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古人类之一的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蓝田人 D. 山顶洞人
2.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 )
A.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B. 陕西蓝田 C. 湖北郧阳 D. 浙江余姚
3. 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同时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下列原始居民中,主要种植水稻的是( )
A. 半坡居民 B. 河姆渡居民 C. 大汶口居民 D. 良渚居民
4.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 )
A. 干栏式建筑 B. 半地穴式房屋 C. 窑洞 D. 竹楼
5.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 单一起源 B. 多元一体 C. 完全独立 D. 相互隔绝
6.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是因为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变为( )
A. 华夏族 B. 汉族 C. 回族 D. 满族
7.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亡国之君是( )
A. 启 B. 桀 C. 纣 D. 周幽王
8. 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分封制,该制度确立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高等级的是( )
A. 诸侯 B. 卿大夫 C. 士 D. 天子
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 )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10. 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革,出现的新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是( )
A. 打制石器和刀耕火种 B. 磨制石器和耒耜耕作
C. 铁制农具和牛耕 D. 曲辕犁和筒车
11.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 )
A. 李悝变法 B. 吴起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王安石变法
12.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下列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13. 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14.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
A. 奴隶制王朝 B. 封建王朝 C.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 分裂的封建国家
15.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C. 焚书坑儒 D. 修筑长城
16.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17.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严刑峻法 B. 休养生息 C. 对外扩张 D. 重农抑商
18.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尊崇儒术 C. 百家争鸣 D. 无为而治
19.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其起点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建康
20.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教育传播与发展的是( )
A. 张衡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华佗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还发现了一枚骨针,针身光滑,针尖锋利,针眼经过打磨。这些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还会捕鱼。
(1)材料一反映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技能?这一技能的掌握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何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6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他在谁的支持下进行变法?(4分)
(2)根据材料二,任选商鞅变法的两项政治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发展的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深远影响。(3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3分,共35分)
23. 简述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时间、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并简要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10分)
24.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请分别列举汉武帝在这四个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12分)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这一时期在科技和文化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请分别列举这一时期在农学、数学、书法、绘画、雕塑方面的代表性成就,并简要说明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1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B 2. A 3. B 4. B 5. B 6. A 7. B 8. D 9. C 10. C
11. C 12. B 13. A 14. C 15. B 16. A 17. B 18. B 19. B 20. B
二、材料分析题(共25分)
21. (1)技能:会使用火(或保留火种)。(2分)意义:火的使用,能够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提高了北京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北京人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4分,言之有理即可)
(2)进步: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会捕鱼;生活范围扩大(或能获取水生生物作为食物来源)。(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共6分)
22. (1)“商君”:商鞅(或卫鞅、公孙鞅)。(2分)支持者:秦孝公。(2分)
(2)示例1: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分)
示例2:措施——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2分)作用:打破了旧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秦国政治的革新和发展。(1分)
(任选两项政治措施,措施各2分,作用各1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3)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简答题(共35分)
23.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开国之君禹,亡国之君桀。(2分)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开国之君汤,亡国之君纣。(2分)
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开国之君周武王,亡国之君周幽王。(2分)
(2)西周灭亡原因:周幽王统治昏庸残暴,朝政混乱;分封制下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犬戎等少数民族入侵。(4分,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24. (1)政治措施:①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②建立刺史制度。(2分)
经济措施: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2分)
思想措施:①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2分)
军事措施:①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分)
(2)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4分,言之有理即可)
25. (1)代表性成就:
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2分)
数学: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与子合著《缀术》。(2分)
书法: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曹魏锺繇擅长楷书。(2分)
绘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摹本)。(2分)
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分)
(2)科技文化繁荣原因:①社会动荡中,各民族交流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②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如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文化交流;③科学家、艺术家的辛勤努力和创新精神;④前代科技文化成果的积累和传承。(5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