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学生将学会辨识这些基本图形,并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对它们的表象已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利用儿童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进一步感知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它们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核心素养】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能正确分类,进而抽象出立体图形。
2.能辨认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
3.对物体进行准确地区分并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辨认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摸积木,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1.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积木,放在这个袋子里,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它是什么样的物体。
预设:我摸到的物体圆圆的。
预设:我摸到的物体方方的。
2.小结:像积木这样的物体都是立体图形。
二、新知探究—习“方法”
【设计意图:任务引领,引导学生了解主题图有哪些事物,理解立体图形的含义,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任务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1.课件出示例1情境。
2.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有序交流看到的物品。
3.图中物体各是什么形状?分一分,说一说。
长方体:它们都是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
正方体:它们都是方方正正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一样。
圆柱:它们上下一样粗,都有一个弯弯的面,两端各有一个大小一样的圆。
球:它们都是圆滚滚的,没有平平的面。
4.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形状的物体?
任务二:探究立体图形的特点。
1.找到上面几种形状的积木,在木板上滚一滚。你能发现什么?
(1)圆柱和球可以滚动,球滚得快。
(2)正方体和长方体可以滑动。
2.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在斜面上只能滑动;球是圆滚滚的,可以滚动;圆柱横着放可以滚动。
三、达标练习—活“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教材P56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P56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P56想想做做第3题。
4.教材P56想想做做第4题。
5.(拓展练习)
(1) 从左数起,第( )个是球,第( )个和第( )个是正方体。
(2) 球左边的一个是什么?右边的一个呢?
四、总结评价—拓“延伸”
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是怎么学会的?
2.学习评价
3.课后作业: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1.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有大有小,可以滑动。
2.正方体:方方正正的,有6个平平的面,面一样大,可以滑动。
3.圆柱:上下一样粗,有一个弯弯的面,两端各有一个大小一样的圆,横放可以滚动。
4.球:圆滚滚的,面是光滑的,没有平平的面,可以任意滚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对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生课堂氛围良好,学生积极发言,但是仍有少数部分学生未完全参与到课堂中来,后期将更细致地关注所有学生,关注个性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