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1课时 6~9的认识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6~9各数的意义,会读写各数。掌握6~9各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2.借助计数器、小圆片、小棒等学习用具,表示出6和9各数,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会用6~9各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数量,感受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符号,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6~9各数的意义,会读写各数。掌握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用6~9各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数量,感受相同事物可以用不同单位来计数。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1~5各数,初步会数数、认数、读数,理解和认识这些数。本课学习的内容是认识6~9各数,并能按顺序把学过的数排一排。
【核心素养】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填一填,说一说。
(1)在上面的数中,最小的是( ),最大的是( )。
(2)在上面的数中,比5小的有( ),比3大的有( )。
2.你能用学过的数表示小红洗碗的先后顺序吗?
二、探究新知—习“方法”
【设计意图:任务引领,引导学生了解主题图有哪些事物,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任务一:认识6、7、8、9,理解数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情境。
数一数,认一认。
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认识6、7、8、9。
(1)分别从图中找到数量是6、7、8、9的事物。
(2)数量是6、7、8、9的事物分别可以用数6、7、8、9来表示,还可以用六根手指或六个小方块来表示。
3.理解基数6、7、8、9。
(1)例如“6”不仅可以表示6支笔、6个本、6个苹果,还可以表示6张桌子、6条裙子、6座桥等。
说一说6还可以表示什么?7、8、9呢?
任务二:拨一拨,写一写。
1.用计数器表示6、7、8、9。
(1)用计数器表示6、7、8、9各数。
交流:每个数加1就成为下一个数。
(2)理解:
①6、7、8、9都是由前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②相邻的两个数中,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
③6~9各数从小到大是6、7、8、9。
2.学习6、7、8、9的写法。
儿歌巧记:“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扭一扭;“9”像勺子来盛饭。
书写要领。
“6”从上线偏右一点起向下方画一个弧形,碰左线、底线,向上碰竖中线画成一个小圆,小圆上面超过横中线。
“7”从左上角到右上角画一条横线,再折线向下,到底线中间偏左的地方碰线。
“8”从右上碰线到左线成半圆,拐向右下面成圆碰竖中线、下线、左线,再向上,在横中线以上和原线相交,最后,线到右上角附近稍离起笔处为止。
“9”在上格画一个四面碰线的长圆,在上格右下角附近向左下面一直写到底线中间。
3.强调坐姿:
易错提示:数字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
三、达标练习—活“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教材P38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P38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P38想想做做第3题。
4.教材P38想想做做第4题。
5.(拓展练习)
(1)一共有( )只小动物,从左边数,小鸡排第( )。
(2)大象的前面有( )只小动物,后面有( )只小动物。
(3)把右边的8只小动物用方框圈起来。把从右往左数的第9只小动物用“○”圈起来。
四、总结评价—拓“延伸”
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是怎么学会的?
2.学习评价。
3.课后作业:完成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数出4个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其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并会认6~9这几个数。
2.对于数的书写,教师继续借助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认数、学习数的书写,并要求学生注意起笔和停笔的位置以及运笔的方向,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