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精练精析:期中综合检测(岳麓版九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精练精析:期中综合检测(岳麓版九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5 20: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检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过程。下列各项中,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史实是 (  )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是 (  )
A.粉碎了国内外反革命叛乱
B.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3.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20世纪20年代列宁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 (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4.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有人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看,成绩是辉煌的,但是从社会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说,它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指 (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马歇尔计划
5.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既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苏(俄)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探索是 (  )
①走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实行新经济政策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6.右图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五头怪兽》。漫画中,“五头怪兽”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对这幅漫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怪兽代表的是英、法、美、意、苏俄五国
B.刻意渲染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C.突显了巴黎和会对德国的苛刻
D.法国是最为凶狠的一头,要求将德国彻底咬死
7.下列条约中最能鲜明体现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这一特征的是 (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五国海军条约》
D.《四国条约》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
列条约,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新秩序”指的是(  )
A.凡尔赛体系
B.多极化
C.华盛顿体系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下列老照片记录了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人民的生活窘境。这些照片应该拍摄于 (  )
A.1914-1918年
B.1929-1933年
C.1937-1945年
D.1939-1945年
10.下表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中的哪一特点 (  )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情况表
工厂倒闭
工业生产下降
失业人数
13万家
70%
1
700万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破坏性特别大
C.波及范围特别广
D.对工业影响最大
11.美国工人约翰逊在日记里写道:“1934年冬,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废除黑人奴隶制,黑奴获得自由
B.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C.美国打败日本法西斯,洗雪了国耻
D.政府实施罗斯福新政,解决就业问题
1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因此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有 (  )
A.德国和日本
B.英国和美国
C.德国和美国
D.英国和日本
13.“英国不想为捷克斯洛伐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英国这一主张在下列哪次会议中得以体现 (  )
A.巴黎和会
B.慕尼黑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遭受侵略的国家不断加强联合,逐步形成了 (  )
A.三国同盟
B.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C.三国协约
D.欧洲共同体
15.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元凶”的历史人物中,不应该有 (  )
A.希特勒
B.东条英机
C.墨索里尼
D.丘吉尔
16.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以法西斯势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下列史实与结论的搭配,哪一项是法西斯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 (  )
A.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B.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C.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正义力量的联合
17.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
(  )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战胜共同敌人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世界各国都应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④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文中的“挑战”是指 (  )
A.苏联的威胁
B.美国经济滞胀
C.中国的崛起
D.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1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能够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外因是 (  )
A.美国的扶持
B.允许土地买卖
C.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D.发展“新经济”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调整发展时期,其共同原因是 (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朝鲜战争的爆发
C.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D.形成经济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是所有劳动者的愿景,也是各国政府应有的执政理念。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1921年,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创建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但该体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请你找出其中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错误一:        ;改正: 

错误二:        ;改正: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1929-1933年美国出现了什么现象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1分)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在“新政”中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什么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图二场景最有可能涉及的话题。(1分)
(4)有学者认为,政府执政理念一般分为“执政为民”和“执政为国”两类。从美、苏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举措看,你认为两国的执政理念分别属于哪一类 请说明理由。(4分)
22.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如下表: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46.2%
28.4%
40.6%
16.5%
8.4%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 我们要求得到领土和土地(殖民地)来养活我国人民和迁移我国过剩的人口……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在这场大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 (2分)
(2)为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各采取了什么方法 最终结果怎样 (4分)
(3)材料二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为什么 (2分)
(4)据你所知,德国是如何实施“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这一设想的 (2分)
(5)从这次危机的解决道路及结果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分)
23.战争是人类难以避免的灾难,实现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为了取得竞争的优势,列强纷纷结成联盟。
(1)请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2分)
材料二 下图中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轴心国”的三个国家。
(2)你认为自左至右依次是哪个国家 (3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对法西斯“轴心国”采取一致行动。请完成下表相关内容。(4分)
时间
内 容
影 响
1942.1
《    》签署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7-1943.2
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4.6
战役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9
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三 下图为“美军越过三八线”。
(4)美军参加的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什么战争 这场战争爆发、停战分别在什么时间 中国参战部队的名称是什么 (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余年来,欧洲大陆纷争不已……20世纪的几次大战导致了欧洲的分裂。
材料二 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指出:“……法德两国共同推动的欧洲联合,一直到现在对整个欧洲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材料三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萧条,百废待兴,而美国经济空前膨胀,成为超级大国。受到美国的影响,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整个西欧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1)材料一“导致了欧洲的分裂”的大战主要有哪些 (2分)
(2)材料二中“欧洲联合”后至今对欧洲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的组织是什么 (2分)它的成立有什么积极作用 (2分)
(3)根据材料三,举出在德国历史发展中受“美国影响”的事例。(成败各一例)(4分)
(4)综合上述内容,你得到什么认识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十月革命的胜利,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题干中“由空想到科学”指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由理论到实践”指的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故选D。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列宁”“20世纪20年代”可判断是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工业化而奋斗,采取斯大林模式,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但是,由于斯大林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选B。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①是俄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显然与题意不符。②和③分别是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符合题意。④是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本题选A。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历史再现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五头怪兽”“将德国踩在脚下”等,可知此图反映了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的实质,法国是德国的宿敌,特别要求严惩德国。这次会议,苏俄没有参加,故选A。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等,分析四个选项,符合这一条件的是《九国公约》。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新秩序。故选D。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图片分析和识记能力。经济大危机出现于
1929—1933年。故选B。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工厂倒闭之多,工业生产下降之大,失业人数之多,足以说明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工人”“1934年”“幸福感”等,可以推断出,1933年,美国政府实行罗斯福新政,在对待失业问题上,新政实行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故美国工人约翰逊深感幸福。
1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面对经济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政权,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故选A。
1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审题时抓住关键信息“英国”“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召开慕尼黑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大国牺牲弱国利益换得暂时的和平。故选B。
1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于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国家主要有德国、意大利和日本,A、B、C均是这三国的战争罪魁祸首,而丘吉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首相,属于反法西斯的斗士,故选D。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正义力量的联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也是法西斯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故选D。A、B、C都是促使法西斯失败的有利因素。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强大的法西斯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各个国家,加强合作,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故②不正确。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71年”“经济”“竞争”等,可知应选D。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已经远远超过美国,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1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持,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调整发展时期,原因是这三国都采取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A、D符合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B符合日本,C符合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21.【解析】本题以“执政理念”为主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两次重要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是辨析正误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两点: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二是领导人的更替。第(2)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问题能力。图一注意时间段“1929-1933年”,排除其他时间干扰,看准曲线图走向。联系所学知识明确其原因和中心措施。第(3)题由图二明确这是罗斯福在农业方面的措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谈论话题。第(4)题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苏、美两国改革目的、措施、作用概括两国“执政理念”的不同。
答案:(1)错误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正:“新经济政策”。错误二:列宁;改正:斯大林。
(2)现象:失业率急剧上升。原因: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举措:调整工业。
(3)话题: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给农场主补偿。
(4)美国:属“执政为民”;理由:政府关注民生,人民拥护政府。苏联:属“执政为国”;理由:在特殊时期,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受打击最重的是美、德。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取新政,经济得到恢复,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导致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存在,所以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第(3)题得到解决。第(4)题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进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5)题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美国、德国。
(2)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实行法西斯专政;结果发动对外侵略扩张,挑起战争,最后战败。
(3)不能。因为新政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4)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占了欧洲一系列国家。
(5)广泛的危机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发生经济危机时,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法西斯侵略战争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要防止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只要围绕“这次危机的解决道路及结果”来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23.【解析】本题以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发生在20世纪的战争的识记能力。第(1)题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的考查。第(2)题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的考查。第(3)题是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重大事件。第(4)题是考查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及中国的反应。
答案:(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2)日本、德国、意大利。
(3)联合国家宣言 斯大林格勒 诺曼底登陆 日本
(4)朝鲜战争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0年6月,停战: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
24.【解析】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分析问题,准确链接到所学知识。第(1)题把握住“20世纪的几次大战”,不难找到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题,关键是第二问,可从经济或政治方面回答。第(3)题难度最大,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历史,找出与美国、德国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回答。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有理即可。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欧盟。它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欧盟作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参战加速了德国的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参战打击了德国法西斯的气焰。
(4)认识:战争、对抗必然两败俱伤;和平、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