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20: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豌、按”等10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五粒豆不同的命运。
3.体会第五粒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的生机和活力,感受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五粒豆的不同经历,特别是第五粒豆的成长与小女孩病情好转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懂得有些问题不影响理解课文,有些问题可以帮助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豆荚实物或图片、生字词卡片、小组问题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趣味导入
“豆豆回忆录”: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还记得它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学生抢答)
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
第三、四粒:飞得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导入:它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化身成“小小提问家”,带着思考再次走进这个奇妙的故事。
(二)对比阅读,梳理命运
任务驱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24自然段,找出五粒豆最后的结局,用“——”画出来。
完成表格,清晰对比:(师生共同完成,课件同步呈现)
豆子 它的愿望 最终结局
第一粒 飞向广大世界 被鸽子吃掉了
第二粒 飞进太阳 落在脏水沟里,涨得大大的
第三、四粒 飞得最远 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
带来快乐和健康
初步感悟: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前三粒豆雄心勃勃,但结局平淡甚至糟糕;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却创造了奇迹)这真是太有意思了!你心里是不是冒出了一些小问号?
(三)聚焦重点,学习提问【落实单元要素核心环节】
示范引导(从内容角度提问):
师:我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第五粒豆能治好小女孩的病? 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找答案吧!
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第18-21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
交流发现:因为豆苗的生长(“小叶子长大了”“沿着绳子向上爬”“一株豌豆苗”“开着紫色的花”)给了卧病在床的小女孩希望、生机和陪伴。让她有了“站起来,走出去”的渴望和快乐。
小结:你看,提出一个关于“内容”的问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小组合作,多角度提问(从写法和启示角度提问):
创设情境:现在我们都是小评论家,除了故事内容,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提问呢?
提供支架:(课件出示)
针对写法提问: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联系生活提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组活动(“问题泡泡”工坊):请小组选择一到两个角度进行讨论,把你们的问题写在“问题泡泡”卡片上。
示例引导:
写法角度:“为什么作者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前四粒豆,而不直接写第五粒豆呢?”(对比,突出第五粒豆的平凡与伟大)
启示角度:“哪粒豆的生活是最有意义的?我们的生活应该像哪粒豆学习?”
小组汇报,将“问题泡泡”贴在黑板上。
问题分类,梳理价值:
师生共同将黑板上的问题进行分类。
小结: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好问题。有些问题(如字词意思)我们马上就能解决;有些问题(如写法)能让我们学得更深;有些问题(如启示)没有标准答案,能让我们思考一辈子。提问没有对错,爱思考的孩子最会提问!
(四)升华主题,感悟生命
角色对话:如果你能对第五粒豆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谢谢你,带给女孩希望;你真伟大……)
教师总结:是啊,第五粒豆虽然平凡,但它随遇而安,努力生长,用自己的生命温暖了另一个生命。它的价值是“创造”和“奉献”。而前面四粒豆只想着“得到”和“占有”。这也许就是安徒生爷爷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最宝贵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必做:把这个故事和你提出的最有趣的一个问题,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看法。
选做(二选一):
实践家:亲手种一颗豆子,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写作家:想象一下,小女孩康复后,会对第五粒豆说些什么?试着写一段他们的对话。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愿望 结局
第一粒:广大世界 → 鸽子吃掉
第二粒:飞进太阳 → 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飞得最远 → 鸽子吃掉
第五粒:该怎样就怎样 → 开花 → 带来健康(创造价值)
【核心问题区】(贴小组的“问题泡泡”)
为什么女孩病好了?(内容)
为什么写前四粒豆?(写法)
哪粒豆最有意义?(启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地将单元语文要素“提问”融入教学主线,通过示范、小组合作、分类等方式,降低了提问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通过对比表格和聚焦重点段落的品读,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第五粒豆的价值,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需关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问,避免成为少数优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