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精练精析:单元综合检测(三)五、单元六(岳麓版九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精练精析:单元综合检测(三)五、单元六(岳麓版九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5 20: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三)
第五、六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3.在东欧有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经过改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的“300万乞丐国家”一跃发展为20世纪70年代“东欧消费者的天堂”,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它是 (  )
A.匈牙利         
B.罗马尼亚
C.保加利亚
D.捷克斯洛伐克
4.下列表述中,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历史特点的是 (  )
A.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
B.种族矛盾尖锐,地区冲突不断
C.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D.发展经济,走向区域联合
5.下列主题中,最符合20世纪50—80年代末苏联、匈牙利等国历史的是(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6.1991年12月底,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正式解体。结束苏联政权的最后一位苏共中央总书记是 (  )
A.斯大林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赫鲁晓夫
7.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地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  )
A.赫鲁晓夫改革
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8.引发“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统一”等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
A.华约建立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美苏争霸
9.历史漫画是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观察右下图漫画提取关键信息,请你判断漫画中的人物是 (  )
A.斯大林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赫鲁晓夫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东欧国家跟随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B.苏联的干预
C.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D.西方国家的敌视
11.“科技领先”“战火洗礼”“惨遭肢解”“涂炭世界”“秘密瓜分”“重新统一”描绘了当今社会某一国家的发展缩影。你知道它是哪一国家吗(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
12.要么让殖民地独立,要么进行殖民战争;让殖民地独立,将失去“一颗最明亮的宝石”,而殖民战争将是长期的,同时也会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和国内人民的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两难选择的这个国家是 (  )
A.美国
B.英国
C.印度
D.日本
13.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争夺最激烈的地区,致使两国关系一直紧张的历史根源在于 (  )
A.美、俄两国为争夺霸权而各自支持一方
B.两国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不同
C.两个国家都是有核国家,互不信任
D.英国对印度实行分治政策
14.领导埃及独立运动,实现埃及独立,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杰出领导人是
(  )
A.尼赫鲁
B.纳赛尔
C.卡斯特罗
D.阿拉法特
15.小磊同学正在复习整理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你认为他应当将华盛顿、玻利瓦尔、尼赫鲁、纳赛尔等放在 (  )
A.民族独立篇
B.改革发展篇
C.国家统一篇
D.思想解放篇
16.某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下列不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
A.印度独立
B.非洲独立年
C.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D.玻利瓦尔解放南美
17.某同学从印度、纳米比亚、古巴等国家的独立及发展史中提炼出下列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C.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殖民废墟上的重建
18.2012年5月15日,是巴勒斯坦人第64个“灾难日”,数千名巴勒斯坦人举行纪念活动,并与以色列军队发生冲突,造成2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是 (  )
A.以色列的建国问题
B.巴勒斯坦问题
C.领土争端问题
D.水资源问题
19.1948年5月,就在以色列国宣布建立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等国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宣布对以色列进行“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从阿拉伯联军打着与以色列作战的旗号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之一体现在
(  )
A.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
B.外国势力的插手
C.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D.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
20.某班历史小组准备举办《中东问题的由来与现状》历史图片展,下列材料中不应选用的是 (  )
A.《巴勒斯坦地区图》
B.阿拉法特照片
C.《科索沃战争示意图》
D.《中东战争示意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在学习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有关内容时,张明同学做了如下笔记。由于粗心出现了五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并改正。
  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国家权力分散,1990年底,苏联解体。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也风云突变;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也随之发生改变;东欧剧变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三。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错误:        ;改正:        。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还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
200万吨,比1940年还少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材料二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
(1)苏联是何时在谁的领导下成立的 (2分)共存在了多少年 (1分)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你认为苏联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二中的苏联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结果如何 (2分)
(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的经济建设应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1分)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各国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主权。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是印巴分治图。
(1)印度是于     年实行印巴分治的,印度的首任总理是     。
(2分)
(2)请问此政治形势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 (2分)
图二是1982年8月,为支持和声援纳米比亚人民的正义斗争,我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纳米比亚日》纪念邮资封面。
(3)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开展的地区是     ,“非洲独立年”是     ,这样称呼是因为这一年有     个国家赢得了独立。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   。(4分)
(4)图三人物是     ,他领导古巴革命取得胜利,使古巴走上了     
道路。(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
拉宾在华盛顿的讲话
材料二 2010年5月25日,以色列空军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区进行多次袭击,造成约20人受伤。以方称此次袭击是对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从加沙向以色列南部地区进行袭击的报复。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血和泪”指的是什么 (2分)材料反映了拉宾的什么愿望
(2分)
(2)材料二中冲突双方的极端势力往往用“以牙还牙,以暴对暴”的方法对抗,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
(3)仔细观察图一,你认为中东问题的焦点是什么 (2分)图二《中东和平条件》反映出当前中东问题依然错综复杂,和平道路曲折而漫长。请你说出阻碍中东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4分)你能为漫画中的“和平鸽”寻找出路吗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58年”“谷物产量增长”“肉类产量增长”。链接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A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并且这次改革在经济上没有取得成果。B发生在1928—1933年。D发生在1921—1925年。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结果,进入20世纪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欧剧变前,东欧各国改革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欧国家由于照搬苏联的模式,导致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此,各国对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故选C。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匈牙利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
6.【解析】选B。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改革”“将整个房子给烧了”,说明改革是失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而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经济,B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D遭到苏联镇压。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分析问题能力。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均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变化,疆域重新划分。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图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中的镰刀、斧头及其四分五裂的样子,判断漫画的寓意是苏联解体。看着苏联解体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是戈尔巴乔夫。故选B。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四项都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领先,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东欧剧变后实现统一。
12.【解析】选B。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让殖民地独立”“失去‘一颗最明亮的宝石’”,可知这个国家是英国,因为印度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素有“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称。
13.【解析】选D。长期以来,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实行印巴分治。印巴独立后,遗留下不少严重问题,如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等,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1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赢得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并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5.【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题干中的四个人物依次是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埃及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所以A符合题意。
16.【解析】选D。玻利瓦尔解放南美是在19世纪,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余三项符合题干中的主题。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国家名称及其独立、发展史,判断其主题应该是D。A中的殖民扩张与史实不符合,B、C与题干中的史实无关。
1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巴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
1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犹太人信奉犹太教,阿拉伯联军的组成及其“圣战”的旗号,表明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这是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之一。
20.【解析】选C。本题的题干是“中东问题的由来与现状”,而科索沃战争发生在欧洲。
21.答案:错误:勃列日涅夫;改正:戈尔巴乔夫。
错误:1990年底;改正:1991年底。
错误:1987年;改正:1989年。
错误:资本主义;改正:社会主义。
错误:一分为三;改正:一分为五。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
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带来的消极影响,第(2)题可从材料中总结。材料二中人物是赫鲁晓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1922年,列宁。69年。
(2)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措施: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结果: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4)经济建设必须适合国情,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改革,及时调整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图一考查印巴分治的有关知识,图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的有关知识,图三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
答案:(1)1947 尼赫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3)北非 1960年 17 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几百年的历史结束
(4)卡斯特罗 社会主义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以色列”“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以及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答案。第(2)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认识到冲突和战争给双方带来灾难即可。第(3)题的第一问可根据图一中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判断焦点是巴以冲突。第二问实际考查中东动荡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中东地区的动乱和流血冲突。反映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2)只能是给双方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使双方两败俱伤。
(3)巴以冲突。大国介入,民族、领土和宗教争端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应该通过谈判,用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不能诉诸武力,此外也可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