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程颐(yí) 步骤(zhòu)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bì) 辨伪去妄(wàng)
D.懒惰(duò) 盲从(máng) 流俗传说(sú)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 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 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 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绣的每种纹样都有其蕴含的寓意,反映出祈福纳祥的民间流俗。
B.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
C.等到事情真相大白时,谎言便不攻自破。
D.学术界对唐代诗人张祜的诗歌的注释、辨伪去妄、辑佚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B.如今,颗颗北斗卫星环绕地球,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
C.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说无比重要,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审清材料是能否打开作文视野之窗很关键的一步。
D.袁隆平院士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而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③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惋惜,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使人回肠荡气,等等。④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⑤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5.第②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7.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8.学者先要会疑。”张明同学阅读名著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请你也从九年级语文教材推荐的《艾青诗选》《水浒传》这两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你的质疑。
张明读的名著:《朝花夕拾》
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很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
你阅读的名著:《________________》
你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那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我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索上的躲懒。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 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1.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12.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行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中,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
(摘编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
材料二 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代替了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女有别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它影响着后世思想家对男女关系的论述。
B.古代男女不仅居处隔离,言论上也是隔离的,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事实上女子事务男子也不知道。
C.《内则》所言:“非祭非丧,不相授器。”言下之意是在祭祀和丧事时,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
D.材料一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礼的教条作出变通。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浮士德文化观来看,两性恋爱的目的不是结婚生子,而是生活经验和生命意义的创造。
B.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亚普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
C.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为重要。
D.亚普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安排了一个完善的秩序,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但更重要的是接受它、维持它。
15.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代社会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离婚率不断升高等均可看出我们的社会在由传统的亚普罗式向浮士德式转变。
B.男女的结合基于异,在此基础上求相互充分了解是困难的,而且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愈深。
C.没有推陈出新,恋爱便难以为继。“恋爱是一项探险”便是对这一观点的形象表达。
D.乡土社会为了社会的安稳,采取两性隔离的方式,隔离产生距离,甚至筑下鸿沟。这是对个性的抹杀,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16.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17.结合材料,分析浮士德式文化和亚普罗式文化对如今“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这一做法可能持有的不同看法。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孔子赞赏的中庸
骆玉明
①“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②《吕氏春秋》记载的一则故事说:鲁国有一项政策,如果有鲁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能够将其赎回来,可以从政府领取所费的金钱。子贡有一次从外面赎回了一些人,他是富豪,不在乎那些钱,或许觉得计较那些钱有损于自己的清德,于是就推让不受赎金。这本来可以理解为高尚的行为吧,却遭到孔子的批评。因为普通人并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让他们自己掏腰包赎人,政府给钱也不要,他们会感到为难,结果只能是视而不见。鲁国一项很好的政策,却因为子贡的“高风亮节”,在实质上遭到了破坏。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还损害了鲁人的道德风俗, 人们将逐渐习惯自己的冷漠。
③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包含了一种既简单又深刻的思考:道德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维护某种公众利益,如果脱离实际的可能去提高道德标准,将道德自身视为目的,其结果足以破坏道德存在的基础。中国前几十年很努力地扬“无私”的理念,“文革”中更发展到戏剧化的程度,结果是人人演戏,可信的道德就在这种表演中消失了。
④《论语》中有一段对话也值得说。有位“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做父亲的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就去告发,大家都认为他很正直。”孔子针锋相对地说:“我对正直的法不是这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就在其中。”在孔子看来,亲情是人类的天性,维护亲情也就是维护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互告发,其带来的伦理损害要远远大于偷羊之类错误行为所带来的伦理损害。用孟德斯鸠的话来说,就是:“妻子怎能告发她的丈夫呢?儿子怎能告发他的父亲呢?为了要对一种罪恶的行为进行惩罚,法律竟规定出一种更为罪恶的条律。为了保存风纪,反而破坏人性,而人性正是风纪的泉源。”
⑤孔子对“父子相隐”的意见历来有很多争议,它牵涉到法律与伦理的一些根本的问题,现代更有人严厉批评这是以亲情破坏法制。从社会和法律角度来说,父亲偷羊儿子去告发他,属于正直的行为。偷羊犯法,社会成员理应出于维护公义的需要,不论亲疏都应加以坦白,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之说。问题是“大义”必须大到超过亲情的必要,所以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文革”年代官方鼓励人民相互揭发,芝麻绿豆、扯屁撒谎皆往“大义”上靠,弄到夫之间都不敢讲真话,这时想到“父子相隐”,会明白它的合情合理了吧。
⑥宋代朱熹曾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孔子本人掌握的就是时中的行为标准。《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经过蒲地去卫国都城,当地有公叔氏发动叛乱,阻止孔子去卫。大概是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于是孔子答应和他们立下盟誓:离开蒲以后不去卫。结果才出东门,孔子就下令车子向卫驰去。子贡疑惑地问:“这不是背盟了吗?”孔子淡然一笑,洒脱得很:“受要挟订下的盟誓。不管用的。”
⑦孔子还活的时候,就有人把他看作“圣人”。但他点儿也没觉得自己有“圣人”气。这不是谦虚,而是老夫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大抵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并没有什么超凡出众、惊世骇俗的地方。哲学家冯友兰曾把“极高明而道中庸”自题为座右铭,期望像孔夫子那样,有超越常人的思考,又不背离常人的生活,中间的“而”正是统一这种对立的桥梁。
⑧“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掘其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时至今天,“中庸”仍“民鲜久矣”,孔子赞赏的“中庸”,就像上文叙述的三个故事那样,其实不过是 ,并不像后人阐释的那么玄乎。
18.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况且 所以B.而 那么C.况且 尽管D.而 因为
19.孔子谈论“正直”的道理,为什么取的是“攘羊”这样的例子?
20.下列关于“中庸”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革”宣扬的“无私”理念与“中庸”倡导的“至德”不同。
B.朱熹以“随时以处中”来阐释“中庸”,接近孔子赞赏的“中庸”。
C.“中庸”被孔子视为“至德”,因没有具体阐释让后人把握困难。
D.“中庸”因其“极高明”,除孔子外普通人理解难身体力行更难。
21.根据上文文意,概括“孔子赞赏的中庸”的3个要点,补在第⑧段画线空白处。
22.第⑥段中《史记》记载的孔子行为是否“背盟”?请做出你的判断,并阐述理由。
答案
1.C 2.B 3.A 4.B 5.将“人美景也美”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6.排比 7.D 8.《艾青诗选
》 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艾青早期的诗歌基调悲苦,但后期的诗歌却多是歌唱美好,赞美光明。
9.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0. 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11. 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2.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3.B 14.D 15.D
16.首先,作者指出礼制规定男女性别隔离体现在居处隔离及言论隔离上;接着,论证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最后,论证“男女之防,著于叔嫂”。
17.①“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亚普罗式文化是绝对不能接受这一做法的。因为亚普罗式文化主张将男女从生活到心理加以隔离,男子做了女人该做的事就是对稳定社会关系的破坏,这是离经叛道。
②“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是浮士德式文化所认可和欢迎的。对于浮士德式文化而言,追求男女对彼此的充分了解,男人去做女人平常做的事就是了解女人的途径之一;浮士德式文化喜新,求创造,对于他们而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地创新,而“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也可以说是一项“创举”。
18.D
19.“偷羊”之类小错误不足以影响维护“大义”,父子为小错误“相隐”却能维护社会伦理的基础“亲情”。
20.D
21.合乎现实需要,基于人性(人伦、人情),合乎时宜能变通。
22.示例一:不“背盟”。孔子的行为符合中庸“时中”的标准,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得当地处理事情,受要挟定下的盟约,违背了本人的意愿,可以毁约。
示例二:是“背盟”。从文意看,此时的孔子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孔子既然与公叔氏签订盟约,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守,否则不合诚信之德与守法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