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1: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如今,下桥桥体断面那被高温燃烧至扭曲的钢结构,向世人无言地述说着当时xiōng xiǎn(   )的情势。
(2)8月24日,市政协常委们围绕这一议题来到工厂车间进行会前调研shì chá(   )。
(3)骄傲、qīng xìn(   )、莽撞,这些年轻人惯有的缺点他一样不少。
(4)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再次打碎了美国xū wàng(   )的幻想——美军的枪炮不但带不来和平,反而造成生灵涂炭,地区持续动荡。
(5)目前,毕业生择业还存在máng cóng(   )、攀比、重视个人价值而忽略社会价值等不良倾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默守成规  辨别是非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功自破 耳目一新
C.寸土必争 入目三分 孤方自赏
D.耳闻目睹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 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 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 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 察看 只有/才 启迪
4.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发展的脉搏、前进的步伐全球瞩目,世界期待更多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积极信号,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A.世界期待中国的更多发展蓝图传递积极信号,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B.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更多积极信号,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C.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更多积极信号,为了全球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D.世界期待中国的发展蓝图传递更多积极信号,为全球更多发展带来利好。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②守住书院根脉
③古为今用,去芜存菁
④呵护书院历史
⑤激活书院文化
A.①④⑤②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④⑤③① D.①③④⑤②
7.小明同学读了《水浒传》后搜集了一些关于水浒英雄的对联,请你帮他写出对应的人物。
(1)提斧杀人存孝义,砍旗扯诏为弟兄——________
(2)满心草莽难剃度,一生屠戮终成佛——________
(3)一生风雪落荒草,半壁忠心飨天朝——________
8.习近平总书记致信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我们要谨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九年级(1)班将举行主题为“爱读书,会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鼓励更多同学参与活动,班长准备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他根据下面语段的画线句拟出了前半句,请你根据下面这段话续写后半句。要求:与前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读到一本好书,我们会感到一时的快乐,而经常读书则会让我们一辈子都从中获得很多益处,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标语:读好书一时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几位同学关于读书的认识,请你从中任选其一,给出相应的建议,注意语言得体。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我选择 ,建议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那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我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索上的躲懒。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课文最后一段“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课文最后一段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换?为什么?
12.作者说的怀疑精神是指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材料二:
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②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③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
13.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
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
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
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
14.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1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16.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______________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
17.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礼仪与国性
①当前,我们国内存在两种礼仪:中华传统礼仪,西方礼仪。毋庸讳言,前者历经磨难,势单力薄;后者经过近十年的经营,阵容强大。推行全民的礼仪教育,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②毋庸置疑,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礼仪都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礼仪是民族成员的相处之道,是民族文化个性的突出表现,是展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窗口。礼仪并非新的就好,老的就坏。众所周知,西欧国家在外交活动中,都以炫耀本国的传统礼仪为豪。如英国女皇用18世纪的皇家马车迎接国宾,属于最高级别的外交礼仪;乐手身穿苏格兰格子裙,吹奏14世纪发明的苏格兰风笛。再如,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起源于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取火种到人间的古希腊神话,现代奥运会沿袭传统仪式,在希腊奥林匹克发源地奥林匹亚举行,11位女修女从凹面镜聚光采集圣火,再由女祭司高举火炬,然后放在赫拉神庙遗迹前的粘土坛内。这些古老的仪式,欧洲人并没有抛弃,或者改头换面,使之“与时俱进”;相反,它们被作为宝贵的历史记忆,光大于世,从而引起各国人民的极大兴趣。事实一再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礼仪尤其是如此。
③如今,中国境内的西方礼仪压倒中华传统礼仪,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国人用过激的态度抹黑传统文化,礼,被视为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被反复扫荡,在社会上几乎不复存在。直到2000年我国申奥成功后,举国上下都希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此时大家才发现,我们的社会已经普遍失范,随地吐痰、不肯排队、大声嚷嚷、说话粗俗等等,人们方才意识到礼仪的不可或缺。
④1980年,韩国获得1988年在汉城举办24届夏季奥运会的资格,韩政府将此作为向世界展示其“和平统一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借此提高文化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当时韩国刚完成经济起飞,创造了“汉江奇迹”,国民富有,但文化素质一时跟不上,喜欢炫富,不排队,大声喊叫,爱贪小便宜等,国际观感很差,被时人讥为“韩国病”。此时,韩国政府决心抓住筹备奥运之机,切实改变国民形象,具体措施之一,便是要求每人每天礼让十次!经过八年的精心运作、反复要求,国民形象焕然一新,人人彬彬有礼,它随着奥运会的转播,成功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就此而言,汉城奥运会无论投入多少经费,都是非常值得、非常成功的。
⑤如今一个错误的现象是,有人用“礼仪小姐”、“形象大使”替代十三亿民众的礼仪教育。西方礼仪经过反复炒作,备受推崇,成为许多人心中“高雅”、“现代化”的典范,西方婚庆公司、西方礼仪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遍地而起,成为一大产业。从政府到民间的庆典,大多采用西方礼仪。前些年,甚至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切,推动了民众的文化认同转而向西,加大了民众对中华礼仪之邦的疏离感与离心力,真是触目惊心!
⑥有人认为,要有包容心,不必强分东西方文化,只要能培养中国人良好的礼仪习惯,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此说似是而非。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去进口。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1913年,著名学者严复先生应邀在中央教育会发表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演讲,精辟论述民族文化与国民性养成的关系。他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非真亡。”国性是立国的根基,它来源于本国文化的教育与浸润。国民教育的核心是“人格”与“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千百万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
⑦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的无私担当与真心实干,而不是成天坐而论道。德国洪堡大学一座大楼墙上镌刻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感慨无似!
(节选自彭林《传统礼仪和当代文明》,有删改)
18.从文章中找一个能解释第①段加点词“经营”的词语是□□□□。
19.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英女皇迎接国宾”和“奥运会点燃圣火的仪式”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
B.第④段用韩国经过八年时间来推行“全民礼让”从而改善国民形象的成功案例,论证了礼仪对于国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C.第⑤段用当下“有人建议将西方商务礼仪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这一现象从反面论证中国人应该选择自己的传统礼仪。
D.第⑦段用马克思的名言来论证当代的中国需要千百万有识之士以无私担当和真心实干,才能推动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20.第⑥段论证思路很有特点,请对此进行分析。

21.有人说,本文的论题“礼仪”指的是礼节和仪式,而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不是同一个概念。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章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1)凶险 (2)视察 (3)轻信 (4)虚妄 (5)盲从 2.D 3.A 4.B 5.B 6.C
7.(1)李逵 (2)鲁智深 (3)林冲 8.(1)[示例]好(或:常)读书终身受益
(2)甲同学/乙同学 /丙同学 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有选择。经典名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筛选,我们应从阅读经典名著开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能使我们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修养,锻炼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挤时间读好书。/我们要注意读书方法,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等,将阅读与积累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印象。
9.文章在开头借助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本文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之后又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总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分论点,并在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个分论点,即“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0.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是所有学问家都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11、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是“评判书中的学说”,第四个“常常”后面是“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12.怀疑精神指不轻信、盲从或迷信。
13.D 14.A 15.B
16.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
17.(1)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2)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3)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4)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18.反 复 炒 作
19.A
20、先摆出错误的观点“有人认为……用西方礼仪未尝不可”;接着进行驳斥,并亮出自己的观点“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事关民族特性存亡的大问题”;并引严复的话进行论证,强调了民族文化对养成国民性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现实得出结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根植于中华本位文化,培养具有中国国性的中国人”,不仅升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
21、第③段划线句中被认为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孔子“复辟奴隶制”的反动工具的“礼”,指的是民间传统所积累的经验和尊从的习俗,进而上升为的一系列社会制度,即为礼治;《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残忍,并不只是现代意义上的礼节和仪式;因此,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的“礼”与全文论题“礼仪”的外延和内涵都不一致,因此不是同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