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5、《短文两篇》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5、《短文两篇》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5 21: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短文两篇》预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
1.预习后,不看课本给加点的字注音。
诘难(

滞碍


统筹(

狡黠(

怡情


吹毛求疵(

味同嚼蜡


2.看意思写词语:
(1)(给言辞)增添光彩。
(2)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4)突然感到开阔通达,一下子明白通晓了。
(5)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足以
,足以
,足以
。(傅彩
怡情
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
(为难
刁难
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5.“不求甚解”一词最早出现在晋朝
(人名)所写的
(文章名)中。
二、思考下面的问题。
6.《谈读书》的中心论点是
什么?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不求甚解》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三、预习后你有什么疑惑和收获?
疑惑
收获
15、《短文两篇》预习检测(共20分)
1.填空。(4分)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
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2.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8分)
(1)读书足以怡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
(4)书犹药也,__________
______

3.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至少写出两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4分)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英国
弗朗西斯·培根
2.(1)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下笔如有神。(3)文采藻饰太盛则矫。(4)善读之可以医愚。
3.
①凿壁偷光②囊(náng)萤映雪
4.略。
15、《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谈读书》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理解《谈读书》一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
谈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读书名言及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导入本课。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4、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预习查评
1、检查搜集的名人论读书的名言
2、了解作者
四、细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谈读书的
1、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
2、作者在谈到读书的目的时,如可进行论述的?
3、在论证读书的方法时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
4、读书的作用有那些?运用那些论证方法?
五、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六、讨论
讨论下列句子有什么含义?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七、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八、体验反思
1、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你如何理解?
3、鲁迅的“随便翻翻”——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4、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作者
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
3、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反驳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三、研读探究
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2、“好读书”、“会意”和“甚解”的关系是什么?
3、陶渊明的读书观到底是怎样的?
4、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5、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6、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五、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达标检测
1、自主完成。
2、学习小组互相评改。
3、小组集中典型问题,汇报给老师。
七、作业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15、《短文两篇》课中达标检测(共20分)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4分)
《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4分)
课内语段阅读
(每题4分,共12分)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3.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4.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5.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4分)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
1.示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足以长才。”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就要把书读好。而读的书一定要是足以长才的书,在读好书的同时还要有读书怡情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少年中国说》里有这样一段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可见,国家与少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这一代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立志把书读好,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2.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强调读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领会要旨(“会意”),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这样读书或许更能品尝到读书的乐趣,才能更加广泛地读书,所以这种读书法深受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称赞:“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相反的意见代表了儒家对待读书的一些观点,即讲究严谨、精细,或许在进行研究时这种方法更适合一点。
3.排比。作用是: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4.观点:读书的益处。举例论证。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