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提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提优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0: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提优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7分)
落叶一般在秋不在春,当粗犷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格外高远,当陌上望断最后一只归雁,当衰草摇曳得株株枯黄,便是落叶飘零的时刻了。然而,有谁留意过春之落叶呢 片片落叶,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它们叶脉间还zhù蓄着汁液,但不待生命熬到尽头,它们便安然地融入春泥,哺育新叶成长。春风荡漾飘落叶,生机盎然绽新芽。在花团jǐn簇的春天里,签赏一片落叶,你能不对它肃然起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粗犷( ) (zhù) 蓄 花团(jǐn) 簇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2.对下列语句修辞手法的判断及赏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本句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朗润”“涨”“脸红”等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画面,表现出作者越来越欢喜的情绪。
B.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以及降临时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赏析: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复苏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D.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赏析: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山腰薄雪在夕阳下的颜色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薄雪下小山的喜爱之情。
3.根据提示,补全表格中空缺的内容。(5分)
季节 诗文原句 作者及出处 情感
春 春眠不觉晓,(1) 。 孟浩然《春晓》 热爱自然
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2)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依依不舍
秋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羁旅之思
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4)
四季周而复始,时序交替,蕴含着自然理趣,阐释着人生哲理,也常常寄寓着人们的情感……不禁让人联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 “(5) ,江春入旧年”。
4.名著阅读。(7分)
(1)中考新考法探寻心路历程《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个人成长史。综观全书,鲁迅有三次离别一次回归:离家、离乡、离国、回国。每一次辗转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整本书探寻他的心路历程。(4分)
别之路 别之因 别之情 别之文
从家到书塾 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 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故乡到南京 ② 对S城的失望 《琐记》
从中国到③ 医治像“我”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 学医救民的坚定 《父亲的病》
从日本回祖国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救国的决绝 《④ 》
(2)《朝花夕拾》一书中有很多人给鲁迅带来温暖,令他产生敬意。请选择其中一位,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3分)
5.专题学习活动。(8分)
大自然真是神奇而伟大!本班“感受大自然”专题学习活动正在进行,请你参与。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主题语。(2分)
(2)走近经典,填写季节——请根据下列诗句写景的特点,猜猜其描写的季节。(4分)
①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
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
③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④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3)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经设计了两项内容,请你仿照活动一、活动二再补充两项。(2分)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 活动四: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古诗阅读。(7分)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①,剑池无底浸云根②。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6.“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也作“镇”字。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请联系诗歌内容,陈述理由。(3分)
7.山并不会移动,但诗人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为什么这样写。(4分)
(二)阅读组合文本,完成题目。(14分)
[甲]蛙声如潮
臧建立
①妩媚的夏天,响杨亮桐,鸡鸣狗吠,蝉叫虫吟。
②一场暴雨后,青蛙闪亮登场。一曲曲交响,一支支管弦,如雨繁密,如浪激越,如潮高昂。喊得风云际会,叫得敲鼓扬帆。河里水欢鱼跃,古老而青春的村庄袅袅地升起炊烟……
③村西的池塘,一片水汪汪,一片清凉凉。[A]微风吹过,错落有致的荷叶“哗哗”作响,二道凝碧的波痕向远方拓荡。蜻蜓双双成飞,尽情地嬉戏,痴情地点水。擅长弹跳的青蛙上蹿下跃,左挪右移,上演着一幕又一幕“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舞台剧。特别是夜晚,以青蛙为主,众虫和鸣,打造出一部别致的夏夜乐剧。晚风习习,树影幢幢;夜色阑珊,月光妩媚。
④抑扬顿挫的蛙鸣中,一缕缕风清气顺,一篇篇丰收计划,一个个憧憬展望,一团团和和美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是丰收的使者,蛙鸣是丰收的琴音。“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蛙鸣中,游鱼戏水,稻花悄悄开放,稻香袅袅升起!
⑤“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蛙声从篱笆墙落下,唤醒了草色的青春朝气。起起落落的蛙鸣,春风吹又生的草色,跌宕起伏的人生。
⑥小时候,在夏天,夜夜枕着蛙声入眠。乡野大地,随处都有青蛙在不倦地鸣唱。在捉放蝌蚪的游戏中,在如雨如潮的蛙鸣中,我渐渐地长大;长大的我,在年年不断的蛙鸣中,踏上人生的征途,意气风发……
⑦川端康成说过:“一听到雨蛙的鸣声,我心田里,忽地装满了月夜的景色。”[C]蛙声如潮,我泅渡其中,自得其乐,慷慨前行!
(选自《散文百家》)
[乙]雨的四季(选段)
刘湛秋
①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饶而展示了它无边的美,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D]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②[B]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③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8.结合甲文,探究“蛙声如潮”的深刻含义。(4分)
9.抒情方式一般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请辨析甲文A句与乙文B句的抒情方式,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各自抒发的情感。(4分)
1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朗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提示:“.”表重读,“∧”表停顿,“→”表稍稍延长。
A.蛙鸣中,游鱼戏→水,稻花悄悄∧开放,稻香∧袅袅升起!
B.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C.甲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朗读时语速稍快,语势逐句递增,情感昂扬饱满。
D.甲文第⑥段作者借蛙声表达了对岁月易逝的一丝惆怅,语气需略低沉、凝重。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①段连用四个短句营造了青蛙登场前热闹欢快、喧嚣嘈杂的氛围。
B.乙文第①段首句由春雨写到夏雨,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夏雨热烈粗犷的特点。
C.甲文C句中加点词“泅渡”本义是游泳而过(江、河、湖、海),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被困住了,动弹不得”。
D.乙文D句中“蝉声”“蛙鼓”两个动词,描绘出夏雨来临时紧张、令人畏惧的情状。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9分)
冬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2.本文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三个不同时空的生活镜头揉在一起,使画面中的景与人相映成趣、层次分明,营造“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请你填写表格,完成题目。(4分)
生活镜头 第一个 围坐吃豆腐,轻松自在
第二个 (1)
第三个 (2)
13.文章描写了两处“微笑”,请你阅读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6分)
(1)看见他在微笑。(这里的“微笑”是否可以改为“欢笑”?)(3分)
(2)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微笑”的背后是怎样的情感 )(3分)
14.本文与《济南的冬天》都描写了冬天,请比较两篇散文表达情感的角度有何不同。(4分)
15.学校要将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发布在校园公众号上,公众号编辑部邀请你帮忙推荐一种适合这篇文章版面的背景色,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明理由。(5分)
A.灰黑色 B.明黄色 C.自主选择一种颜色
三、作文(30分)
16.请你以《记忆中的 》为题,在横线上填入一种花草植物或自然景物,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1.(1)guǎng 贮 锦 (2)签赏 鉴赏 (3)然而,没有人留意过春之落叶。
2.B
3.(1)处处闻啼鸟 (2)映日荷花别样红 (3)枯藤老树昏鸦 (4)清高孤傲 (5)海日生残夜
4.(1)①对百草园依恋不舍 ②衍太太散播“我”偷家里东西的谣言 ③日本 ④藤野先生
(2)[示例一]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学生行礼,寿镜吾先生就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矩,但是都不“常用”。
[示例二]藤野先生:和蔼可亲、严谨认真、平等待人。他修改鲁迅的讲义,指出解剖图中的错误,没有民族偏见,他所做的一切,对鲁迅而言是伟大的。
[示例三]范爱农:耿直孤傲,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满怀热忱。他回乡后,受到排斥和迫害,以教授小学生为业来糊口,经常进城与鲁迅聊天。鲁迅在师范学校任职后,他做学监,勤勉办事。
[示例四]阿长:不拘小节、善解人意,关心和热爱孩子。鲁迅渴望得到《山海经》,整天想、整天念叨,长妈妈特意去买了来送他。
5.(1)[示例一]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示例二]亲近自然,品味生活
(2)春季 冬季 夏季 秋季
(3)[示例]旅游观光,走进大自然身体力行,保护大自然
6.[示例一]我觉得“浸”字更贴合诗意。“浸”有浸泡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山石没于剑池水中的景象,突出了剑池水深而清的特点,给人以宁静、幽美之感。
[示例二]我觉得“镇”字更贴合诗意。“镇”有压的意思,写出了剑池崖壁侧立池上的气势,突出了剑池崖高水深的特点,给人以庄严之感。
7.老僧锁门本是日常动作,诗人却故意说老僧是因为怕风景优美的虎丘山离开,才在日暮时分先锁寺门。这样写可以含蓄且诙谐地表达诗人对虎丘寺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蛙声如潮”体现了古老而青春的村庄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故乡美妙的自然风光;还代表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和和美美的幸福生活;蕴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成长的喜悦之情。
9.甲文A句借景抒情,句中的“别致”意思是新奇有致,间接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乙文B句直接抒情,句中的“爱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1)泛舟游西湖,恬静安详 (2)全家度寒冬,温暖满足
13.(1)不可以。这里是友人在唤醒快睡着的“我”时的微笑,展现出“我”与友人之间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如果改为“欢笑”,则打破了安静祥和的夜游氛围。
(2)“微笑是妻子与孩子从窗戶中看到“我”回家时的笑容,体现出家人之间和谐的氛围和深厚的亲情。
14.《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冬天山、雪、水等景致的描写,抒发了老舍对济南生活的留恋,表达了对这种充满温情的生活境界的向往;本文借冬天吃豆腐、游西湖,以及和家人团聚的小事,从侧面突出冬天的温馨,反衬出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15.[示例一]A.灰黑色。文中多次提到炉子乌黑,灯光阴暗,晚上一片漆黑,选择灰黑色符合文中的场景特点。同时,这是朱自清对冬天的回忆性散文,用灰黑色更能体现出回忆之感。
[示例二]B.明黄色。文中有三处场景:作者儿时和家人一起吃豆腐、与友人一起夜游西湖、与家人一起共度寒冬。这都是非常温馨的场面,选择明黄色能体现出温暖温馨的感觉。同时,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展现出他对冬天里感受到的友情与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回忆的留恋,明黄色能体现出他内心的珍视与留恋之情。
[示例三]C.蓝白色。首先,文中多次提到了下雪,蓝白色符合冬天雪夜的氛围。父子围坐在一起吃白水煮豆腐、冬夜与友人泛舟西湖、母子三人冬天在窗前等“我”回家,这三处场景展现了亲情、友情的美好与温馨。其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冬天里感受到的友情与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回忆的留恋。全文的基调是宁静祥和的,与蓝白色相符。
16.[写作指导]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题干要求学生用“一种花草植物或自然景物”补题。所以补题的内容可以是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在写作时,要注意补写的内容必须是让你钟情或难忘的:可以是自然的景物让你流连忘返;可以是这一“物”中的故事让你深受感动;可以是勾起你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总之,抒写的内容一定要健康,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记忆中的”暗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的文章。注意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