继液体压强之后,对压强知识的又一次应用。知识要求不高,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为了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强,本人力求创设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找到现象的原因,体味“气压”的神奇,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屏幕展示):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科学思维(屏幕展示):基于事实证据进行科学推理,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科学探究(屏幕展示):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屏幕展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体会物理知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认为:
教学重点:①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②知道大气压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①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②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1、针对八年级学生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在本课中的作用,使他们确信大气压强是真实存在。
2、从学习障碍上来看,可能会有些片面或错误的认识会干扰学生的理解,如:吸管喝水时是靠人的吸力喝到嘴里的等等,所以这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彻底掌握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本着多媒体使用教学为载体、实验教学为基础、学生分组讨论、自学探究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特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拓展反馈、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我准备了视频,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直观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身边易见的物品,如:矿泉水瓶、玻璃杯、注射器、硬纸片等作为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这节课的引入设计是:首先,我往扎有小孔的矿泉水瓶倒水,因为前面学习了液体压强,学生很容易得出原因。再拧紧瓶盖,水不再流出。用两次实验现象的反差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上课。
由于刚学完液体压强,既然液体有压强,那么与液体同样具有重力和流动性的气体是不是也有压强呢?如果有,你认为大气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认识、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实验一覆杯实验:从空杯倒置----装满水倒置、转圈----杯底有孔倒置,依次进行,引导学生从平衡的角度分析展示,至此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方向。实验二:没有了空气,吸盘便不能贴在物体的表面。然后动画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同学们想不想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呢?让学生用两个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结果吸盘真的不容易拽开,由此引出大气压是很大的,到底有多大呢?就引出本节课第二个环节----大气压强的测量。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分为粗测和精确测量两部分。
(1)大气压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吸盘吸在玻璃上,用弹簧秤测量大气压强值,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对吸盘进行受力分析(吸盘自身重力忽略不计)
2、怎么测大气压力?
3、怎么测受力面积?
4、在测出大气压强时,请学生分析哪些步骤可能会让实验存在较大的误差呢?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有没有更加准确的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呢?从上面的覆杯实验可知,覆在杯子上的纸片之所以不会掉下来,是由于受到了大气压强的作用,如果换成足够长的杯子,足够高的水,纸片也不会掉下来吗?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得出托起的水柱最高产生的压强正好等于大气压强时,纸片就会开始下落(忽略纸片重力),根据学生自己粗略测量的大气压强,可以计算需要多高的水柱,同时也引出为什么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播放视频,并提出以下思考题:1、为什么要装满水银?
2、管内水银面为什么会下降?
3、水银下降后,管内水银柱的上方是否有空气?
4、水银面下降了一段距离后为什么不再下降了?
5、怎样通过计算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液体压强公式,算出大气压强的准确数值,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提升:
1、如果管子倾斜,管内水银柱的长度、高度会怎样变?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2、管子换成更长的呢?或者粗细变化了,结果会怎样?
3、把管子在水银中提起或插入一点呢?
4、如果有少量空气混入管中时测量结果会怎样?
5、实验中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玻璃管的顶端钻一个小孔,结果是什么?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
(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学生举例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此,重点解释两个现象:
1、用吸管喝饮料,开口的杯子和密封的杯子吸饮料的不同。可以现场体验,消除学生对“吸力”作用的认识误区。
2、再次演示课前矿泉水瓶的实验,请同学们解释,盖紧后水为什么不再外流。将课前抛出的问题,在师生的配合下作出解答,及时的把导入新课的问题收了回来,给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让学生回家自制一个气压计,请同学们思考自制气压计的注意事项,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四)、板书设计:
9.3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压强的测量
粗略测量方法:拉吸盘、拉注射器
精确测量方法(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强的值P0=760mmHg=1.013×105Pa。
大气压强的应用
五、课后自主学校作业(PPT展示):
1、自制一个气压计。
2、请你拿着自制的气压计从楼下走到楼上,观察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情况,并作出解释。
3、了解气压与高度、沸点的关系。
4、了解人体的血压。
六、教学反思:
这一节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大气压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利用一段视频讲解托里拆利实验,效果较好。组织学生计算大气压的值时,很多同学不知怎么下手,说明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也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的教学进度。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师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才能有效的点拨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同时,问题深度、难易要适中,能恰到好处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问题的设置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才设疑”。既不可进行填空式的简单置疑,也不能把知识搞得过于繁杂、神秘,让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