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全国一卷01)(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全国一卷01)(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19:14: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全国一卷01)
语文·考试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
《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节选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按照古人的想象,地中位于大地的中心,所以,它是进行天文观测的理想的坐标原点。古人认为“日月,星辰,不问春秋冬夏,昼夜晨昏,上下去地中皆同,无远近。”因此,在“地中”进行的天文观测所得之数据,比之他处所得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观测。所以,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往往在地中概念的影响下,围绕着阳城这一具体位置展开,观星台也因此成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
河南登封观星台所见证的中国天文学史比较典型的重大事件,除了周公立表测影定地中外,还有《太初历》的制订。
公元前104年,西汉王朝开始了制订《太初历》的工作。在制订《太初历》的过程中,以司马迁为代表的盖天学派同新出现的浑天学派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是浑天学派的重要人物落下闳“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太初历》”。
“转浑天”可以理解成用浑仪测天,也可以理解成用浑象演示天象。我们倾向于理解成用浑仪测天,因为在当时的浑盖之争中,测量是大问题,司马迁在争论之初的“定东西,立浑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的做法,就是测量。盖天说的“立表正南北之中央,以绳系颠……车辐引绳就中央之正以为毂”的测量方法,对测量者所处位置有内在要求,理论上不在地中进行的测量是不成立的,古人对此有深刻认识。唐代李淳风在引述西汉刘向《洪范传》所记“夏至影一尺五寸八分”时,曾专门指出“是时汉都长安,而向不言测影处所。若在长安,则非晷影之正也。”落下闳跋山涉水,跑到远离西汉都城长安的地中阳城进行测量,既体现了其所得数据的权威性,又可以昭示盖天说测量方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也许正是落下闳在离长安千里之外的地中进行的测量,使得浑天家提出的《太初历》方案在浑盖之争中占据了上风。退一步说,即使落下闳的“转浑天”是转动浑象来演示天象,那他也是千里迢迢特地前往地中做这件事的。在这里,地中概念在《太初历》的制订及由此开始的长达几百年的浑盖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登封观星台作为地中概念的体现者与这一历史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
(摘编自《河南登封观星台:中国天文学史上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
材料三:
浑天说是否由落下闳创造,今人其实已经追究不到真相了。他参与修订的《太初历》中的某些创举,却实实在在地遗惠了数千年。这个为大汉立下大功的人,最终结局怎么样,有没有像邓平一样得到皇帝的赏识,混得个一官半职?官方史书并没有记载。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加了一条注释,为落下闳安排了一个结局:
姚氏案:“《益部耆旧传》云:‘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武帝想任命落下闳为侍中,却被他婉拒了。
这位姚氏是谁,他的说法准确吗?他是南朝史学家姚察,他引用的《益部耆旧传》,相传是史学家陈寿的作品。
生长于三国蜀汉的陈寿,老家在巴西郡安汉县,与落下闳算得上是广义上的老乡。这就好解释他们为什么给了落下闳一个如此高风亮节的结局了。作为一个曾被皇帝召见、与当朝最高知的科学家们一起修订过历法的人,在巴郡老家这一带已经成为老乡们的荣耀,大伙儿自然愿意为他增添、附会无数传奇。
仔细推敲,所谓的落下闳“拜侍中不受”,应当也只是当地人编造的美名。毕竟,那位早在朝廷为官、又编算出历法的邓平,最终也才得到了个太史院副手的职务呢。从《汉书》记载也可以看出,对于这次改历,朝廷对邓平的重视显然远超落下闳。落下闳一个民间学者,不太可能一步登天成为皇帝亲信的侍中。
有意思的是,生前并没有当上大官的落下闳,到宋朝突然获得爵位了。北宋皇帝大发恩赏,赐了落下闳男爵,并将他的“照片”挂在了皇宫里,接受香火供奉。
今天,阆中有落下纪念馆。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自己的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里,更称他是“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个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星”。从此,落下曾经仰望的那片天空,也有了他的痕迹。
(摘编自《“春节老人”落下闳与〈太初历〉的制定》)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采纳了司马迁盖天说的主张,却遭到了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反对,因此汉武帝命令二人分别制定历法,来接受实际的检验。
B. 落下闳在地中“转浑天”,体现了其测量方式的进步性、测量数据的权威性,并在浑盖之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C. 落下闳参与修订《太初历》中的创举是他在巴郡老家一带成为老乡们荣耀的原因,也是大伙儿愿意为他附会无数传奇的理由。
D. 西汉时,虽然浑盖之争已拉开帷幕且一直不曾停歇,但在落下闳科学测量方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信奉浑天说。
2. (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浑盖之说的“争论”,两处争论的内容应是一样的。
B. 材料二中的“退一步说”和材料三中的“仔细推敲”都表现了求知的严谨。
C. 材料三中落下闳在汉、宋以及今天地位的不同从侧面印证了科学精神的发展。
D. 三则材料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能看出落下闳所做之事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3. (3分)依据材料二,下列各幅测绘图示中最符合盖天学派测量方法的一项是( )
4.(4分) 2024年12月4日,“春节”项目申遗成功,“春节老人”落下闳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位确定了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中的阆中老人,为后世所铭记。请从三则材料中筛选出落下闳的贡献或品质,仿照示例中画波浪线部分,补全下面一段颁奖词。
西汉阆中,落下闳仰观穹宇,以星斗为墨、山川为卷,将天地规律熔铸于《太初历》之中,重构时间秩序:定正月初一为岁首,纳二十四节气入历法,让农耕文明从此“不违农时”。他首创“通其率”算法,早西方千年叩响数学殿堂;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他的名字穿越两千年时空,与“春节老人”的尊称同频回响。国际“落下闳星”的永恒轨迹,见证着中华历法文明对世界的馈赠——他是时光的立法者,更是文明的摆渡人。
5. (6分)材料一、二中都提到的“浑盖之争”,材料三中并未涉及。有人认为材料三与“浑盖之争”无关,有人认为依然有关,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凤姐叫平儿把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周瑞家的来至外厢。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材料二:
平儿忽见上回来打秋风①的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两三个丫头正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份,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稼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平儿忙道:“多谢费心。”
周瑞家的笑道:“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②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见。’这可不是想不到投上缘了。”说着,催刘姥姥前去。刘姥姥道:“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好嫂子,你就说我去了罢。”平儿忙道:“不相干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说着,同周瑞家的带了刘姥姥往贾母这边来。
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独歪着一位老婆婆。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他坐着。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儿也没人做了。”贾母又道:“今日既认着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凤姐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你住两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
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的事情说与贾母听,贾母越发得了趣味。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件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因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却死了,一家人哭的什么似的。后起间果然又生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粉团儿似的,聪明伶俐的了不得。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不是。”这一席话,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
次日早上,贾母带了一群人进来了。碧月早已捧过一个翡翠盘子来,里面养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把一盘子花儿,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止不住。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
说话间,众人已来至沁芳亭上。贾母倚栏坐下,命刘姥姥也坐在旁边,因问他:“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大家都说,怎么也得到画儿上逛逛。谁知我今儿进这园子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
……
刘姥姥见无事,方上来和贾母告辞。贾母说:“闲了再来。”又命鸳鸯来:“好生打发刘姥姥出去。我身上不好,不能送你。”刘姥姥道了谢,方同鸳鸯出来。到了下房,鸳鸯指着炕上的一个包袱说道:“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别见笑。”刘姥姥喜出望外,早又念了几千声佛。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拿着个成窑钟子来,递给刘姥姥说:“这是宝二爷给你的。”刘姥姥道:“这是那里说起?我那一世修来的,今儿这样。”说着便接了过来。鸳鸯又命了一个老婆子,吩咐他:“二门上叫两个小厮来,帮着姥姥拿了东西送去。”婆子答应了。又和刘姥姥到了凤姐那边,一并拿了东西,在角门上命小厮们搬了出去,直送刘姥姥上车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回)
【注】①打秋风:旧指利用各种关系向人索取财物,也叫“打抽丰”。②积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
6.(3分)下列对刘姥姥两次进贾府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是因生活困窘而前来求助,第二次进贾府则带有感谢报恩之意。
B.两次经历有所不同,第一次得到凤姐的银钱资助,第二次见到贾母,建立亲密关系。
C.两次都有周瑞家的在中间牵引,显示出贾府对底层亲戚既施以接济但又保持着距离。
D.与第一次赠钱不同,第二次凤姐主动留下并亲近刘姥姥,可见凤姐内心真诚热情。
7.(3分)下列对材料中各人的赠礼行为和刘姥姥的受赠反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凤姐赠送银钱给刘姥姥的行为,体现了施恩者居高临下的姿态。
B.贾母将他人孝敬自己的衣服送给刘姥姥,体现其亲厚和位高者的恩赐心态。
C.宝玉赠送成窑钟子给刘姥姥的行为,体现了他对贾府礼教规矩的叛逆和反抗。
D.刘姥姥收礼念佛,认为这是一世修来的福气,表现了底层百姓的谦卑和感激。
8.(4分)在刘姥姥被凤姐插花打扮的相关内容中,写到众人的“笑”,请分析刘姥姥和贾母“笑”的意味。
9.(6分)刘姥姥讲述“东边庄上的老奶奶吃斋念佛再得孙”的故事,看似闲笔,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情节,具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钧①;人性虽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故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子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由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身之将败者,必不纳忠谏之言。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而不听善言者,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是以明者纳规于未形,从善如转圜,遣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故祸害逾远于身。昔者尧设招谏之鼓,舜树诽谤之木,汤立司过之士。以圣哲之神鉴,穷机洞微,非有毫厘之谬也,犹设广听之术,开嘉言之路,岂不贻厥将来,表正言之益耶?
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君子若能听言如响,从善如流,则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名流千载也。
(节选自《刘子·贵言章》)
材料二:
司马光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仁宗从之。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神宗许之。遂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
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两宫②虚己以听,遇事常咨之。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纯钧:古代宝剑。②两宫:指太皇太后和哲宗。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获事A三朝B皆以此C六言献D平生E力学所得F尽在G是矣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认为……鲜美,与《兰亭集序》中“齐彭殇为妄作”的“齐”用法相同。
B. 司,掌管、主持,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司”意思相同。
C. 使,即使、纵使,与《项脊轩志》中“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的“使”意思不同。
D. 烦,繁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烦”意思相近。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范献子轻视万亩之田,他们认为千乘之国、万亩之田比不上有价值良言。
B. 在交趾进贡异兽和表贺日食事件中,司马光援引前朝旧例,认为不应当庆贺,仁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C. 仁宗、神宗、英宗对司马光合理谏言基本采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材料一“听言如响,从善如流”。
D. 司马光病重依旧为国操劳,连梦话都言天下之事,符合材料一中对忠臣的评价“德茂松柏,名流千载”。
13.(3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
(2)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14.(5分)材料一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次韵答初和甫①二首(其二)
黄庭坚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
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②。
兰荃盈怀报琼玖③,冠缨自洁非沧浪。
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胡蝶狂。
【注】①初和甫,作者友人,一生布衣。②《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意思是希望下雨却出现灿烂的太阳。③琼玖,泛指美玉。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友人创作了一首有关美好春光的诗,作者按照原诗之韵写了此诗来酬答。
B. 诗中“兰荃盈怀”,与屈原《离骚》中“扈江离”“纫秋兰”作用一致。
C. 冠缨本身就洁净而不是靠沧浪之水濯洗的,暗示作者主动保持高洁人格。
D. 尾联引用孔子“四十不惑”之语和“庄生梦蝶”的典故,明显褒孔抑庄。
16.(6分)诗歌三、四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 ▲ ”两句告诫同学们不要纠结于过去,要着眼于未来。
(2)假期里,面对到访的久别重逢的好友,小明喜悦的心情如同杜甫在《客至》中“ ▲ , ▲ ”两句所写,洒扫门庭,只待君来。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 ① 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 ② 鱼目混珠,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黯淡。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做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限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井。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
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之路 ③ 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18.(3分)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 我和小王吵了几句,他肯定以后都不会理我了我失去这个朋友了,要么我卑微地主动低头认错,要么就彻底绝交。
B. 一部分人单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质富足”的成功,其实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种成功。
C. 我化学怎么学都学不好,看来我不能读理工科了,以后选科就只能选纯文科,理科相关的工作和梦想都跟我没关系了。
D. 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
19.(3分)下列成语中,与文中画横线内容意思最接近的一组是( )
A. 深不可测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B. 广大精微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C. 深不可测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D. 广大精微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20.(3分)下列俗语与文中加点的“牛角尖”一词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 树倒猢狲散 B. 踏破铁鞋无觅处 C. 羊毛出在羊身上 D. 热锅上的蚂蚁
21.(3分) 文中第三段有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6分)假设你的同学小林在重要的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他非常沮丧,对你说:“我这次考砸了,说明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我的人生肯定完了!”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话劝导小林。不超过110字。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学校组织了一次“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宣讲活动。如何铭记历史,如何把抗战精神宣讲好?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抗战精神,你有何联想与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全国一卷01)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
《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节选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按照古人的想象,地中位于大地的中心,所以,它是进行天文观测的理想的坐标原点。古人认为“日月,星辰,不问春秋冬夏,昼夜晨昏,上下去地中皆同,无远近。”因此,在“地中”进行的天文观测所得之数据,比之他处所得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观测。所以,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往往在地中概念的影响下,围绕着阳城这一具体位置展开,观星台也因此成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
河南登封观星台所见证的中国天文学史比较典型的重大事件,除了周公立表测影定地中外,还有《太初历》的制订。
公元前104年,西汉王朝开始了制订《太初历》的工作。在制订《太初历》的过程中,以司马迁为代表的盖天学派同新出现的浑天学派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是浑天学派的重要人物落下闳“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太初历》”。
“转浑天”可以理解成用浑仪测天,也可以理解成用浑象演示天象。我们倾向于理解成用浑仪测天,因为在当时的浑盖之争中,测量是大问题,司马迁在争论之初的“定东西,立浑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的做法,就是测量。盖天说的“立表正南北之中央,以绳系颠……车辐引绳就中央之正以为毂”的测量方法,对测量者所处位置有内在要求,理论上不在地中进行的测量是不成立的,古人对此有深刻认识。唐代李淳风在引述西汉刘向《洪范传》所记“夏至影一尺五寸八分”时,曾专门指出“是时汉都长安,而向不言测影处所。若在长安,则非晷影之正也。”落下闳跋山涉水,跑到远离西汉都城长安的地中阳城进行测量,既体现了其所得数据的权威性,又可以昭示盖天说测量方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也许正是落下闳在离长安千里之外的地中进行的测量,使得浑天家提出的《太初历》方案在浑盖之争中占据了上风。退一步说,即使落下闳的“转浑天”是转动浑象来演示天象,那他也是千里迢迢特地前往地中做这件事的。在这里,地中概念在《太初历》的制订及由此开始的长达几百年的浑盖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登封观星台作为地中概念的体现者与这一历史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
(摘编自《河南登封观星台:中国天文学史上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
材料三:
浑天说是否由落下闳创造,今人其实已经追究不到真相了。他参与修订的《太初历》中的某些创举,却实实在在地遗惠了数千年。这个为大汉立下大功的人,最终结局怎么样,有没有像邓平一样得到皇帝的赏识,混得个一官半职?官方史书并没有记载。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加了一条注释,为落下闳安排了一个结局:
姚氏案:“《益部耆旧传》云:‘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武帝想任命落下闳为侍中,却被他婉拒了。
这位姚氏是谁,他的说法准确吗?他是南朝史学家姚察,他引用的《益部耆旧传》,相传是史学家陈寿的作品。
生长于三国蜀汉的陈寿,老家在巴西郡安汉县,与落下闳算得上是广义上的老乡。这就好解释他们为什么给了落下闳一个如此高风亮节的结局了。作为一个曾被皇帝召见、与当朝最高知的科学家们一起修订过历法的人,在巴郡老家这一带已经成为老乡们的荣耀,大伙儿自然愿意为他增添、附会无数传奇。
仔细推敲,所谓的落下闳“拜侍中不受”,应当也只是当地人编造的美名。毕竟,那位早在朝廷为官、又编算出历法的邓平,最终也才得到了个太史院副手的职务呢。从《汉书》记载也可以看出,对于这次改历,朝廷对邓平的重视显然远超落下闳。落下闳一个民间学者,不太可能一步登天成为皇帝亲信的侍中。
有意思的是,生前并没有当上大官的落下闳,到宋朝突然获得爵位了。北宋皇帝大发恩赏,赐了落下闳男爵,并将他的“照片”挂在了皇宫里,接受香火供奉。
今天,阆中有落下纪念馆。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自己的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里,更称他是“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200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个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星”。从此,落下曾经仰望的那片天空,也有了他的痕迹。
(摘编自《“春节老人”落下闳与〈太初历〉的制定》)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采纳了司马迁盖天说的主张,却遭到了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反对,因此汉武帝命令二人分别制定历法,来接受实际的检验。
B. 落下闳在地中“转浑天”,体现了其测量方式的进步性、测量数据的权威性,并在浑盖之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C. 落下闳参与修订《太初历》中的创举是他在巴郡老家一带成为老乡们荣耀的原因,也是大伙儿愿意为他附会无数传奇的理由。
D. 西汉时,虽然浑盖之争已拉开帷幕且一直不曾停歇,但在落下闳科学测量方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信奉浑天说。
2. (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浑盖之说的“争论”,两处争论的内容应是一样的。
B. 材料二中的“退一步说”和材料三中的“仔细推敲”都表现了求知的严谨。
C. 材料三中落下闳在汉、宋以及今天地位的不同从侧面印证了科学精神的发展。
D. 三则材料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能看出落下闳所做之事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3. (3分)依据材料二,下列各幅测绘图示中最符合盖天学派测量方法的一项是( )
4.(4分) 2024年12月4日,“春节”项目申遗成功,“春节老人”落下闳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位确定了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中的阆中老人,为后世所铭记。请从三则材料中筛选出落下闳的贡献或品质,仿照示例中画波浪线部分,补全下面一段颁奖词。
西汉阆中,落下闳仰观穹宇,以星斗为墨、山川为卷,将天地规律熔铸于《太初历》之中,重构时间秩序:定正月初一为岁首,纳二十四节气入历法,让农耕文明从此“不违农时”。他首创“通其率”算法,早西方千年叩响数学殿堂;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他的名字穿越两千年时空,与“春节老人”的尊称同频回响。国际“落下闳星”的永恒轨迹,见证着中华历法文明对世界的馈赠——他是时光的立法者,更是文明的摆渡人。
5. (6分)材料一、二中都提到的“浑盖之争”,材料三中并未涉及。有人认为材料三与“浑盖之争”无关,有人认为依然有关,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B
2.A
3. A
4.
①他持浑仪测天象②于地中实证奠定历法根基(或“他创浑天说新论,破盖天桎梏开拓宇宙新知”)③他拒侍中显淡泊④弃功名如敝履守学者本色
5.
示例一:赞同有关。
①落下闳是“浑盖之争”的核心人物,材料三补充了“浑盖之争”的历史细节与人物形象。
②材料三通过落下闳的结局与影响,间接体现浑盖之争的历史影响。
示例二:赞同无关。
①材料三的核心是落下闳的个人生平、后世评价及历史地位,而非直接讨论“浑盖之争”的学术问题。
②材料三未提及“浑盖之争”的核心争议点(如天地的结构差异、测量方法的分歧),也未讨论两种学说的科学价值或社会影响。
③材料三对落下闳的褒扬(如“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和纪念(如“落下星”命名),更多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而非“浑盖之争”结果的佐证。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围绕落下闳与《太初历》,从不同维度展开:材料一聚焦浑盖之争的学术碰撞,突显科学验证精神;材料二通过地中测量细节,揭示方法论差异与实证价值;材料三则转向人物评价的流变,展现历史叙事的建构性。文本既呈现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脉络,又隐含对科学史书写真实性与传奇性的思考,层次丰富。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能力。
A.“汉武帝采纳了司马迁盖天说的主张”“因此汉武帝命令”错误。结合材料一“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制订《太初历》”可知,汉武帝只是采纳了司马迁修订新历法的建议,而不是司马迁的主张。“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可知,汉武帝并不是因为有反对意见就采用了分别制定历法的方法,而是因为两种观点的人不能一起工作。
C.“落下闳参与修订《太初历》中的创举”错误。结合材料三“作为一个曾被皇帝召见、与当朝最高知的科学家们一起修订过历法的人”可知,落下闳被老乡当作荣耀,为他附会传奇的理由不仅因为他修订了《太初历》,还因为他被皇帝召见。
D.“但在落下闳科学测量方式的影响下”错误。结合材料一“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并未提及是落下闳科学测量方式的影响,强加因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两处争论的内容应是一样的”错误。材料一争论围绕历法编制,材料二侧重测量方式,两处争论内容不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信息、图表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定东西,立浑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立表正南北之中央,以绳系颠……车辐引绳就中央之正以为毂”可知盖天学派测量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将测量仪器直立于方位的正中间。
A.测量仪器直立于四个方位交叉的位置——即方位的正中间,符合盖天学派测量方法。
B.测量仪器和地平面形成了夹角,不符合盖天学派测量方法。
C.测量工具不是浑仪也不是表,也没有突出中央方位,不符合盖天学派测量方法。
D.测量工具不是浑仪也不是表,也没有突出中央方位,从图示来看,仪器用于测量两点的高差,不符合盖天学派测量方法和测量目的。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分析原句的结构,原句第一个人分句侧重叙述成就,为动宾结构;第二个分句侧重叙述影响,为状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仿写句式要与原句句式基本一致。
①②人物贡献:由材料一“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可以概括出人物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浑天说,制定了太初历,影响了古人对宇宙结构的认识。由材料二“也许正是落下闳在离长安千里之外的地中进行的测量,使得浑天家提出的《太初历》方案在浑盖之争中占据了上风”“地中概念在《太初历》的制订及由此开始的长达几百年的浑盖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落下闳在“地中”阳城用浑仪实测天象,其数据为《太初历》提供实证基础,助浑天说在争论中胜出是其贡献之一。
③④人物品质:结合材料三“隐于落下”“武帝想任命落下闳为侍中,却被他婉拒了”可知,有才干却甘于隐居于乡里,有功绩却不愿位居高官,体现出淡泊名利、坚守本真的学者品格。
拟写时要注意符合颁奖词庄重典雅,有感染力的语言特点,同时要仿照划线句子,先叙述,后升华的结构进行拟写。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示例一:赞同有关。
①结合材料三“他参与修订《太初历》中的某些创举,却实实在在地遗惠了数千年”“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可知,材料三明确记载落下闳参与《太初历》修订,而《太初历》是浑盖之争导火索,补充了“地中转浑天”等关键细节,其拒绝担任高官的行为,深化对人物的理解。
②“生前并没有当上大官”“宋朝突然获得爵位了”“小行星命名为‘落下星’”从汉未受重用,到宋赐爵,再到如今的国际荣誉,其地位变迁反映浑盖之争对后世评价历史人物的深远影响。
示例二:赞同无关。
①“最终结局怎么样”“大伙儿自然愿意为他增添、附会无数传奇”,英国学者李约瑟“更称他是‘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材料三核心聚焦落下闳生平拒官传说真伪、后世评价,未讨论浑盖两派学术分歧。
②相比前两则材料,材料一“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材料二“立表正南北之中央,以绳系颠……车辐引绳就中央之正以为毂”,前者阐述了浑盖之争中天体结构的争论,后者结合史料具体阐述两种学说测量方法的不同,材料三全程未提及双方宇宙结构差异或测量方法对比,与浑盖之争的实质内容无关,与不曾探讨浑盖之争的意义和价值。
③“赐了落下闳男爵”“将他的‘照片’挂在了皇宫里,接受香火供奉”“将一个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星’”,材料三介绍了宋代与当下对落下闳的评价,这些内容已经和浑盖之争没有关系,无法佐证浑盖之争。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凤姐叫平儿把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来,都送至刘姥姥跟前。凤姐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一面说,一面就站了起来。刘姥姥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周瑞家的来至外厢。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材料二:
平儿忽见上回来打秋风①的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两三个丫头正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份,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稼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平儿忙道:“多谢费心。”
周瑞家的笑道:“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②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见。’这可不是想不到投上缘了。”说着,催刘姥姥前去。刘姥姥道:“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好嫂子,你就说我去了罢。”平儿忙道:“不相干的。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说着,同周瑞家的带了刘姥姥往贾母这边来。
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独歪着一位老婆婆。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他坐着。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儿也没人做了。”贾母又道:“今日既认着了亲,别空空的就去,不嫌我这里,就住一两天再去。”凤姐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你住两天,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
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的事情说与贾母听,贾母越发得了趣味。彼时宝玉姊妹们也都在这里坐着,他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件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因说道:“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却死了,一家人哭的什么似的。后起间果然又生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长得粉团儿似的,聪明伶俐的了不得。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不是。”这一席话,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
……
次日早上,贾母带了一群人进来了。碧月早已捧过一个翡翠盘子来,里面养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把一盘子花儿,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止不住。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
说话间,众人已来至沁芳亭上。贾母倚栏坐下,命刘姥姥也坐在旁边,因问他:“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大家都说,怎么也得到画儿上逛逛。谁知我今儿进这园子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
……
刘姥姥见无事,方上来和贾母告辞。贾母说:“闲了再来。”又命鸳鸯来:“好生打发刘姥姥出去。我身上不好,不能送你。”刘姥姥道了谢,方同鸳鸯出来。到了下房,鸳鸯指着炕上的一个包袱说道:“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别见笑。”刘姥姥喜出望外,早又念了几千声佛。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拿着个成窑钟子来,递给刘姥姥说:“这是宝二爷给你的。”刘姥姥道:“这是那里说起?我那一世修来的,今儿这样。”说着便接了过来。鸳鸯又命了一个老婆子,吩咐他:“二门上叫两个小厮来,帮着姥姥拿了东西送去。”婆子答应了。又和刘姥姥到了凤姐那边,一并拿了东西,在角门上命小厮们搬了出去,直送刘姥姥上车去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回)
【注】①打秋风:旧指利用各种关系向人索取财物,也叫“打抽丰”。②积古:阅历丰富,见多识广。
6.(3分)下列对刘姥姥两次进贾府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是因生活困窘而前来求助,第二次进贾府则带有感谢报恩之意。
B.两次经历有所不同,第一次得到凤姐的银钱资助,第二次见到贾母,建立亲密关系。
C.两次都有周瑞家的在中间牵引,显示出贾府对底层亲戚既施以接济但又保持着距离。
D.与第一次赠钱不同,第二次凤姐主动留下并亲近刘姥姥,可见凤姐内心真诚热情。
7.(3分)下列对材料中各人的赠礼行为和刘姥姥的受赠反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凤姐赠送银钱给刘姥姥的行为,体现了施恩者居高临下的姿态。
B.贾母将他人孝敬自己的衣服送给刘姥姥,体现其亲厚和位高者的恩赐心态。
C.宝玉赠送成窑钟子给刘姥姥的行为,体现了他对贾府礼教规矩的叛逆和反抗。
D.刘姥姥收礼念佛,认为这是一世修来的福气,表现了底层百姓的谦卑和感激。
8.(4分)在刘姥姥被凤姐插花打扮的相关内容中,写到众人的“笑”,请分析刘姥姥和贾母“笑”的意味。
9.(6分)刘姥姥讲述“东边庄上的老奶奶吃斋念佛再得孙”的故事,看似闲笔,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情节,具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D
7.C
8.①刘姥姥的笑是自嘲式的笑,为活跃气氛,化解尴尬。
②贾母的笑是取乐式的笑,体现自身的优越性和对凤姐恶作剧的纵容。
9.①刘姥姥借此故事拉近了与贾府的情感距离,体现其谙习人情世故的生存智慧。
②这一故事暗合贾府的家庭情况,符合贾母和王夫人愿家族兴旺的心意。
③以故事中圆满的结局与贾府不可挽回的颓势形成对比反差,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展现了贾府与底层亲眷的复杂互动。刘姥姥初入贾府时,凤姐以施舍姿态赠银;再入时却因贾母垂青成为座上宾,收获丰厚馈赠。作者通过赠礼场景的对比,揭示了贵族世家的等级观念与慈悲表象。刘姥姥的质朴与机敏、众人的欢笑与恩赐,构成了一幅充满张力的世情画卷,既展现人情冷暖,又暗讽阶级鸿沟。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主动留下并亲近刘姥姥,可见凤姐内心真诚热情”说法错误。材料二中凤姐留下刘姥姥是因为“见贾母喜欢”,故而顺势而为,以迎合贾母心思,而非“主动”;亲近刘姥姥,插花打扮她,也是为讨贾母欢心,引贾母发笑。可见凤姐善于察言观色,心思玲珑。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C.“体现了他对贾府礼教规矩的叛逆和反抗”说法错误。宝玉赠成窑钟子,是出于对刘姥姥的善意与好奇,可能觉得她有趣,并无“对贾府礼教规矩的叛逆和反抗”的体现。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刘姥姥的笑:当凤姐将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众人笑她“成了老妖精”时,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她明知这是戏谑,却以自谦的话语顺势接招,这是带着自嘲的豁达之笑,既化解尴尬,又主动配合活跃气氛。
②贾母的笑是居高临下的取乐之笑,暗含身份优越感与对戏谑的纵容。凤姐插花的恶作剧本是为博贾母欢心,文中写“贾母和众人笑的止不住”,可见她对这种捉弄底层老者的行为毫不在意。她的笑源于对刘姥姥“村野”特质的猎奇式欣赏,以及通过这种戏谑巩固自身“享福者”地位的潜意识,正如她此前对刘姥姥“生来受苦”的定位,笑中透露着权贵对底层的轻慢与掌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展现刘姥姥的生存智慧,拉近情感距离。刘姥姥讲述故事时,“见头一件贾母高兴,第二件这些哥儿姐儿都爱听,便没话也编出些话来讲”,可见她深谙人情世故。故事中“观音托梦赐孙”的圆满情节,贴合贾府众人对吉祥事的偏好,成功取悦贾母与王夫人,体现了她在权贵面前的应对智慧。
②暗合贾府心意,贴合家族期盼。故事中老奶奶“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却死了,……长得粉团儿似的,聪明伶俐的了不得”,暗合贾母、王夫人对家族子嗣兴旺的期盼——贾府彼时面临子嗣单薄的隐忧,贾母盼家族延续,王夫人忧宝玉前程。文中明确提到“这一席话,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让故事成为连接底层与权贵的情感纽带。
③形成对比,增强悲剧色彩。故事以“观音赐孙”的圆满结局收尾,而贾府后期却难逃“树倒猢狲散”的颓势:子嗣凋零、家道中落。这种民间故事的理想化圆满与贾府现实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以虚设的“善有善报”反衬封建家族盛极而衰的必然,让小说的悲剧色彩更显深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钧①;人性虽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君子重正言之惠,贤于轩璧之赠;乐闻其过,胜于德义之名。故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子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由此观之,轩璧之与田邑,岂能与善言齐价哉!夫人之将疾者,必不甘鱼肉之味;身之将败者,必不纳忠谏之言。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而不听善言者,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是以明者纳规于未形,从善如转圜,遣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故祸害逾远于身。昔者尧设招谏之鼓,舜树诽谤之木,汤立司过之士。以圣哲之神鉴,穷机洞微,非有毫厘之谬也,犹设广听之术,开嘉言之路,岂不贻厥将来,表正言之益耶?
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君子若能听言如响,从善如流,则身安南山,德茂松柏,名流千载也。
(节选自《刘子·贵言章》)
材料二:
司马光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仁宗从之。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神宗许之。遂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
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两宫②虚己以听,遇事常咨之。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纯钧:古代宝剑。②两宫:指太皇太后和哲宗。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获事A三朝B皆以此C六言献D平生E力学所得F尽在G是矣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认为……鲜美,与《兰亭集序》中“齐彭殇为妄作”的“齐”用法相同。
B. 司,掌管、主持,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司”意思相同。
C. 使,即使、纵使,与《项脊轩志》中“乃使人复葺南阁子”的“使”意思不同。
D. 烦,繁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烦”意思相近。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范献子轻视万亩之田,他们认为千乘之国、万亩之田比不上有价值良言。
B. 在交趾进贡异兽和表贺日食事件中,司马光援引前朝旧例,认为不应当庆贺,仁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C. 仁宗、神宗、英宗对司马光合理谏言基本采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材料一“听言如响,从善如流”。
D. 司马光病重依旧为国操劳,连梦话都言天下之事,符合材料一中对忠臣的评价“德茂松柏,名流千载”。
13.(3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先圣犹能采言于刍荛,奚况布衣而不贵言乎?
(2)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14.(5分)材料一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0. BDF 11. B 12. A
13. (1)先世圣贤尚且能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论,何况平民百姓,难道可以不重视良言吗?
(2)司马光见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处理各种朝廷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
14. ①举例论证,比如举楚庄王、范献子的例子论证君子应重视善言;②比喻论证,以“越剑需槌砧成宝剑”比喻“人性需借助善言成就德行”,论证了善言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将听善言者与不听善言者对比,论证了听取善言的重要性;④因果论证,如“正音日闻于耳,故祸害逾远于身”,论证了君子接受善言可远离灾祸。⑤类比论证,比如“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与“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进行类比,论证当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已经无法辨别和接纳良言了。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由两篇选文构成,形成了鲜明的互补关系。材料一《刘子·贵言章》通过比喻论证和典故引用,系统阐述了“善言”的价值和君主纳谏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从善如流”的政治智慧。材料二《宋史·司马光传》则以具体史实,生动展现了司马光作为谏臣的直言敢谏和鞠躬尽瘁的形象。两则材料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呼应:前者强调纳谏的理论意义,后者展示谏言的实际效果,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谏议文化”的完整图景,突显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传统政治智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能侍奉三朝皇帝,都用这六句话进献,一生努力学习所获得的,都在这里。
“事三朝”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
“皆以此六言”都做“献”的状语,“平生力学所得”是下句主语,D处断开;
“平生力学所得”是主语,“在是”是谓语和宾语,主语较长,可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意动用法,认为……鲜美/把……看作相等。句意:/一定不会觉得鱼肉的味道鲜美。/把长寿与短命等同看待是荒谬的。
B.错误。意思不同。掌管、主持/负责主管的官吏。句意:/汤设立了纠正过失的官吏。/州官登门催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C.正确。即使、纵使/派。句意: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于是派人又修葺了南阁子。
D.正确。繁多/指政令繁多而琐碎。句意: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看见那些官吏喜欢频繁地发布命令。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司马光援引前朝旧例”错,根据原文“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司马光反对“日当食而贺”,并非“援引前朝旧例”,而是从灾异警示的角度提出反对,“故事食不满分……皆表贺”是“有司”遵循的旧例,并非司马光的依据。
C.“……英宗对司马光合理谏言基本采纳”错,材料二“仁宗从之”“神宗许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两宫虚己以听,遇事常咨之”仅提及仁宗、神宗、哲宗对司马光谏言的采纳,未涉及“英宗”;且“三朝”是司马光自谓侍奉过三任君主,并非均体现“听言如响”。
D.“符合材料一中对忠臣的评价‘德茂松柏,名流千载’”错,材料一“德茂松柏,名流千载”是对“听言从善之君子”的评价,司马光病重仍忧国,体现的是忠臣担当,与“听言从善”的核心不符。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刍荛”,割草打柴的人,代指平民;“奚况”,何况;“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2)“殉”,献身;“躬亲”,亲自处理;“庶务”,各种政务。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举例论证。原文“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申叔一言;范献子贱万亩之田,以贵舟人片说”,列举楚庄王、范献子重视善言而轻视物质利益的事例,具体论证“善言贵于轩璧田邑”。
②比喻论证。原文“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钧;人性虽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以“宝剑需槌砧锻造”比喻“人需善言成就德行”,形象说明善言对修身的重要性。
③对比论证。原文“明者纳规于未形,从善如转圜,遣恶如去仇。正音日闻于耳,故祸害逾远于身”,将“纳规从善者远离祸害”与“不听善言者身败名裂”对比,突出听取善言的必要性。
④因果论证。原文“正音日闻于耳,故祸害逾远于身”,直接点明“常听善言”与“远离祸害”的因果关系,论证善言对避祸的实际作用。
⑤类比论证原文“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以“临死才知无良药”类比“将败才知无直谏”,说明身处危境时已难纳善言,强调早听善言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越地的宝剑本性锋利,但要经过锤炼,才能成为纯钧宝剑;人的天性即使聪敏,但也一定要借助良言,才能成就美好的德行。所以槌砧是用来打磨不平的,良言是用来纠正缺点的。
君子重视正直之言的好处,胜过赠送自己香车美玉;乐于听到自己的过错,胜过称颂自己的品德信义。所以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而重视申叔的建议;范献子看轻万亩之田,而看重船夫的片言规劝。这样看来,香车美玉以及封地,怎么能够和良言有等同的价值呢?将要生病的人,一定不会觉得鱼肉的味道鲜美;自身将要败亡的人,一定不会采纳忠诚进谏之言。所以临死的人会说没有良医开出的药,将要败亡的人会认为没有直言进谏的大臣。不听良言的人,不是耳朵被堵塞,而是对良言不听从啊!因此圣明的人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接纳规劝,接受善言如同转动圆环那么顺利,排斥恶行如同除去仇敌一般。良言每天闻于耳,祸害就更加远离于身。以前尧设置招纳谏言之鼓,舜树立让人写谏言的木牌,汤设立了纠正过失的官吏。凭借圣人英明的鉴察力,通晓洞察幽微之事,不会有丝毫的失误,但他们还要采取广泛听取言论的方法,广开献进良言之路,难道不是要流传将来、彰显接纳正言的好处吗?
先世圣贤尚且能够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论,何况平民百姓,难道可以不重视良言吗?君子如果能听见良言就像回声般迅速接受,接受善言像水向低处流那样顺畅自然,那么就会使身体安康如同南山一样长久,才德就如松柏一样繁茂,名声就会流传千载。
材料二:
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进贡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仁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事而被罢官,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不可再当。我愿意等宰相已经领班,然后就职。”神宗皇帝允准了。司马光就上书谈论修心的三个要领:仁、明、武;治国的三个要领:任人、信赏、必罚。他的议论十分周详。而且说:“我能侍奉三朝皇帝,都用这六句话进献,一生努力学习所获得的,都在这里。”
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太皇太后和哲宗虚心听取他的意见,遇事都先和司马光商量。夏和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轻易引起事端,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政务,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死生,是由命决定的。”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神志已不大清楚,还像说梦话一样谆谆议论事情,说的都是有关朝廷天下的大事。
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次韵答初和甫①二首(其二)
黄庭坚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
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②。
兰荃盈怀报琼玖③,冠缨自洁非沧浪。
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胡蝶狂。
【注】①初和甫,作者友人,一生布衣。②《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意思是希望下雨却出现灿烂的太阳。③琼玖,泛指美玉。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友人创作了一首有关美好春光的诗,作者按照原诗之韵写了此诗来酬答。
B. 诗中“兰荃盈怀”,与屈原《离骚》中“扈江离”“纫秋兰”作用一致。
C. 冠缨本身就洁净而不是靠沧浪之水濯洗的,暗示作者主动保持高洁人格。
D. 尾联引用孔子“四十不惑”之语和“庄生梦蝶”的典故,明显褒孔抑庄。
16.(6分)诗歌三、四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 ①诗歌三、四句中,美人和下雨都代指理想、愿望,现实中却得不到实现;②承接第二句中“自己的志趣与他人有别”之意,说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③引出下句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坚定自己志向的人生选择。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答酬诗展现作者旷达高洁的人生态度。前两句用对比描写春风春夜的不同意趣,点明友人和自己的审美情趣差异。三、四句借用《诗经》意象和美人思念寄托情感,体现相隔之恨。后半部分突出作者自守的高洁操守,尾联以典故表明“四十不惑”后专注于道义的心境。整诗意境高洁,情感深蕴。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明显褒孔抑庄”错。尾联“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蝴蝶狂”,意思是:我已经四十岁了,心境像水一样平静,不会像庄周梦蝶那样陷入虚幻的狂想之中了。这里引用“四十不惑”和“庄生梦蝶”,只是表达自己到了四十岁心境如水,不会像庄子梦蝶那般迷狂,并没有明显褒孔抑庄的意思。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情感表达作用的能力。
①颔联“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的意思是:美人啊在远隔湘水的那一边,不得相见,盼望下雨啊却出现灿烂的太阳。前一句表达对美人的思念,美人被湘水阻隔,难以相见;后一句表达理想落空。美人和下雨都代指理想、愿望,现实中却得不到实现。
②诗歌首联“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的意思是:您喜欢吟诵春风中花草的香气,而我则喜爱春夜里如璧玉般月亮的清凉。表明自己的志趣与他人有别。三、四句承接第二句“我爱春夜璧月凉”自己的志趣与他人有别,交代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③颈联“兰荃盈怀报琼玖,冠缨自洁非沧浪”的意思是:怀里满是兰荃想要回报琼玖,自己保持高洁的品行不是沧浪之水洗涤的结果。三、四句引出下句,强调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突出作者自守的高洁操守,坚定自己志向的人生选择。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 ▲ ”两句告诫同学们不要纠结于过去,要着眼于未来。
(2)假期里,面对到访的久别重逢的好友,小明喜悦的心情如同杜甫在《客至》中“ ▲ , ▲ ”两句所写,洒扫门庭,只待君来。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
【答案】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示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 ① 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 ② 鱼目混珠,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黯淡。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做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限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井。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
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之路 ③ 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18. (3分)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 我和小王吵了几句,他肯定以后都不会理我了我失去这个朋友了,要么我卑微地主动低头认错,要么就彻底绝交。
B. 一部分人单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质富足”的成功,其实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种成功。
C. 我化学怎么学都学不好,看来我不能读理工科了,以后选科就只能选纯文科,理科相关的工作和梦想都跟我没关系了。
D. 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
19. (3分)下列成语中,与文中画横线内容意思最接近的一组是( )
A. 深不可测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B. 广大精微 林林总总 峰回路转
C. 深不可测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D. 广大精微 形形色色 柳暗花明
20. (3分)下列俗语与文中加点的“牛角尖”一词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 树倒猢狲散 B. 踏破铁鞋无觅处 C. 羊毛出在羊身上 D. 热锅上的蚂蚁
21.(3分) 文中第三段有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6分)假设你的同学小林在重要的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他非常沮丧,对你说:“我这次考砸了,说明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我的人生肯定完了!”请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话劝导小林。不超过110字。
【答案】
18.B
19. C
20. B
21. ①振做——振作 ②限入——陷入 ③陷井——陷阱
22. 示例:小林,“学习好就成功,学习不好就完了”这种认识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这样可能会限制你的思维,使你丧失自信。其实,人生的道路很多,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向发展,比如艺术、体育、表演等,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逻辑分析的能力。
虚假两分的核心是将问题错误限定为非此即彼的两种可能,忽略其他可能性。
A.将“吵架”的结果极端化为“卑微认错”或“彻底绝交”,忽略了沟通和解等中间可能,属于虚假两分。
B.指出成功不止“功成名就”一种,而是列举了“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等多种可能,打破了单一标准,未犯虚假两分。
C.将“化学学不好”直接等同于“只能选纯文科”,否定了调整学习方法、选择其他理工科方向等可能性,属于虚假两分
D.认为“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忽略了中立、质疑等其他态度,属于虚假两分。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深不可测:形容道理、含义等高深难懂,难以揣测。广大精微:指范围广阔、道理精深,多形容学问体系。“逻辑学宽广且枯燥深奥” ,强调逻辑学“宽广”“深奥”,不易学习,可用“深不可测”。
第二处,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林林总总:形容数量多,而非“种类”多样。“世界上的人鱼目混珠,种类繁多” 指出人“种类繁多”,不能简单以好坏区分。可用“形形色色”。
第三处,柳暗花明:形容在困境中出现转机,迎来希望。峰回路转:山峰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原本形容山水风景迂回曲折,后多用来比喻事情经历波折后,出现新的转机或局面。“人生之路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强调人生有“无限种可能”“处处有转机”,“柳暗花明”直接呼应“转机”的含义,而“峰回路转”虽也指局势转变,但更侧重过程的曲折。可用“柳暗花明”。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牛角尖”用具体事物比喻“钻死胡同的思维”,是借喻修辞。
A.“树倒猢狲散”:用“树倒”比喻势力垮台,“猢狲散”比喻众人散去,是借喻。
B.“踏破铁鞋无觅处”:“铁鞋”是夸张手法,形容寻找的艰难,与“牛角尖”的比喻不同。
C.“羊毛出在羊身上”:用“羊毛”比喻利益,是借喻。
D.“热锅上的蚂蚁”:用“蚂蚁”比喻焦躁的人,是借喻。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振做”→“振作”,“振”侧重行动,“做”应改为“作”,此处正确为“振作”。
“限入”→“陷入”,“限”指限制,“陷”指掉进,此处为“陷入困境”。
“陷井”→“陷阱”,“井”为错别字,正确为“阱”,指捕捉野兽的坑。
22.本题考查学生语文表达之压缩语段、表达准确的能力。
首先分析题干中的核心逻辑,根据材料中“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指出小林将“考试失利”极端化为“人生肯定完了”,犯了虚假两分谬误,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然后提出建议,进行劝导,根据材料“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之路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可知,成绩不理想,要打破极端,不被限制,要知道“还有第三种可能”“有无限种可能”,要“从牛角尖里钻出来”,发现转机。
最后表达的时候注意语言要求:简洁、共情,符合口语化劝导场景,不超110字。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学校组织了一次“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宣讲活动。如何铭记历史,如何把抗战精神宣讲好?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抗战精神,你有何联想与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一则引语式作文材料。材料提出了抗日战争话题,也指出考生应当思考的方向。如何理解新时代抗战精神?新时代的抗日战争精神内涵是什么?是作文立意思考的重点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具体内涵如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全国军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示例:
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忘峥嵘抗战历史,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伟大抗战精神的“奋进密码”,厚植爱国情、树牢报国志、砥砺强国行,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复兴伟业。
厚植“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情怀。抗战中,诗人艾青写下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弹尽粮绝时,杨靖宇将军以枯草、树皮、棉絮充饥,直至壮烈殉国;东北抗联的8名女战士为掩护部队主力转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最后高呼口号跳河牺牲;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后纵身一跃……抗战期间,无数先烈与敌人殊死战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跨越时空,经久不渝。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把个人奋斗的“小我”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我”,用心用情用力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凝聚“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结伟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民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作为共同的敌人,团结战斗,不惧牺牲,最终赢得了伟大胜利。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是最有力的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懂团结、会团结、真团结,把自己定位为党和人民事业的“螺丝钉”,团结凝聚身边同志和周围群众,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集聚各类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形成全域争先争优、全员尽责尽力、全面出色出彩的工作格局,推动改革发展事业“水涨船高”。
激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精神。抗战期间,面对敌强我弱,中国军民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而是不惧牺牲、英勇战斗、斗争图存。斗争是力量的源泉,是干事成事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于跳出“舒适区”,向着事业发展的“无人区”开拓。要主动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吃劲岗位练身手、壮筋骨,多接“烫手山芋”,多做“热锅蚂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认真解决各类发展难题和民生突出问题,不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全国一卷01)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72分)
1.B 2.A 3. A
4.
①他持浑仪测天象②于地中实证奠定历法根基(或“他创浑天说新论,破盖天桎梏开拓宇宙新知”)③他拒侍中显淡泊④弃功名如敝履守学者本色
5.
示例一:赞同有关。
①落下闳是“浑盖之争”的核心人物,材料三补充了“浑盖之争”的历史细节与人物形象。
②材料三通过落下闳的结局与影响,间接体现浑盖之争的历史影响。
示例二:赞同无关。
①材料三的核心是落下闳的个人生平、后世评价及历史地位,而非直接讨论“浑盖之争”的学术问题。
②材料三未提及“浑盖之争”的核心争议点(如天地的结构差异、测量方法的分歧),也未讨论两种学说的科学价值或社会影响。
③材料三对落下闳的褒扬(如“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和纪念(如“落下星”命名),更多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而非“浑盖之争”结果的佐证。
D
7.C
8.①刘姥姥的笑是自嘲式的笑,为活跃气氛,化解尴尬。
②贾母的笑是取乐式的笑,体现自身的优越性和对凤姐恶作剧的纵容。 9.①刘姥姥借此故事拉近了与贾府的情感距离,体现其谙习人情世故的生存智慧。
②这一故事暗合贾府的家庭情况,符合贾母和王夫人愿家族兴旺的心意。
③以故事中圆满的结局与贾府不可挽回的颓势形成对比反差,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9.①刘姥姥借此故事拉近了与贾府的情感距离,体现其谙习人情世故的生存智慧。
②这一故事暗合贾府的家庭情况,符合贾母和王夫人愿家族兴旺的心意。
③以故事中圆满的结局与贾府不可挽回的颓势形成对比反差,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10. BDF 11. B 12. A
13. (1)先世圣贤尚且能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论,何况平民百姓,难道可以不重视良言吗?
(2)司马光见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也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处理各种朝廷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
14. ①举例论证,比如举楚庄王、范献子的例子论证君子应重视善言;②比喻论证,以“越剑需槌砧成宝剑”比喻“人性需借助善言成就德行”,论证了善言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将听善言者与不听善言者对比,论证了听取善言的重要性;④因果论证,如“正音日闻于耳,故祸害逾远于身”,论证了君子接受善言可远离灾祸。⑤类比论证,比如“故临死者谓无良医之药”与“将败者谓无直谏之臣”进行类比,论证当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已经无法辨别和接纳良言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越地的宝剑本性锋利,但要经过锤炼,才能成为纯钧宝剑;人的天性即使聪敏,但也一定要借助良言,才能成就美好的德行。所以槌砧是用来打磨不平的,良言是用来纠正缺点的。
君子重视正直之言的好处,胜过赠送自己香车美玉;乐于听到自己的过错,胜过称颂自己的品德信义。所以楚庄王看轻千乘之国,而重视申叔的建议;范献子看轻万亩之田,而看重船夫的片言规劝。这样看来,香车美玉以及封地,怎么能够和良言有等同的价值呢?将要生病的人,一定不会觉得鱼肉的味道鲜美;自身将要败亡的人,一定不会采纳忠诚进谏之言。所以临死的人会说没有良医开出的药,将要败亡的人会认为没有直言进谏的大臣。不听良言的人,不是耳朵被堵塞,而是对良言不听从啊!因此圣明的人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接纳规劝,接受善言如同转动圆环那么顺利,排斥恶行如同除去仇敌一般。良言每天闻于耳,祸害就更加远离于身。以前尧设置招纳谏言之鼓,舜树立让人写谏言的木牌,汤设立了纠正过失的官吏。凭借圣人英明的鉴察力,通晓洞察幽微之事,不会有丝毫的失误,但他们还要采取广泛听取言论的方法,广开献进良言之路,难道不是要流传将来、彰显接纳正言的好处吗?
先世圣贤尚且能够向割草打柴的人采集言论,何况平民百姓,难道可以不重视良言吗?君子如果能听见良言就像回声般迅速接受,接受善言像水向低处流那样顺畅自然,那么就会使身体安康如同南山一样长久,才德就如松柏一样繁茂,名声就会流传千载。
材料二:
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进贡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仁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事而被罢官,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不可再当。我愿意等宰相已经领班,然后就职。”神宗皇帝允准了。司马光就上书谈论修心的三个要领:仁、明、武;治国的三个要领:任人、信赏、必罚。他的议论十分周详。而且说:“我能侍奉三朝皇帝,都用这六句话进献,一生努力学习所获得的,都在这里。”
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太皇太后和哲宗虚心听取他的意见,遇事都先和司马光商量。夏和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轻易引起事端,挑起边疆的争端。”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政务,不分白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司马光说:“死生,是由命决定的。”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神志已不大清楚,还像说梦话一样谆谆议论事情,说的都是有关朝廷天下的大事。
15.D
16. ①诗歌三、四句中,美人和下雨都代指理想、愿望,现实中却得不到实现;②承接第二句中“自己的志趣与他人有别”之意,说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③引出下句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坚定自己志向的人生选择。
17.【答案】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示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18.B 19. C 20. B
21. ①振做——振作 ②限入——陷入 ③陷井——陷阱
22. 示例:小林,“学习好就成功,学习不好就完了”这种认识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这样可能会限制你的思维,使你丧失自信。其实,人生的道路很多,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方向发展,比如艺术、体育、表演等,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三、作文(60分)
23. 示例:
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忘峥嵘抗战历史,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解锁伟大抗战精神的“奋进密码”,厚植爱国情、树牢报国志、砥砺强国行,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复兴伟业。
厚植“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情怀。抗战中,诗人艾青写下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弹尽粮绝时,杨靖宇将军以枯草、树皮、棉絮充饥,直至壮烈殉国;东北抗联的8名女战士为掩护部队主力转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最后高呼口号跳河牺牲;狼牙山五壮士弹尽粮绝后纵身一跃……抗战期间,无数先烈与敌人殊死战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跨越时空,经久不渝。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把个人奋斗的“小我”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我”,用心用情用力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凝聚“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团结伟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民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作为共同的敌人,团结战斗,不惧牺牲,最终赢得了伟大胜利。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是最有力的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懂团结、会团结、真团结,把自己定位为党和人民事业的“螺丝钉”,团结凝聚身边同志和周围群众,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集聚各类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形成全域争先争优、全员尽责尽力、全面出色出彩的工作格局,推动改革发展事业“水涨船高”。
激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精神。抗战期间,面对敌强我弱,中国军民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而是不惧牺牲、英勇战斗、斗争图存。斗争是力量的源泉,是干事成事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于跳出“舒适区”,向着事业发展的“无人区”开拓。要主动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吃劲岗位练身手、壮筋骨,多接“烫手山芋”,多做“热锅蚂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认真解决各类发展难题和民生突出问题,不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同课章节目录