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一单元
四时之景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春
初中语文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目录
导入新课
核心素养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1
2
3
4
5
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
篆体字
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艸”是绿草丛生;中间的“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三部分合起来,它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艸
屯
日
理解了篆体“春”字的构成,再提到这个字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到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韩愈写下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写下了《江南春》,宋代诗人朱熹写下了《春日》,清代高鼎写下了《村居》……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语言运用
学生能够饱含情感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精准捕捉并描绘景物特征,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重点)
审美鉴赏
通过分析文本,掌握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多样化的视角展现景物之美。(重点)
文化自信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敏锐的自然感受力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难点)
核心素养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语言特色: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
散文代表:《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jùn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
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得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
作者写此文时,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写作背景
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字词积累
朗润( ) 嫩嫩的( ) 嗡嗡( )
酝酿( ) 窠巢( ) 喉咙( )
宛转( ) 应和( ) 嘹亮( )
烘托( ) 稀疏( ) 风筝( )
筋骨( ) 抖擞( ) 健壮( )
rùn
nèn
wēnɡ
yùn niànɡ
kē
hóu lónɡ
wǎn
hè
liáo
hōnɡ
shū
zhēnɡ
jīn
dǒu sǒu
jiàn
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字形易错。
晕
( )黄晕
( )晕倒
涨
( )涨水
( )头昏脑涨
我站在桥上看着不断上涨 ( )的河水,突然有种头昏脑涨 ( )的眩晕感。
zhǎnɡ
zhànɡ
zhǎnɡ
zhànɡ
yùn
yūn
·
·
字音易错,如晕(yùn)车/船。
欣欣然:形容高兴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
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
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文中指静静地不发
出声音。
抖擞:振作。
落地:文中指婴儿出生。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
比喻姿态优美。(本词修饰的是女子,不能修饰男子,注意不要用错对象。)
朗读课文,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 ):
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 ):
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 ):
第8~10段
颂春。
整体感知
盼 春
绘春
颂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
的盼望和兴奋喜悦
的心情。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第3部分(8-10)
总写
第1部分(1)
总写
第2部分(2-7)
具体写
结构
思考:这篇散文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首春的赞歌?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本文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风景画,更像一首春的赞歌。
这三个部分,按怎样的思路写的
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
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
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速读课文,用“春天美在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文中写的春天具体美在哪里。
春天美在小草,你看,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春天美在五颜六色的花,你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草图
春花图
春天美在春风,你闻,风里还夹杂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图
春天美在雨,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春雨图
春天美在精神抖擞的人们,你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迎春图
第1、2段和最后三段。
第1段盼春,点题,为全文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
第2段从春山、春水、春日大处着笔,勾勒春天的整体轮廓,为下文分别描绘五幅春景图做铺垫。
最后三段赞春,强调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文中一共写了五幅春景图,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段,文中还有哪几段刚才没提到?这几段各写了些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一)盼春
(三)颂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总写 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之情(1)
(二)绘春
(2)—(7)
(8)—(10)
总写 写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健)
课文结构:
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朗读指导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调动起我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去朗读全文。
重音和停连技巧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例如: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
·
··
·
···
(2)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如: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声情并茂地朗读,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它的到来;待它降临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主旨。
课后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并做成读书卡片。
第二课时
朗读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上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师生集中评议。
导入新课
精读细研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诗意”。这节课,我们着重欣赏《春》的“诗意之美”。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喜春的感情。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对春天的急切和期待之情。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要重点关注哪些词语?
作用: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阅读第一部分盼春
精读细研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
·
·
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写景抓住了什么特点?
作用: 内容上,勾画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结构上,为下文绘春做铺垫,定下感情基调;写法上,从大处着笔,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春的轮廓。
写出了山的“朗润”,“水”“涨”,太阳“红”的特点。
阅读第二部分绘春
精读细研
⑴用“ ”“ ”写春草的( );
钻
偷偷
“钻”字用得好,“钻”字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生动地表现春草的活力。
作者用了哪几个词来写小草的特征?
情态
生命力强
这两个词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
精读细研
⑶用“ ”写春草的( );
绿绿的
⑵用“ ”写春草的( );
嫩嫩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定语后置,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造成抑扬顿挫的效果,而且句子变短了,也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结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⑷用“ ”写春草的( )。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质地
色泽
长势
鲜嫩、柔软
浅绿
多、旺盛
直接描写
精读细研
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的嬉戏、快乐地活动,侧面衬托春草的柔嫩、可爱,体现它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侧面衬托
精读细研
春草图
坐、躺、滚、踢、跑、捉——人(喜悦)
嫩、绿、满、软——草(生机勃勃)
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读细研
朗读第四段,说说作者是哪些方面来描写“春花图”的?
精读细研
味觉 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视觉 比喻、拟人 —不但写出了野花的多、细小而明艳,还写出了它闪闪发光的明丽色彩。
“还眨呀眨的”拟人,想象笔法写出野草的情态。
视觉 拟人——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情态
听觉、视觉 衬托花的繁茂、甜、香
正面描写
视觉 比喻、排比,春花争艳、娇美动人
—— 侧面衬托
花朵多:
花色艳:
花味甜:
蜜蜂闹 蝴蝶飞:
野花: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
“闹”不但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声响,而且显现出了一片繁忙、热闹的动感景象,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又从侧面表现出春花多、艳、甜的特点,体现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
精读细研
春花图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不能够改变顺序。这一句话和上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相对应。
精读细研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春花图的
课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春花图的。
树上
花下
遍地
由上到下
精读细研
春花图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色味、虚实、动静、高低结合,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的春花竞放图,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中。
精读细研
请你欣赏: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
白的像雪
粉的像霞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
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阅读“春风图”(第5段)
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
(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鸟鸣,轻风流水、笛声
通过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
(触觉)
(听觉)
(视觉)
引用、比喻
(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和亲切)
鸟安窠巢、繁花嫩叶
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
(嗅觉)
芳草扑鼻
和谐悦耳
欢悦、色彩明丽
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小结:这一段主要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
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抚摸”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在空气里酝酿。
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牧童的短笛嘹高地响着
阅读“春雨图”(第6段)
本段写了春雨中哪些景物?
树叶儿、小草儿、灯、人、房屋
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繁多
“薄烟”
轻盈
(比喻 排比)
3.特征
“全笼”
(比喻细雨蒙蒙的景状,显得形象。)
“织”
“斜”
闪亮
细密,长
正面
2.“可别恼”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写出春雨的经常。
—— 喜爱之情(过渡)
写范围广,意境开阔
暗写春风。
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
润物:
4.恩泽
景致:
树叶
小草
安静而和平的夜
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的农民
静默的房屋
(拟人)
(润泽万物细无声)
侧面
气氛和平安静
小结:
“春雨图“从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再配以人的动态、屋的静态。由润物和雨景两方面写春雨的恩泽。(动静结合)
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近及远,由物及人,由静态到动态
“迎春图”(7段)
前几幅主要描写春天的风景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在这段,作者哪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人的期待。
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引用俗语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阅读“颂春”(8-10)
颂春
像娃娃——“新”生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新的生命的开始)
像小姑娘——娇“美”
(百花争艳,景色动人,春天的艳丽容颜)
像青年——活“力”无穷
(春天充满活力,健壮身姿)
三个比喻,写出春“新”“美”“力”的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独立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追求美好未来的真挚感情。
结构上,概括了五幅春景图的含义,点明全文中心,与开头相呼应。
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思考:
第三部分的三个比喻句 顺序可以颠倒吗?
不行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顺序不能颠倒。这三句是按“娃娃”“小姑娘”“青年”这一特定人类成长顺序由小到大来形象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
此外,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小到大、时间从先到后的意味。”三个比喻各成一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
合理运用重音和停连技巧;
读出对春天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波澜渐次高涨。
课堂总结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课后作业
1.课后选读与分析:《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第4~6段。
2.模仿本文的写法,仔细观察,以“秋天来了”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绘春
盼春
颂春
总括春景
春草图
迎春图
春花图
春雨图
春风图
雨润春
风唱春
山、水、太阳
草报春
人迎春
花争春
盼、近、来——急切、喜悦(总领全文)
三个比喻句
新、美、力
赞美春天 热爱生活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