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上《国色之美》教学设计
课题 国色之美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色的自然属性与视觉美感,理解石青、藤黄等色彩从天然材料中提取的独特性,体会传统色与自然的紧密关联。 艺术表现:通过观察矿物、植物染料的提取过程,尝试用常见植物或水果提取汁液染色,掌握传统色的基本获取方法,提升色彩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认识传统色在绘画、刺绣、瓷器等领域的应用,了解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创意实践:在提取传统色的基础上,结合吉祥纹样进行色彩还原练习,鼓励学生将传统色彩知识转化为创造性表达,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一单元的开篇课,聚焦 “国色之美” 的核心主题。教材以传统色的材料来源为切入点,介绍了植物染料(如蓼蓝草制花青)、矿物染料(如孔雀石制石绿)、动物染料等天然染料类型,搭配提取步骤图与传统美术作品(如元代刺绣《罗地满池娇》),展现了传统色的制作工艺与应用场景。通过 “观察与发现”“作业实践” 等环节,引导学生从材料、工艺、应用多维度理解传统色的美感与文化内涵,为后续深入学习传统色彩体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色彩有基础认知,在生活中接触过植物、矿物等天然材料,但对传统色的提取原理和文化意义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实践,但对复杂的工艺步骤(如矿物研磨、沉淀)可能缺乏耐心。此外,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关联感知较弱,需通过具象案例和简化实践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色的材料来源(植物、矿物、动物染料),掌握其基本提取方法(如植物汁液提取、矿物研磨),并认识传统色在传统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传统色提取工艺的复杂性与科学性,同时在还原传统美术作品色彩时,准确把握色彩关系及体量比例,体会传统色的和谐美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色,比如故宫的红、汝窑的青等等,这些好看的颜色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这些色彩的雅称吗?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进一步领略这份独特的诗意之美。” 播放课件中 “诗意中国传统色” 视频 (小结导入)“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名称,正是中国传统色的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走进《国色之美》,从‘五色观’到颜料提取,全方位解锁传统色的魅力。” 观看视频,记录 “月白像月光、松花碧像松树花” 等关联信息。 激活学生对传统色命名逻辑的好奇,初步建立 “传统色与自然、文化相关” 的认知,为后续学习铺垫。
环节二: 新知讲解 解析 “五色观” 与传统色的文化内涵 1 讲解 “五色观” 核心 “中国传统色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对应五行(木、火、金、水、土)和五方(东、南、西、北、中)。比如青色属木,对应东方,象征生命与春天 —— 大家看《千里江山图》的青山,正是这种生命力的体现。” 2 分色解读文化意涵 (青)展示课件中 “天青、豆青” 色卡及青瓷图片:“从蓼蓝草提炼的‘花青’,到孔雀石制成的‘石绿’,青色贯穿于国画、瓷器,是东方美学的代表色。” (赤)结合 “胭脂虫、朱砂矿” 图片:“赤色即红色,胭脂虫提取的‘胭脂红’、朱砂矿提炼的‘朱砂红’,在婚礼、节庆中象征吉祥,正如课件中‘剔红漆器’所展现的喜庆感。” (黄)出示 “琉璃黄、杏黄” 案例:“黄色属土,对应中央,汉以后成为皇家专用色,‘黄袍加身’的典故正体现其尊贵 —— 课件中故宫箭亭的琉璃黄瓦就是例证。” (白、黑)快速联动:“白色属金,对应西方,是平民之色;黑色属水,对应北方,秦朝尚黑,体现其沉稳庄重。” 3 互动填表 发放课件中的 “五色 - 五行 - 五方” 空白表:“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讲解,完成表格填空,巩固五色的文化关联。” 跟随教师分析,记录 “青色 - 生命、赤色 - 吉祥、黄色 - 尊贵” 等关键词。 独立完成表格填空,小组互查(如 “白色对应五行金、五方西”)。 以 “五色观” 为框架,结合课件中的色卡、文物案例,将抽象的文化内涵具象化,让学生理解传统色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文化载体。
环节三: 深度探究 1、从《千里江山图》解锁传统色 出示课件中《千里江山图》局部高清图:“这幅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中能找到哪些我们之前提到的传统色?可以结合课件中的色卡(石青、石绿、赭石、群青)来辨认。” (引导发现)“山峦顶部的深蓝色是‘群青’,山脚的绿色是‘石绿’,岩石的土黄色是‘赭石’,这些色彩共同构成了这幅画的主色调。” (追问溯源,探究原因):“大家思考过吗?这幅近千年的古画,为何至今色彩鲜亮、几乎不褪色?” (总结关键)“答案就在颜料里!画面使用了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这些天然矿物经过粉碎、研磨、提纯后制成的颜料,稳定性强、色彩浓郁,正是画作历久弥新的秘密。” 2、传统色的材料来源与提取工艺 引导:《千里江山图》的鲜亮色彩,离不开天然颜料的支撑。古人从自然中获取色彩的方式主要有三类 —— 植物、矿物、动物,每一类都藏着独特的工艺智慧。” 出示课件中 “蓼蓝草、海藤树” 图片及对应色卡:“第一种是植物染料。大家看,‘花青色’来自蓼蓝草的叶子,古人将其叶子发酵、沉淀,提取出这种沉静的蓝色,常用于国画的远山和水面。” 展示 “藤黄” 提取过程图:“还有‘藤黄’,取自热带海藤树的树脂,这种鲜黄色透明度极高,是国画中画花蕊、秋叶的常用色,需要经过树脂收集、提纯等步骤才能使用。” (举例生活关联)“我们身边的姜黄、艾草也能提取色彩,这些植物染料带着自然的柔和质感。” (矿物染料:从岩石中凝练厚重) 聚焦《千里江山图》颜料:“画作中最醒目的‘石绿’,来自孔雀石 —— 一种翠绿色的矿石,需要经过粉碎、研磨成粉,再反复漂洗去杂质,才能得到细腻的颜料,所以色彩浓郁且持久。” 展示 “青金石与群青” 图片:“还有‘群青’,从青金石中提取,这种蓝色名贵且稀少,唐代画匠常用它画壁画,《千里江山图》用群青描绘远山,增添了神秘庄重感。” 补充其他矿物:“像‘赭石’来自赤铁矿,‘朱砂红’来自朱砂矿,这些矿物颜料稳定性强,让古画能历经千年不褪色。” (动物染料:从生灵中汲取鲜活) 出示 “胭脂虫” 图片及 “胭脂红” 色卡:“第三种是动物染料。‘胭脂红’就来自胭脂虫 —— 这种寄生在仙人掌上的小虫,体内含有鲜红的色素,经过干燥、研磨后可制成颜料,画出来的红色鲜亮又独特,常用于描绘花朵、仕女脸颊。” (对比总结)“植物染料偏柔和,矿物染料偏厚重,动物染料偏鲜活 —— 这就是古人‘取之自然,用之艺术’的智慧。” 观察《千里江山图》局部,辨认并说出 “石青、石绿、赭石” 等传统色。 观察图片,记录不同来源染料的代表(如植物:蓼蓝草 - 花青;矿物:孔雀石 - 石绿;动物:胭脂虫 - 胭脂红)。 对比三类染料的特点,小组讨论:“为什么《千里江山图》主要用矿物染料而非植物染料?”(得出 “矿物染料更持久、色彩更浓郁” 的结论)。 以《千里江山图》为切入点,通过 “提取色彩 - 探究原因 - 链接文化” 的逻辑,让学生从视觉感受深入到材料本质,理解传统色 “美在表象,根在自然与文化” 的特点。 结合课件中具体的动植物、矿物案例,详细拆解传统色的来源与工艺,让学生理解 “自然馈赠” 与 “人工提炼” 的结合是传统色美的基础,同时解释《千里江山图》色彩持久的科学原因。
环节四:实践创作 提取传统色,还原经典作品色彩 出示课件中 “作业实践” 要求:“请从传统作品中选一幅,提取 3-4 种主要传统色,按原作品的色彩比例,涂画在空白纹样上。” (示范步骤): 步骤 1:选作品 ——“例如以《千里江山图》局部为例,提取‘石青、石绿、赭石’三种主色。” 步骤 2:分析比例 ——“观察发现石青占 60%、石绿占 30%、赭石占 10%,按此比例分配空白纹样的色块。” 步骤 3:涂色还原 ——“用刚才提取的植物染料或课件色卡参考色,均匀涂色,保持色彩协调。” (提供支持)发放空白纹样纸和传统色卡(含 “石青、藤黄、胭脂红” 等),巡回指导时强调:“注意色彩体量要贴合原作,比如《千里江山图》中山峦的石青为主色,面积要最大。” 选定参考作品,列出主要传统色(如《莲池水禽图》选 “石绿、白、赭石”)。 分析色彩比例,在空白纹样上划分色块。 参考色卡或自制染料涂色,调整色彩浓淡以贴合原作。 通过 “提取 - 分析 - 还原” 的实践,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传统色材料、色彩关系的理解,体会 “国色之美” 的和谐韵律。
课堂小结 无论是月白的清冷、梅红的坚韧,还是石青的深邃,每一种中国色彩,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和美学精神。数千年来,华夏先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用色彩表达情感,赋予美好的寓意,渲染着山河岁月,千百年来惊艳如初。在今天,中国传统色依然是时尚界的流行元素,期待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用心感受中国色彩,用国色之美去描绘这个多彩的世界。
课后作业 选取一幅传统的美术作品,提取上面的中国传统色,根据原作品的色彩关系及体量,按比例涂画在空白纹样 上,感受传统色带来的美感。
课堂任务 了解制作传统色的步骤与方法,利用我们常见的植物 或水果,提取汁液,尝试在纸上染色。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和提取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部分学生在矿物颜料研磨环节操作不规范,导致色彩纯度不足,需提前演示工具使用方法。作品还原练习中,学生对色彩比例把握不准,可增设色卡对照环节。后续可拓展传统色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