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训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再有二三年时间,就可能发生全国性的饥荒,斯大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有一个人真正看到了这种危险。”他就是1953年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并进行改革的 (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赫鲁晓夫虽然不被多数俄罗斯人爱戴,但在车臣却被尊为英雄,此地一位曾被流放的人说:“他是我们现在能够重返家园、居住在车臣的最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他( )
A.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B.对历史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C.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
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文中“守墓人”体现在 ( )
A.未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
B.大力推行种植玉米
C.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东欧各国出现改革浪潮,其目的是 ( )
A.改变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摆脱苏联的控制
D.要求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6.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起步改革,1968年全面展开。他曾公开地说:“如果莫斯科下雨,匈牙利不必打伞。”文中这位有胆略的匈牙利改革家是 ( )
A.铁托
B.杜布切克
C.卡达尔
D.赫鲁晓夫
7.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 ( )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思想领域
D.外交政策
8.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 )
A.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B.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C.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不能急于求成
9.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改革中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而遭苏联镇压的东欧国家是 ( )
A.匈牙利
B.南斯拉夫
C.捷克斯洛伐克
D.保加利亚
二、非选择题
10.识图分析题。
下面是苏俄(苏联)历史上四位著名的领导人的照片: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各自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2)从他们的探索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953年,赫鲁晓夫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举起了改革大旗。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推行一系列措施。
【拓展延伸】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虽然在经济和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他的主观主义以及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了思想混乱,导致改革的失败。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曾被流放”“重返家园”等,可以推知这与赫鲁晓夫对历史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被流放的人可以返乡有关。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辨析能力。A、B、C、D中的表述分别反映了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历史,所以选A。
4.【解析】选A。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5.【解析】选B。东欧各国改革的目的是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匈牙利”“改革家”等,可知与卡达尔有关。1968年,在卡达尔的领导下,匈牙利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后匈牙利变成“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7.【解析】选B。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将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8.【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中可以看出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苏联不能接受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脱离苏联模式,不能接受改革中的政治民主和外交独立主张,于是出兵镇压了改革。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识读图片,结合他们的探索活动回答第(1)题,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第(2)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
②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模式阻碍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③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改革措施。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后,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④戈尔巴乔夫——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2)启示:政策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与本国实际(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要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要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