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认识前后、上下、左右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数学综合与实践:我的伙伴我的班,教科书第60页,活动一。
教材分析
《我的伙伴我的班》课程设计以物体空间关系为核心,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概念。教学内容包含四大模块:1)方位概念认知;2)教室空间定位描述;3)校园空间定位描述;4)生活场景空间定位描述。其中"方位概念认知"模块聚焦基础方位术语的系统学习。
教材编写采用三阶递进式结构:第一阶段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建立自身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参照体系,此为课程实施的认知基础;第二阶段运用“描述法”,借助“前/后/左/右”等方位术语深化物体相对位置关系的理解;第三阶段采用“指令应答法”,通过方位词对口令强化空间方位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此设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效促进空间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实际迁移运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但有很多学生对左右分不清楚,对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不够清晰,不能正确的表达位置关系。所以本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明确前、后、上、下、左、右,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以“位置”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描述人和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以“位置”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正确运用“位置词”来描述人和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对人和物体左右位置的辨认和表达。
教学准备
教室座位图、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核心素养
1.空间观念:在实践活动中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并运用“前后、上下、左右”介绍人和物相互之间的位置。
2.应用意识:应用意识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前后、上下、左右”介绍人和物的位置,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明确目的。
1.导入学习伙伴,由学习伙伴介绍他的班级。
2.出示教室座位图,导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实践活动,描述位置。
(一)前后面
1.你的前后在哪里呢?请你比一比,说一说。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身体来判断,面对前,背对后。
2.说一说,介绍你前后的伙伴:你的前面是 ,你的后面是 。
(二)上下面
1.你的上下在哪里?
怎样来弄清自己的上下呢?
小结:头在上,脚在下。
2.练习上下:卡片上这两个数字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可以说,1 在 2 的上面。
还可以说,2 在 1 的下面。
拿出任务单中的数字卡片,和同伴再说一说。
(三)左右面
1.你的左右在哪里?
2.介绍左右
同学们弄清了上下,那自己的左右分别是哪边?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像这样
拿笔写字:看,拿笔的手的方向是你的右面,相反的方向是你的左面。(出示图片介绍)
请你也像这样,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吧!
小结:我们可以这样想:通常握笔是右,相反是左。
3.练习左右:介绍我左右的伙伴
我的左面是 ,我的右面是 。
(四)实践活动
1.对口令(两生面对面站立 ,边指边说)
生1:我说左眼。
生2:我对右眼。
(我说左耳。我对右耳。我说左手,我对右手。我说左脚,我对右脚。......)
2.口述水果的位置关系。
三、回顾活动,拓展主题
(一)回顾活动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前后、上下、左右,你们都学会了吗?一起来
比一比、说一说吧!
(面对前,背对后,头在上,脚在下,握笔是右,相反是左。)
(二)拓展主题
同学们做得真棒,在今天的活动中借助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了前后、
上下、左右,那你能用这些知识来介绍我的伙伴我的班吗?我们下一个活动继续
探究。
板书设计
认识前后、上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