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数学第一次模拟猜题卷
( 全卷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 .考生作答时,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 .不能使用计算器。
4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试卷难度:0.7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C C A A C B C
1.B
本题考查相反数的定义,根据相反数的定义,数值相同但符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可解答.
解:的相反数是,
故选:B.
2.D
由,结合对顶角相等求解,再利用邻补角的含义可得答案.
解:∵,,
∴,
∴,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对顶角的性质,邻补角的含义,熟记对顶角与邻补角的含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3.A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的形式,其中,n为整数.解题关键是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时,n是正整数;当原数的绝对值时,n是负整数.据此求解即可.
解:,
故选:A.
4.C
根据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进行分析.
解:球的主视图与俯视图都是圆.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三种视图,掌握定义是关键.注意所有的看到的棱都应表现在三视图中.
5.C
根据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解:y=2x,2>0,∴①是增函数;
y= x+1, 1<0,∴②不是增函数;
y=x2,当x>0时,是增函数,∴③是增函数;
,在每个象限是增函数,因为缺少条件,∴④不是增函数.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掌握各种函数的性质以及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A
首先得到长为长的2倍,那么菱形的周长问题得解.
解:∵是中点,
∵,交于点,
∴,
∴
∴
,
,
菱形的周长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菱形的周长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相关性质定理.
7.A
本题主要考查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设长江长为千米,黄河长为千米,根据长江比黄河长836千米,黄河长度的6倍比长江长度的5倍多1284千米,即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设长江长为千米,黄河长为千米,
∵长江比黄河长836千米,黄河长度的6倍比长江长度的5倍多1284千米,
∴,
故选:A.
8.C
根据统计图分别计算相应量,从而判断结果.
解:由图可知:
这次接受调查的家长人数为50÷25%=200名,故A错误;
表示“无所谓”的家长人数为200×20%=40名,故B错误;
表示“不赞同”的家长部分对应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162°,故C正确;
表示“很赞同”的家长占抽取的家长人数的(200-40-50-90)÷200×100%=10%,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
9.B
根据圆锥的底面圆周长等于侧面展开扇形的弧长关系,结合圆周长公式计算即可.
解:设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
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
故选:B.
本题考查圆锥的计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此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把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周长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是解题关键.
10.C
作点关于的对称点,连接交于点,连接,,,由菱形的性质可知,点与点关于对称,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三点共线时,的最小值为,在中,解直角三角形可得,,于是,,易证,,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分别求出和,易知,则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解:如图,作点关于的对称点,连接交于点,连接,,,
四边形为菱形,,
点在上,,,
垂直平分,
,,
当、、三点共线时,的最小值为
在中,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中,
,
的最小值为,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动点函数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直角三角形、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正确理解题意,学会利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是解题关键.
11. /
本题考查实数的绝对值,立方根,平方根,熟练掌握相关定义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分别利用实数的绝对值,立方根,平方根的计算方法进计算即可.
解:∵,
∴的绝对值是;
的立方根是;
的平方根是,
故答案为:;;.
12.4或5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不等式组,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列出不等式即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
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
,
即,
故答案为:4或5.
13./
根据题意得出相关角度,再设得出,利用光线平行得出对应比例成立求解即可.
解:由已知得,得
设,有,,
由题意得,
得,解得,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的性质即对应线段成比例,根据已知线段求得关联线段,巧妙解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4.
本题考查了利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概率:先列表或画树状图展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再找出某事件所占有的可能数,然后根据概率的概念即可得到这个事件的概率.画树状图得出所有等可能结果,从中找到符合条件的结果数,再利用概率公式可得答案.
解:由题意,画树状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一共有9种等可能的情况,其中甲、乙两名志愿者在该地铁站的同一出入口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有3种,
∴甲、乙两人选择同一出入口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5.
本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杨辉三角中展开式系数的规律等知识,根据前四个展开式的系规律可知,含的项是的展开式中的第二项,从而得出的展开式中含项的系数,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及找出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解:∵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由图中规律可知:
含的项是的展开式中的第二项,
∴的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故答案为:.
16.2.4或4或7.2
首先由矩形得到,,然后得到,则四边形是矩形,然后根据题意分情况讨论,分别列方程求解即可.
根据题意,当点从点运动到点的过程中,点将按照运动.
四边形是矩形,
,.
.
若,则四边形是矩形.
根据题意,得.
当时,,
∴,
解得.
当时,,
∴,
解得.当时,,
,
解得.
当时,,
,
解得,此时无法构成矩形,故舍去.
综上所述,当或4或7.2时,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
故答案为:2.4或4或7.2.
此题考查了矩形动点问题,矩形的性质和判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情况讨论.
17.2xy-y2,-6.
先按照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化简,然后把x与y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解:原式=
当x=﹣,y=﹣3时,原式 .
本题主要考查整式的化简求值,掌握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18.且
先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求得x的值,然后再依据“解是正数”建立不等式求a的取值范围.
解:去分母,得,解得
因为这个解是正数,所以,即.
又因为分式方程的分母不能为零,即且,所以.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且.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利用分式方程的解得出关于a的不等式是解题关键.
19.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勾股定理,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即可求解;
()根据图形可得,,,进而可得,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求解;
解:()∵四边形是正方形,
∴,
即,
∴,
故答案为:;
()由图可得,,,,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故答案为:.
20.(1)10,图见解析;(2)10200名;(3)
(1)用调查人数乘以0.2可得出a的值;
(2)在34000名教师中,估计每日行走步数超过12000步(含12000)的频率为0.2+0.06+0.04=0.3,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可求;
(3)画树状图,用概率公式可求.
解:(1)∵调查人数为50,
∴a=50×0.2=10.
补图如图所示.
(2)34000×(0.2+0.06+0.04)=10200(名).
答:估计日行走步数超过12000步(包含12000步)的教师有10200名;
(3)设16000≤x<20000的3名教师分别为A、B、C,20000≤x<24000的2名教师分别为X、Y,
画如下树状图:
∴共有20种等可能的结果,被选取的两名教师恰好都在20000步(包含20000步)以上的结果有2种,
∴两名教师恰好都在20000步(包含20000步)以上的概率为.
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直方图、用样本估计总体、列举法求概率等知识点,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获取对应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熟知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和列举法求概率是解题的关键.
21.(1),且x为整数
(2)
(3)22、23
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算术平方根.
(1)根据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得到求出,得到当时,y有最小值,然后代数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得到,然后求解即可.
(1)∵
∴,且x为整数;
(2)
∴
∴
∵,且x为整数;
∴当时,y有最小值
∴
∴输出y的最小值是;
(3)∵
∴
∴
∴
∵x为整数
∴,23.
22.(1)见解析
(2)
(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D=BD=AD,先证四边形BDCE是平行四边形,由菱形的判定可得结论;
(2)连接DE,先证△BDE是等边三角形,可得∠EBD=60°,进而∠CBA=30°,求出AC的值,由勾股定理可求解BC.
(1)证明:∵,CD是斜边上的中线,
∴,
∵,
∴,
∵,
∴四边形BDCE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BDCE是菱形.
(2)解:解:如图,连接DE,
∵四边形BDCE是菱形,
∴BE=BD,BE=BD=8,
∴AB=2BD=16,
∵EF⊥BD,BF=DF,
∴BE=DE,
∴BE=DE=BD,
∴△BDE是等边三角形,
∴∠EBD=60°,
∴∠CBA=30°,
∵∠ACB=90°,
∴AC=AB=8,
∴BC==8.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证明四边形BDCE是菱形是解题的关键.
23.(1)
(2)
(3)或
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熟练运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1)先求出解析式,再令,即可求解;
(2)先求出解析式为,则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的函数解析式为:,然后求出对称轴,根据x的取值范围可得y的最值;
(3)由题意得, 在上恒成立,问题转化为:在上恒成立,再分类讨论,画图求解即可.
(1)解:当时,,
当,
∴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
(2)解:∵点在的图象上,
∴,
解得:或(舍),
∴解析式为:,
则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的函数解析式为:,
对称轴为直线:,
∵,
∴当时,,
当时,,
当时,,
∴,
∴当时,求新的二次函数的的取值范围:.
(3)解:由题意得,,
在上恒成立,
问题转化为:在上恒成立,
当时,,
令,
当时,,
要满足时,,则,如图:
∴;
当时,,
令,
当时,,
要满足时,,则,如图:
∴
综上所述:对于,都有,则的取值范围为或.
24.(1)5
(2)或或
(3)或
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分类讨论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相似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
(1)由矩形的性质得,,,,再由勾股定理得,即可得出答案;
(2)①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过作于,则,证明,求出,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②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过作于,则,证,求出,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③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过作于,则,证明,求出,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3)分情况讨论:①当点在上时,,即,解得;
②当点在上时,,即,解得即可.
(1)解:四边形是矩形,
,,,,
,
,
故答案为:5;
(2)解:四边形是矩形,
,
分情况讨论:
①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如图1所示:
,,
过作于,则,
,
,
即,
解得:,
的面积为,
即;
②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如图2所示:
,,
过作于,则,
,
,
即,
解得:,
的面积为,
即;
③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如图3所示:
,,
过作于,则,
,
,
即,
解得:,
的面积为,
即;
综上所述,或或;
(3)解:分情况讨论:
①当点在上时,如图4所示:
过,两点的直线把矩形的面积分成两部分,
,
即,
解得:;
②当点在上时,如图5所示:
过,两点的直线把矩形的面积分成两部分,
,
即,
解得:;
综上所述,的值为或5.(共7张PPT)
202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数学第一次模拟猜题卷试卷分析
一、试题难度
整体难度:中等
难度 题数
容易 5
较易 12
适中 4
较难 2
困难 1
一、试题难度
三、知识点分布
一、单选题 1 0.94 相反数的定义
2 0.94 对顶角相等;利用邻补角互补求角度
3 0.94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的数
4 0.94 判断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5 0.85 判断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判断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6 0.85 利用菱形的性质求线段长;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
7 0.85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8 0.85 求扇形统计图的圆心角;由扇形统计图求某项的百分比;由扇形统计图求总量;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信息关联
9 0.65 求圆锥底面半径;求弧长
10 0.4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利用菱形的性质求线段长;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
三、知识点分布
二、填空题 11 0.94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实数的性质
12 0.85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13 0.85 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由平行截线求相关线段的长或比值;仰角俯角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4 0.85 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概率
15 0.65 多项式乘法中的规律性问题
16 0.65 根据矩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几何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矩形的判定定理理解
三、知识点分布
三、解答题 17 0.85 整式的加减中的化简求值
18 0.85 解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根据分式方程解的情况求值;由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求参数
19 0.85 用勾股定理解三角形;根据正方形的性质求角度;对顶角相等
20 0.85 由样本所占百分比估计总体的数量;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概率
21 0.85 利用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解题;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估计算术平方根的取值范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22 0.65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用勾股定理解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四边形是菱形
23 0.4 y=ax +bx+c的图象与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24 0.15 相似三角形问题(二次函数综合);一次函数与几何综合;用勾股定理解三角形;根据矩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机密★启用前
202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数学第一次模拟猜题卷
( 全卷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 .考生作答时,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 .不能使用计算器。
4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试卷难度:0.7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的相反数是( )
A. B. C. D.
2.如图,两条直线交于点,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几何体中,主视图与俯视图相同的是( )
A. B. C. D.
5.定义:给定关于x的函数y,对于该函数图象上任意两点(x1,y1),(x2,y2),当x1﹤x2时,都有y1﹤y2,称该函数为增函数.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判断下面所给的函数中, ① y = 2x; ② y =-x+1; ③ y = x2 (x>0);④ ,是增函数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如图,在菱形中,点E是的中点,,交于点F,如果,那么菱形的周长为( )
A.16 B.12 C.10 D.8
7.地理老师介绍:长江比黄河长836千米,黄河长度的6倍比长江长度的5倍多1284千米.小东为了求出长江和黄河的长度,设长江长为x千米,黄河长为y千米,可列方程组为( )
A. B.
C. D.
8.某校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了若干名家长对“初中生带手机上学”现象的看法,统计整理并制作了如下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这次接受调查的家长人数为250
B.表示“无所谓”的家长人数为45
C.在扇形统计图中,表示“不赞同”的家长部分对应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
D.表示“很赞同”的家长占抽取的家长人数的
9.将一个圆心角为,半径为的扇形纸片围成一个圆锥,则该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 )
A. B. C. D.
10.如图1,在菱形中,对角线交于点O,,,点P沿从点B匀速运动到点D.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图2是点P运动时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图象,则图2中最低点的纵坐标a的值为( )
A. B. C. D.3
填空题(本大题有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的绝对值是 ,的立方根是 ,的平方根是
1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则正整数的值可以是 .
13.如图,一束平行的光线从班级教室窗户射入教室,测得光线与教室地面的所成的夹角,如果窗户的高在地面的影长米,那么窗户的高的长为 米.
14.哈尔滨地铁2号线——“太阳岛站”,有1号、2号、3号共3个出入口.某周六上午,甲、乙两名学生志愿者随机选择该站一个出入口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则甲、乙两人选择同一出入口的概率是 .
15.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用三角形解释二项和的乘方规律,称之为“杨辉三角”这个三角形给出了的展开式的系规律按的次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请根据规律,写出的展开式中含项的系数是 .
16.如图,在矩形中,,,点从点出发,向点以的速度匀速运动,点以的速度从点出发,在、两点之间往返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点到达点时停止运动(同时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这段时间内,当的值为 时,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
解答题(第 17,18,19,20,21 题每题 8 分,第 22,23 题每题 10 分,第 24 题 12 分,共 72 分
17.先化简,再求值:4xy﹣[(x2+5xy﹣y2)﹣(x2+3xy﹣2y2)],其中x=﹣,y=﹣3.
18.若分式方程的解为正数,求的取值范围.
19.一燕尾形纸片,如图所示,,延长,,分别交、于点,如图,沿,剪开纸片,恰好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则在图中:
(1) 度.
(2) cm.
20.现今“微信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某兴趣小组随机调查了某市50名教师某日“微信运动”中的步数情况进行统计整理,绘制了如下的统计图表(不完整):
步数 频数 频率
0≤x<4000 8 0.16
4000≤x<8000 15 0.3
8000≤x<12000 12 0.24
12000≤x<16000 a 0.2
16000≤x<20000 3 0.06
20000≤x<24000 2 0.04
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值并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2)本市约有34000名教师,用调查的样本数据估计日行走步数超过12000步(包含12000步)的教师有多少名?
(3)若在50名被调查的教师中,选取日行走步数超过16000(包含16000步)的两名教师与大家分享体会,求被选取的两名教师恰好都在20000(包含20000步)以上的概率.
21.一个数值转换器如图所示:
(1)满足输入条件的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输出y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3)若,求满足题意的x值.
22.如图,在中,,CD是斜边上的中线,,.
(1)求证:四边形BDCE是菱形;
(2)过点E作,垂足为点F,若点F是BD的中点,,求BC的长.
2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
(1)当时,求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
(2)若点在的图象上,将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新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当时,求新的二次函数的的取值范围;
(3)已知和是抛物线上的两点.对于,都有,求的取值范围.
24.如图,矩形中,对角线,相交于点,且,.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每秒的速度向点运动,同时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每秒的速度向点运动,点到达点时,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设的面积为(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0的几何图形),点的运动时间为.
(1)填空: ;
(2)当时,求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3)过,两点的直线把矩形的面积分成两部分时,直接写出的值.
《初中数学平行组卷2025-09-13》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C C A A C B C
1.B
本题考查相反数的定义,根据相反数的定义,数值相同但符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可解答.
解:的相反数是,
故选:B.
2.D
由,结合对顶角相等求解,再利用邻补角的含义可得答案.
解:∵,,
∴,
∴,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对顶角的性质,邻补角的含义,熟记对顶角与邻补角的含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3.A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的形式,其中,n为整数.解题关键是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时,n是正整数;当原数的绝对值时,n是负整数.据此求解即可.
解:,
故选:A.
4.C
根据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进行分析.
解:球的主视图与俯视图都是圆.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三种视图,掌握定义是关键.注意所有的看到的棱都应表现在三视图中.
5.C
根据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解:y=2x,2>0,∴①是增函数;
y= x+1, 1<0,∴②不是增函数;
y=x2,当x>0时,是增函数,∴③是增函数;
,在每个象限是增函数,因为缺少条件,∴④不是增函数.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掌握各种函数的性质以及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A
首先得到长为长的2倍,那么菱形的周长问题得解.
解:∵是中点,
∵,交于点,
∴,
∴
∴
,
,
菱形的周长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菱形的周长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相关性质定理.
7.A
本题主要考查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设长江长为千米,黄河长为千米,根据长江比黄河长836千米,黄河长度的6倍比长江长度的5倍多1284千米,即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设长江长为千米,黄河长为千米,
∵长江比黄河长836千米,黄河长度的6倍比长江长度的5倍多1284千米,
∴,
故选:A.
8.C
根据统计图分别计算相应量,从而判断结果.
解:由图可知:
这次接受调查的家长人数为50÷25%=200名,故A错误;
表示“无所谓”的家长人数为200×20%=40名,故B错误;
表示“不赞同”的家长部分对应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为=162°,故C正确;
表示“很赞同”的家长占抽取的家长人数的(200-40-50-90)÷200×100%=10%,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
9.B
根据圆锥的底面圆周长等于侧面展开扇形的弧长关系,结合圆周长公式计算即可.
解:设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
根据题意可得:,
解得,,
故选:B.
本题考查圆锥的计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此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把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周长作为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是解题关键.
10.C
作点关于的对称点,连接交于点,连接,,,由菱形的性质可知,点与点关于对称,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当、、三点共线时,的最小值为,在中,解直角三角形可得,,于是,,易证,,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分别求出和,易知,则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解:如图,作点关于的对称点,连接交于点,连接,,,
四边形为菱形,,
点在上,,,
垂直平分,
,,
当、、三点共线时,的最小值为
在中,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中,
,
的最小值为,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动点函数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直角三角形、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正确理解题意,学会利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是解题关键.
11. /
本题考查实数的绝对值,立方根,平方根,熟练掌握相关定义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分别利用实数的绝对值,立方根,平方根的计算方法进计算即可.
解:∵,
∴的绝对值是;
的立方根是;
的平方根是,
故答案为:;;.
12.4或5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不等式组,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列出不等式即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
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
,
即,
故答案为:4或5.
13./
根据题意得出相关角度,再设得出,利用光线平行得出对应比例成立求解即可.
解:由已知得,得
设,有,,
由题意得,
得,解得,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的性质即对应线段成比例,根据已知线段求得关联线段,巧妙解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4.
本题考查了利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概率:先列表或画树状图展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再找出某事件所占有的可能数,然后根据概率的概念即可得到这个事件的概率.画树状图得出所有等可能结果,从中找到符合条件的结果数,再利用概率公式可得答案.
解:由题意,画树状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一共有9种等可能的情况,其中甲、乙两名志愿者在该地铁站的同一出入口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有3种,
∴甲、乙两人选择同一出入口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5.
本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杨辉三角中展开式系数的规律等知识,根据前四个展开式的系规律可知,含的项是的展开式中的第二项,从而得出的展开式中含项的系数,熟练掌握以上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及找出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解:∵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由图中规律可知:
含的项是的展开式中的第二项,
∴的展开式中的第二项系数为,
故答案为:.
16.2.4或4或7.2
首先由矩形得到,,然后得到,则四边形是矩形,然后根据题意分情况讨论,分别列方程求解即可.
根据题意,当点从点运动到点的过程中,点将按照运动.
四边形是矩形,
,.
.
若,则四边形是矩形.
根据题意,得.
当时,,
∴,
解得.
当时,,
∴,
解得.当时,,
,
解得.
当时,,
,
解得,此时无法构成矩形,故舍去.
综上所述,当或4或7.2时,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
故答案为:2.4或4或7.2.
此题考查了矩形动点问题,矩形的性质和判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情况讨论.
17.2xy-y2,-6.
先按照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化简,然后把x与y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解:原式=
当x=﹣,y=﹣3时,原式 .
本题主要考查整式的化简求值,掌握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18.且
先解关于x的分式方程,求得x的值,然后再依据“解是正数”建立不等式求a的取值范围.
解:去分母,得,解得
因为这个解是正数,所以,即.
又因为分式方程的分母不能为零,即且,所以.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且.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利用分式方程的解得出关于a的不等式是解题关键.
19.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勾股定理,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即可求解;
()根据图形可得,,,进而可得,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求解;
解:()∵四边形是正方形,
∴,
即,
∴,
故答案为:;
()由图可得,,,,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故答案为:.
20.(1)10,图见解析;(2)10200名;(3)
(1)用调查人数乘以0.2可得出a的值;
(2)在34000名教师中,估计每日行走步数超过12000步(含12000)的频率为0.2+0.06+0.04=0.3,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可求;
(3)画树状图,用概率公式可求.
解:(1)∵调查人数为50,
∴a=50×0.2=10.
补图如图所示.
(2)34000×(0.2+0.06+0.04)=10200(名).
答:估计日行走步数超过12000步(包含12000步)的教师有10200名;
(3)设16000≤x<20000的3名教师分别为A、B、C,20000≤x<24000的2名教师分别为X、Y,
画如下树状图:
∴共有20种等可能的结果,被选取的两名教师恰好都在20000步(包含20000步)以上的结果有2种,
∴两名教师恰好都在20000步(包含20000步)以上的概率为.
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表、直方图、用样本估计总体、列举法求概率等知识点,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获取对应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熟知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思想和列举法求概率是解题的关键.
21.(1),且x为整数
(2)
(3)22、23
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算术平方根.
(1)根据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得到求出,得到当时,y有最小值,然后代数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得到,然后求解即可.
(1)∵
∴,且x为整数;
(2)
∴
∴
∵,且x为整数;
∴当时,y有最小值
∴
∴输出y的最小值是;
(3)∵
∴
∴
∴
∵x为整数
∴,23.
22.(1)见解析
(2)
(1)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D=BD=AD,先证四边形BDCE是平行四边形,由菱形的判定可得结论;
(2)连接DE,先证△BDE是等边三角形,可得∠EBD=60°,进而∠CBA=30°,求出AC的值,由勾股定理可求解BC.
(1)证明:∵,CD是斜边上的中线,
∴,
∵,
∴,
∵,
∴四边形BDCE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BDCE是菱形.
(2)解:解:如图,连接DE,
∵四边形BDCE是菱形,
∴BE=BD,BE=BD=8,
∴AB=2BD=16,
∵EF⊥BD,BF=DF,
∴BE=DE,
∴BE=DE=BD,
∴△BDE是等边三角形,
∴∠EBD=60°,
∴∠CBA=30°,
∵∠ACB=90°,
∴AC=AB=8,
∴BC==8.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证明四边形BDCE是菱形是解题的关键.
23.(1)
(2)
(3)或
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熟练运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1)先求出解析式,再令,即可求解;
(2)先求出解析式为,则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的函数解析式为:,然后求出对称轴,根据x的取值范围可得y的最值;
(3)由题意得, 在上恒成立,问题转化为:在上恒成立,再分类讨论,画图求解即可.
(1)解:当时,,
当,
∴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
(2)解:∵点在的图象上,
∴,
解得:或(舍),
∴解析式为:,
则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的函数解析式为:,
对称轴为直线:,
∵,
∴当时,,
当时,,
当时,,
∴,
∴当时,求新的二次函数的的取值范围:.
(3)解:由题意得,,
在上恒成立,
问题转化为:在上恒成立,
当时,,
令,
当时,,
要满足时,,则,如图:
∴;
当时,,
令,
当时,,
要满足时,,则,如图:
∴
综上所述:对于,都有,则的取值范围为或.
24.(1)5
(2)或或
(3)或
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目,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分类讨论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相似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
(1)由矩形的性质得,,,,再由勾股定理得,即可得出答案;
(2)①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过作于,则,证明,求出,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②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过作于,则,证,求出,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③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过作于,则,证明,求出,再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3)分情况讨论:①当点在上时,,即,解得;
②当点在上时,,即,解得即可.
(1)解:四边形是矩形,
,,,,
,
,
故答案为:5;
(2)解:四边形是矩形,
,
分情况讨论:
①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如图1所示:
,,
过作于,则,
,
,
即,
解得:,
的面积为,
即;
②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如图2所示:
,,
过作于,则,
,
,
即,
解得:,
的面积为,
即;
③当点在上,点在上,即时,如图3所示:
,,
过作于,则,
,
,
即,
解得:,
的面积为,
即;
综上所述,或或;
(3)解:分情况讨论:
①当点在上时,如图4所示:
过,两点的直线把矩形的面积分成两部分,
,
即,
解得:;
②当点在上时,如图5所示:
过,两点的直线把矩形的面积分成两部分,
,
即,
解得:;
综上所述,的值为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