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15课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训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北大营两侧,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同我守备队发生冲突。”以电报中这一伪造的情节为借口,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
A.华东地区
B.华北地区
C.平津地区
D.东北地区
3.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
4.沈阳九一八博物馆内“残历碑”。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侵略者总是得寸进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又将魔爪伸向中国的( )
A.华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陕北地区
D.西南地区
6.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保卫华北,保卫北平
7.某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见到蒋介石后称他为“校长”,并让他放弃“不抵抗”的政策,停止内战。该影片再现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百团大战
8.1936年12月13日下午,张学良对全体职员训话:“如蒋委员长能放弃过去主张,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此处的“我们”还包括( )
A.叶剑英
B.李宗仁
C.冯玉祥
D.杨虎城
9.周恩来后来称张学良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 )
A.抓住了共产党的老对头蒋介石
B.邀请中国共产党参加谈判
C.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和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D.结束了新的内战
10.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达成合作抗日的初步共识是在( )
A.北伐战争结束后
B.红军长征结束后
C.九一八事变后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 “强邻”是指哪一个国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 派谁来谈判
(4)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
答案解析
1.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大营”“南满铁路”可想到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故选A。
【拓展延伸】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强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4)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由“九一八事变后”“不战送江山”等信息,链接到的史实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不到半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知识迁移能力。由图片中拴在东北军脚上的镣铐上的“不抵抗”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丧失大片国土的主要原因。
4.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局部抗战阶段,故选A。
5.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35年,日军侵入华北,策划了华北事变,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6.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7.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史实的能力。由题中“周恩来”“蒋介石”“停止内战”等信息,可判定题中影片再现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参加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
8.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由题中“1936年”和张学良的训话,可判定本题与西安事变有关,西安事变是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故选D。
9.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知识识记能力。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0.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西安事变发生后,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这意味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此国共两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局面,开始合作抗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1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主要涉及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时间、目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的主张和西安事变带来的影响等问题,立足所学基础知识便可准确作答。
答案:(1)西安事变。日本。
(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等。
(4)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