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变化率问题 数学 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A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1 变化率问题 数学 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A版)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5 22: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5.1.1变化率问题
[新课程标准]
1.借助物理背景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2.借助几何背景了解曲线的割线与切线,并会求切线方程.
3.体会极限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一)教材梳理填空
1.瞬时速度的定义
我们把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的计算公式
把当=中Δt无限趋近于0时,=的极限,记为 ,为物体在t s时的瞬时速度.
3.抛物线的切线的斜率
(1)切线的概念
如图,当点P无限趋近于点P0时,割线P0P无限趋近于一个确定的位置,这个确定位置的直线P0T称为抛物线在点P0处的切线.
(2)斜率的计算公式
当Δx无限趋近于0时,k=的极限,记为 .
(二)基本知能小试
1.质点运动规律为s(t)=t2+3,则从3到3+Δt的平均速度为(  )
A.6+Δt B.6+Δt+
C.3+Δt D.9+Δt
答案:A
2.如果质点A按照规律s=3t2运动,则在t0=3时的瞬时速度为(  )
A.6 B.18
C.54 D.81
解析:选B ∵s(t)=3t2,t0=3,
∴Δs=s(t0+Δt)-s(t0)=3(3+Δt)2-3·32
=18Δt+3(Δt)2.
∴ =(18+3Δt)=18,故应选B.
3.抛物线f(x)=3x2+1在点(2,13)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
解析:切线的斜率为 =12+3Δx=12,
∵切线过点(2,13),
∴所求切线方程为y-13=12(x-2),
即12x-y-11=0.
答案:12x-y-11=0
题型一 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透用活]
[典例1] 已知s(t)=5t2.
(1)求t从3秒到3.1秒的平均速度;
(2)求t从3秒到3.01秒的平均速度.
[解] (1)====30.5 (m/s).
(2)====30.05 (m/s).
求平均速度的一般步骤
(1)先计算对应值的改变量f(x2)-f(x1);
(2)再计算自变量的改变量x2-x1;
(3)求平均速度.  
[对点练清]
1.一物体的运动方程是s=3+t2,则在一小段时间[2,2.1]内相应的平均速度为(  )
A.0.41 B.3 C.4 D.4.1
解析:选D ==4.1.
2.汽车行驶的路程s和时间t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在时间段[t0,t1],[t1,t2],[t2,t3]上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
A.v2=v3<v1 B.v1<v2=v3
C.v1<v2<v3 D.v2<v3<v1
解析:选C 由题意得,v1=kOA,v2=kAB,v3=kBC,由题图易知kOA<kAB<kBC,∴v1<v2<v3,故选C.
题型二 求瞬时速度
[学透用活]
[典例2] 已知质点M做直线运动,且位移(单位:cm)随时间(单位:s)变化的函数为s=2t2+3.
(1)当t=2,Δt=0.01时,求平均速度;
(2)求质点M在t=2时的瞬时速度.
[解] ===4t+2Δt.
(1)当t=2,Δt=0.01时,=4×2+2×0.01=8.02(cm/s).
(2)当t=2时,瞬时速度v==(4t+2Δt)=4t=4×2=8(cm/s).
即质点M在t=2时的瞬时速度为8 cm/s.
设非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为s=s(t),则求物体在t=t0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步骤如下.
(1)写出时间改变量Δt,位移改变量Δs(Δs=s(t0+Δt)-s(t0));
(2)求平均速度:=;
(3)求瞬时速度v:当Δt→0时,→v(常数).  
[对点练清]
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s=8-3t2,其中s表示位移(单位:m),t表示时间(单位:s).
(1)求该质点在[1,1+Δ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求该质点在t=1时的瞬时速度.
解:(1)该质点在[1,1+Δ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6-3Δt)(m/s).
(2)由(1)知,当Δt趋近于0时,趋近于-6,
所以该质点在t=1时的瞬时速度为-6 m/s.
题型三 抛物线的切线
[学透用活]
[典例3] 已知函数f(x)=x2,x0=-2.
(1)分别令Δx=2,1,0.5,求f(x)=x2在区间[x0,x0+Δx]上的相应割线的斜率,并画出过点(x0,f(x0))的相应割线;
(2)求函数f(x)=x2在x=x0处的切线的斜率,并画出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
[解] (1)当Δx=2,1,0.5时,区间[x0,x0+Δx]相应为[-2,0],[-2,-1],[-2,-1.5].
函数f(x)=x2在这些区间上相应割线的斜率分别为
==-2,
==-3,
==-3.5.
其相应割线如图(1)所示,分别是过点(-2,4)和点(0,0)的直线l1,过点(-2,4)和点(-1,1)的直线l2,过点(-2,4)和点(-1.5,2.25)的直线l3.
(2)f(x)=x2在区间[-2,-2+Δx]上割线的斜率为==-4+Δx.
当Δx趋近于0时,函数f(x)=x2在区间[-2,-2+Δx]上割线的斜率趋近于-4,
所以函数f(x)=x2在x=x0处的切线斜率k0=-4.
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为直线l,如图(2).
求曲线的切线方程,首先求割线的斜率,然后利用极限思想得切线的斜率,最后由切点在切线上求曲线切线方程.  
[对点练清]
1.求曲线f(x)=x2+1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以及切线方程.
解:由已知可得,切线的斜率为
k=


==1.
故切线方程为y-=x-1,即y=x+.
2.已知函数f(x)=-x2+x图象上两点A(2,f(2)),B(2+Δx,f(2+Δx))(Δx>0).
(1)若割线AB的斜率不大于-1,求Δx的范围;
(2)求函数f(x)=-x2+x的图象在点A(2,f(2))处切线的方程.
解:(1)由题意得,割线AB的斜率为


==-3-Δx,
由-3-Δx≤-1,得Δx≥-2,
又因为Δx>0,所以Δx的取值范围是(0,+∞).
(2)由(1)知函数f(x)=-x2+x的图象在点A(2,f(2))处切线的斜率为
k==(-3-Δx)=-3,
又f(2)=-22+2=-2,
所以切线的方程为y-(-2)=-3(x-2),
即3x+y-4=0.
[课堂思维激活] 
一、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1.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位移s(单位:m)与时间t(单位:s)之间的函数关系为s(t)=5t2+mt,且这一物体在2≤t≤3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6 m/s,则实数m的值为(  )
A.2 B.1 C.-1 D.6
解析:选B 由已知,得=26,所以(5×32+3m)-(5×22+2m)=26,解得m=1,故选B.
二、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某堆雪在融化过程中,其体积V(单位:m3)与融化时间t(单位:h)近似满足函数关系:V(t)=H3(H为常数),其图象如图所示.记此堆雪从融化开始到结束的平均融化速度为′ m3/h,观察图象可知瞬时融化速度等于 m3/h的时刻是(  )
A.t1 B.t2 C.t3 D.t4
解析:选C 如图所示,平均融化速度实际上是点A与点B连线的斜率k;瞬时融化速度实际上是曲线V(t)在某时刻的切线斜率.通过对比,曲线在t3时刻的切线斜率与k相等,故瞬时融化速度等于 m3/h的时刻是t3.
[课下过关检测] 
1.一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时间t到t+Δt时,物体的位移为Δs,那么Δt趋于0时,为(  )
A.从t时刻到t+Δt时刻物体的平均速度
B.在t 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
C.当时间为Δt时物体的速度
D.在时间t+Δt时物体的瞬时速度
解析:选B 中Δt趋于0时得到的数值是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2.某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5-2t2,则该物体在时间[1,1+d]上的平均速度为(  )
A.2d+4 B.-2d+4
C.2d-4 D.-2d-4
解析:选D 平均速度为=-4-2d.故选D.
3.一根金属棒的质量y(单位:kg)关于长度x(单位:m)的函数关系式为f(x)=3,则从4 m到9 m这一段金属棒的平均线密度是(  )
A. kg/m B. kg/m
C. kg/m D. kg/m
解析:选B 从4 m到9 m这一段金属棒的平均线密度是==(kg/m).
4.曲线y=ax2在点(1,a)处的切线与直线2x-y-6=0平行,则a等于(  )
A.1 B.
C.- D.-1
解析:选A 切线的斜率为=2a.
又∵切线的斜率为2,∴a=1.
5.已知某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式是v(t)=t+t3,则该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加速度为________.
解析:平均加速度==.
答案:
6.过曲线y=x2上两点A(2,4)和B(2+Δx,4+Δy)作割线,当Δx=0.1时,割线AB的斜率为________.
解析:因为kAB====Δx+4,所以当Δx=0.1时,割线AB的斜率为4.1.
答案:4.1
7.曲线y=-3x2+2x+1在点(-2,-15)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
解析:由
=(-3Δx+14)=14,可得所求切线方程为y+15=14(x+2),即14x-y+13=0.
答案:14x-y+13=0
8.一质点M按运动方程s(t)=at2+1做直线运动(s表示位移大小,单位:m;t表示时间,单位:s).若质点M在t=2 s时的瞬时速度大小为8 m/s,则常数a为________.
解析:因为Δs=s(2+Δt)-s(2)=a(2+Δt)2+1-a·22-1=4aΔt+a(Δt)2,所以=4a+aΔt.当t=2时,瞬时速度大小为li =4a,可得4a=8,所以a=2.
答案:2
9.一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是s(t)=3t-t2(位移单位:m,时间单位:s).
(1)求此物体的初速度;
(2)求此物体在t=2时的瞬时速度;
(3)求t=0到t=2时的平均速度.
解:(1)初速度v0=
= = (3-Δt)=3,
即物体的初速度为3 m/s.
(2)v=

= = (-Δt-1)=-1,即此物体在t=2时的瞬时速度为1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1,
即t=0 s到t=2 s时的平均速度为1 m/s.
10.若一物体的运动方程如下:(位移s的单位:m,时间t的单位:s)s=
求:(1)物体在[3,5]内的平均速度;
(2)物体的初速度v0;
(3)物体在t=1时的瞬时速度.
解:(1)因为物体在[3,5]内的时间变化量为Δt=5-3=2,物体在[3,5]内的位移变化量为Δs=3×52+2-(3×32+2)=3×(52-32)=48,
所以物体在[3,5]内的平均速度为==24 m/s.
(2)求物体的初速度v0,即求物体在t=0时的瞬时速度.
因为=

=3Δt-18,
所以物体在t=0处的瞬时速度为=(3Δt-18)=-18.
即物体的初速度为-18 m/s.
(3)物体在t=1时的瞬时速度,即为函数在t=1处的瞬时变化率.
因为=

=3Δt-12,
所以函数在t=1时的瞬时变化率为=(3Δt-12)=-12.
即物体在t=1时的瞬时速度为-12 m/s.
1.若曲线f(x)=x2+ax+b在点(0,b)处的切线方程是x-y+1=0,则(  )
A.a=1,b=1 B.a=-1,b=1
C.a=1,b=-1 D.a=-1,b=-1
解析:选A 因为点(0,b)在切线x-y+1=0上,所以b=1.又==a,由切线方程x-y+1=0知斜率k=1,故a=1.
2.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位移单位:m;时间单位:s),求物体在t=1 s到t=(1+Δt)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解:物体在[1,1+Δt]内的平均速度为

==
=(m/s),
即物体在t=1 s到t=(1+Δt)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3.已知某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反应时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下表记录了某温度下该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反应时不同时刻t的浓度C(t).
t 0 2 4 6 8
C(t) 0.080 0 0.057 0 0.040 8 0.029 5 0.021 0
试根据上表求下列时间段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1)2≤t≤6;(2)2≤t≤4;(3)0≤t≤2.
解:(1)==0.006 875.
(2)==0.008 1.
(3)==0.0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