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学案 (5)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学案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8-15 18: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3
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
学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艰辛;
2.了解天文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艰辛.
【知识要点】
一、古希腊人的探索
地心说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二、文艺复兴的撞击
日心说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在分析过去的大量资料和自己长期观测的基础上,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
三、牛顿的大综合
15世纪,文艺复兴的大旗飘扬在欧洲大陆上,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蓬勃成长.科学巨匠N.哥白尼、第谷、J.开普勒、伽利略以及R.笛卡儿等先后驰名于欧洲.
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对行星绕日运行作了长年累月的观测,他死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整理并分析了第谷的20年的观测记录,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著名开普勒三定律.
17世纪,牛顿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这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
四、对太空的探索
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高速穿过大气层进入太空,绕地球旋转了1
400周,它的成功发射,是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这就是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该卫星呈球形,外直径为58厘米,质量为83千克,发射于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
中国在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成为全世界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尤里·加加林成功地完成了划时代的宇宙飞行任务,从而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
1981年4月12日当地时间上午7点(北京时间20点),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上天.
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太空轨道的“哈勃”望远镜,长13.3米,直径4.3米,重11.6吨,造价近30亿美元,“哈勃”以2.8万千米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默默地窥探着太空的秘密.
【典型例题】
例题
八大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可以粗略地认为是圆,各星球半径和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从表中所列数据可以估算出冥王星的公转周期接近于(

A、4年
B、40年
C、140年
D、240年
行星名称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星球半径(106m)
2.44
6.05
6.37
3.39
6.98
5.28
2.37
2.24
轨道半径(1011m)
0.579
1.08
1.50
2.28
7.78
14.3
28.7
45.0
析:地球的公转周期为1年,太阳对地球和冥王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1)
(2)
由(1)(2)两式得:
答案:D
【达标训练】
1.完成物理学第一次大综合的标志是:(
D

A、日心说
B、开普勒三定律
C、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天体运动是完美的、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B.第谷对天体的运动,经过了长达二十年的连续观测
C.第一个对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产生怀疑的人是第谷
D.开普勒在第谷等人精确观测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艰苦计算和观测,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3.离地面高h处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处重力加速度的1/2,则高度是地球半径的:(
D

A.2倍
B.1/2倍
C.倍
D.(-1)倍
4、海王星的公转周期约为5.19×109s,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16×107s,则海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多少倍?
【答案】:30
【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
【反思】
收获
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