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开国大典一、政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1956年,提出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据此形成爱国统一战线背景:确立发展初步建立正式建立新发展作用:在中共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了新中国,打下合作基础。①提建议、监督,作出科学决策;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治制度又是什么?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它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原则;
②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阅读史料: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①《共同纲领》的规定(见教材P95页)
②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意义:历史背景确立地位和职能基本形成;奠定基础;法律保障,调动积极性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地位:
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并对其监督。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3.意义1.概念(背景、目的、定义)2.建立与发展(1)产生——1954年宪法(2)正式确认(3)发展——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白 族朝鲜族苗族藏 族回 族蒙古族高山族傣族满 族土家族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已垮台,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内容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与会代表: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意义:①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能(临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
主义国家;规定国家各方面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back《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
广大人民的意志。(特点)
(2)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国人
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
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新中国的政治建构1954年宪法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各级自治区、自
治州、自治县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
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
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
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
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
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
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
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宁夏回族
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