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培优)(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培优)(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3 11: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罢,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时间开始了》这首诗被称为“开国之绝唱”,诗中美好时间开始的标志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三大战役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改革开放开始
2.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抱’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
A.完全仿效了苏俄苏维埃体制
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3.如表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国家 陆军 海军 空军
其他盟国(除韩国) 9.58 6.66 0.97
美国 50.32 85.89 93.38
A.进攻朝鲜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的意志
B.朝鲜反对盟军
C.多国军队组成说明战争的正义性
D.朝鲜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
4.如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
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5.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7.如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8.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探索的是(  )
A.大炼钢铁
B.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C.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9.某纪录片中有这样的镜头:中国各地“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到处传诵”,有的毛泽东语录还被改编成歌曲,如《什么人是革命派,什么人是反革命派,什么人是口头革命派》等。这一时期(  )
A.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被破坏
C.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0.1966~1976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有小幅下降。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966年为296亿元,1976年为489亿元,增长65%.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
B.人口的急剧增长抵消了发展成就
C.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
D.政府保证了城镇人口的充分就业
11.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在1950年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包括(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D.“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
12.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在送别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说:“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时代螺旋式地前进了。”这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  )
A.开始了官方直接接触 B.实现了邦交的正常化
C.已解决了双方间分歧 D.解决了战争遗留问题
二、材料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困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峰值出现的推动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4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14.宪法序言是我国宪法的灵魂,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四宪法”序言(1954年9月)
(1)材料一中“过渡”的内涵是什么?“三大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意义如何?中共八大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材料二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这些矛盾,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五宪法”序言(1975年1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八宪法”序言(1978年3月)
(3)材料三规定的新时期总任务的特点是什么?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罢,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时间开始了》这首诗被称为“开国之绝唱”,诗中美好时间开始的标志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三大战役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改革开放开始
【答案】C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开国之绝唱”切入,结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进行思考。
【解答】从“开国之绝唱”可以看出美好时间开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较简单。
知识积累: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局面,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还突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1949年8月,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抱’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
A.完全仿效了苏俄苏维埃体制
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政协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政协制度产生的标志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完全效仿了苏俄的苏维埃体制的说法过于绝对。
B.广大工农阶级力量的主体地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C.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据材料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抱'的人坐在一 起平等地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可以看出,这次代表会议实现了社会各阶层身份和地位的平等。
故选:D。
【点评】人民政协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革命大团结在组织上的最后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机构从此产生。
其次,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基,为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作了全面的准备。
第三,人民政协这一组织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兼收并蓄的传统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3.如表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国家 陆军 海军 空军
其他盟国(除韩国) 9.58 6.66 0.97
美国 50.32 85.89 93.38
A.进攻朝鲜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的意志
B.朝鲜反对盟军
C.多国军队组成说明战争的正义性
D.朝鲜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表各国兵力构成,结合美国侵略朝鲜的目的分析。
【解答】根据图表可知,从联合国军的兵力构成来看,美国占绝大部分。这说明在进攻朝鲜时,美国操纵联合国并且担当侵略朝鲜的主力,保证了美国对部队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以满足其侵略要求,A项正确;
朝鲜并不是战争的主导方,排除B项。
朝鲜进行的战争在于捍卫国家主权,具有正义性,排除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朝鲜战争,本题掌握朝鲜战争的背景及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4.如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
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50年代我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A.1953年中国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但是并没有促进中国外交获得巨大发展;
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发展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和材料中特别提到周恩来没有直接关系;
C.1954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选项符合题干要求;
D.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答】“一五计划”的完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大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人大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正确;
AB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大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如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
【解答】从题干中可以知道,这道题问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失误,所以应该是特殊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正确;
三大改造后各项政策依然正常,故A错误;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改革开放前的一般性质的错误,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定失误,故C错误;
1977年2月7日,华国锋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探索的是(  )
A.大炼钢铁
B.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C.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成功探索”。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指的是1960年政府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到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故D项正确。
“大炼钢铁,以钢为纲“指的是大跃进,故A项错误。
“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错误。
“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学科素养。
9.某纪录片中有这样的镜头:中国各地“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到处传诵”,有的毛泽东语录还被改编成歌曲,如《什么人是革命派,什么人是反革命派,什么人是口头革命派》等。这一时期(  )
A.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被破坏
C.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侧重于考查的是其影响。
【解答】A.材料中讲的是文革时期,题支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B.“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到处传诵”主要讲的是“文革“期间,而这一时期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遭到破坏,故正确;
C.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国的经济建设,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大革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966~1976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有小幅下降。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966年为296亿元,1976年为489亿元,增长65%.这说明(  )
A.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
B.人口的急剧增长抵消了发展成就
C.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
D.政府保证了城镇人口的充分就业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政治上长期动乱(1966~1976),那时候,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
经济方面:文革过程中推行了一整套“左”的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肆意践踏;科学文化教育惨遭蹂躏和摧残
【解答】材料中“1966~1976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有小幅下降。”,据此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BCD三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不符。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认识。
11.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在1950年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包括(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D.“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解答本题需要识记朱光亚的科技成就。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原子弹、氢弹技术突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故ABC都是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符合题意;
朱光亚主要涉及的是核技术领域,“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属于航天领域,不是朱光亚的活动,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朱光亚的贡献,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在送别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说:“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时代螺旋式地前进了。”这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  )
A.开始了官方直接接触 B.实现了邦交的正常化
C.已解决了双方间分歧 D.解决了战争遗留问题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日关系,要求学生结合中日关系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由材料时间和田中角荣访华可知,周恩来总理评论的是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B项正确;
田中角荣访华前中日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官方的直接接触,排除A项;
C项说法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中日战争遗留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日关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困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峰值出现的推动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4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答案】(1)举措: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米棉之战”(或“银元之战”,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2)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推动。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1993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启示: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改革开放,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的具体举措来分析;第二问结合一五计划、改革开放和南方谈话的影响分析;第三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因素分析。
【解答】(1)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国内形势严峻,为此政府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米棉之战”(或“银元之战”,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2)根据材料时间“1957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推动。根据材料时间“1984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出现峰值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时间“1993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出现峰值是因为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启示:根据材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和所学知识,可从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方面谈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
故答案为:
(1)举措: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米棉之战”(或“银元之战”,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2)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推动。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1993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启示: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改革开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宪法序言是我国宪法的灵魂,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四宪法”序言(1954年9月)
(1)材料一中“过渡”的内涵是什么?“三大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意义如何?中共八大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材料二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这些矛盾,只能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五宪法”序言(1975年1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八宪法”序言(1978年3月)
(3)材料三规定的新时期总任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工作中心从经济建设转变为政治革命。
(3)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并重;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
【分析】(1)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需结合三大改造的影响、中共八大的内容来解答。
(2)本题考查文革,需结合文革的影响来解答。
(3)本题考查改革开放,需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来解答。
【解答】(1)内涵:据材料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得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时间:据三大改造的时间这一所学知识,得出1956年。意义:据材料一“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结合所学,得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主要矛盾:结合中共八大的所学知识,得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据材料二“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以及中共八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得出工作中心从经济建设转变为政治革命。
(3)据材料三“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得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并重;据材料三“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得出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
故答案为:
(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工作中心从经济建设转变为政治革命。
(3)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并重;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
【点评】本题偏难,考查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文革、改革开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