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必背古诗文情景式、飞花令式 默写练习(专辑三)(附答案)
一、文言文背诵目录
《 < 论语 > 十二章 》
《 < 礼记 > 大学之道 》
《 < 老子 > 四章 》
《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
二、古诗词背诵目录
《 < 诗经 > . 秦风 . 无衣 》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将进酒 》……………………………………… 李 白
《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 轼
《 < 论语 > 十二章 》
①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 , 。”
②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还“ , ”,意思是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
③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主要在于自己,从自己做起,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④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
⑤ 在《〈论语〉十二章》中,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用“ ”来解答,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⑥ 新的一年,小李决心要向周围的同学求进步:看到有才能的人,要努力赶上;看到别人的问题或错误,也要进行自我反思。他借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名句来表达这种态度:“ , 。”
⑦ 习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 ”。
⑧ 《论语》的魅力在于以简短而直白的对话,阐述了做人、致仕、治国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 , ”(《论语·学而》)就是在阐释君子勤勉力行、向善向上的精神风貌。
⑨ 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名言“ , ”这两句话来概括。
⑩ 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是孔子用“文”和“质”
对“君子”下的定义。
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
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在《〈论语〉十二章》中,“ , ”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十二章》中,“ ”告诉我们做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李白《将进酒》中,“ ,千金散尽还复来”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虽然人生失意,但依然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礼记 .大学之道》中“ ”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 < 礼记 > 大学之道 》
①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 , ”是说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 , ”。
③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认为,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④ “家和万事兴”,要想使家庭和睦,家庭中的长者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大学之道》中表达类似观点的句子是“ , ”。
⑤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 , ”两句说明先有真诚的意念之后才能做到心思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提高品德修养。
⑥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 ”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⑦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
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⑧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 , ”两句
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⑨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
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⑩ 在《 < 礼记 > 大学之道 》中,用“ , ”两句强
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
庭关系我们应“ , ”。
成语“格物致知”出自《 < 礼记 > 大学之道 》,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
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 , 。”
《 < 老子 > 四章 》
① 有些人做事急于求成,总想着“一步登天”,踮起脚尖站立反而站不稳,迈大步走路反而走不远。这正如《〈老子〉四章》第24章中所说:“ , ”,提醒我们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
②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这与《〈老子〉四章》的第33章中表达的“ , ”的观点不谋而合——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明智。
③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宏大的事业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开始积累的。《〈老子〉四章》第64章中“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述,正是这一道理的经典表达。
④ 有些人在与人相处时,总喜欢刻意表现自己、坚持己见,结果反而不能显明自己的优点、彰显自己的正确。《〈老子〉四章》第24章中“ , ”这句话,正好点出了这种行为的弊端。
⑤ 在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们不仅要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老子〉四章》第33章中“ , ”这句话,深刻诠释了“强者”的内涵——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⑥ 有些人做事情总是刻意追求结果,反而容易失败;过于执着于某件事,反而容易失去。在《〈老子〉四章》第64章中“ ,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强行而为。
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满足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富有,坚持努力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老子〉四章》第33章中“ , ”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⑧ 历史上有很多功臣因居功自傲而身败名裂(如韩信、年羹尧),这正印证了《〈老子〉四章》第24章中“ , ”的道理——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功业,自高自大的人难以长久立足。
⑨ 如果想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这正如《〈老子〉四章》第64章中“ , ”所说,千里的路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没有积累就没有成功。
⑩ 房老师说,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有失败的情况,这让小慧想到了《〈老子〉四章》第64章中的句子“ , ”。
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老子〉四章》第64章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老子〉四章》第11章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 , ”。
《 < 庄子 > . 逍遥游.五石之瓠 》
① 在《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中,惠子借五石之瓠从两个方面嘲讽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毫无实际用途:一方面“ , ”,另一方面“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② 在《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中,惠子形象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的状态,这句是“ ”,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的状态的句子是“ ”。
③ 在《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中“ , ”两句,写客与宋人因为对“不龟手之药”“所用之异”而带来差异巨大的结果。
④ 在《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中,宋国人用“不龟手之药”“ ”,而客人凭借“不龟手之药”帮助吴王大败越人,因此得到“ ”的奖赏。
⑤ 在《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中,庄子认为惠子“ ”,并指出正确使用大葫芦的方法“ ”,这才是“逍遥游”。
⑥ 在《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中,惠子振振有词地对庄子的主张进行嘲讽,认为他的理论大而无当,庄子则从“大”的方面批评惠子“ ”,从“不通达”方面批评惠子“ ”。
⑦ 在《 < 庄子 . 逍遥游 > 五石之瓠 》中,“ , ”两句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所以将其击破。
《 < 诗经 > . 秦风 . 无衣 》
① 在《 < 诗经 > .秦风 .无衣 》中“ , ”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戈矛,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
② 在《 < 诗经 > .秦风 .无衣 》“ , ”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同行动。
③ 在《 < 诗经 > .秦风 .无衣 》“ , ”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
④ 在《 < 诗经 > .秦风 .无衣 》“ , ”两句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
⑤ 在《 < 诗经 > .秦风 .无衣 》“ , ”两句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
⑥ 在《 < 诗经 > .秦风 .无衣 》“ , ”两句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
⑦ 在《 < 诗经 >.秦风 .无衣 》“ , ”两句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
⑧ 有人说《 < 诗经 > .秦风 .无衣 》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这种强烈的动作性除了表现同仇敌忾的“修理戈矛”这一动作外,还有表现一同行动的“ ”以及表现同赴战场的“ ” 等动作。这些动作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以雄浑笔触勾勒春江月夜辽阔画卷,将潮水与明月相连,营造浩渺苍茫意境的两句是:“ , 。”
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绘月光随波逐流、遍布春江的壮丽景象,表现月光普照之美的两句是:“ , 。”
③ 江流曲折环绕芬芳草地,月光洒在花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雪珠。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所描写的那样。
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形容月光柔和得让人感觉不到霜的飞舞,沙滩上白沙也融入月色的两句是:“ , 。”
⑤ 夜晚江天一片澄澈,没有一丝尘埃,只有一轮皎洁月亮挂在天上,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所描绘的那样。
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面对江中的月亮,诗人发出对生命起源和时间流逝的哲思,写下的千古名句是:“ ? ?”
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诗人认为人生虽短暂但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而江月却年年相似的两句是:“ , 。”
⑧ 江月不知在等待什么人,江月有情;却看见长江水不断流淌,而流水无情,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所表达的怅惘。
⑨ 一片白云悠悠飘去,青枫浦上离人心中充满愁绪,此情此景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所写的离别之愁。
⑩ 夜晚,不知谁家游子乘着扁舟漂泊,不知何处思妇在明月楼下思念着他,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用“ ? ?”两句发出这样的追问。
楼上月亮徘徊不愿离去,应该照在离人的妆镜台上,这种情景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所描绘的思妇的思念之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照进玉户帘子里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也拂还来,表现思妇愁绪难遣的两句是:“ , 。”
此时望着同一轮月亮却听不到对方声音,愿随着月光流淌去照耀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用“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鸿雁飞得再远也不能穿越月光,鱼龙潜跃水面也只能留下波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用“ , ”两句写思念无法传递的怅惘。
不知道有几个人乘着月光回家,落月余辉摇动着满江的树,也摇动着离人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 将进酒 》 李 白
①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气馁,要充满自信,正如李白在《将进酒》中高歌“ , ”,展现出豪迈的气概。
② 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
③ 在《将进酒》中,“酒”是全诗的核心话题,也是诗人的感情寄托,其中从“ 会须一饮三百杯”可以看出诗人酒量之大,从“ , ”两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劝酒时的直率与豪爽。
④ 当我们感叹生命短暂、时不我待之时,李白《将进酒》中气势磅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 , ”能引发我们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深刻思考。
⑤ 时光飞逝,岁月不居,古人常常感慨人生短暂,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对人生易老的慨叹的两句是:“ , 。”
⑥ 自古以来,圣贤多被冷落,唯有饮者能留下美名。李白在《将进酒》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的两句是“ , ”,这既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
⑦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借酒抒怀,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权贵的否定、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 , 。”
⑧ 在《将进酒》中,诗人的情感由悲而乐,作者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
⑨ 朋友难得相聚,聚则烹羊宰牛,把酒言欢。最能体现这种开怀畅饮、豪气干云氛围的诗句,莫过于李白《将进酒》中的“ , ”。
⑩ 人生不如意时,忧愁悄然而至。当我们想要用酒来消解心中的忧愁时,自然而然会想到李白《将进酒》中的“ , ”,希望一醉解千愁。
李白在《将进酒》中,面对人生的失意与豪情,愿以珍贵之物换取一醉,展现其狂放不羁的胸怀。诗中他高呼“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句中表现诗人不惜典当的两样贵重物品是:“ , 。”
《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 轼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深情地描述了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 , ”的情景,与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类似,二者均以质朴语言传递极致情感。
李清照《声声慢》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渲染凄凉氛围,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所流露的孤独悲戚之情,共同构成了宋词中哀婉动人的情感画卷。
③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主仆问答形成对比,暗含词人对春光易逝的敏感;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写中“ , ”以梦中细节再现亡妻生前模样,二者均以生活化场景传递深沉情感,于细微处见真情。
④ 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却已经“ ,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
⑤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先交代妻子已经去世十年,夫妻虽然阴阳相隔,茫茫难见,仍然“ , ”,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⑥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料得年年肠断处”表明诗人由梦境回到现实,诗中“肠断处”
的时间、地点是:“ , 。”
附件一:文言文背诵答案
《 < 论语 > 十二章 》
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可以群,可以怨。
③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⑤ 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⑧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⑨ 朝闻道,夕死可矣。
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士不可以不弘毅,天生我材必有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礼记 > 大学之道 》
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③ 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④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⑤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⑨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⑩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 < 老子 > 四章 》
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④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⑤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⑦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⑧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⑩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 庄子 > 五石之瓠 》
①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 其坚不能自举也,(则)瓠落无所容。
③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④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裂地而封之。
⑤ 固拙于用大矣,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⑥(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⑦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附件二:古诗词背诵目录
《 诗经 . 秦风 . 无衣 》
①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②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③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⑤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⑦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⑧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①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③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④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⑤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⑥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⑦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⑧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⑨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⑩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 将进酒 》 李 白
①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⑤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⑦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⑨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⑩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千金裘。
《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 轼
①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②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③ 小轩窗,正梳妆。
④ 尘满面,鬓如霜。
⑤ 不思量,自难忘。
⑥ 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