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09: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经典诗作,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三类校学生古诗鉴赏基础较弱,但对“神话传说”“奇异梦境”类故事有天然兴趣。本诗以“梦游”为线索,融合现实与幻境,既展现天姥山的瑰丽雄奇,又借“梦”抒发对权贵的蔑视与对自由的追求,是引导学生感受李白人格魅力、理解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对“梦境”“神话”类内容好奇心强,能通过想象感知诗歌的奇幻画面;已掌握基本的诗歌诵读方法,能初步梳理诗句大意。
困难:① 对李白的生平经历(如赐金放还、与贺知章交往)及唐代“隐逸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难以理解“梦游”背后的现实寄托;② 诗歌篇幅长、想象跳跃(现实→梦境→幻灭→醒悟),逻辑梳理难度大;③ 古诗鉴赏术语(如“象征”“虚实结合”“浪漫主义”)积累少,表达情感或手法时易笼统(如只说“景色很美”“诗人很愤怒”)。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剡溪”“渌水”“訇然”“霓衣”等重点字词含义,能准确翻译关键诗句。诵读诗歌,把握“梦游”情节的起伏节奏,读出从向往到惊叹再到愤慨的情感变化。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现实(入梦缘由)—梦境(天姥奇景)—幻灭(魂悸魄动)—醒悟(直抒胸臆)”的行文脉络,理解“梦”与现实的关联。分析“镜湖”“剡溪”“天姥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李白借“梦游”表达的精神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瑰丽的想象、夸张的笔法与磅礴的气势,鉴赏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结合李白的生平与盛唐背景,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力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李白与贺知章的交往、唐代隐逸文化传统,感知“镜湖—剡溪—天姥”这条“精神朝圣之路”背后的文人风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梳理“梦游”情节,理解诗歌“现实—梦境—醒悟”的结构层次,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镜湖”“剡溪”“天姥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李白借“梦游”表达的对自由人格的坚守。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结合李白的生平故事(如“赐金放还”“贺知章称‘谪仙人’”)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问题链引导法:以“为何梦游天姥?”“梦中见到了什么?”“梦醒后悟到了什么?”为主线,逐层深入文本。
诵读法(贯穿始终):通过自由读、范读、配乐读,感知诗歌节奏与情感起伏。
小组合作法:讨论“梦境中的奇景描写如何体现浪漫主义手法”“诗人的‘梦’与现实有何关联”,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李白的一场“梦”
活动设计:
展示李白画像及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提问:“这是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时的狂喜之语。但三年后,他却写下了一首充满‘愤怒’与‘不屑’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什么他从‘得意’走向了‘决绝’?这场‘梦游天姥’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学生自由猜测后,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奇幻的梦,看看李白到底经历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李白的矛盾人生(得意→失意)引发好奇,明确“梦游”与现实的关联,激发探究欲。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意,把握情感基调
背景速递(简讲):
李白42岁奉诏入长安,本以为能实现政治抱负,却仅被当作“御用文人”,两年后遭谗言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他准备南游吴越,临行前写下此诗留赠友人(“吟留别”即临别赠言,内容非“留别某人”,而是“借留别抒怀”)。
自由朗读: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字词(重点:剡溪、渌水、訇然、魂悸、霓衣、云之君等)。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语气从“向往憧憬”(前四联)到“惊叹震撼”(梦游部分)再到“激愤决绝”(结尾)。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尝试读出情感变化。
整体感知提问:“读完这首诗,你觉得李白的情绪有哪些变化?(兴奋→惊叹→失落→愤怒?)”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情感脉络,为后续梳理情节铺垫。
(三)精读探究:一场“梦”的三层境界
任务一:为何梦游天姥?——现实中的“精神寄托”
学生默读前六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提问:“诗人先写‘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再引出‘天姥山’,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明确:用“难求”的瀛洲衬托“或可睹”的天姥,突出天姥的可亲可近;又用“五岳”“赤城”“天台”衬托天姥的高峻雄奇,暗示其非凡。)
提问:“结合背景,此时的李白刚刚被‘赐金放还’,他对天姥山的向往,仅仅是对一座山的喜欢吗?”(引导:天姥山可能是他心中“未被世俗污染”的净土,承载着对自由、理想的寄托。)
补充资料(简化):
李白一生渴望“济苍生,安社稷”,但长安之行让他看清官场黑暗。天姥山对他而言,不仅是地理中的名山,更是他心中“未被权贵束缚”的精神象征。
任务二:梦游见了什么?——奇幻中的“浪漫巅峰”
学生分组讨论“梦游部分”(“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思考:“诗人的梦是如何展开的?他看到了哪些奇景?”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
入梦:飞度镜湖(月夜清幽)→ 着谢公屐登山(追随古人)→ 登顶所见(日月辉映、天鸡啼鸣)→ 山中奇景(千岩万转、迷花倚石)→ 熊咆龙吟(险象突生)→ 洞天石扉(仙境乍现)→ 仙人盛会(霓衣风马、虎鼓鸾回)。
奇景特点:
色彩绚丽(“青冥浩荡”“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动静结合(“熊咆龙吟殷岩泉”的震撼→“云青青兮欲雨”的静谧→“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大);
想象夸张(“一夜飞度”“列缺霹雳”“洞天石扉”)。
关键追问:
“诗人为什么特意写‘脚著谢公屐’?(谢灵运是南朝山水诗人,曾游天姥山,李白借此致敬前贤,也暗示自己对隐逸传统的继承。)”
“‘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这样的仙人描写,给你什么感觉?(奇幻、盛大,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
文化延伸(简讲):
教师点拨:“李白笔下的天姥山之路,其实暗含一条真实的‘文化朝圣路线’——镜湖(贺知章归隐地)→剡溪(谢灵运游历地)→天姥山。这条路连接着盛唐文人的精神偶像(贺知章、谢灵运),李白借‘梦游’追随他们的脚步,寻找心灵的自由。”(三类校学生若理解困难,可简化为:“李白梦中登天姥,就像我们追星去看偶像演唱会,因为那里有他向往的东西。”)
任务三:梦醒后悟到了什么?——幻灭后的“人格宣言”
学生齐读最后四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提问:“梦中的仙境如此美好,为何突然‘魂悸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明确:梦醒后发现一切是幻象,现实依然残酷。)”
提问:“‘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明确:人生如梦,功名利禄如流水般短暂虚幻。)”
提问:“最后两句是全诗最激昂处!‘摧眉折腰’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如此愤怒?(明确:‘低头弯腰讨好权贵’;李白因长安经历看清官场黑暗,宁可放浪山水,也不愿违背本心、阿谀奉承。)”
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这场梦,始于对天姥的向往(理想),盛于仙境的奇幻(浪漫),终于现实的清醒(决绝)。李白用‘梦游’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坚守本心——不向权贵低头,不向世俗妥协!”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分析手法、感悟情感;结合文化背景降低理解难度,突破“梦的象征意义”这一难点。
(四)拓展延伸:如果我是李白
情境任务:假设你是李白的朋友,听闻他写下了这首“愤怒又洒脱”的诗,写一封信给他(100字左右),表达你对他“不事权贵”选择的理解或劝慰。
示例:
太白兄:
读罢你的诗,我懂你梦中的天姥为何如此瑰丽——那是我们都向往的干净天地。长安的繁华困不住你的翅膀,官场的规矩锁不住你的灵魂。你说“安能摧眉折腰”,我敬你这份硬气!若世间无容身之处,便与我共访名山,以白鹿为伴,以清风为友,做天地间最自由的“谪仙人”!
弟××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深化对诗人人格的理解;训练语言表达,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只是一场梦,更是李白用诗歌为自己立的一座碑——碑上刻着他对理想的追寻、对自由的坚守、对权贵的蔑视。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那份滚烫的赤子之心。”
(六)作业布置(分层可选)
基础层:背诵全诗;整理“现实—梦境—醒悟”的情节脉络。
提升层:以“我心中的‘天姥山’”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随笔(可结合自己的“理想之地”,如图书馆、运动场等)。
拓展层: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比较两首诗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现实:赐金放还→ 向往天姥(精神寄托)
梦境:飞度镜湖→ 登仙境(浪漫奇幻)→ 突然惊醒(幻灭)
醒悟:万事如流→ 不事权贵(人格宣言)
手法:想象夸张· 虚实结合 · 浪漫主义
内核:坚守本心· 追求自由
教学反思
学生对“唐代隐逸文化”“贺知章与李白交往”等背景理解较浅,需通过简化故事(如“李白被长安伤害后,在梦里找安慰”)降低难度;诵读环节需加强“情感变化”的指导(如“梦游部分要读出惊叹,结尾要读出愤怒”);意象分析时多联系生活(如“仙境像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帮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