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检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 ( )
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科索沃战争
D.斯大林模式
2.莫斯科广场西侧一个方型三级阶梯状建筑,外部全部用紫檀色天然大理石镶嵌,这就是著名的列宁墓。下列史实属于列宁的贡献的是 ( )
①领导十月革命
②建立人民委员会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进行两个五年计划
⑤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右图中的情景与《凡尔赛和约》中的哪一项规定有关 ( )
A.不许德国拥有空军
B.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C.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D.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4.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 )
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
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地区
5.有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他们被剥夺了公民身份、几百万人惨遭屠杀。他们最有可能是 ( )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犹太人
D.美国人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7.在电视连续剧《地下交通战》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汉奸贾贵说:“去年皇军不是偷了美国的珍珠么 ”日本军官黑藤纠正说:“不是珍珠,是珍珠港!”贾贵接着说:“皇军偷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能不急么 ”请问,在这段对话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是指 ( )
A.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海军基地的突袭事件
B.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攻东南亚的行动
C.1941年9月1日,日本进攻东南亚的行动
D.1941年9月1日,日本对美国海军基地的突袭事件
8.小明将他收集的邮票按主题进行了归类。其中对下列邮票的主题命名,最恰当的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9.“坦克的使用”和“原子弹的爆炸”分别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坦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原子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都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都加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10.现在,很多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变的标志是 ( )
11.“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丘吉尔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 )
A.阻止赫鲁晓夫的改革
B.赞扬赫鲁晓夫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C.提醒赫鲁晓夫改革要循序渐进
D.威胁赫鲁晓夫不要进行大的改革
12.下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教训,完全避免了战争
B.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
C.中国大陆、亚洲“四小龙”等崛起于世界东方
D.西方经济发展呈现“黄金时代”景象
13.读图看历史。右图《冷战图志》讲述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东西方对立阵营,持续近半个世纪明争暗斗、纵横捭阖的故事。该书中不应出现的章节是 ( )
A.新政:从空前危机到国家干预
B.雅尔塔:从铁幕演说到华约成立
C.西欧:从各自为政到走向联合
D.解体:从八一九事件到独联体
14.下表是某个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的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的探究活动。表格中数字序号处相对应的人物分别是 ( )
类别
典型事例
典型人物
建国篇
独立战争
①
统一篇
美国内战
②
富强篇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③
称霸篇
推行“冷战”政策
④
A.①华盛顿
②林肯
③爱迪生
④杜鲁门
B.①林肯
②华盛顿
③卡尔·本茨
④杜鲁门
C.①华盛顿
②林肯
③爱迪生
④罗斯福
D.①林肯
②华盛顿
③卡尔·本茨
④罗斯福
15.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 )
A.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解体
B.①以工代赈②苏联解体
C.①农业集体化②苏联解体
D.①1936年新宪法②苏联解体
1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 )
A.苏联模式的僵化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东欧和苏联体制改革的弊端
D.西方各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
17.2013年1月6日,巴基斯坦与印度互指对方越过双方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边界线进行袭击,印巴再起争端。历史上策划了印巴分治导致印巴对立的殖民者是 (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8.杨兵同学写了一封致巴以人民的公开信,信中有知识性错误的语句是( )
A.巴以冲突既有当地人的利益之争,也有局外大国的利益之争
B.巴以冲突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之争,也有现实问题之争
C.坚决反对法西斯侵略,维护中东和平
D.对耶路撒冷的争夺增加了中东和平进程的难度
19.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势不可挡。下列哪些组织的出现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 )
①世界贸易组织
②亚太经合组织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④欧洲联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珍妮机的发明
②瓦特蒸汽机的普遍使用
③飞机的问世
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A.②①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1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惟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3月4日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
(1)材料一中列宁为使苏俄摆脱困境采取了什么措施 (1分)他是怎样“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的 (2分)
(2)材料二中的“总统”为了战胜“恐惧”,实施了什么政策 (1分)其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方面贡献 (2分)他还创建了不同于前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模式,其特征如何 (2分)
(4)根据以上三位人物的活动,概括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它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图中反映的什么事件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请举出该事件中的一位航海家。(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哪三大中心 (3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得到加强的因素有哪些。(2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分)
23.(2013·苏州模拟)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阅读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六、拿破仑和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所担负的责任比拟。
——杜鲁门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一枝独秀。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局面被打破,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的状况。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四处充当“世界警察”,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请回答: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为“所担负的责任”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分别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三足鼎立”除美国外的另外两足是指哪“两足” (2分)
(3)“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表现为什么趋势 (2分)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5)对美国四处充当“世界警察”的行为,你有何感想 (2分)
24.(2013·龙岩模拟)现代化(学术界也称为近代化)是人类文明长河的最新篇章。下面是2003年何传启《东方复兴》中的《人类文明进程的坐标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工业文明成熟阶段指1914-1945年,其主要特征是家庭机械电气化、混合经济。工业文明过渡阶段指1946-1970年,其主要特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1)最早进入图中人类文明工业时代起步阶段的是哪个国家 (2分)工业时代到来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2分)
(2)工业社会阶段人类交通工具取得长足进步,请用阿拉伯数字标出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3分)
汽车 轮船 火车 飞机
( )
( )
( )
( )
(3)据上图,说明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哪一发展时期。(2分)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2.【解析】选A。1924年列宁逝世,1928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进行两个五年计划,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故④⑤与列宁无关。
3.【解析】选D。《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4.【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2年”。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而A中两大军事集团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C时间是1936年,D时间是1938年。
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后,叫嚣犹太人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加紧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还有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
6.【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到处侵略扩张,而西方大国想祸水东引,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推行绥靖政策,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皇军偷了美国的珍珠——港”,可知该事件与珍珠港事件有关,该事件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
8.【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和归纳能力。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雅尔塔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后期,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日本投降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所以,它们反映的主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9.【解析】选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协约国和同盟国,那时不存在法西斯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交战双方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集团——轴心国,因此C的表述是错误的。而其他三项均符合相关史实。
10.【解析】选C。本题为读图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分析选项中各标志所代表的组织,A为世界银行、B为世界贸易组织、C为欧洲联盟、D为亚太经合组织。题干中所述的“观念转变”是在欧洲联盟成立后出现的,故正确答案为C。
11.【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可以看出丘吉尔提醒赫鲁晓夫改革要循序渐进。
12.【解析】选A。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完全避免战争,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故选A。
1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冷战”“不应出现的章节”可知选A,A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冷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归纳能力。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获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涌现出的创新人物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所以A符合题意。
15.【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苏俄的国民经济开始有所恢复。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故选A。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分析所列选项,可以看出A、B是苏联解体的内因,C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因素,也是内因。
17.【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1947年,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下,英国被迫公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所以A符合题意。
1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巴以冲突属于地区冲突,不是法西斯侵略。
1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什么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和欧洲联盟是区域性经济组织,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C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反法西斯组织,不是经济组织,故A、B、D错误。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①②属于工业革命中的成果,①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②出现于1785年,③④分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选C。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第(1)题从材料一中的时间及“列宁”,可以联想到新经济政策,结合新经济政策中有关工业方面的措施回答第二问。从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1933年”“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等,可知该总统是罗斯福,结合所学知识,可解答第(2)题。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可知该人物是斯大林,他创建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第(3)题可解。第(4)题这三位人物都在危难时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围绕该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2)罗斯福新政。调整工业(或颁布、实施《工业复兴法》)。
(3)领导、团结人民战胜法西斯;(回答具体事例也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他们在危机面前,都勇于进取,不怕困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新航路的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第(1)(2)(3)题属于识记层次,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不难作答,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答,围绕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经济等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任答一个)
(2)美国、日本、欧共体。
(3)①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推动。
(4)我国应该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链接所学知识不难作答。第(1)题考查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第(2)题考查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第(3)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第(4)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苏联解体。第(5)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2)西欧和日本。
(3)经济全球化。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分析能力。主要考查与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的内容。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最早进入人类文明工业时代起步阶段的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工业时代到来的最主要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第(2)题比较简单,这些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轮船、火车、汽车、飞机。从题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或第二次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1)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或蒸汽机)
(2)(3)(1)(2)(4)
(3)答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知识文明、知识时代、第二次现代化皆可。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