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上《国色之韵》教学设计
课题 国色之韵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色彩的诗意命名与自然、诗词的关联,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对东方美学的感知力。。 艺术表现: 通过书签设计实践,运用传统色彩进行配色,结合诗句完成创作,培养色彩运用与视觉表达能力。 创意实践: 认识传统色彩与古人生活、自然观察的密切联系,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与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理解: 鼓励学生模仿传统色彩命名逻辑,尝试为色彩命名,激发创新思维,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灵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 “国色之韵” 为主题,聚焦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底蕴。教材通过 “诗中有色”“色中有诗” 两大任务,结合古诗词、自然景物与传统器物,展现色彩命名与自然、文学的关联。内容涵盖色彩名称溯源、诗词中的色彩解读及实践创作,旨在让学生从美学与文化双重维度理解传统色彩,为后续色彩运用与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色彩认知和诗词积累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但对传统色彩的系统性了解较少。他们善于直观感受美,却难以深入理解色彩背后的文化逻辑。实践中,需通过具象案例(如 “暮山紫”“海天霞”)降低理解难度,利用创作任务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逻辑 —— 源于自然观察与诗词意境,掌握 “从自然取材、从诗词寻意” 的色彩解读方法,能辨识并举例说明传统色彩与文化的关联。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艺术表现,在书签设计中实现色彩、诗句与画面意境的和谐统一,同时体现个人创意与传统美学的融合。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中国传统色,领略了传统艺术与人文的融合。今天,我们继续开启这段文化之旅。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大家可以一边欣赏一边记录,视频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名字? 播放视频(国色山河) 师:把传统色和祖国山河融合在一起,是不是很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之处。大家说说,你们记住了哪些美丽的名字? (学生发言) 总结:翠微、黄栗留、桃夭、紫蒲、海天霞、青黛、凝脂……每一抹中国色彩,都是东方美学的凝练。 如此富有诗意的色彩,依据是什么? 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国色之韵》 观看视频,记录印象深刻的色彩名称。 自由发言,分享对色彩名称的直观感受(如 “海天霞” 让我想到傍晚的海边晚霞)。 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建立 “传统色与自然、诗词相关” 的认知,为后续学习铺垫。
环节二: 新知讲解 解析传统色的命名逻辑 师:中国传统色的命名藏着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段视频,欣赏传统色的雅称之美。 (播放视频:传统色的雅称) 1 聚焦 “文人雅士的风雅追求” (出示课件中 “月白”“竹月” 案例) “我们先看文人眼中的色彩:‘月白’特指‘月光洒在衣料上晕开的淡青灰’,像蒙了层薄雾;‘竹月’是‘竹林中的月色’,自带清冷寂寥的文人气质。大家说说,这两种色彩的命名和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得出 “与自然现象、文人审美相关”) 2 拓展 “普通人的生活智慧” (展示课件中 “赭石”“靛蓝” 图片) “再看百姓生活中的色彩:‘赭石’是从赤铁矿中提炼的土红色,农民用来涂农具防锈,渔民涂船底防水虫;‘靛蓝’用蓝草叶子发酵染成,百姓用来做头巾、围裙,耐脏又防晒。这两种色彩的命名又体现了什么?” (总结 “源于生活实用需求”) 3 深化 “自然的色彩定格” (播放课件中 “东方既白” 视频片段) “请大家注意视频中对‘东方既白’的描述:‘寅时末,东方一线青白乍现’,这是太阳跃出地平线时的高空天色。它的名称还来自苏轼《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这说明色彩命名还和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发现 “与诗词意境结合”) (同理分析 “暮山紫”“海天霞”) (出示课件中王勃《滕王阁序》语句)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暮山紫’就是夕阳薄雾笼罩远山的紫色,诗句让色彩有了画面感。” (展示明代诗句 “海天霞色上轻罗”) “‘海天霞’是映在大海上的粉霞,从浅粉到金橙,诗句直接点出了色彩与海景的关联。”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梳理出传统色的命名逻辑:既源于自然景物(如天空、山峦、草木),也融入了文人诗意(如诗词典故),还体现了生活实用(如染料、工具)—— 这正是传统色的文化魅力所在。” 认读色彩名称,初步感知其诗意特质。 观看视频,联想色彩对应的自然场景(如 “月白” 想到月光下的布料,“藕荷” 想到切开的莲藕)。 跟随教师分析案例,记录 “文人审美、生活实用、自然与诗词” 等关键词。 结合课件内容思考问题,集体回答色彩命名的关联要素。 整理笔记,明确传统色命名的多元来源。 通过课件中的色彩名称和视频资源,以 “认读 - 联想” 的方式激活学生兴趣,初步建立 “传统色名称与自然相关” 的认知 依托课件中 “文人、百姓、自然” 三类案例,层层拆解命名逻辑,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传统色与文化的深度关联,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
环节三: 小组活动 诗色互解:解读诗词中的色彩意象 (出示课件中《村行》诗句) “北宋王禹偁在《村行》中写道:‘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请大家圈出句中表色彩的词,思考:‘胭脂色’和‘白雪香’分别对应什么景物?色彩给你什么感受?” (引导解析) “‘胭脂色’像胭脂一样红艳,对应棠梨的落叶,带着秋意的绚烂;‘白雪香’像雪一样洁白,对应荞麦花,透着素净的芬芳 —— 色彩让诗句的画面更鲜活。” 分组探究《赠刘景文》 (分发课件中 “小组学习任务单”) “请大家按任务单步骤探究苏轼《赠刘景文》:第一步‘识色’,圈出‘橙黄’‘橘绿’;第二步‘品色’,描述这两种颜色对应的画面;第三步‘悟意’,思考为什么‘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 点评总结:‘橙黄’是橙子成熟的金黄,‘橘绿’是橘子未熟的青绿,这两种颜色代表着深秋的丰收与生机,所以成为‘好景’—— 诗词中的色彩不仅是视觉符号,更藏着情感与哲理。 圈画《村行》中的色彩词,描述色彩对应的景物与感受。 分组完成《赠刘景文》探究任务,派代表分享(如 “橙黄是饱满的果实色,橘绿是清新的枝叶色,体现丰收”)。 通过的诗词案例,引导学生掌握 “从诗句中提取色彩、解读意境” 的方法,理解 “诗中有色” 的美学特质,为后续创作积累素材。
环节四:实践创作 “色中有诗” 书签设计 1 明确创作要求 “接下来我们完成课件中的实践作业 —— 设计一枚‘填诗赋色’的书签。核心要求是‘色彩、画面、诗句’和谐统一,具体分三步进行。” 2 分步示范指导 步骤 1:勾勒草图 ——“用简单线条画主题,可选自然(如远山、荷花)、人文(如月夜),比如画几片荷叶,构图要主次分明。” 步骤 2:传统色配色 ——“参考课件中的色彩库:画荷叶可用‘豆青’‘松花绿’,画月夜可用‘月白’‘群青’,画晚霞可用‘海天霞’。注意色彩要贴合主题氛围,比如荷叶用冷色显清雅。” 步骤 3:配诗盖章 ——“从课件摘录的诗句中选匹配的,比如荷叶配‘接天莲叶无穷碧’,月夜配‘竹月’相关诗句,用钢笔抄写在空白处,角落盖小印章点缀,不要遮挡画面和诗句。” (提供支持) 发放课件中的 “传统色色谱卡”(含月白、花青、孔雀绿等)和 “诗句参考表”(如 “暮山紫” 配 “烟光凝而暮山紫”),巡回指导时强调:“如果画面用了‘天青色’,就要选和‘雨过天晴’相关的诗句,确保意境统一。” 确定书签主题,用铅笔勾勒草图。 对照色谱卡选择传统色上色,调整色彩浓淡。 从参考表中挑选诗句,抄写后自查 “色彩 - 画面 - 诗句” 是否协调,加盖印章。 依据课件中的实践要求,通过具体示范和工具支持,将 “和谐统一” 的抽象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让学生在创作中践行 “色中有诗” 的理念,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索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诗意密码:从 “东方既白” 的黎明天色到 “暮山紫” 的烟霞山峦,从 “桃夭” 的灼灼风华到 “天水碧” 的清雅灵韵,每一抹色彩都是自然与人文的结晶。通过诗词解读与书签创作,我们不仅学会了辨识色彩,更读懂了中国传统美学智慧。愿这些色彩继续点亮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课后作业 作业制作一枚书签,试着 在书签上填诗赋色, 使二者和谐统一。
课堂任务 任务一:中国传统色的名称常存在于古诗词 中,想一想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 花开白雪香"指的是哪种颜色 。 任务二:1.准备空白书签,在上面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草图。2.用中国传统色进行配色,使画面能够体现中国色彩 韵味。3.找出与书签色彩相匹配的诗句,将诗句写在书签 上,可加盖印章。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诗词与自然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但部分学生对色彩与诗句的匹配仍显生硬,需在课前增加诗词积累预习。实践环节中,个别学生配色缺乏层次感,可增设传统色彩色谱卡辅助选择。后续可拓展 “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专题,强化文化传承与现实结合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