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练习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练习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3 11: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练习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 回答第Ⅰ卷时,将选择题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选择题答题表格中。
3. 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1.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巩固国家统治 C.提高诸侯实力 D.彰显皇帝权力
2. 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以下两组图片反映了不同出土地点的文物具体高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告诉”我们( )
A.中国古代遗址的广泛性 B.中国古代文字的多样性
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D.中华文化的赓续延绵性
3. 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是( )
A.退避三舍 B.完璧归赵 C.破釜沉舟 D.草船借箭
4. 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
5. 时序与史实的归纳梳理是构建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方法,下图是历慎思同学梳理的中国古代某一阶段时期历史时间轴,属于方框空白处时期的史实应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甲骨文的出现 C.分封制的推行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6.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盂鼎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命贵族孟之事,铭文中有一句“受民受疆土”。此铭文可用于研究( )
大盂鼎及其铭文
A.王位世袭制 B.禅让制 C.土地私有制 D.分封制
7.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对上述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青铜器种类单一 B.器表上文字是甲骨文
C.青铜器功能多样 D.商代人缺乏审美意识
8. 如下图中的“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逐渐形成了“五等爵”制。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分封制度的崩溃
9.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10. 它是我国某游览胜地。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长江 C.大运河 D.都江堰
11. 下表为战国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12.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子——民贵君轻 B.墨子——无为而治
C.韩非子——“兼爱”“非攻” D.庄子——以法治国
第Ⅱ卷
二、简答题(共4题,共52分)
13.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经济——技术革新
政治——诸侯纷争
民族关系——交往斗争
(1).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什么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请写出该时期获得发展的手工业部门两例。
(2). 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竞争称霸,操控政治局面.他们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谁?
(3).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这有什么影响?
14.利簋
关于商周更替的历史,最早仅在《尚书》逸周书》等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可信度一直受到质疑,直到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利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
材料一 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意为:征服)商王纣……
——《逸周书·世俘解》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益之商王纣于商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
——《逸周书·世俘解》
译文:商王纣在商都郊外打了败仗。甲子当天晚上,纣王取五枚天智玉佩戴在身上而纵火自焚。
材料二

利簋 利簋铭文拓片
(1).研究商周历史,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对比材料一、二,关于商周的更替,你认为可信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2).利簋对研究中国历史有何价值?
15.循着历史留下的印记,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四 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总结以往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某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主体是将途经某地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某地的安全。
材料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摘编自《孟子》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代表的是我国哪两个王朝的遗址?
(2).结合所学回答图一青铜器的历史地位,图二青铜器出土的地点,图三文物最早的发现者是谁?并谈谈你对这些图片所反映信息的感受。
(3).根据所学并依据材料三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影响。(至少答出两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水利工程的作用。
(5).材料五反映了孟子政治上怎样的主张?分析他认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16. 小双在阅读到《史记 商君列传》中读到以下故事。
孝公死后,商鞅逃到本国边境关口,打算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住店的人如果没有通行证件而被店主留宿的话,店主要连带判罪。’”于是商鞅离开本国逃到魏国,最后被杀死。
通过这个故事,小双认为:商鞅变法最终使得商鞅作法自毙,变法是失败的。
(1).根据材料,写出商鞅所处的“本国”的名称。
(2).你认可小双的看法吗?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A A D D C C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B D B A
2、 非选择题
13. 答案:
(1). 牛耕。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两例即可)
(2). 尊王壤夷。齐桓公。
(3).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4. 答案:
(1). 属于第一手史料。周武王在甲子日占领朝歌;商王纣被周武王击败;周武王于辛未日在阑师论功行赏。
(2). 利簋为研究商周的更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史书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
15. 答案:
(1). 王朝:夏朝,商朝。
(2). 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地点:四川;发现者:王懿荣;感受:通过这些图片可以了解古代的青铜器和文字的发展情况。
(3). 影响: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出现民族大融合。
(4). 水利工程: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5). 主张:民贵君轻;条件:得民心。
16. 答案:
(1). 秦国。
(2). 不认同。判断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而应该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