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4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2.(4分)1953年7月27日是全世界瞩目的不平常的日子:《朝鲜停战协定》要在这一天签字,并规定双方谈判首席代表签字后12小时全线完全停火。在停战时间到达的那一刻,三八线阵地上和坑道里的志愿军官兵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喊叫:“我们胜利了!和平来到了!和平万岁!……”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建交高潮局面的出现
B.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国际舞台奠定基础
C.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D.标志着美国遏制新中国的政策破产
3.(4分)无论是在(五四)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政治精英、知识分子,普通的工人、农民都参与了制宪的过程。这反映出新中国立法( )
A.得到人民支持 B.取得巨大成就
C.注重吸收借鉴 D.强调民族特色
4.(4分)1956年,“双百方针”一提出,中国作协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和研究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的精神总结以往的工作,尖锐批判文艺创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表明双百方针( )
A.引发了文艺领域混乱 B.得到了文艺界的响应
C.推动了文艺科技发展 D.在贯彻中遭到了挫折
5.(4分)1958年,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
A.文化大革命爆发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中共八大召开
D.“一五”计划制定
6.(4分)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一段描述: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该情节最有可能发生于( )
A.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7.(4分)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由解决“吃穿用”问题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指导思想
B.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形势紧张
C.国家外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
D.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8.(4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C.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
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
9.(4分)20世纪70年代,共和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在外交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下列事件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中日建交
④尼克松访华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10.(4分)1954年6月15日,会议继续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周恩来的建议打乱了美国的阵脚,他接着又提出:“与会国达成协议,他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联合国大会 D.开罗会议
11.(4分)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急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此举之目的是( )
A.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秩序
B.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C.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新形势
D.为纠正“左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12.(4分)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落实
B.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
C.全国大跃进运动的顺利开展
D.“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
13.(4分)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14.(4分)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揭示了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特点
B.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C.突出了国家间平等与和平的愿望
D.避免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恶化
二、材料题
15.(14分)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8年5月1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第9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4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根据材料“‘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可知,国家形象符号体系的合法化、仪式化能够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A项正确;
B.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但材料中提及的是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这并不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的标志,故B项错误;
C.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对民众的影响,未提及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故C项错误;
D.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即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未提及当家做主,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分)1953年7月27日是全世界瞩目的不平常的日子:《朝鲜停战协定》要在这一天签字,并规定双方谈判首席代表签字后12小时全线完全停火。在停战时间到达的那一刻,三八线阵地上和坑道里的志愿军官兵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喊叫:“我们胜利了!和平来到了!和平万岁!……”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建交高潮局面的出现
B.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国际舞台奠定基础
C.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D.标志着美国遏制新中国的政策破产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朝鲜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朝鲜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基础,故选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三大方针,在成立的第一年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故排除A;
当时我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且朝鲜尚未加入联合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与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力量的增强无关,故排除C;
抗美援朝战争后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对我国采取遏制政策,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朝鲜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4分)无论是在(五四)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政治精英、知识分子,普通的工人、农民都参与了制宪的过程。这反映出新中国立法( )
A.得到人民支持 B.取得巨大成就
C.注重吸收借鉴 D.强调民族特色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政治精英、知识分子”“工人、农民”。
【解答】材料中“政治精英、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表明五四宪法制定过程中参与主体多元,这是新中国立法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映,A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新中国立法成就,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五四宪法参与主体,并未涉及吸收借鉴,民族特色,CD两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1954年宪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分)1956年,“双百方针”一提出,中国作协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和研究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的精神总结以往的工作,尖锐批判文艺创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表明双百方针( )
A.引发了文艺领域混乱 B.得到了文艺界的响应
C.推动了文艺科技发展 D.在贯彻中遭到了挫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作协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和研究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的精神总结以往的工作,尖锐批判文艺创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解答】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中国作协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和研究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的精神总结以往的工作,尖锐批判文艺创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体现了双百方针得到了文艺界的响应,所以B符合题意;
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4分)1958年,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
A.文化大革命爆发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中共八大召开
D.“一五”计划制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1958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题干“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显示出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
A出现在1966年,排除;
C出现在1956年,排除;
D出现在1953年,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4分)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一段描述: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该情节最有可能发生于( )
A.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
【解答】从材料信息“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体现该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思想被束缚。联系所学可知,“文革”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及其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4分)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由解决“吃穿用”问题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指导思想
B.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形势紧张
C.国家外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
D.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据此依据材料“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可知C正确。
A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
B项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当是中国还处在经济工作调整时期,工业化建设成就不大,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4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C.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
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提案,决定由大会组成七人特别委员会,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在未作出决议以前仍允许“中华民国“的代表占据联合国席位。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发表声明,指出联大的决定违反了联合国宪章,是无礼的、非法的,美国应对此负主要责任。
【解答】”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从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至今已经过去了33个春秋。在这期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今天,在联合国的几乎所有机构里都可以看到中国代表的身影,并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发挥着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作用。
9.(4分)20世纪70年代,共和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在外交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下列事件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返联合国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中日建交
④尼克松访华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成就。关键信息是:按先后排列。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
②③④均发生在在1972年。首先是基辛格访华,随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启正常化进程;随之中美关系的改善,日本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先后顺序是:②④③。
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10.(4分)1954年6月15日,会议继续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周恩来的建议打乱了美国的阵脚,他接着又提出:“与会国达成协议,他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联合国大会 D.开罗会议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该国际会议的内容是“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会国有中国、美国,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故选A;
其他会议内容都不涉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故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1.(4分)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急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此举之目的是( )
A.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秩序
B.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C.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新形势
D.为纠正“左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八大的内容和当时的经济建设特征来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情况下,我国强调法制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同内环境,A项正确;
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B项错误;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C项错误;
1956年国内没有和“左”倾错误斗争的任务,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八大的背景和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特点。
12.(4分)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落实
B.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
C.全国大跃进运动的顺利开展
D.“双百”方针的提出及贯彻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进行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据此依据材料“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可知A正确;
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总结了经验教训,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大跃进主要是消极影响,排除C;
该方针主要对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界60年代经济建设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
13.(4分)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1956年”“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C正确;
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
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B;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4分)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揭示了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特点
B.消除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C.突出了国家间平等与和平的愿望
D.避免了国家之间关系的恶化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抓住关键信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分析即可。
【解答】A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国家利益,故排除;
B“消除”的说法是错误的;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强调了国家间的地位、关系平等。符合题意。
D“避免”表述有误。
故选:C。
【点评】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材料题
15.(14分)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8年5月19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影响,需结合统购统销政策来解答。
【解答】(1)“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但它违背了价值规律;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总之,在当时是最佳方案,但从发展的角度,它的废除也是必然的。
故答案为: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但它违背了价值规律;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总之,在当时是最佳方案,但从发展的角度,它的废除也是必然的。
【点评】本题偏难,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