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1课《秋的怀念》知识点总结与同步练习试卷(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知识点总结(紧扣教材,夯实基础)
(一)文学常识(教材明确内容)
作者信息: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小说《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他的作品多围绕”生命感悟”与”亲情”展开,文字质朴深沉,擅长通过日常细节传递复杂情感。
文本背景:本文创作于1981年,是作者双腿瘫痪后,缅怀母亲而作。当时作者因残疾陷入绝望,母亲身患重病却始终默默陪伴、鼓励他,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课文以”秋天”为线索,既呼应母亲生前想带他看菊花的愿望,也象征生命的坚韧与怀念的深沉(教材”预习”提示内容)。
单元定位:收录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亲情之美”),是单元开篇课,核心学习目标是”体会母爱的深沉,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手法”,为后续《散步》《散文诗二首》的”亲情表达”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脉络(教材原文梳理)
全文以”我”的情绪变化与母亲的关爱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
部分 段落 核心内容(教材原文提炼)
开端 第1-3段 写”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动静”,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被拒,却始终”喜出望外”地坚持。
发展 第4-5段 写母亲重病缠身(肝病)却隐瞒病情,耐心劝慰”我”:“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最终说服”我”同意去看菊花。
高潮与结局 第6-7段 母亲突然去世,“我”与妹妹去北海看菊花,看到”泼泼洒洒,白的、黄的、紫的”菊花,懂得母亲”好好儿活”的深意,完成对母亲的怀念与生命的领悟。
(三)语言特色(教材重点手法)
核心手法(课后”思考探究”提及):
细节描写:母亲”挡在窗前”(怕”我”看到落叶伤心)、“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瞒着”我”、临终前”眼睛却还没闭上”(惦记”我”和妹妹),通过动作、神态细节显母爱深沉;
对比手法:“我”的暴怒与母亲的隐忍对比,母亲的重病与对”我”的强颜欢笑对比,突出母亲的坚韧与无私;
象征手法:“菊花”象征生命的顽强与绚烂(母亲想让”我”看菊花,是希望”我”像菊花一样活出色彩),“秋天”既点明季节,也象征怀念的厚重与生命的沉淀。
炼字重点(教材”读读写写”关联):
“憔悴”(母亲”脸上的憔悴”):写出母亲因照顾”我”和自身重病而面容枯槁,显其辛劳;
“诀别”(“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平淡语言藏巨大悲痛,比”永别”更显隐忍;
“泼泼洒洒”(菊花”泼泼洒洒”):写菊花盛开的繁茂,暗喻生命应有的热烈,呼应母亲期望。
(四)重点字词(课后”读读写写”精选)
字音字形(易错易考):
词语 字音 字形提醒
憔悴 qiáo cuì “憔”“悴”均为”忄”旁,不写”氵”
诀别 jué bié “诀”右半”夬”,不写”决”
烂漫 làn màn “烂”左”火”,不写”氵”;“漫”右”曼”,不写”蔓”
絮叨 xù dao “絮”上”如”,不写”女”;“叨”右”刀”,不写”力”
词语释义(课文语境):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文中形容”我”瘫痪后的状态);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文中写母亲肝疼时无法安睡);
泼泼洒洒:形容花开得繁茂(文中写菊花盛开的样子);
絮叨:来回地说(文中指母亲反复劝”我”去看菊花,藏着急切与关爱)。
二、同步练习试卷(基础为主,梯度清晰)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1. 字音字形辨析(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瘫痪(tān huàn) 憔悴(jiāo cuì) 絮叨(xù)
B. 诀别(jué) 烂漫(làn) 侍弄(sì)
C. 翻来覆去(fù) 沉寂(jì) 央求(yāng)
D. 淡雅(yǎ) 高洁(jié) 仿膳(shàn)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fān lái fù qù( )地睡不了觉。
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dàn yǎ( ),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 文学常识与默写(12分)
(1)填空(4分)
①《秋的怀念》作者是________,他是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________》《合欢树》等。
②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通过描写母亲在”我”双腿瘫痪后对”我”的照顾与鼓励,展现了________的深沉母爱,最后以”我”和妹妹看菊花,领悟母亲”________“的嘱托作结。
(2)默写(8分)
①直接默写(4分):
a.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________;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________。(1分)
b.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qiáo cuì(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1分)
c.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1分)
d.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________,秋风中正开得烂漫。(1分)
②理解性默写(4分):
a. 文中最能体现母亲对”我”的期望的句子:“________,好好儿活……”(2分)
b. 文中点明主旨,体现”我”对母亲怀念的句子:“________,要好好儿活……”(2分)
3. 词语运用(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他自从生病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家人都小心翼翼地照顾他。
B. 母亲憔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儿子终于肯出门散步了。
C. 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泼泼洒洒,十分美丽。
D. 他总是絮叨个不停,大家都很厌烦他。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________着气。
③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________。
A. 跑 喘 诀别 B. 走 呼 分别 C. 扑 喘 离别 D. 奔 吸 永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与本义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侍弄:本义指经营照管,文中指母亲照顾花草)
B.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可恨:本义指令人痛恨,文中指”我”对腿的喜爱)
C.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本义指声音低微,文中指母亲动作笨拙)
D.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烂漫:本义指坦率自然,文中指菊花凋谢)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课内精读(30分)
阅读《秋的怀念》中母亲劝”我”看菊花与临终前的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片段二】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片段三】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个片段的主要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片段二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中”挡”字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三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三个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 片段一”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母亲对”我”的鼓励,也是她自己的信念。
B. 片段二母亲”喜出望外”是因为”我”同意去看菊花,她觉得”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C. 片段三母亲临终前还惦记着”我”和妹妹,体现了她无私的母爱。
D. 三个片段中母亲的情感是”悲伤→愤怒→绝望”,与”我”的情感变化一致。
片段二中母亲为什么”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15分)
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对比《秋的怀念》中”看菊花”的片段,完成题目: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概括《秋的怀念》中”看菊花”的片段与本文段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段文字均描写母亲的”爱”,请分别分析其描写角度的差异(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30分)
请以”母亲的一个动作”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运用”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或拟人);③内容贴合生活实际,体现母爱的特点。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C(解析:A. 憔悴qiáo;B. 侍弄shì;D. 无错误,但选项C更全对)
(2)①翻来覆去 ②淡雅
(1)①史铁生;我与地坛 ②秋天;坚韧无私;好好儿活
(2)①a.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 憔悴 d. 泼泼洒洒 ②a.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b.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1)C(解析:“泼泼洒洒”形容花开得繁茂,不能用于形容春天的花,此处应用”姹紫嫣红”)
(2)A(解析:“扑”体现母亲急切,“喘”贴合重病状态,“诀别”符合永别的语境,均贴合课文)
(3)A(解析:B. “可恨”文中指”我”对腿的痛恨;C. “悄悄”文中指母亲动作轻柔,怕打扰”我”;D. “烂漫”文中指菊花盛开;A. 一致)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片段一:“我”瘫痪后暴怒,母亲劝”我”好好活(2分);片段二: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因敏感”跑”“踩”等字眼而停住话头(2分);片段三:母亲临终前仍惦记”我”和妹妹(2分)。
“挡”是动作细节(2分),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而伤心(2分),体现她对”我”情绪的细致关注,藏着深沉的爱(2分)。
运用比喻修辞(2分),将母亲艰难的呼吸比作她艰难的一生(2分),既写出母亲身体的虚弱,又暗示她一生为”我”操劳、与命运抗争的不易,强化母爱的伟大(2分)。
D(解析:母亲的情感是”隐忍→期盼→牵挂”,与”我”的”暴怒→接受→领悟”形成呼应,非一致)
因为”跑”和”踩”会让”我”想起自己瘫痪不能行走的痛苦(3分),母亲比”我”更敏感,是怕触动”我”的伤心事,体现她对”我”的细心呵护(3分)。
(二)拓展阅读
《秋的怀念》“看菊花”片段:母亲想带”我”看菊花,希望”我”像菊花一样好好活,体现她对”我”的生命期望(3分);本文段:母亲悄悄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体现她对”我”的默默守护(3分)。
《秋的怀念》侧重”语言与神态”:通过母亲”央求般的神色”“喜出望外”等神态和劝”我”看菊花的话语,显母爱(4分);本文段侧重”动作细节”:通过母亲”悄悄转身”“四处张望”等动作,显母爱(5分)。
第三部分 写作迁移(示例)
母亲给我削苹果时,左手扶着苹果,右手握着水果刀,指尖微微泛白。她的眼睛眯成一条线,专注地跟着苹果的弧度转动,仿佛在雕琢一件珍宝(比喻)。突然,刀刃碰到了她的手指,她”嘶”了一声,却立刻把手指放到嘴边吮了吮,又继续削起来,嘴角还带着笑:“快好了,你最爱吃带皮的。”阳光照在她鬓角的白发上,像撒了一层碎银,那道细小的伤口在她手上,却像扎在我心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