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上《国色新尚》教学设计
课题 国色之韵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辨识敦煌壁画、古画中的传统色,分析色彩搭配与占比,提升对传统色彩美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运用传统色及色彩占比调整方法,设计文创学具,展现传统色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能力。 创意实践: 结合文创产品 “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 特点,将传统色与现代载体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文化理解: 认识中国传统色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明确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中国传统色为核心,通过梳理色彩简史、分析古画色彩、设计国潮包装与文创产品,串联 “认知 - 提炼 - 应用” 环节,让学生理解传统色的文化价值,掌握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学情分析 8 年级学生具备基础美术观察与动手能力,对 “国潮” 有一定生活认知,但缺乏对传统色历史脉络的系统了解,在色彩提取、占比分析及将传统色与现代产品结合设计方面,需引导掌握方法,提升创意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传统色的提取方法,理解其文化内涵,能运用传统色及色彩占比调整,设计具有国潮风尚的简单文创作品。
教学难点 精准分析传统画作中色彩占比,将传统色的文化意蕴与文创产品的实用性、艺术性有机融合,体现设计创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播放视频 提问:“同学们,刚刚这段视频里,每个小妖怪的形象都很生动,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设计师给它们搭配的颜色特别有讲究?谁能说说其中的奥秘” 学生发言 “大家的联想很有意思!其实这些色彩搭配藏着中国传统‘五行五色’的智慧 —— 小猪妖的赤色属火,火象征热情、有活力,所以它不仅仗义,还主动想办法帮大王做事;黄鼠狼精的土黄属土,土代表稳重、踏实,你们看它虽然一开始话多,但后来默默承担了所有准备工作,特别符合土的特质……” 总结:“这些充满文化感的传统色,不仅让动画角色更有深度,还在我们生活中的影视、产品设计里经常出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国色新尚》,揭开中国传统色的神秘面纱,探索它的历史、搭配和现代应用。” 专注观看情节与角色色彩的关联,记录自己对色彩与性格的初步判断。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想法, 以热门动画为切入点,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 通过 “观察 - 联想 - 讲解” 的环节,将抽象的 “五行五色” 文化转化为具体的角色案例,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色的文化价值,自然引出课题。
环节二: 新知讲解 1.梳理传统色发展脉络 (按新石器时代 - 商周 - 先秦 - 南北朝 - 隋唐 - 宋元 - 明清 - 近现代顺序排列,每个时期配代表性文物图片与色彩标注), “中国传统色的发展,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和社会文化、染色技术、哲学思想紧紧连在一起。早在 10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做出了木胎漆碗,用天然颜料涂成红、黑两色,这是中国人色彩审美的萌芽;到了商周时期,甲骨文上的红色是朱砂,当时朱砂很珍贵,只用在祭祀和礼仪场合,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2.重点讲解关键时期 “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让传统色大放异彩!大家看《九色鹿》,大面积用了赭石、朱砂、石绿,而《莲花伎乐边饰》以石绿和赭石为主,这些颜色都是古人从矿物、植物中提取的,特别有古韵。” 3.分析古画色彩与占比 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高清图 “大家看,这幅画里有赭石、朱砂、石青、石绿等颜色。古人设色很讲究和谐,我们还能估算色块占比 —— 比如画面中赭石色大概占 30%,是主色,定了沉稳的基调;石青色占 15%,石绿色占 20%,作为辅助色点缀;还有白色、黑色各占 10%,剩下 5% 是其他颜色,这样搭配既丰富又不杂乱。” 4.传统色与文创 展示故宫文创(如传统色笔记本、茶具)、《桃源仙境图》衍生文创图片,结合课件中的 “色彩提取对比图”(左侧古画色彩、右侧文创色彩)讲解:“文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优秀的文创得有三个特点 —— 文化性(有传统元素)、艺术性(美观)、实用性(能用)。传统色就是文创的‘国潮密码’,比如从《桃源仙境图》里提取晴蓝(#5491b9)、二绿(#5da39d),用在笔记本包装上,一下子就有了国潮感,既好看又实用。” 跟随教师讲解,在笔记本上按时间顺序记录各时期传统色特点与代表性文物。 观察《韩熙载夜宴图》色块标注,对照教师给出的占比数据,理解 “主色定基调、辅助色点缀” 的搭配原则,尝试在自己的画纸上简单临摹色块分布。 对比古画与文创的色彩提取图,在小组内小声讨论。 时间轴结合文物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传统色历史认知,理解传统色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古画色彩标注与占比分析,将抽象的色彩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视觉体验。 文创案例与色彩对比图,让学生直观看到传统色的现代应用,理解 “国潮” 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明确实践创作的方向。
环节三: 小组活动 (提前将学生按 4-5 人一组分组,每组选 1 名组长负责协调) 1.明确任务与要求:“现在请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第一步,确定要观察的文创类型,比如‘莲纹书签’‘荷塘主题笔记本’,在任务单第一栏填写; 第二步,对照《莲塘乳鸭图》,在文创示意图(任务单附有的简笔画)上圈出传统色,标注对应画中元素,比如‘官绿 #3F7247 对应画中的荷叶’‘桑蕾 #E5D099 对应画中的花蕊’; 第三步,用彩色铅笔在任务单的‘占比估算表’里涂色表示各色占比,比如官绿占 20% 就涂满表格的 20% 区域; 第四步,讨论‘传统色让文创有了哪些国潮感’,比如清新自然、典雅大气,再给色彩搭配提 1-2 条建议,写在任务单最后。” 2. 巡视指导与答疑:走动观察各小组进展,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3. 小组成果预分享:待多数小组完成任务后,邀请 2 个小组的组长简单分享:“你们选的文创是什么?找到的传统色有哪些?”,对分享内容进行简要点评,如 “你们标注的‘光明砂对应花瓣’很准确,占比估算也合理”。 1.组长分工:安排 1 人负责观察古画与文创的色彩对应,1 人用彩色铅笔标注任务单,1 人记录占比数据,1 人组织讨论思考总结部分。 2. 合作完成任务:仔细对比古画与文创示意图,争论后确定色彩对应关系 3. 参与预分享: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责任意识。 教师针对性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完成任务,加深对传统色与文创关联的理解。 预分享环节让学生展示成果,增强成就感,同时为其他小组提供参考,促进相互学习。
环节四:实践创作 1. 布置创作任务与要求:“结合今天学的传统色知识,大家设计一件文创学具,载体可以选便签本、书签、尺子、便利贴等;必须附上对应的古画色彩来源图 2.展示创意案例:“给大家几个灵感:便签本可以设计成‘层层剥落’的样式,每一层便签用《千里江山图》不同的色彩,剥落后能看到完整的山水画面;书签可以做成镂空的,用石青做底色,镂空部分用赭石色画古画里的山峰。” 3. 个性化指导:对无从下手的学生,单独沟通 4. 作品初稿检查与修正:巡视学生创作过程,对每个学生的初稿进行检查,从色彩还原度、占比合理性、用色说明完整性三方面提出建议。 选择创作载体与古画色彩来源,设计色彩方案:用铅笔在草稿纸上标注色彩分布,计算占比, 动手创作与完善:按照设计方案在选定的材质上创作 让学生动手设计文创学具,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培养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核心素养,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中国传统色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了各个时期色彩的演变。通过分析古画提炼传统色、探索色彩占比,学习设计国潮文创。如今,各行各业的产品设计中,传统色依然大行其道,这是永不褪色的流行密码。期待大家今后不断加以传承和延续,让这些流传千年的艺术瑰宝,点亮今天的时尚生活。
课后作业 尝试设计一件具有中国传统色的文创学具。
课堂任务 任务一:挑选一件中国古代设计作品,提炼并归纳传统色。 任务二:从传统色彩的角度思考,如何让保证设计彰显国潮风尚?
教学反思 课堂中,学生对传统色提取兴趣较高,但色彩占比分析部分耗时较长,部分学生操作困难。文创设计环节,部分作品文化与实用结合不足。后续需优化时间分配,增加小组互助,提供更多文创案例,助力学生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